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睡眠的航線,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7237699,頁數:318,出版社:二魚文化,作者:吳明益,出版日期:2007/05/25,類別:文學小說

睡眠的航線~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睡眠的航線


內容簡介


  「陷入time-free睡眠狀態的男子,十三歲赴日製造戰機的少年三郎,因不得漏失任何苦難而不能睡眠的菩?,被當做床腳而只好承受睡眠者夢境重量的烏龜,囚禁在動物園裡供人參觀的飛行員……」。

  過去的歷史小說,往往會有次殖民地的歷史、創傷、矛盾、對抗、衝突的緊張情緒在敘述中激盪。但是,《睡眠的航線》以詩意的語言,自然生態視角度拉出一條超越個人和家族生命史的軸線,對戰爭與人類文明的進程提出獨到的觀察與見解。

  小說的敘述大致分兩線交纏進行,第一條敘述路線以「我」的敘述觀點呈現「我」如何在看到難得一見的竹林開花之後開始出現另一種「睡眠規律」的症狀;這條敘述軸線不斷被另一條日治時代末期一個台灣少年「三郎」如何自動應召飄洋過海,到日本參與大戰時先進飛機的製造的敘事線。除此之外小說尚穿插其他角色觀點,包括三郎之母、觀見戰爭苦海眾生頻頻發出祈禱卻無能為力的菩薩、一隻無意中被當作床腳長年承擔原非它應負重任的烏龜、和年老住在中華商場以修電器為生的三郎。

  敘事結構的用心安排耐人尋味,第三人稱觀點為主的敘述軸線橫跨神界(菩薩)、人間(三郎及其家人、參戰的日本和美國軍官士兵等)、動物界(名為「石頭」的烏龜),集中描繪戰事之餘,也暗示了時間與空間的無限擴張,這是台灣小說裡難得的敘述手法,超越特殊歷史脈絡時空限制,而拔向如何面對自然與人類文明「災難」循環的思考軌道。

作者簡介

吳明益

  一九七一年生於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廣告組畢業後,轉修中國文學,獲博士學位後任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小說大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

  出版有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同時也寫作的然散文,2000年山版的散文集《迷蝶誌》獲台北文學獎散文獎、中央日報年度十大好書。2003年出版的《蝶道》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及金石堂年度最具影響力的書等。此外,尚出版有論文集《以書寫解放自然》,並編選有《臺灣自然寫作選》。




詳細網址:睡眠的航線~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歷史如夢 陳芳明 4
面對浩劫的存活之道 邱貴芬 11

第一章 19
  菩薩清楚每件事的源頭,菩薩是唯一能用眼看到聲音的神明,菩薩知道每個生命與無生命的命定事件,以及他們與它們對命定事件的一切反應,祂了悟事件之河會流向哪裡,就好像讀過世界從開始到毀滅的所有舊報紙。(祂讀得那麼仔細,以致於上頭的油墨都模糊了,因而沒人能再讀一次)沒有任何痛苦與祈求是新鮮的,沒有出生和死亡不在預料當中,在菩薩面前一切都赤裸裸,人的身體變成玻璃,心在那裡熱滾滾地跳動。

第二章 71
  眼前的視線像被雨打模糊的車窗,睡意如連綿不斷的稻田展開,落日久久不落,魚血般的潮水逐漸淹漫,我感到異常堅硬的勃起並聽到震耳的劈啪聲。三郎別閉上眼三郎,三郎別閉上眼三郎。我睜開眼問,戰爭結束了嗎?戰爭結束了嗎?

第三章 119

聽說練橫笛如果吐氣太久,將會看到幽靈。
那你會不會吹橫笛?
會。
那你看到過幽靈嗎?
還沒有。據說看過一次就要變成成人,不過,我還沒有看過。

第四章 187
  不論晴雨,牛車都以安靜、緩慢的前進速度,把零戰拉到戰場上。在休息的時候,運輸兵們提著一桶桶的啤酒到牛的面前,牛弓起背,伸出紅紅的舌頭痛飲啤酒,啤酒的泡沫從牠的嘴角流出來,酩酊的牛因此出現了一種迷惘、憂鬱中帶著些許幸福感的眼神。

第五章 233
  三郎在搭上火車之前摸了摸自己的包袱,他側著頭小聲地對裡頭被布密密包覆的秀男與阿海的指甲說:「僕 。」

後記及附錄 304


詳細網址:睡眠的航線~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7237699
  • 叢書系列:文學花園系列
  • 規格:平裝 / 318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5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睡眠的航線~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歷史如夢─序吳明益《睡眠的航線》

  懷抱詩意的心情,我與吳明益相偕走完一程他編織出來的歷史夢。那是一個值得祝福的夢,也是一個使人悲傷得近乎悼祭的夢,直到夢醒時,我才發覺吳明益寫散文的手,原來也可以為台灣歷史構築一個精緻的故事。 吳明益是勇於探索、勇於介入的寫手。在新世代作家中,甚至在戰後以來不同世代的作家行列裡,我很少看到像他那樣,能夠把思考與行動結合得恰到好處。

  《睡眠的航線》可能是他文學生涯以來具有野心的一個企圖,嘗試把生態、歷史、記憶揉雜起來,凝視台灣社會潛藏許久的創傷。闔上書稿時,吳明益堅毅的眼神似乎浮現在我額前。 認識他是將近八年前的事,那時我還在台中任教。由於受邀參加台北市文學獎的評審,主辦單位寄來一冊文字極其乾淨的散文集《迷蝶誌》,那是我第一次發現吳明益這樣一位作者。

  在評審會議上,我力主給他散文首獎。與其說他的文字吸引我,倒不如說是他閱讀自然的心境迷住我。自然寫作在國內他不是第一人,但視他為後起之秀絕對沒有錯。靜態的文字與生動的蝴蝶之間,存在著一道簡直無法跨越的鴻溝,讓蝴蝶飛入文字叢中,需要的是長期的觀察與關懷,那必須付出心力與耐性。很少有年輕人能到達那樣的境界。我說服了其他評審委員,這個獎果然落他手上。 真正與他見面,不在頒獎典禮,那次我恰好缺席;而是在他博士論文的口試。

  那冊厚厚的論文,後來出版時的書名是《以書寫解放自然》,我頗訝異他橫跨知識的能耐。大學時代主修大眾傳播廣告,碩士時期專攻清代詩學,博士學位卻是以當代自然書寫的主題取得。依稀記得在口試時,他據案坐在五位口考委員的對面,目光炯炯有神,絲毫未有畏怯之情。事實上為他口試的教授,其實都不熟悉他追求的知識。能夠與他對話的,大約只能集中在論文的結構與引述的資料;至於論文中提到的自然書寫理論,幾乎每位委員都不甚了了。如果在那場考試中有感到心虛者,絕對是坐在長桌這邊的教授,而不是吳明益。他的膽氣與信心,讓我大開眼界。 又過一年,那是二○○三年的事。他來到我的研究室,央請我為他寫推薦信。

  原來東華大學中文系有教職出缺,他有意申請,對這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年輕人,我立即欣然答應推薦。這不僅僅是他能夠勝任文學教學工作,更重要的是,我認為花蓮是台灣自然生態的最後據點;那塊淨土應該是充滿期待,期待像他這樣的熱情年輕學者去觸探。他順利獲得教職時,來電向我致謝,羞澀的語氣中帶有喜悅;那股喜悅也席捲了我。 他給我的喜悅還不止於此。再過一年,他寄了一冊新的書稿給我,那就是後來入選中國時報十大好書的《蝶道》。

  這是他最親近一次土地的一次書寫,沿著他文字的軌跡前進時,我簡直就是跟隨他的腳踏車旅行一起觀察台灣。當他要我寫序時,不免帶給我躊躇。豐沛的生命動力與豔麗的自然節奏,幾乎不是尋常作家使用的靜態文字所能承載,卻在吳明益書中隨處可以俯拾即得。其中最大的秘密就在於他的文字不是書寫出來的,而是以他的徒步旅行行走出來的。 新世代作家耽溺於想像與虛擬實境時,吳明益追求的是文字的行動與實踐。他傳達的信息不是普通常識而是深刻的知識。當他敘述一隻蝴蝶的生命時,那些可信的資料絕對不是在網路上搜尋,而是他在長程的道路上親眼觀察而累積蒐集。讀者如果在書中被某一種美的時刻震懾,那是竭盡體力的跋涉之後捕捉的,那往往是路途上稍縱即逝的感動時刻。

  這樣說,全然不是出自我的謙虛。為他的書寫序,對我是大大的抬舉。走過那麼長久的文學道路,我從未嚐試在緩慢的節奏中去理解這個世界。我看待世界,似乎已養成匆匆的脾性。縱然對自然生態也抱持關懷,那樣的議題在我的文學思考裡卻是疏離的。我無法像吳明益那樣,摒除庸俗的事物,抗拒擾攘的紅塵,專注地培養一種靈視,全心關注一個蛹羽化成蝶的過程。為了寫出一本書,他完全推卻所有的稿約,唯恐旅行與書寫的秩序受到損害。

  吳明益的時間空間觀念,迥異於台灣的所有的作家,他構築一個自足而自主的世界,在那個空間裡,他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支配自己的時間。 二○○六年春天的一個夜裡,我正驅車在高速公路疾馳。突然接到他的電話,嚅嚅的語氣帶著一種羞澀,但說話時卻又異常鎮定,他表示將辭去教職,以便專心完成兩本書。我知道他喜歡教書,而且在東華大學頗受學生歡迎。當他做這樣的決定時,我能夠理解這必定是經過審慎的思考。在學術與寫作之間,很難做出一個比例極為平衡的選擇。多年教書的經驗,讓我體會到寫作是如何受到干擾。要追求學術,就只能犧牲創作。現在,吳明益作了一個異於常人、不成比例的抉擇,正好可以完全顯露他不俗的個性。

  專心駕駛之際,我其實無法給他任何恰當的建議。這位年輕學者,在他的朋輩中想必是過於成熟的;無論從行事風格或思維模式來看,他遠遠超過許多實用的、功利的學界中人。他說必須讓我知道他的決定,畢竟當初我為他寫了推薦信。我最後並沒有勸阻他,在內心反而對他更加尊重。在東華大學校園,他的辭職當然是一個事件;在整個台灣文學研究的領域,也帶來不小的震撼。不過我再次聽到的消息卻是好的,東華大學寧可讓他請假一年,並未接受他的辭呈。校方的決策極為明智,這位年輕人是值得讓他留下來。 獲得假期的他,其實沒有休假。他優先付諸行動的便是進行海岸線與溪流的徒步旅行,這是一個神話故事,尤其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

  當雪山隧道與高速鐵路受到膜拜的時刻,吳明益決心讓時間緩慢下來,在東海岸的道路上,背著行李的投影踽踽前進,對任何人都是屬於孤寂的時刻。我可以想像,他並不寂寞。每一片不經意的雲,每一隻不期而遇的鳥,每一株風中搖曳的草,都與他展開無盡止的對話。台灣每個被輕易錯過的風景,他全然都不放過。他容許自己滴下的汗水,深深埋藏在每一寸走過的泥土,或著蒸發在每一畝燦爛的陽光。我這輩子從來沒有穿破一隻球鞋,但是在步行的旅行中,吳明益已磨損好幾雙鞋子。他的雙腳與台灣的土地緊緊纏綿,他的呼吸與島嶼的空氣相互調和,他的膚色鮮明烙下海岸的陽光,他的語言傳頌稀罕的鳥聲與蟲聲。沒有休假的吳明益,再次做了一個使台灣學界吃驚的事。他以兩冊厚實的書,兌現了一年前的許諾。

  《睡眠的航線》是他第一次完成的時間之旅。看到他勇敢偏離習以為常的「眼見為真」的思考模式,大膽挖掘台灣人的歷史意識,在渺茫時空中進行歷史想像,那種突破格局的勇氣,並非是每個人都能企及。這冊小說,始於戰爭,止於海嘯,揭露生命的卑微與脆弱。使我感到訝異的是,他的創作完全不受前輩作家的影響。文學史上的許多歷史小說,過於強調台灣意識的主體性,也酷嗜殖民與反殖民的兩元思考,更偏愛釀造悲情的色調。吳明益反其道而行,他直接進入夢與記憶。 時間始於太平洋戰爭臻於高潮的階段,中間經過七○、八○年代台灣資本主義的轉折,以致於跨世紀新世代對歷史的投以回眸。

  為了完成這部小說,他特地遠赴日本旅行,即使是嘗試歷史想像,他還是沒有放棄「眼見為真」的實地考察。 小說以兩個「我」為敘事的主軸,一個是戰爭年代父親世代的「我」,一個是戰後昇平世代的「我」。兩個世代可能沒有任何對話的空間,然而歷史所留下來的記憶卻是他們共同的夢。在歷史的洪流,尤其在殖民地的歷史、創傷、矛盾、對抗、衝突的緊張情緒理應在記憶裡激盪。但是,這冊小說以詩意的語言,敘述台灣青年被徵召到日本內地參與武器生產。他被捲入戰火之中,卻對戰爭沒有任何發言權。遠離故鄉的台灣少年三郎,對於日本皇國以及神一般的天皇,顯然並不帶有激切的情感。他懷念的是自己的家鄉、親情與寵物。這個善良的少年,被迫渡航在不安的海洋,被迫至飛機轟炸下祈求生存,被迫在火光中見證死亡。這些殘酷的經驗,形成生命中永恆的創傷。戰爭結束後,他與他的世代毫無選擇地被「歸還」給新的國籍,彷彿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

  但在靈魂深處卻成為劇痛,暗疾似地常常不定期發作。 戰後世代的「我」,對於戰爭也許一無所知,但是威權時代的噩夢卻經過父親傳遞而降臨。父親是「家庭全然的統治者,沉默的統治者,他不用命令我們就了解他的命令」。歷史並未消逝,記憶更未消逝,而是換成另一種形式,幽靈般不斷回來。戰爭好像沒有造成傷害,卻創造一個重聽的、沈默的父親。這位父親是戰後台灣社會的集體無意識,是一則共同的歷史寓言,是無法揮之而去的記憶。同樣是這位父親,在戰後目睹威權統治者舉行閱兵典禮時,一種「腐爛海藻跟汽油,殘餘火藥混合的氣味」,立即襲擊他戰爭時期的知覺。這位受到詛咒的台灣人,在歷史轉型期無法承受社會巨變,而自行宣告失蹤。 吳明益創造這個寓言式的父親,以高度沈默形象出現,變成一則歷史的謎。

  戰後世代都焦慮地展開「尋父」的旅程,這種歷史意識的覺醒可能是曲折而迂迴,卻是一種心靈治療僅有的方式。通過夢的歷史,戰後世代終於見識父親是如何受到傷害。父親可能是失落了,但是兩個世代的和解卻因此而達成。 柔軟的敘事策略,看似水波不興,記憶深處卻是暗潮洶湧。為了造成柔軟的效果,吳明益刻意訴諸睡眠夢境、幻覺、異象。在每一個轉折處,其實是依賴大量的史料與考據支撐起來。自然書寫的創作者,竟然也漂亮地自我翻轉成歷史小說的塑造者。他的小說,一如他的生態散文,並不是書寫出來,而是徒步走出來的。他的文學,是因為看見真實,終於不能不求諸於文字紀錄。他的夢,比歷史的真實還真實。在平靜的文字背後,是高度的同情;在夢的盡頭,是深情的療傷。

邱貴芬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面對浩劫的存活之道:閱讀吳明益《睡眠的航線》

  去年吳明益打算辭去東華大學的教職,以便專心從事創作。聽到這個消息,幾位關心台灣文學發展的朋友都紛紛勸阻。台灣的大學授課負擔沈重,研究時間有限,如果在教書與研究的同時,還想保留創作空間,那就更難以想像。但是,以「寫作」為專業,究竟如何在寫作和生計現實之間闢出一條可行的人生道路,不必更費時間為基本溫飽奔波,數十年如一日地持續寫作熱忱,挖掘創作的題材,卻是我世俗的算計更難以想像的路途。我與明益其實未真正照過面,卻也加入這勸阻的行列,因為從事文學研究多年,我深深體會台灣文學的大器之材不可多得。

  當時我正開始探索台灣自然寫作的題材,認為反思「台灣現代性」敘述的種種嘗試,或將在這個領域裡找到超脫目前身份認同思考格局限制的啟發,開拓不同的境界和路徑。我看過明益的一些作品,隱約中看到這條路線迂迴發展。因此,雖然理性的聲音告訴我去職專心寫作真是浪漫而過度理想的執著,心裡卻也不禁暗暗讚嘆,或許在這「浪漫」的驅力裡,我們可以擺脫台灣文學過於「務實」的個性所帶來的格局限制吧?能夠取徑「自然」回頭來思考人文議題的作家,或許能透過其「不同凡響」的思考模式,帶出台灣文學更深邃的一些議題和更寬廣的觀察面向?多人勸阻轟炸和惜才的東華大學多方挽留,明益總算接受勸說,先停職一年專事寫作再作決定。

  而我也充滿興致,打算看看這位我認為頗有潛能的年輕作家究竟如何實踐他的理想,或者終將和一些我曾經期待過的文學新星一樣雷大雨小,不了了之?經過一年,明益來信請我為他即將出版的小說創作寫序。這部小說是否回應了我們的期望?我翻開這本吳明益這部題為《睡眠的航線》的新作,充滿好奇與嚴格的期待。(其實讀者在此應跳過底下解讀,直接進入小說文本。此部小說結構特殊,充滿樂趣,事先得知別人如何解讀,干擾後續閱讀過程,是一大損失)。

  小說的敘述大致分兩線交纏進行,第一條敘述路線以「我」的敘述觀點呈現「我」如何在看到難得一見的竹林開花之後開始出現另一種「睡眠規律」的症狀,經常無可自己地進入睡眠狀態,以及他因此困擾求訪台灣及日本睡眠專科醫師的過程。這條敘述軸線不斷被另一條敘述軸線打斷,叉開發展的敘述主要呈現日治時代末期一個台灣少年「三郎」如何自動應召飄洋過海,到日本學習機械技術,參與大戰時日本先進飛機的製造。

  後面這條敘述軸線主要以第三人稱敘述觀點進行,除三郎的觀點之外,並穿插其他角色觀點,其中包括三郎之母、觀見戰爭苦海眾生頻頻發出祈福卻無能為力的菩薩、一隻無意中被當作床腳長年承擔原非它應負重任的烏龜、和年老住在中華商場以修電器為生的三郎。兩條敘述交錯進行,我們後來終於瞭解原來第一條敘述軸線裡的「我」其實是三郎之子,也因此,這部小說的進行成了敘述者「我」召喚和重建其父親記憶的過程。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把第二條軸線所呈現的片段解讀為第一條軸線敘述裡的「我」的夢境,透過夢境他看到了父親生前絕口不提的少年戰時經驗,看到了戰爭時菩薩的無可奈何、看到了烏龜如何被迫承擔原非它可以承擔的責任與苦難,那麼,「睡眠的航線」便是一個召喚失落的(台灣、父親的)記憶的過程,透過睡眠來修補敘述者「我」與父親生前無法溝通的鴻溝,為父親召回他壓抑的少年記憶,以成就完整的父親的人生。

  但是,這樣的讀法固然言之成理,卻太快把這部小說放在解嚴以來召喚台灣歷史記憶的書寫範疇,錯失了這部小說想要開發的一些新方向,讓這部小說過於便利地座落於我們已過於熟悉的記憶書寫窠臼裡。解嚴以來「歷史私人化」的小說敘述方式蔚為風潮,而所謂「以小博大」,「透過重述個人生命史、家族史來挑戰官方或國家歷史大敘述」的解讀方式也甚為流行,到了二○○七年,解嚴正好二十年,不僅此類歷史記憶小說「一卡車」,重複類似論調的小說解讀少說也有「十卡車」。如果明益在二○○七年出版的新作只是老調重談,不免讓人悵然。但如果作者企圖傳達新意,而讀者卻只懶惰地套以窠臼來進行解讀,恐怕也辜負了一部好創作。

  此部小說無論在主題或形式上,都翻新歷史記憶小說創作模式,從自然生態視角度拉出一條超越個人和家族生命史的軸線,對戰爭與人類文明的進程提出其獨到的觀察與見解,開發出台灣小說創作的一條特殊航道。戰後出世的「我」未曾經歷戰爭,透過睡眠獲取父親的戰爭記憶。這不只是召喚父祖的記憶、解放台灣人被壓抑的(日治時期)歷史記憶而已。我認為只是如此解讀,不僅滯怠於「身份認同」的思考論述設定的侷限,更低估了此部小說的企圖。戰爭的記憶不僅是敘述者「我」需要,更是所有人類必備的生存知識。永遠沒有睡眠的菩薩知道,「戰爭的背後其實還有戰爭,而災難的背後仍將有災難」,這是人類文明、也是自然運轉的本質。

  只有堅強的人,才能在發生災難時存活下來。而堅強,是透過戰爭的記憶養成的。召喚父親的戰爭記憶因此不是為了身份認同的重構,而是為下次災難經歷提前準備。書的結尾因此回頭呼應了敘述開場竹林的集體死亡災難:「竹子開花並不一定會全部死去,總有那麼一兩棵強韌的活下來,它們會重新伸出竹,佔領那些沒有在死亡後迅速重生的竹子的土地,開花後沒完全死盡的竹子才是成功的竹子。」自然界如此。人類歷史經驗也是如此。沒有戰爭經驗的人類需要透過「睡眠」來修補戰爭記憶的空缺。這是何以敘述者「我」必須進入特殊的睡眠狀態,才能補足他所欠缺的父親的戰爭經驗。小說的敘述與主題互相呼應,也因此解決了第二章裡突兀的以「你」為對象的敘述觀點問題。而文本之外,同樣缺乏戰爭記憶和經驗的讀者,顯然可以進入《睡眠的航線》來修補這段記憶的空缺,儲存面對災難的堅韌。 這是台灣小說裡難得見到的「大器」。

  《睡眠的航線》既悲觀(「災難」與「戰爭」的不可避免)又樂觀(總有人會存活下來)。從自然界的觀察裡提煉人生哲學。吳明益總在主流論述之外再開闢另一番空間和思考層次,展示「歷史記憶」書寫不必然拘泥於身份認同的格局,也展示私密的歷史回憶不必然一定站在大歷史敘述對立面,而或可與大敘述提出的重要議題展開繁複的對話。技巧結構的用心安排耐人尋味,與主題呼應,讀者可再三咀嚼。例如,第三人稱觀點為主的敘述軸線橫跨神界(菩薩)、人間(三郎及其家人、參戰的日本和美國軍官士兵等)、動物界(名為「石頭」的烏龜),集中描繪戰事之餘,這樣巧妙的觀點和結構安排卻也暗示時間與空間的無限擴張,這是台灣小說裡難得的敘述手法,超越特殊歷史脈絡時空限制,而拔向如何面對自然與人類文明「災難」循環的思考軌道。

  我在電話中得知,吳明益將回歸教書職位,他在下一個人生的教書階段裡將如何開創他人生自己空間?又將如何同時開展台灣文學的寫作格局?我與其他讀者一樣充滿好奇與期待。


詳細網址:睡眠的航線~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睡眠的航線

詳細網址:睡眠的航線~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睡眠的航線 中文書>文學小說>歷史/武俠小說>華文歷史小說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