close
書名:大腦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原文名稱:Wired for Love: How Understanding Your Partner’s Brain and Attachment Style Can Help You Defuse Conflict and Build a Secure Relationship,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9001427,頁數:304,出版社:橡實文化,作者:史丹・塔特金,譯者:童貴珊,出版日期:2018/02/06,類別:心理勵志

大腦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大腦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


內容簡介


了解伴侶的愛情腦與依戀形式,才能建立長久信任的親密關係
跨越內心的陰影,避免誤觸安全感的地雷
從不安全依附到安全依附,不再「相愛容易相處難」!

  ★「生物心理學派伴侶諮商」(PACT)創始人經典著作
  ★掌握修復依戀障礙的10個祕訣
  ★27個「活化親密關係」的練習
  ★Amazon讀者評價4.5顆星,婚姻諮商專家推薦
  
  大腦,讓一個人怦然心動;大腦,也讓兩個人難以相處。
  人能否擁有幸福的關係,關鍵不是命運,而是你大腦的依戀形式。
  
  腦科學研究發現,源自童年的依戀形式是可以改變的!
  而且歷久彌新的愛情,有法則可以依循!
  
  【三種大腦依戀形式類型】
  
  [1.錨定型]
  依戀形式:安全型依附(童年時有許多被父母保護、擁抱、親吻的記憶)
  行為特徵:不論獨處或與人共處,都可以很自在的享受其中
  
  [2.孤島型]
  依戀形式:逃避型依附(童年缺乏家庭的溫暖與正向的情感經驗)
  行為特徵:喜歡獨處,不必伴侶費心伺候,善於把自己照顧好
  深層恐懼:害怕被批評責怪,或被要求無力付出的事物
  
  [3.浪潮型]
  依戀形式:矛盾型依附(艱辛的童年使他認定對方會拒絕他、離開他)
  行為特徵:在關係中容易失去自我,費心討好,需索伴侶的關注
  深層恐懼:害怕自己成為負擔累贅,而被伴侶拋棄
  
  【關係,是兩個大腦的戰爭】
  
  [第1階段:杏仁核]
  當你發現伴侶的臉色一沉,說話音調變高昂,語出傷人或冷靜說出「我們可以談一談嗎?」,你大腦裡的杏仁核就響起紅色警戒。依戀形式。
  
  [第2階段:下視丘]
  你選擇要反擊吵架、逃避問題或是冷處理?這時,大腦化學物質開始釋放,下視丘指示腦下垂體與腎上腺釋放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到全身。
  
  [第3階段:沉默迷走神經]
  全面開戰!沉默迷走神經對壓力情境做出反應,減緩心血管與呼吸系統的運作。「你又來了!」「你為什麼總是扭曲我的意思?」「我什麼時候說過這樣的話!」「我的意思是說⋯⋯」
  
  [第4階段:聰明迷走神經]
  決定和解!聰明迷走神經透過心血管與呼吸道系統的趨緩,發揮鎮定效果。即便衝突已爆發,若雙方當下都能適度調整呼吸,就可停止持續擴大的大腦連鎖反應。
  
  【修復大腦依戀障礙的10個祕訣】
  
  ◎創造你們的「伴侶圈圈」,將雙方的人身安全與內在安全感視為首務
  ◎按照對方的需要,而非單憑自己的想法去滿足對方
  ◎認識你和伴侶大腦中的「內在原始人」(人類求存本能)
  ◎覺察你們之間的關係模式:是錨定型、孤島型、或浪潮型?
  ◎熟知伴侶最脆弱之處,並懂得如何彼此取悅、互相安撫
  ◎對忙碌的伴侶,更要善用就寢前與起床時的陪伴時光
  ◎「你永遠可以告訴我任何事情!」成為彼此最首要的諮詢者
  ◎不要去逃避介入關係的其他人或第三者
  ◎學會「健康的吵架」這門學問,衝突是為了更深的連結
  ◎化干戈為玉帛:凝視對方的眼睛,這將中斷大腦的備戰狀態
  
  大腦決定你怎麼認知愛、接受愛、或逃避愛。你如何親近與遠離他人,如何向別人表態,都根植於你的腦神經系統。這些反應模式早在生命初期,便根深柢固地成為個性的一部分,我們只不過跟著指令去執行與行動。
  
  每一個人都渴望為愛連結,也害怕為情所傷,各自以不同方式追求內心的渴望、表達需求、及面對衝突。然而,你若找到與伴侶之間適當的依戀模式,終將能跨越彼此的差異,開創持久連結與的親密關係。
  
  本書是專為伴侶關係量身定制,引導你認識身邊伴侶的思緒。其中包括不同領域的綜合研究,從腦神經科學、依附理論與情緒調節,企圖找出愛情歷久不衰的法則。本書提供了十個不同階段的指引原則,以及二十七個關係練習,作為增進與深化關係的重要途徑。
  
專家推薦
  
  丁郁芙/臨床心理師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呂秋遠/律師
  林靜如/作家、律師娘
  海苔熊/愛情心理學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作家、輔導老師
  貴婦奈奈/資深諮商心理師、知名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讚譽
  
  「想知道『我的他/她』到底在想/吵什麼嗎?除了大唱『沒那麼簡單』之外,還有別的做法。透過本書,學習依附關係、安全感概念,還有一點關於大腦的小知識,搞懂彼此、因愛相連將不再困難。」——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這本書以最先進的腦科學理論為基礎……告訴我們:如何避免陷入死胡同的衝突循環,同時建立熟練的溝通方式與充滿愛意的神經循環系統。真是精彩絕倫。」——瑞克.韓森(Rick Hanson)博士,《像佛陀一樣快樂》作者
  
  「如果你在一段親密關係裡感覺迷惘、失落或孤單,不要拖延,即刻閱讀這本書。你將從混亂失序與痛苦中,找到一條出路。這是引領你走出挫折與缺乏安全感的地圖。」——彼得.皮爾森(Peter Pearson)博士,婚姻諮商專家
  
  「閱讀史丹.塔特金的書,會使你忍不住想要親臨現場,接受他的諮商輔導。⋯⋯帶領我們深入戰鬥力十足的人類大腦,在塹壕陣地之中,教你如何相愛,而非相戰。」——埃絲特.沛瑞爾(Esther Perel),家族與婚姻心理師
  
  「你將從這本書發掘好多改善親密關係的新途徑,使你乏善可陳的關係死灰復燃,同時終止不必要的衝突。史丹.塔特金無疑是當代婚姻諮商領域裡,最具創新思想的大師之一。」——埃琳.巴德(Ellyn Bader)博士,《別對我撒謊》(Tell Me No Lies)作者
  
  「我很享受閱讀這本書。在心理諮商的專業上,我從中學到許多可以派上用場的內容與實例,使我受益良多……每一間婚姻諮商圖書館,都該放一本。」——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博士,《信任的科學》(The Science of Trust)作者
  
  「這本書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我們的伴侶關係如何表現,取決於我們是否嚴肅看待依附理論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教導我們的功課。」——丹.威樂(Dan Wile)博士,《蜜月之後》(After the Honeymoon)作者
  
  「史丹.塔特金以簡潔洗練的文字,使伴侶們明白,且樂於成為最了解彼此的專家。他建議伴侶們共築『伴侶圈圈』,在這個圈圈裡,每一個伴侶都是對方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同時也是伴侶一輩子可以倚靠的人。」——馬禮安.梭羅門(Marion F. Solomon)博士,《為自己活,也為別人活》(Narcissism and Intimacy)作者
  


詳細網址:大腦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推薦序】理想伴侶關係、婚姻契合的新視野
【前言】腦科學幫助我們更相愛相親
 
第一章 伴侶圈圈:如何維繫彼此的外在與內在安全感?
第二章 大腦的愛恨運作:如何維持愛情的興味盎然?
第三章 伴侶的愛情腦:他/她到底是怎麼想的?
第四章 我最了解你:如何取悅與安撫你的伴侶?
第五章 出發與抵達:善用起床與睡前儀式
第六章 誰是你的第一選擇:如何互相效勞,隨時待命?
第七章 保護伴侶圈圈:如何含括伴侶之外的人?
第八章 健康的衝突:如何達到雙贏?
第九章 凝視的力量:透過目光接觸來重燃愛火
第十章 幸福的人生:好的伴侶關係讓你身體更健康

【活化親密關係的27個練習索引】
練習1:你和伴侶有多親近?
練習2:「伴侶圈圈」問題探測器
練習3:發掘你的「內在原始人」
練習4:覺察自己說話的聲調和語氣
練習5:當「內在原始人」遇見「內在大使」
練習6:回顧童年
練習7:你或伴侶是「錨定型」嗎?
練習8:你或伴侶是「孤島型」嗎?
練習9:你或伴侶是「浪潮型」嗎?
練習10:你最介意的是什麼事?
練習11:你的伴侶最介意的是什麼事?
練習12:如何激勵你的伴侶?
練習13:「來演我」的遊戲
練習14:一週「啟程與降落」的練習
練習15:制定「歡迎回家」的儀式
練習16:誰是你童年時尋求的諮詢者?
練習17:不思考的回話練習
練習18:標示你的守候網絡
練習19:誰是你們的第三者?
練習20:清楚明確的傳達訊息
練習21:揪出言不及義的廢話
練習22:一起玩
練習23:「來讀我」的遊戲
練習24:感謝清單
練習25:凝視彼此,由近而遠
練習26:檢視壓力指數
練習27:肢體的親密接觸
 
後記
誌謝
參考書目
 


詳細網址:大腦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9001427
  • 叢書系列:藍光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大腦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史丹・塔特金 博士(Stan Tatkin)


  「生物心理學派伴侶諮商」(PACT)創始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助理教授,安迪亞克大學(Antioch University)、加州路德大學(California Lutheran University)心理學講師。在伍德蘭山(Woodland Hills)擔任全美最大醫療集團——凱薩機構(Kaiser Permanente)的講師,負責指導與訓練住院醫師。目前與妻女定居於加州卡拉巴薩斯(Calabasas)。

  個人網頁:stantatkin.com
  TED演講:「關係好難,為什麼?」(Relationships Are Hard, But Why?)

譯者簡介

童貴珊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職雜誌社資深撰述,目前為特約翻譯與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每一天,都是出走的練習》、《當下說不的力量》、《正念生活,從年輕到年老等書》等書。
 


詳細網址:大腦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推薦序

理想伴侶關係、婚姻契合的新視野


  早在人類歷史的起源,伴侶關係一直是所有物種生命最基本的社會結構,促使家庭、社群、社會、文化與文明的勃發與急速成長。只是,協助伴侶如何增進彼此關係的品質,則是近幾年才開始出現的顯學。過去,遇到問題的伴侶,他們所面對的選項其實不多,僅能從有限的家庭或社會制度尋得幫助,而且大多以宗教群體為主。但是,我們發現,什麼樣的家庭就決定了什麼樣的社會,再加上伴侶、團體與文化之間恆常存在的衝突與暴力,因此,我們幾乎可以這麼說,這個方法與原則早已捉襟見肘,而且成效不彰。如果我們從一個合理的假設來推論,一對健康的伴侶是打造健康社會不可或缺的元素,反之亦然,那麼,所謂「幫助伴侶」這回事,則必須要從浪漫情感和專業生涯再往上提升到主要的社會價值。如何要一個成熟社會為自己做一件最美好的事?那無疑是在各方面,竭力塑造一位成熟健康的伴侶,而倘若伴侶能進一步為自己、為他們的孩子與他們所置身的社會做一件最美好的事,那就是建立一段健康的關係!這本書為我們指出了這個方向,從親密關係的角度,詳細描述並提供了具體的引導,幫助伴侶轉移焦點,從個人導向的需求,轉向關係導向的需求,期盼由此而進一步轉化社會。

  這個近乎激進的立場─藉由轉化伴侶關係來轉化每一個社會結構─大約在二十五年前左右開始出現。我想要藉此來約略追溯伴侶關係的出現,以及後續演變成為伴侶提供「幫助」的觀念─至少,這有助於閱讀這本美好書籍的伴侶們,能夠從中了解─他們在這段基本關係的歷史中,自己到底置身何處。我也想藉此提一提有關《大腦依戀障礙》的內容。

  我們對於史前時代的伴侶到底如何擇偶、如何彼此歸屬與認同,所知不多,但卻可從文化人類學家海倫.費雪(Helen Fisher)所提供的資訊與想像,找出一些蛛絲馬跡;約略拼湊出早在一萬一千年前的伴侶,如何為了繁衍後代的生殖與生存需求,而組成「伴侶關係」的連結。她相信,這份關係是基於「分享」的倫理意含,為要滿足雙方的意願、旨趣與需求。他們的分工與角色是具體而顯著的。女性集木生火,照管孩子,採集野果、漿果、堅果與根莖類植物與男性共享分食。男性則在深山野嶺狩獵,將獵物與家中的女性與小孩一同享用,除了裹腹飽足,也藉此保護自家婦女與孩子免受其他男性與野生動物的襲擊。這些伴侶關係顯然是為了性愛的生理需求,因此,他們之間的關係淺薄不長久,甚至可能也並非很親密。一般預估,他們之間的關係大約平均僅維持三年,或直至他們的孩子行動自主之後便分道揚鑣,兩性之間理所當然各取所需,另覓新歡,不斷重新建立一段新的異性關係也不以為怪。女性分別從不同男性生兒育女,因此生下的子女源自不同父親,而那些從男性血緣脈絡所生下的孩子,他們的父親其實花很少時間與這些子女相處,甚至鮮少承認他們的親生後裔。因此,大部分的孩子都由單親媽媽與「階段性、過渡期」的父親養大。

  然而,根據上述同一份研究顯示,當那些男性狩獵者與女性採集者慢慢學會了如何種植食物、如何畜牧與養殖、自養自足之後,這一切在一萬一千年前開始有了轉變。他們不再需要為了各自的需求而覓食,他們開始以社群的小單位和村落方式,安身立命,也安居樂業,甚至萌生了保護「產業」的觀念。這樣的觀念首先源於對家禽畜牧與農作物的保護,後來漸漸衍生至家中也需保護的子女與婦女。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型社會團體逐漸發展而成村落、城市乃至國土與帝國,為社會關係增添重要而關鍵的新層面。財產權的觀念,促成了經濟發展,而孩子的歸屬權與他們各自的嫁娶,對社會與經濟結構的發展,也逐漸形成關鍵性的重要指標。於是,第二階段的伴侶關係─「安排婚姻、包辦婚姻」制度,應運而生。這樣的婚姻關係無關乎兩性之間的愛情吸引,一切以個人需求、穩定的婚姻為考量,也與社會階級、經濟安穩與政治權宜的顧慮,息息相關。因此,孩子的父母們,開始積極四處探聽、談論與協議彼此子女「聯姻」的可能性,一般情況下,他們並未將各自子女對結婚對象的喜好與擇偶傾向考量在內,父母在乎的,是為他們的子女覓得一位能為整個家族增進或維繫社會與經濟地位的對象;當然,要父母關注兩位伴侶的關係品質如何,更是天方夜譚了。所謂結婚的伴侶,他們對彼此的感覺和喜惡不但不受重視,還要背負尊崇家庭價值與增進社會各種墨守成規的禮儀等沉重的包袱,以此光宗耀祖。如果伴侶的某一方違背婚姻誓約─不管是棄絕另一半、不忠或做出任何不符倫理的行徑─背約的一方將被規勸、被告誡甚至要接受家族與宗族領袖的懲罰,這些領袖包括:父親、長兄、長老或宗教神職人員。當時,那些我們所熟悉的分析、認同與同理等各種諮商工具,尚未發展亦未被發掘。

  十八世紀,隨著歐洲民主政治體系的崛起與成熟,展開了另一個階段的婚姻體現─主張人人理當享有個人自由,其中,包括擁有自由選擇婚姻對象的自由。於是,通往婚姻之門,大開自由之門戶,不再奉父母之命而結婚的人逐漸大增,人人開始追求浪漫的愛情,並為此而婚;這樣的轉變,加劇了為個人與心理層面的需求而量身定制的婚姻,而不再像過去那樣,人們為了社會與經濟需要而結婚。然而,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期,隨著佛洛伊德對潛意識的發現與心理治療的出現,大家逐漸認定,人們潛意識的心思與我們個人的選擇之間,存在根深柢固的關聯,而我們過去的人際互動與經驗對我們現階段的成人關係,也帶來莫大的影響力。這個心理層次的新發現,延伸至我們對擇偶的警覺與謹慎,人們開始思索,如果婚姻屬於浪漫的情愛,那麼,婚姻受潛意識心思的影響,遠遠大於我們理性傾向的選擇。換句話說,我們在潛意識層面所選擇的伴侶─不論好壞照單全收─竟與我們童年的照顧者驚人地神似。因此,幾乎可以這麼說,我們在成年親密關係中所追求與需求的對象─那些不曾在我們幼年生活中所遇見的─仿若註定般,竟與我們在童年時錯過的對象完全相似。從這份殘酷的缺憾所衍生的不滿足感,最終助長了離婚率的不斷攀升。一直以來,在過去「包辦婚姻」的傳統下,離婚是嚴格被禁止的,而在自由戀愛的婚姻裡,離婚亦鮮有所聞,當然也不受鼓勵。離婚成為解決婚姻問題的尋常出路,是近代以後的事,其中尤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五○年代為分界點;而離婚的白熱化與普遍化,直接促使婚姻輔導與婚姻治療等專業需求的提升。幫助伴侶的呼籲,從傳統的支援系統(宗教、家族),逐漸延伸至處處可見的精神衛生等專業領域,而投入此專業系統內的諮商者,也都各自擁有不同程度的專業訓練、資格與能力。

  早期的婚姻輔導模式,是建基於這樣的前提假設:獨立自主的輔導者,藉由諮商的專業能力與認知技巧,透過調節兩個獨立個體的伴侶所面對的爭執,以及他們之間因不同特質所引起的衝突,來為陷入衝突的夫妻整理、解析他們之間的異質性。這份假設,顯然已從專業輔導與心理治療尚未發展成熟之前的那種家長式與宗教勸說、引導與告誡法則,轉而尋求衝突解構、溝通協調與問題解決的專業出路。這樣的方式,對許多狀況不算複雜的伴侶而言,助益很大,但對其他狀況較為棘手的伴侶來說,如此衝突解套的過程只能以失敗來形容。對於深陷較複雜困境中的伴侶,自然被要求接受更深度的心理治療。治療起始,先從他們各自亟待面對的問題著手處理,其實,追根究柢,那是早在婚姻之前便已存在許久的個人問題。將伴侶分開治療的主要目的,是考量他們在治療後回到原來的關係中,可以不再備受個人精神官能症的種種困擾,彼此得以滿足對方的需要、一同面對彼此的當下與過去,同時重新創造一段心滿意足與美好的關係。

  然而,這樣的假設與模式,卻無法達成預期中的成效。大部分的夫妻在成功面對與處理各自的心理療程之後,不但不想和好,反倒傾向以離婚收場。離婚率竟扶搖直上,比過去高出百分之五十,而這樣的數據,在過去六十年來持續而穩定地成長。婚姻治療的成功率,則穩定地提升了大約百分之三十─這份統計數據,在剛冒出頭來的輔導專業領域中,顯然不是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近年來,我們開始發現這份模式失效的主要問題,在於它把「個人」焦點,當成社會的基本單位,聚焦於個人需求的滿足,並視此為婚姻的目標。假設民主為政治實況鋪成了個人主義的觀念,加上佛洛伊德闡明了人內在深層的組織與結構,由此角度來看,其實頗為合理。這樣的趨勢使佛洛伊德進一步將人類的問題,安放於個人的內在,並開創心理治療,作為治療與處理個人問題與隱疾的解決之道。由於婚姻輔導與伴侶治療的支援,促進了心理治療的成長,於是,婚姻治療便將焦點放在「個體治療好,婚姻關係才能滿足」的先決條件,這樣看來,確實是個合情合理的出路。除此以外,治療師常假設,那些未獲滿足的問題需要個體的「內在」來滿足,而親密關係的存在,便是為了滿足那些需要。這一切解釋,鋪成了這段關於婚姻的敘述:「如果你的親密關係無法滿足你的需要,那麼,你就是所託非人,娶錯妻、嫁錯郎了。你有權利在親密關係中滿足你的需要,如果你無從藉此關係找到這份滿足,則你該另覓新人,重新找一個不同的對象來嘗試滿足你的需求。若以比較直接粗糙的詞句來形容,則容我如此說─你的婚姻終究是關乎『你』與你的需要,而倘若這段婚姻無法提供你所需要的滿足,則結束婚姻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不管結束婚姻是否對他人甚至孩子造成任何負面後果。」

  這樣的敘述促成了現今各種多元婚姻、單親家庭、留守兒童、起步婚姻、同居取代婚姻等社會現象,甚至包括日益晚婚的趨勢。一如之前所提及,一個社會正好反映了伴侶關係的品質,而這份關注個人的焦點,也多少映照與助長社會上各種權利的濫用與暴力程度,從地方性的特殊負面情境,到家庭暴力、各種成癮現象、犯罪、貧窮與戰爭等。這些龐雜的社會議題根本無從解套與改變,除非我們能找到一種迥然相異的角度,來敘述如何置身於親密關係之中。

  我深信,一套澈底轉移焦點的新敘述與新主張─從自我與個人需要和滿足,轉移至親密關係的需求,已然在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五年出現了。七○年代,一個有關自我作為本質上相關與相互依存的新觀點,開始挑戰另一個領先的觀點,意即將自我視為自主、獨立與自足的個體。這份典範的轉移,由發展心理學家開始引發話題,他們首先將剛出生的新生兒形容為一個「社會」,而非在後期的發展心理學階段才逐漸形成一個社會。他們開始說,人類與生俱來就是相互連結,彼此依存、彼此依賴的。於此同時,其他「兒童與父母關係」的學生則開始主張,其實根本沒有所謂「個人」這回事,自始至終,從來就不是個人的關係,只有「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由此而奠定了親密關係的基礎。孤立與自主的自我,成了不折不扣的天方夜譚。而人類問題的起源,也被重新調整與安置─從自我的內在,轉移為「照顧者與他們的嬰幼兒」之間,親密關係的失敗。新的研究專家指出,這份失效的關係,成了內在靈魂受苦的源頭,解套關鍵在於,參與一段與早期「父母與兒童」的戲劇中,澈底對立的關係。由於這些投入人類情境的學生傾向成為治療師,因此,他們假設最理想的修正關係,就是跟著治療師來進行。

  在過去二十年間,這些創見已逐漸成為新婚姻主張的主旨,也同時是婚姻的第四階段體現,我稱此為「意識夥伴關係」(conscious partnership)。在此嶄新敘述與主張中,所謂承諾,是為了親密關係的需求而產生,並非為了自我的需要而出現。其中的意思不外乎:你的婚姻與你無關,你的婚姻是關乎它自身;那是你要對它並為了它而承擔責任的第三方實況,唯有尊重這份責任,你才能使自己的童年與現階段的需求獲得滿足。當你把親密關係與需求分別設定為主要與次要的順序,則你將發展出弔詭的反效果─你若將需求設定為主導,則你的需求將永遠無法獲得滿足。事實上,那與童年創傷的治療沒有太大關聯,實況甚至極可能是治不了的,然而,卻可以鄭重地創造兩個個體之間的互相信任、彼此依存的親密關係。這份全新的情感環境發展出新的神經路徑,百花齊放地呈現出美好的共存關係,以此取代充滿創傷的童年陰影、累積一路舊毒素的途徑。伴侶關係頓時成了喜樂存有的載體,意即一段彼此連結的關係。此外,由於伴侶關係的品質決定了社會結構的主旨,因此,那份喜形於色、溢於言表的喜樂,可以從地方不斷拓展至全球,療癒大部分人世間的苦難。

  從我個人觀點來看,由斯坦.塔特金(Stan Tatkin)所著這本《大腦依戀障礙》(Wired for Love),不只是一本指引伴侶的文學巨著而已;也不只是一本集結最新的腦部研究與充滿洞見的附加理論而已;這是一本充滿例證與創新論述的書,發表諸多有關伴侶關係的新典範─這本書的卓然成就,引起各界側目─除了幫助伴侶在他們的關係中茁壯成長,也可以成為有心幫助伴侶的專家,人手一本的重要參考讀物。對那些想要讓人生旅途恆常永浴愛河者,作者特此提供完整的指引,一步一腳印,就是沒有捷徑。一切不言而喻,鼓勵你不要遲疑,現在就開始閱讀!我可以保證,你對如何置身於親密關係以及婚姻的潛在影響力,對個人與社會的療癒,將澈底被攪動,而且永遠改觀。

  推薦序作者簡介:

  哈維爾.韓瑞斯(Harville Hendrix)博士,臨床教授輔導與「心象式關係治療」(Imago Relationship Therapy)的共同創辦人。韓瑞斯是一名擁有三十五年經驗的資深教育專家與伴侶治療師,同時投身於公眾講座的演講。韓瑞斯是多本書籍的作者,其中包括《相愛一生》(Getting the Love You Want)。
 


詳細網址:大腦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第一章 伴侶圈圈:如何維繫彼此的外在與內在安全感?
 
我們當中,誰不想感受被愛?我終於可以按著原來的樣貌做自己,不但活得自在,而且被珍視、被關照、被保護─這是人類自有時間的紀錄以來,一心追求的目標。我們都是社會性生物。我們與他者,彼此仰賴倚靠。我們需要他者。
 
有些人從父母或手足或親戚與其他家庭成員中,暫時尋獲這方面的情感支援與紓解。有些人則轉向朋友或同事。也有一些人將這方面的需求,藉由毒品、酒精或其他替代物質甚至其他活動來獲得滿足,只為讓自己感覺活著,感覺被需要、被滿足,被讚賞或被安撫。也有一些人將這方面的需要,轉向追求個人內在成長的課程與講座,或甚至尋求心理治療。有些人則全情投入於工作,或將焦點放在個人興趣的開發。不管是哪一種出路,可能是以正向、健康的途徑,也或許有些方式不太體面─無論如何,我們汲汲營營地尋找的盡是自己的安全地帶。
 
這份渴望安全地帶的需求,是人類之所以想望在一起、成雙配對的其中一個理由。然而,所謂伴侶─不論是愛情關係或帶著承諾的友情─經常在各種惡劣與敵對能量的環境下,無法將對方視為共進退的良師益友。他們錯過了為彼此營造溫暖的家、安全無慮的地方,好讓大夥兒可以輕鬆自在地置身其中,讓彼此感到被接納、被需求、被保護與被關照。我經常在前來尋求幫助的伴侶身上,看到這部分的匱乏與缺憾。很多時候,這是他們尋求專業心理諮詢的關鍵緣由。
 
一切以親密關係為主
 
潔妮與布萊利的關係,箭在弦上,瀕臨分裂。儘管他們不想結束這段關係,但不利於彼此關係的事件卻接踵而至,兩人互相指責與怪罪對方。他們從大一新生時開始交往,而今兩人即將從大學畢業。其實,兩人都想要結婚,也想要共組家庭。



詳細網址:大腦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大腦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

詳細網址:大腦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大腦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 中文書>心理勵志>兩性與家庭關係>兩性關係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