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藝術家在做什麼?:六個理解藝術的二十世紀經典例子,原文名稱:What Artists Do,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9782395,頁數:104,出版社:行人,作者:李歐納.科仁,譯者:王年愷,出版日期:2019/12/13,類別:藝術設計

藝術家在做什麼?:六個理解藝術的二十世紀經典例子~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藝術家在做什麼?:六個理解藝術的二十世紀經典例子


內容簡介


  總有人問,藝術是什麼?或許你可以更進一步這麼問,藝術家都在做些什麼事情?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同時讓你搞懂藝術的本質。儘管藝術家做的事情成千上萬,作者在這本書中信手拈來六件藝術家所做的工作,卻足以代表二十世紀藝術的精隨。

  李歐納.科仁長期寫作關於美學的主題,擁有自己獨到的美感視界,他總是以精簡的文字說明美學。從《Wabi-Sabi》到《美學的意義》,科仁帶著我們了解了何為美學,而本書則是更進一步地剖析藝術家們是如何創作的。

 


詳細網址:藝術家在做什麼?:六個理解藝術的二十世紀經典例子~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前言
一、判別藝術是什麼
二、無中生有
三、在喧囂紛擾的世界裡出眾
四、讓人用極特定的方式看東西
五、製造出有意義的東西:河原溫
六、還有一件事……
注釋
引述出處

 


詳細網址:藝術家在做什麼?:六個理解藝術的二十世紀經典例子~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782395
  • 規格:平裝 / 104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藝術家在做什麼?:六個理解藝術的二十世紀經典例子~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


  藝術家、建築師、作家,居住於美國舊金山及日本東京。UCLA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唯一的建築作品是17歲時蓋的一間茶屋;70年代著名前衛圖像雜誌WET: The Magazine of Gourmet Bathing創辦人,曾出版多本美學相關書籍,如《Wabi-Sabi:給設計師、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如何耙草》(How to Rake Leaves)、《石與沙的花園》(Gardens of Gravel and Sand);日本雜誌BRUTUS專欄作家,專欄名稱為〈李歐納博士的文化人類學導引〉。

譯者簡介

王年愷


  台灣大學外文系、台北藝術大學管絃擊樂研究所畢業。現從事專業翻譯工作。譯著包括《台灣產業聚落:蛻變與重生》、《深度思考:從深藍到AlphaGo,了解人工智慧的未來、探索人類創造力的本質,大腦最後防線與機器鬥智的終極故事》、《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等。
 


詳細網址:藝術家在做什麼?:六個理解藝術的二十世紀經典例子~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前言

  藝術真的重要嗎?倘若如此,能證明它的重要性的實證(那些「計量結果」)又有哪些?抑或,藝術的價值根本上是無法量化的?

  本書的一項前提是,藝術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藝術屬於現實的那個朦朧、無法量化的範疇,我們有時稱之為「詩意」。宗教、魔法,甚至愛、美,和其他的非理性理解形式亦屬於這個範疇。詩意超越了現實人生之必需,卻又是我們賦予自己身份認同的構件。此外,重要的是,詩意是快樂、希望、享受與驚嘆之泉源;而當部分的人們令我們失望,上天卻似乎不願插手的時候,詩意又成了安撫與慰藉之源︙︙。

  製造(make)藝術者,我們稱之為藝術家。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這不需要接受測驗或認證,也不需要特定的技能。同理,任何人也都能自稱為藝術家(反過來說,誰都能在成為藝術家的同時,不稱自己為藝術家)。正因如此,成為藝術家的方法很多,數量上就與地球上的人口相當。

  藝術家會從主觀的視角創作(create),例如:
  —這是我看到的(或是想要看到的、可以想像的)。
  —這是我聽到的。
  —這是我感覺到的。
  —這是我想的。
  —這是我相信的。
  —這是我質疑的。
  —這是我好奇的。
  —這是我想要彰顯的。
  —這是我之所以為我(或是我可能成為的、想要成為的)。

  藝術家對事物的認知基礎是美學。換言之,他們留意、思索各種現象和事物在感官與情感上能產生影響的特質。任何事物都能成為美學所思之事,連看似完全沒有美感的東西都是如此,例如一連串隨機的數字,或是一個抽象的想法。

  每一位藝術家都會形構並挖掘一個問題,也會訂定自己的成功標準。

  藝術家所做之事成千上萬,本書將會提出其中六種進行討論。在這個有限(又擅自決定)的範圍之中,本書所要強調的是,在整體上,藝術家的工作具有一種與其他多數工作都相異的內涵、精神及方法。而這藝術家所做的六件事,分別會以二十世紀舉足輕重的藝術家為例,以他們的的生涯要事加以描述、說明。

  這些短文裡所提到的藝術家,除了至少一位顯著的例外之外,其他人都以鮮明的概念從事視覺藝術。換言之,他們除了在意自己藝術品的實體表現外,也同樣在意(或更在意)自己的藝術作品所蘊含的想法和概念。這些藝術家,以及他們所生產(produce)之具啟發性、影響深遠的藝術品,雖然只佔了所有藝術家和創作媒材的一小部分,但他們仍可以粗略地以人物原型的方式代表當代藝術家,而其作品也能概略式地表徵當代以各種媒材所創作的藝術品。
 


詳細網址:藝術家在做什麼?:六個理解藝術的二十世紀經典例子~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一、判別藝術是什麼
 
幾乎大家都會同意,藝術家就是製造藝術的人,但對於藝術到底是什麼,很少有人能達成一致的共識。藝術會不斷以全新、前所未料的樣貌出現,現今的藝術也可能和過往的藝術沒什麼相似之處。因此,「藝術」經常是一個人們刻意不去定義的詞彙。
 
這樣的話,到底要怎麼判別(或是由誰來判別)藝術是什麼,或藝術不是什麼?例如,由誰來決定哪些東西能夠在美術館和畫廊裡展出?實際上,做這件事的是製造藝術的人,也就是藝術家。在一件新的藝術品完成的同時,藝術家也帶來了一種新的藝術表現方式。但是,假如這個新的表現方式和過往的相差太多,可能就會有問題。這時,藝術家就要說服其他人,他們帶來的新東西的確是藝術。一位非常擅長這樣做(讓別人認同他奇特的藝術觀)的藝術家,是馬歇爾.杜象(Marcel Duchamp ; 1887—1969)。
 
杜象在法國出生和成長。1915 年,他搬到紐約,當時他二十一歲。杜象創作了一些受到關注的畫作和雕塑,不過,他主要專注於自己的哲學前提:透過製造藝術,來質疑「藝術」這個領域。杜象以他的藝術創作來提問,包括藝術家是否真的需要用自己的雙手來製造出作品?某些材質是否比其他材質更適合用來創作?藝術品和一些看起來相似但不被視為藝術作品的東西有什麼差別?又,藝術到底是什麼?
 
在旅居美國的最初十年,杜象辛勤地進行一件作品,他希望這會成為他的一大傑作—這件藝術品結合繪畫、雕塑和拼貼的元素,以亮光漆、油彩、鉛、灰塵、裂開的玻璃和鋁箔為媒材—這些素材全部都裝在木頭和鋼製成的框架裡。作品的標題是<新娘甚至被光棍們扒光了衣服>(The Bride Stripped Bare by HerBachelors, Even ;法文: La mariée mise à nu parses célibataires, même,也有人稱之為<大玻璃>﹝The Large Glass ;法文: Le Grand Verre﹞)。



詳細網址:藝術家在做什麼?:六個理解藝術的二十世紀經典例子~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藝術家在做什麼?:六個理解藝術的二十世紀經典例子

詳細網址:藝術家在做什麼?:六個理解藝術的二十世紀經典例子~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藝術家在做什麼?:六個理解藝術的二十世紀經典例子 中文書>藝術設計>藝術總論>藝術理論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