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探索:窺天閣主人全集 基督教與我,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7113202,頁數:336,出版社:城邦印書館,作者:陳宗文,出版日期:2022/05/26,類別:宗教命理探索:窺天閣主人全集 基督教與我~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簡介
半世紀平信徒的信仰經驗,
半世紀流浪的信徒在各教會間留下泥爪,
最後停留在自己心靈角落的聖殿,
依然還在繼續我的……
探索《聖經》的奧祕
《聖經》難讀,《聖經》就記載著:
「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使徒行傳》8:30-31)
那是因為《聖經》裡隱藏著許多創世以來的奧祕等待去發覺。
你想像得到,
《聖經》裡有一卷識破紅塵的佛經,一卷纏綿露骨的情書大全,
還有一本暢談命運的短篇小說?
你看得出來,
舊約書卷的選輯、編彙就是一套完整的信仰哲理?
而,基督的信息卻是平實到超乎想像:
我喜歡耶穌用優雅的品味澆灌我們的靈命——
虛心、溫柔、慕義、憐憫、清心、和睦,還提醒我們,這比麵包重要;
我願意耐心等候,憑藉保羅引領的盼望,期待那所不見的;
「記住!希望,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許是萬物中最好的,美好的東西永不消逝。」
上帝愛世人,約翰說的這五個字,道盡一切;
世界原本是美好的!
或許,沒有人告訴過你,《聖經》可以這麼讀!
詳細網址:探索:窺天閣主人全集 基督教與我~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目錄
序言
.前言 七大無解的難題
神祕數字:七
真實人生
上帝都難以啟齒的七個難題
起源
命運
先說《雅歌》
《傳道書》
《約伯記》
文學小說的思想主軸
《聖經》隱藏的最大奧祕
探索
.1 信仰的源頭與本質
我們的信仰
軸心時代
基督教的出現與接納
天父上帝
經書
.2 基督教的《聖經》
《聖經》的形成
《聖經》的內容
對《聖經》的僵化印象
以人物為中心的《聖經》
以內容分類理解的《聖經》
《聖經》的意義和價值
.3 舊約全書的哲學
《創世紀》的故事
信:閃族的溯源與亞伯拉罕的故事
信什麼?:摩西的十誡
歷史:橫空出世的大衛
所羅門的智慧與衰敗
先知:反省的時代
總結舊約《聖經》的哲學脈絡
.4 上帝的最終啟示
聽!啟示的宗教
耶穌事件
最終的啟示
耶穌的教誨
信仰與無信仰
三位一體與基督的勝利
.5 基督教教義的形成
《約翰福音》
第一位偉大的導師
保羅的成全
概略回顧
.6 新天新地
可以親近的《啟示錄》
.結語 挑戰與回應
我們給自己的啟示錄
理性的勝利
宗教信仰的第二根支柱:靈修
超越與臨在:上帝會在哪兒?
詳細網址:探索:窺天閣主人全集 基督教與我~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113202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探索:窺天閣主人全集 基督教與我~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宗文
一九四八年出生在台北,
中興大學化學系畢業。
一九六五年於校園團契初次接觸基督教,
無法在教堂裡的座椅上安定坐下,
遂成為流浪的信徒,走過大部分的教派,
最後停留在自己心靈裡的聖殿繼續崇拜。
半世紀的探索後,發現,
人們沒有找到適當的方法認識《聖經》。
耶穌的傳記已經汗牛充棟,身為教宗,本篤十六世還要再寫一本耶穌傳——《納匝肋人耶穌》,這事值得玩味。馬蒂尼樞機主教評論說,一個人一生只寫這樣一本書已滿夠了。
《聖經》是被研究最透澈的書,我還要再寫《聖經》的解讀,我抱持相同的信念。
詳細網址:探索:窺天閣主人全集 基督教與我~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序
序言
我要解讀《聖經》。
我有一個好友,年過花甲,有一天打電話給我,說他領洗成為基督徒了,教會送他一本《聖經》,是那種黑壓壓的字體擠成一團的傳統版本,他問我,這《聖經》怎麼讀。
這是我一輩子遇到的、唯一的真誠的人,會提出這個大哉問:「《聖經》該怎麼讀?」我的回答很調皮:「你失眠的時候,隨便翻開一頁就讀起來啊!讀不滿一頁,你的失眠症就會不藥而癒啦!」「言歸正傳,這是一個大題目,沒有辦法在電話回答,再說,這是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你是初信,我不正統,很怕誤導你,陪我去受永罰呢!」
我猛然發現一件難以置信的事,《聖經》流傳那麼廣、那麼久,真的很少人知道「《聖經》該怎麼讀」,而且明明不知道,卻更少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再往下追問,原來是很少人教導過「《聖經》該怎麼讀」。
有人說,《聖經》是一本照著原文讀,卻讀不懂的書卷。
如果沒有人在旁解釋就無法了解。——橋爪大三郎《基督教如何創造西方世界》,頁247
我要解讀《聖經》,因為,我曾經想過:「《聖經》該怎麼讀」。我只是整理自己的信仰經驗,無他。
我是「平信徒」,這是一個還需要特別解釋的名詞,我們不常見,經常有人問起。它是由英文layperson翻譯而來。原來是layman,後來女性主義抬頭,跟著chairman\ manhole改成chairperson\ personhole等,一起改成了layperson,有一點無聊的舉動。中文翻譯者可能是由「平民」一詞的靈感,而創造了「平信徒」一詞。簡單地說,我就是一個普通的信徒,只會坐在教堂最不起眼的角落做禮拜、望彌撒的普通信徒,在教會裡的活動中,只會做掃地、收拾之類的雜務。有別於教士階級或聖職人員,例如:長老、執事等。我還有另一個頭銜,叫做「流浪的信徒」。這是教會人士對我們的嘲諷,我們和哪一個教派、哪一座教堂都格格不入,不是任何一座教堂的正式會員,四處流浪,偶爾會落腳一座清淨的聖殿,親近上帝,然後又離開。年紀大了以後,我們大多會在自己心中的聖殿找到停留的地方。
我有超過半世紀作為平信徒的信仰經驗,半世紀在各教會間流浪,留過爪泥。
當我反省為什麼我會流浪時,就很自然地變成一個旁觀者;觀察教會、觀察我和教會的關係,最後便直接觀察教義和信仰的核心。「觀察」即表明了,有一點轉向「客觀」的立場,於是,我很容易陷入理性的探索。雖然這個過程並沒有明顯的痕跡,但卻產生意想不到的突破,原來,信仰也可以理性探討,更有甚者,信仰本身就是「二元性」,信仰和理性不是對立的。
這些年來,我偶爾會遇到一些挑戰,教會內部看我不像個基督徒,教會外部卻認為我是虔誠(死硬)的基督徒。但是這些都沒有造成我任何的困擾,畢竟,信仰是個人的事,何況又是處在一個信仰十分開放的社會。
漸漸地,我開始有一些不太正統的見解;
我發現,《聖經》裡隱藏著許多奧祕,竟然至今鮮為人知;
我發現,《聖經》沒有被正確地接受;
我發現,《聖經》經常被斷章取義。
我發現,這些問題在兩股力量之下拉扯,無法改善——
第一,教會內,不敢開放心胸,深怕信仰的根基動搖,「《聖經》無誤論」是最不需要負責的靠山。缺乏世俗的歷練,對於俗世的遭遇不願面對。
第二,教會外,不干己事,只有少數學術機構充當一門「知識」研究,觸碰不到核心。
我很幸運,正因為是平信徒,沒有教會傳統的包袱,沒有僵固教義的束縛,卻有各式各樣信徒經歷的信仰挑戰,還有在世間生存掙扎的切身體驗,我的經歷和反饋或許正是信仰經驗的最佳抽樣。
平信徒也可以有積極的角色——
有一句古老,卻是錯誤的格言這麼說:平信徒在教會內的角色就是「祈禱、捐錢、聽話」。然而梵二大公會議在其《教友傳教法令》的願景中,鼓勵教友在教會的信仰生活內主動投身。大公會議提出了平信徒能夠積極參與的諸多領域:在感恩祭、牧靈會議和社會使徒工作,或甚至在神學研究的領域。——James H. Kroeger《梵二開啟的旅程》,頁65
如果我們這樣看待平信徒,最多只不過是一些「業餘的愛好者」,東拼西湊,道聽塗說,談論起《聖經》的嚴肅話題,不足登大雅之堂。然而,有一位社會史學家卻告訴我們「業餘精神」是社會進步和社會生存的活力來源。
從amateur這個字的適當原義來說,真正領導者是業餘愛好者(amateur)。而業餘愛好者(源自拉丁語的amatore,“lover”和拉丁語的amare,“to love”)為愛好某事而做某事。他從事其事業不是為了錢、不是為了討好大眾,也不是為了職業上的聲望,或是為了有保證的升遷和最後的退休,而是因為他愛好某事。如果他不得不做某某事,那不是因為從背後催促他的力量,而是因為他對前面的事物有獨創性、業餘愛好的看法。
民主政府即政府由業餘愛好者治理之謂也。我們社會的進步,或許甚而我們社會的生存有賴於美國現在和未來業餘精神之活力。其力量及聲勢威脅業餘精神的兩個新類型是專業人士和官僚。二者乃美國的富裕及進步的副產品。專業人士和官僚能抑制美國領導人的特殊品質及眼光,必須依賴業餘精神。——Daniel Boorstin《隱藏的歷史》,頁303
或許,在宗教的領域內,也會有「業餘精神」的一席之地。
台灣是個宗教多元的地方,我們是萬靈信仰,有敬鬼神的傳統,說到神明鬼魂,不管何方神聖,人人都怕,可以不信它、不理它,但不敢質疑它、拆穿它,只會鄉愿地遠離它「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宗教自由的旗幟,更讓每一個半仙活佛個個都具備了金剛不破之身,財色俱足。
虛心比較會發現,沒有教義,萬靈信仰裡沒有一套可以遵循的教義。這個事實說明,台灣的宗教生活一直還停留在玄想的原始信仰階段。
外國的宗教傳入中國,帶來經書。佛教首先帶領我們跨過那個門檻。早期高僧不惜冒險,越過窮山惡水,堅持要去西方取經,他們知道經典的重要。到了近代,歐洲傳來基督教,獨一真神和一本《聖經》,為人們開啟新的宗教體驗。
不論什麼經書都會把人們想知道的問題全部挖掘出來,並且給予參考答案。這些答案提供指引和啟示,帶領人們繼續追尋。
台灣的基督徒不到百分之二,基督信仰不是主流。不過,《聖經》卻是西方文明的主流。在我們急速西化的同時,認識基督宗教及其經典,是非常重要的功課。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有機會比較原始的信仰,到底缺少了什麼。
《聖經》就像其他外來經典一樣,經過多次的翻譯和語言的侷限,變得枯燥難解。但是,這些經典的流傳,經過漫長時空的考驗,似乎已經展現了真理的堅實基礎。這一點千萬不可輕忽。既然如此,就值得人們好好解開這本經書裡的奧祕。
歷史故事都是從某個地方學到,大同小異,記得起的出處我會盡量說明,這並非抄襲,而是引用,參考書目都是我書架上的書,其他的,若有前賢的見解,我無法舉證,在所難免。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只用一本坊間幾分錢就買到的《聖經》作為唯一的資料來源,便能寫出容易讀又全然不同味道的《聖經的故事》。
我無意去挑戰什麼,也有自知之明。基督教是最被廣泛研究的學問,一個平信徒自認為還有創見之處是十分唐突的念頭。這些念頭雖然都是井蛙之見,難免還是與許多人所見略同,畢竟,啟示來自天啟,來自上帝,雷同之處,絕非抄襲。
在上帝的感召下寫成的《聖經》,經文的含意已經很明確,足以因應我們的需求,《聖經》中,處處是有趣的、令人震驚、有助益而發人深省的故事,可惜被許多人忽略了。——美國前總統卡特《聖經:力量的泉源》引言
我們與《聖經》的關係,就像在屋子裡看著屋外的那群人一樣;
那群人都仰望著天,臉上流露著喜悅、困惑、痛苦、希望、罪惡或快樂。
他們顯然被某種不尋常、不可思議或神奇的不知名事物吸引,
不過我們看不見那是什麼。——卡爾·巴特(Karl Barth)
詳細網址:探索:窺天閣主人全集 基督教與我~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內容連載
1 信仰的源頭與本質
人類是宗教性動物。天主教出版一本他們的教理總彙,第一章就這麼陳述。
人類學家馬瑞特(Robert R. Marett)建議,以宗教人(homo religiousus)來稱呼智人(homo sapiens)更為適當。
德國哲學家卡斯培(Walter Kasper)這麼下結論——
「信仰是人的根本行為,我們人類總體的存在便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信仰也是我們領悟總體實在意義的關鍵。」
「嚴格來說,不信者的信也是一種基本抉擇,本質上和信者的信仰沒有兩樣,都是訴諸於某種徵示而無法得到肯定的證明。」
人類在自然界生存、演化,遇到種種的挑戰,孕育出一種天性,基於敬畏和好奇,很自然地會相信,在我們生活的時空中,有某種「超自然的存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甚至會主宰著我們的命運。這是人類種種不同信仰的共同源頭。
人類試圖找到神靈,但似乎永遠找不到,也要試圖猜測神靈的意象。透過人類的思考和想像(理性與感性),經歷各種可能的管道,人類不斷努力嘗試,這些嘗試的累積就是種種信仰形式的發祥。
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這麼闡述:
一般認為有一種思想是一切宗教體系的特徵,這就是超自然(the supernatural)的思想。超自然意味著各種超出我們知性範圍的事物;超自然是神祕的、不可知的、不可理解的世界。
史賓塞(Spencer)認為,各種宗教主要在於「信仰某種不可思議的東西是無所不在的」。
馬克思.謬勒(Max Müller)同樣把宗教看成是「一種努力,要去想像那種不可想像的東西,去表達難以表達的東西,是對無限(the Infinite)的一種渴望。」
這種原始的信仰至今依然存在世界上很多個角落,最明顯的例子就在我們身邊。當大家樂瘋狂的時候,有一位偉大的作曲家蔡振南先生創作了一首歌曲《啥咪樂》,生動地描述了我們這個現代文明追求超能力的原始動機與行為,令人嘆為觀止(恐涉及版權,請上Youtube查看)。
人們相信神靈無所不在,一木一石,一山一水,天上有天庭,地下有地宮,門有門神,灶有灶神,更不用說,死後亡靈,牽腸掛肚,經常顯靈,個個都可能成為神明。不管在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我們的先民都是「萬靈崇拜」。
這段時期的信仰,都是來自直覺的反應,再加上無邊無際的玄想,逐漸形成神話傳說,在各民族、部落流傳下來。
到這個階段為止,我們可以說「萬教同源」,宗教學家認為這些都是「原始宗教」。
詳細網址:探索:窺天閣主人全集 基督教與我~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探索:窺天閣主人全集 基督教與我~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探索:窺天閣主人全集 基督教與我 中文書>宗教命理>基督教>聖經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