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字裡藏醫:92個漢字教你中醫養生祕訣【十週年暢銷精裝版】,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3841951,頁數:240,出版社:野人,作者:徐文兵,出版日期:2017/04/26,類別:醫療保健

字裡藏醫:92個漢字教你中醫養生祕訣『十週年暢銷精裝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字裡藏醫:92個漢字教你中醫養生祕訣【十週年暢銷精裝版】


內容簡介


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好書獎
中國中醫文化傳播第一人
連續七年高踞卓越網中醫類榜首

  想減重卻老是失敗?
  先釐清自己是「肥」還是「胖」,自然事半功倍!
  一感冒就總是咳個不停、甚至久咳不癒?
  先搞清楚是「咳」還是「嗽」的問題,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作者提出,咳是「肺氣不清」,嗽是「脾濕痰動」,也就是說,咳屬呼吸系統的問題,嗽則屬消化系統的問題。兩者雖有密切關聯,但診斷時還是要明確區分,才能針對病灶調理。

  自小在父母的引導下,作者遍讀中醫典籍與各類藏書,遂在中醫與國學涵養上有了十分深刻的累積,因此體會出若要研究中醫、發皇古意,就必須先從最根本的漢字入手。全書以「字」為線索,旁徵博引,透過字義的解釋,說明實際的中醫養生之道,行文深入淺出,輕鬆易讀,絕對能讓你大長見識。不論是想要藉由中醫調理養生或是欲了解漢字文字學的讀者,都是不可多得的一本絕妙好書!

名人推薦

  朱樺(知名中醫師)、徐富昌(台大中文系教授、中國文字學會理事)、張曉彤(北京崔月犁傳統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辜振豐(作家)、龍致賢(前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__誠摯推薦

  賴貴三(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__漢字學專業審訂

讀者分享

  買了黃帝內經好久,沒辦法讀進去。經同事介紹,在網上看了徐文兵大夫講的黃帝內經,才知道裡面的智慧,就很佩服他。所以在卓越上搜他的書,發現了這本。拿來一看,裡面蘊藏了好多知識,同時對照黃帝內經看,真是感觸良多!推薦!──牛牛

  該書深入淺出的從中醫及現代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漢字入手,引經據典,講解漢字並講解中國的思想及其養生之道。該書也同時透露出道家的世界觀、人生觀。值得推薦。──劉兮

  真正看到內容時,發現真是不錯,作者以「字」為線索,依據中醫傳統經典的思想,以通俗的語言介紹了許多實際的中醫、養生知識,令人大長見識……這不是一本學術性的著作,而是非常大眾化的通俗讀物。比之《思考中醫》、《走近中醫》這種專業性的書,此書風格相似,但內容是實用、大眾化的。──sammy3m
 


詳細網址:字裡藏醫:92個漢字教你中醫養生祕訣『十週年暢銷精裝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第一輯 從健康談起

健康∕中國人的健康理念源於中醫的氣血理論,也就是氣足有力為「健」,經絡通暢順達為「康」。
腠理∕「腠」是肉眼不可見的表皮間隙,「理」是肉眼可見的表皮紋路。
皮膚∕「皮」是表皮,「膚」是皮下覆蓋的組織,即介於皮肉之間的組織。
肌肉∕「肌」是繃緊、剛硬、出力的肉,「肉」是鬆弛、放鬆、柔軟的肌。
膏肓∕膏戶就是骨髓。「肓」的質地柔軟,在皮下相對較淺。「膏」的質地相對堅硬,位置較深。
脂肪∕「脂」是固體的油。「肪」是肥厚、成塊的硬脂。
饑餓∕「饑」是吃食不足、不夠的意思。「餓」字從我,描述的是一種主觀感覺,也就是想進食的欲望。
乾渴∕「乾」描述客觀狀態,指人體內缺乏津液。「渴」表示主觀願望,是想喝水的感覺。
消化∕「消」表示的是量變,同一種物質的量減。「化」的意思就是轉化,是質的變化,新的物質的化生。

第二輯 從性命談起
性命∕「命」是口令,是天造地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性」是心生,即活著的心,包括情緒、情感、意識、思想、智慧、記憶等等。
精神∕「精」是有形的物質,是化生氣和神的基礎。來自父母的「精」在結合的一瞬間,就誕生了新的生命「神」。
魂魄∕控制無形的能量、資訊、思想、意識、情緒、情感、智慧的神叫做「魂」;控制有形的身體,影響人的知覺、飢渴、需要、冷暖、排泄等諸多本能的神叫做「魄」。
思想∕「思」是自思,也就是考慮自己的事。「想」是相思、他願,也就是考慮自身以外的事情。
意志∕「意」和「志」都是「憶」的結果。「憶」就是思考,憶的結果是「意」,被保存的記憶是「志」。
安定∕「安」有保全、穩定、靜謐的意思。「定」是相對靜止、不變不動的意思。
寧靜∕「寧」從□從心從皿從丁,組合起來表述了一種安居、足食、子歸、心安的狀態。
驚悸∕「驚」是指人的心神受到突然刺激、襲擾以後出現的張惶失措的狀態。「悸」是能感覺到自己快速的心跳的意思。「悸」大多由「驚」而起,嚴重到能感覺到自己的心跳,甚至失魂落魄的狀態。
怔忡∕「怔」是停頓的意思。「忡」是突然啟動、加快的意思。「怔忡」兩字連用,是心跳忽快忽慢、忽起忽落的意思。
焦慮∕「焦」是火燒火燎般的急躁。「慮」是企盼、期待將來發生的事情。「焦慮」是急切地企盼將來發生的事情。
煩躁∕「煩」是發熱、頭疼的意思。「躁」是手足亂動,不得寧靜的意思。
悲哀∕「悲」是心情、心意因違逆、分離、決裂而痛苦。「哀」是因為心願不能實現滿足而痛苦。
愧疚∕「愧」是心中有鬼,內心有負面、陰暗的精神、情感、情緒。「疚」是心病日久以後產生的自責和罪惡感。
疑惑∕「疑」是不信,確切地說是相信其相反的那一面。「惑」是一種不確定的心態,面對多種選擇而不知所措、猶豫不定。
憂愁∕「憂」是擔心、恐懼將來要發生的事。「愁」是一種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的心態。
怨恨∕「怨」是在所願不得、所欲不遂以後出現的失望、不滿的情緒。「恨」是遭受別人侵犯、傷害以後出現的想報復、反擊的心理情緒。
疼痛∕「疼」是急性發作的、持續時間短的、淺表的、有灼燒感的、開放發散的、尖銳刺激的疼痛。「痛」是慢性的、長久持續的、深入的、冷凝的、憋脹的、鈍挫的疼痛。
癲狂∕「癲」指病入頭腦、行為、語言、思想顛倒、錯亂。「狂」從犬從王,是喪失人性、稱王稱霸之意。癲是陰症,陰寒內盛或者陰血不足,都可以導致癲疾發作。狂是陽症,陽氣亢進和陽氣不足,都可以導致發狂。

第三輯 從疾病談起
疾病∕「疾」從矢,指人中箭,本意是急性病。「病」是加重的疾,或者是合併的疾,即病是急性轉為慢性的疾病,或者是深部的、不容易治療的疾病。
創傷∕「創」指金屬利刃導致的損害,程度深達肌肉。「傷」在表皮,一般可以不用治療。
瘡瘍∕傷在皮膚,出現感染後,傷口比較淺,感染比較薄,稱為「瘍」。「創」在肌肉深處,感染以後脈血瘀積較深,同時伴有紅腫熱痛,稱為「瘡」。
癰疽∕「癰」是皮下、肌肉組織間氣血、膿液匯聚,形成的腫脹隆起。「疽」是癰的演變、惡化、深入,由體表皮膚、肌肉發展到筋膜、骨髓,由六臟漸至五臟。
咳嗽∕「咳」是肺氣上逆,「嗽」是食氣上逆。「咳」屬於呼吸系統的問題,「嗽」屬於消化系統的問題。
哮喘∕「哮」是由於呼氣受阻、擠壓,產生的高頻、尖銳的聲音。「喘」是吸氣節奏加快。
肥胖∕「肥,多肉也。」形容肌肉豐滿,體型大,皮革充盈,並非指脂肪多。「胖,半體肉也。」本意是古代祭祀時奉獻的半扇肉,後引申為寬大。
癥瘕∕「瘕」指邪氣剛剛開始聚集,時聚時散,游走不定的狀態。「癥」含有有徵可循的意思,也就是弄假成真,由瘕而癥。「癥瘕」描述的是疾病從無形的邪氣發展到有形的積聚,並即將質變成癌的階段。
積聚∕「積」是陰寒的能量凝結而成的深入臟的腫瘤結塊,固定不移,痛有定處。「聚」是陽熱的能量凝聚而成的無形邪氣,時聚時散,發有休止,痛無定處。
疥癬∕「疥」像鑽入人體的寄生蟲之形,現代醫學稱之為疥蟲。「癬」直接由苔蘚變化而來,喻指由真菌感染,導致的接觸性傳染病。
痞滿∕「痞」形容上下隔絕不通,出現的陰精不化,陽氣不升,或陽氣上亢,陰寒下凝的否的狀態。
眩暈∕「眩」的本意是眼前發黑,視物不清。「暈」的本意是太陽、月亮周圍的光環,後來泛指環繞運動、波動,作為自我感覺的症狀而言,就是起伏不定、旋轉。

第四輯 從膾炙談起
膾炙∕「膾」是生肉的意思,有的肉比較鮮嫩,適合生吃,但好吃難消化,所以切得愈細愈好。「炙」是肉在火上烤的意思,趁熱吃的話,味道鮮美,也好消化。
膏粱∕「膏」是指白色的固體和半固體的動物油脂、肥肉。「粱」是精米、細糧。膏粱厚味吃多了,會生富貴病。
糟糠∕「糟」是陳年的糧食。「糠」是糧食剩下的外殼或者表皮。無論膏粱還是糟糠,都是飲食偏頗,時間久了,就會以食物的偏性影響人體的平衡,導致疾病。
毒藥∕「毒」的本意是偏,特指藥物的本性、特性、偏性,與「藥」是同意詞。
性味∕「性」是指藥物的寒熱性質,或使人熱,或使人冷。「味」也是以人為本的主觀指標,同樣把紛繁複雜的藥物、食物變得簡單明瞭。
歸經∕「歸」指歸屬,指藥物作用的歸屬。「經」指人體的臟腑經絡。「歸經」指對藥物作用的定位。
炮炙∕「炮」是把食物包裹起來放到火裡烤。「炙」是把肉放在火上,利用火燄頂端直接接觸食物,並且利用其輻射和上炙的熱氣炙烤。
 


詳細網址:字裡藏醫:92個漢字教你中醫養生祕訣『十週年暢銷精裝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841951
  • 叢書系列:野人家
  • 規格:精裝 / 240頁 / 15 x 21 x 3.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字裡藏醫:92個漢字教你中醫養生祕訣『十週年暢銷精裝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徐文兵


  徐小周,字文兵,厚樸中醫學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醫門診部身心醫學專家。1966年出生於山西大同,自幼隨母親學習中醫,並在父親的影響下,閱讀大量古籍,培養出良好的國學基底。1984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中醫學院(後改制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在學期間不只學業成績極佳,曾獲中醫系醫史知識競賽第一名,亦活躍於各類學生活動,是徵文比賽及演講比賽的常勝軍。
  
  畢業後,留在大學的附屬醫院工作時,能力備受肯定,且已流露出對現行中醫教育和醫療模式的疑惑,尤其憂慮中醫發展的逐漸西化,矢志恢復中醫傳統。1997年公派赴美講學,在翻譯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要讀懂中醫典籍、透徹地了解中醫,就必須從國學漢字下手。
  
  回國後辭去醫院的工作,創辦北京厚樸中醫學堂,全心從事傳統中醫理論的研究和教學,並以英文主講《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中藥》、《方劑》、《針灸學》、《食療》等課程。歷經十多年的努力,現在學生遍布全世界,且治療的患者上至外國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持續致力於中醫推廣工作。
 


詳細網址:字裡藏醫:92個漢字教你中醫養生祕訣『十週年暢銷精裝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推薦序1
  
十年磨一劍,厚積薄發的成果

  
  中醫的傳承離不開明師的指點和學生的苦修。子曰:「人而無恆,不可以為巫醫。」徐文兵大夫的「中醫啟蒙」系列叢書,凝聚了他數十年追隨名醫名家學習,苦心造詣的實踐體會的心血。不能說大器晚成,也可謂厚積薄發。作為他的老校長,我由衷地為他感到自豪和高興。
  
  徐文兵大夫受母親魏天梅影響,自幼就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在其母親指導下,按照中醫傳統的教育方法,從童蒙時就背誦《藥性歌括》、《湯頭歌訣》、《瀕湖脈學》。同時在父親徐恪先生的影響下,閱讀了大量藏書,培養出良好的寫作習慣和能力。
  
  一九八四年,文兵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據負責招生錄取的老師說,志願表上從第一志願的重點大學到第三志願的大專他填的都是中醫。次年,文兵的妹妹文波也考進來,兄妹同校,傳為佳話。在校學習期間,文兵不僅痴迷學業,還利用閒暇跟隨日後成為他師父的裴永清老師伺診抄方,而且積極參與、組織院系學生活動,才華橫溢,嶄露頭角。一九八六年獲得北京中醫學院首屆任應秋獎學金;在《中國青年報》徵文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中醫系醫史知識競賽中獲得第一名,並在學院組織的演講比賽中獲獎。
  
  一九九○年大學畢業,文兵留校,並先後在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門診辦、院辦工作。一九九二年被醫院選派,參加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管理幹部英語進修班,結業後回醫院籌建和管理醫院的外賓門診。一九九五年被調到大學校長辦公室工作。他少年老成、處事細心周到,滿腔熱忱、矢志恢復中醫傳統,使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九九六年秋,文兵隨我去參加全國中醫院校校長會議。在南下的列車上,我曾與他促膝長談,試言其志。文兵流露出對現行中醫教育和醫療模式的疑惑,對中醫發展逐漸西化、異化的憂慮,以及對行政管理工作的厭倦,堅定地表示寧願放棄行政升遷機會,也要從事中醫專業,試圖在涉外中醫醫療、教學上闖出一條新路來。余愛其才,嘉其志,一九九七年力主選派他赴美講學。
  
  文兵果然不失其言,在美期間先後順利考取了全美針灸師和中醫師資格,還受到美國針灸協會的嘉獎,被密蘇里州堪薩斯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一九九八年回國後,他毅然辭去公職,創辦了北京厚樸中醫學堂,開始了他企圖恢復傳統中醫教育、醫療模式的追夢之旅。
  
  經過將近十年的含辛茹苦、孜孜以求,現在他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可謂桃李滿天下。他潛心研究身心疾病,頗有心得建樹,治療的患者上自外國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對他的事蹟都有報導,影響日漸深遠。今年他的「中醫啟蒙」系列叢書和英文版中醫教材即將出版,這正是他十年磨一劍,厚積薄發的結果。
  
  觀夫古今,匹夫莽漢,有勇無謀,敗事有餘。書生犬儒,空談誤國,成事者少。中華民族的復興,中醫事業的振興,需要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更需要能夠身體力行,為實踐理想而放棄虛名浮利,刻苦鑽研、開拓創新的人。我也希望熱愛中醫藥事業的人透過閱讀「中醫啟蒙」系列,能有所啟迪。
  

  龍致賢
  (本文作者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副主席兼祕書長、前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
 
推薦序2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過程的體現

  
  我與徐文兵先生一見如故。剛認識時,他就是副教授,但大家都不按世俗常情,只稱他「徐大夫」。相處日久,我才看見「徐大夫」這個「官稱」後面藏的東西:一個是淡泊名利,謙虛好學,一個是堅持實踐,不離臨床。
  
  體味古今名中醫的成才之路,不外乎兩條,即讀書與看病,只不過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而是更高、更深。讀書不僅是通曉古文,精讀熟背經典,更要字斟句酌,反覆領悟其中的思維方法、內在聯繫;看病不僅是望、聞、問、切,辨證處方,更要在看病中再習經典,反覆加深理解。
  
  徐大夫的這一部小書,正是他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過程的體現。這種一文必求其確,一意必析其微的精神,使他在學習、思考、實踐中一層層深悟中醫之道,一步步攀上中醫科學之峰。
  
  我聽過徐大夫講中醫,不僅邏輯嚴密、層次清晰,而且深入淺出、剖析分明。他的講座沒有不倫不類的摻雜,沒有似是而非的敷衍。記得有一次為二十多個國家駐華使館的友人講什麼是中醫,其風趣生動的語言和儒雅的翩翩風度,給與會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他們對中醫刮目相看,十分折服。出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共同愛好,我們常在一起說文談詩,徐大夫思維敏捷,我多能從他的談話中受到啟發。一次談到中文音韻的陰陽平仄,思及古人造字,除了賦其形,還要定其音,平聲屬陽,激越高亢,多用於外向表象之事物,仄聲則反之。徐大夫竟由此聯想到諸多中醫用語,依此解釋「疼」與「痛」,頗有新意。「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中醫事業後繼乏人,已成難挽之定局。似徐大夫這樣,雖已過不惑之年,在中醫隊伍中尚屬青壯,這其中有造詣者,更是鳳毛麟角。希望此書的出版,能激勵更多的中醫後繼者,多學多思,弘揚岐黃醫術,重振中醫雄風。是為序。

  
  張曉彤
  (本文作者為北京崔月犁傳統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平心堂中醫門診部主任)
 
自序
  

  我是在把中醫的術語翻譯成英文的時候,發現自己不識字的。
  
  比如「疼痛」,簡單翻譯成pain就行了。那麼單拿出「疼」或「痛」,又該如何翻譯呢?畢竟在古文中,這兩個字經常單獨出現!疼和痛有什麼區別?只好去查字典、翻古書、學訓詁,到頭來反而搞得一頭霧水,敢情有的古人好讀書不求甚解,有的耍起了太極,搞什麼互訓,疼者痛也,痛者疼也!翻譯中碰到類似的詞彙還有很多,不勝枚舉。
  
  在翻譯中碰到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中醫的詞彙、概念找不到恰當的英文對應。比如說「氣」字,現在都譯成energy。可是外國人把石油、能源叫做energy,而中醫把汽油燃燒時的狀態,放射出的光、熱、動力叫做「氣」,這根本就是兩個概念。
  
  再比如說「神」,英文教科書都翻譯成mind。確切地說,mind是中醫「意」的意思,翻譯成思想也不為過。「意」是出生以後後天形成的,跟與生俱來、終生不變的「神」有著本質的不同。把「神」翻譯成spirit、soul可能更合適一些,但也只能是勉強接近,因為中文的「神」還有天神、造物主的意思,翻譯成god更合適。中國哲學講天人合一,也就是天神、人神本為一體,所以用一個宇表述,「人神」也就可以翻譯成minigod。更不用說「魂魄」這些詞,就更無法翻譯了,只能讓外國人作為外來語去接受、去學習。
  
  更有代表性的是「五臟六腑」的翻譯,簡直就是雞同鴨講。中醫臟象學說講的六臟六腑,指的是活體在心神控制指揮下的系統功能狀態,但外國人理解的是解剖死屍後肉眼可見的局部形體。不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把臟腑名稱對應翻譯過去,只能出笑話。如看不見摸不著的「三焦」怎麼翻譯?
  
  很多中國人整天叫嚷讓中域的一切和外域接軌。唯獨中醫是個例外,只能讓外國人來和中國古人接軌,而不是我們歪曲古意,削足適履,委曲求全去逢迎別人。這樣做喪失了人格,替祖宗丟人,也就喪失了中醫的精髓。
  
  造成這種歪批胡翻的根源,也是我們自己對古文的不識、不解。身為中國人,對很多漢字認得、寫得、讀得,可是深究其意,卻發現自己根本不識得。
  
  腧穴中腎經的原穴叫做「太溪」,我一直搞不明白什麼叫「—條大的小河」,後來查閱繁體字的古書,才知道溪是「谿」的簡化字,而「谿」是山谷的意思,比谷略淺窄。《素問》上說「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說的是在肌肉附近的地方氣象。合谷穴肌肉豐厚隆盛,故曰「谷」。太谿在腳踝內側,肌肉淺薄,故名「谿」。再如,中醫的「醫」,形象地描述了患者中箭以後,用酒消毒、麻醉,用鑷子、剪子手術的搶救過程。而「毉」字則明確指出只有巫才有資格做醫生。
  
  漢字並不是死文字,幾千年來也在發展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其根本就是漢字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喪失了這個特性,漢字也就失去了魂魄,中國人也就不會再有天賦的形象和抽象思維。比如今天人們常說「我很窮」,其實他的意思是「我沒錢」,「我很貧」。在古代「窮」是走投無路的意思,比如「山窮水盡」、「窮途末路」。當現代人把「窮」當「貧」並習以為常,閱讀古文就開始鬧笑話,以自己淺薄粗鄙的思想去揣測古人。古人云「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成語有「人窮志短」。有人就把「窮」翻譯或理解成沒錢。再說「貧」字,本是沒有財貨的意思,可是北京人把愛說話、話多的人叫做「貧嘴」。一多一少為何扯在了一起?根源在於「貧」、「賤」兩個字經常連用,慢慢地人們就把賤與貧劃上等號。貧嘴的意思就是賤嘴,白給的,不尊貴。比如「捨」和「得」本來是反義詞,現在人說捨得、不捨得,結果是把反義詞「捨」、「得」合併,成了「捨」的意思。類似的還有「輔佐」。「輔」是支持,「佐」是反對,為人臣既要逢迎,也要諍諫。可是現在反義詞「輔」、「佐」完全變成了支持,慢慢的人們把「佐」也當成了支持。平常人們烹調用佐料,意思就是與食物性味相反的調料。
  
  一百個成年人裡面有九十個知道中國的英文是China,還有很大一部分人知道china是瓷器的意思。但是有九十個不知道中國為什麼叫「中」,不知道「華」是什麼意思。我做過很多調查,比率基本如此。
  
  作為中醫大夫,我的工作是恢復、喚醒人的自癒能力。作為中醫老師,我的任務是對外輸出我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對內恢復和喚醒國人的自信和自尊。
  
  中醫學是中國古人的智慧結晶,其傳承於世,主要靠師徒間的耳提面命、口傳心授。其次,靠形諸文字的經典著作。後輩晚輩若無福緣得到明師的點撥而悟道,那就只能靠讀書來學習、理解、掌握古人的思想。
  
  本來就有詞不達意一說,以語言文字表達的思想,本身就有很多問題,因為意在言外的東西很多。且不說古人的書簡、文章在傳抄過程中出現錯訛、散佚、顛倒,單是文字本身隨著時間、地域的變化產生演變,就會導致古今字義、詞義很多明顯的不同。這就使我們透過讀書來掌握古人精神智慧變得很艱難。
  
  艱難也沒辦法,翻譯英文,那就偷懶不得,確確實實地要求落實詞義,只能從識字、明義、會意、悟道幾個基本步驟去愚公移山。笨人用笨辦法。我基本上是從與中醫有關的似是而非的同義詞和近義詞入手,辨析字義、詞義。我不喜歡腐儒的尋章摘句,羅列資料,毫無主見的訓詁方法,而是為了臨床教學實用,獨立思考、辨析,選擇我認為對的解釋。
  
  去年,我的專欄題為《咬文嚼字》,在《中國醫藥報》連載。這要感謝金亮小師妹溫柔的督促,使我這個天性懶散的人一週交一次作業,一年下來,集腋成裘,竟有五十篇。由思考落實到文字的過程,又使我靈感突現,明白了很多字的含意。在報紙上發表,限於篇幅,未能盡意。今年我又修改、潤色、翻譯,增加了篇幅,使得文章更通俗易懂。感謝王倩引見了立品圖書,同氣相求,也就有了此書的出版。
  
  中醫啟蒙由認識漢字開始,中華文明的復興從振興中醫開始。信此言不為過,願就教於有道者!
  

  徐文兵
  丁亥年夏至日於北京龍頭公寓



詳細網址:字裡藏醫:92個漢字教你中醫養生祕訣『十週年暢銷精裝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健康經絡、氣血停滯、經絡不通、疼痛、麻痺、癌瘤

現在人們都在說「健康」,還衍生出了「不健康」、「亞健康」等詞彙。大多數人模模糊糊知道健康就是好的意思,其他的就不予深究了。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健康的含義,便能理解古人有關身體或心理、精神的理念,也不至於將其只對譯成英語的health或healthy了。

「健」, 从人建聲,建兼義,此為形聲兼義,發音與「建」相同,含義相近。「建」是動詞,是會意字,从廴(音同「引」),有引出的意思;从聿,意為律。《說文》: 「建,立朝律也。」後來引申為創造、設立。「建」的背後就是能力和能量,所以凡是用「建」加上其他偏旁組成的字,大多含有有力的意思,比如「腱」是堅韌有 力的筋,腱子肉就是繃緊出力的肌肉;「犍」是力大無窮的公牛;「鍵」是金屬製的堅固有力的關轄,固定門或者車軸等等。

「健」从人从建,含 義是有力的。《增修互註禮部韻略》:「健,強有力也。」可以作形容詞,比如杜甫《兵車行》:「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健卒十人。」魯迅《悼楊銓》:「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健」也可以作副詞,含義是有力地,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健步如飛、健 在、健壯、健美、健碩等。「碩」是塊頭大,「健」是有力量。

在使動用法中,「健」可以作動詞,含義是「使之健」,也就是使之有力的意思。 比如我們常說的健身、健體、健胃等等。很多人胃腸蠕動呆滯緩慢,常常出現宿食不消、心下痞硬、口臭咽痛、噯腐吞酸的症狀,使用消食化積的藥物,或者予以點 穴針刺,能夠使胃腸得氣有力,生動活潑起來,所以叫「健胃」。力源於氣,有力者源於有氣。元氣足則神明健,穀氣足則體健。「健」的反義詞應該是「痿」或 「廢」,垂頭喪氣、委靡不振一類的。

當然「健」還有擅長的意思,比如健談、健忘。這裡就不是有力量的意思了。



詳細網址:字裡藏醫:92個漢字教你中醫養生祕訣『十週年暢銷精裝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字裡藏醫:92個漢字教你中醫養生祕訣【十週年暢銷精裝版】

詳細網址:字裡藏醫:92個漢字教你中醫養生祕訣『十週年暢銷精裝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字裡藏醫:92個漢字教你中醫養生祕訣【十週年暢銷精裝版】 中文書>醫療保健>中醫>總論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