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Liz關鍵詞: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口袋名單,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5813963,頁數:280,出版社:二魚文化,作者:高琹雯,出版日期:2019/04/03,類別:飲食

Liz關鍵詞: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口袋名單~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Liz關鍵詞: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口袋名單


內容簡介


最具公信力的新生代美食家,寫給食客們的小百科與覓食指南,
一本在手,輕鬆掌握世界餐廳的潮流與經典

  *火紅部落格「美食家的自學之路」格主Liz代表作
  *特別篩選數十間台北私房餐廳口袋名單
  *介紹米其林及其他世界重要餐廳評鑑指南運作及使用方式
  *統整簡述西方fine dining發展過程與概念
  *特別收錄江振誠、葉怡蘭、詹宏志等意見領袖深度訪談
  *另闢飲食書寫新局,兼具極度實用與學術價值

  吃貨們,你的第一本教科書在此。
  在追求星星前,請將這些關鍵詞熟悉起來——

  Liz,高琹雯,社群超高人氣媒體「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Taster美食加」創辦人。放棄紐約律師工作的似錦前程,回到成長地台北,努力耕耘餐飲產業的學術與田野。秉持法律學術出身的嚴謹精神,多年來累積大量書寫,成為唯一將國際餐飲文化、歷史、美學做系統性整理,並接軌台灣餐飲發展為論述的作家。各類型作品刊散見紙張與網路等各大媒體。Liz創辦的社群媒體影響力亦廣大,其紀錄報導的台北餐館,也常成為中青二代台北人趨之若鶩的店家。

  本書擷取作家歷年累積的作品精華,涵蓋四部分:第一章淺談「美食愛好者/美食家」,第二章論西方的「fine dining文化」如何影響全球潮流,第三章列舉簡介米其林及世界幾個重要的餐廳評鑑指南,第四章深度專訪江振誠、葉怡蘭、詹宏志等意見領袖,回過頭再定義「台灣味」,最後一章集結Liz餐廳口袋名單資訊索引。

  本書兼具極高的實用性、教育性、學術性,是所有美食愛好者必手持一本的書。

名人推薦

  國際名廚江振誠. MUME 主廚/創辦人 林泉 . 國際名廚陳嵐舒.  Fika Fika Cafe 創辦人/2013年北歐盃咖啡烘焙大賽冠軍 陳志煌. 貓下去敦北俱樂部負責人陳陸寬. 『愛飯團』執行長 /『愛吃愛生活』廣播主持人許心怡. 作家莊祖宜. 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葉怡蘭. 作家焦桐. 作家/PC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 作家蔡珠兒. 作家謝忠道. 作家韓良憶      等名人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詳細網址:Liz關鍵詞: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口袋名單~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前言: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1.概念:Foodie / 品味 / 正宗 / 異國

2.Fine Dining:Fine Dining自學之路 / 法式正統 / 西班牙前衛廚藝  / 新北歐料理  / elBulli  /  Noma   / 新北歐料理 /  Bistronomy

3.評鑑:米其林 / 世界五十最佳餐廳 / OAD  /  La Liste  /  Gault &Millau  /  Le Chef  /  Good Food Guide  /  Zagat  /  Yelp  /  The World Restaurant Awards

4.臺灣味:我怎麼看待台灣飲食? / 西餐與臺味 / 異國與在地 / 小吃味 / 夜市味 / 逛菜市場  / 詹宏志美食問答集

5.Liz 的口袋名單:出去吃飯這件事 / 有點特別的日子——需事先訂位 / 想不到要吃什麼的時候

附錄 、本書餐飲界人名翻譯索引

 


詳細網址:Liz關鍵詞: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口袋名單~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813963
  • 叢書系列:人文工程系列
  • 規格:精裝 / 280頁 / 13 x 19 x 3.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Liz關鍵詞: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口袋名單~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Liz 高琹雯


  台大法律系畢,曾至哈佛法學院攻讀法律碩士,一度以為自己會在國際大型律師事務所終老,卻發現自己的專長在於「吃」-尋吃、品吃、寫吃。熱衷於一切與飲食相關的事物。著有《我的日式食物櫃》,作品散見於《聯合報》、《經濟日報》、《Vogue》、「Taster美食加」……等等各大媒體 。

  *「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taster.life/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格主:www.selftaughtgourmet.com/
  *Louis Vuitton Taipei City Guide 顧問
  *2016 Taiwan Design Best 100 「最佳藝文設計服務平台」得主
 


詳細網址:Liz關鍵詞: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口袋名單~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前言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2011年3月的某個夜晚,很幸運地,我不必加班。那時我還是一個小律師,在台北一間國際大型法律事務所上班,半年之前剛取得哈佛法律碩士學位,紐約州律師執照也到手了,理論上,我的前程似錦。

  我卻感覺十分不對勁。

  好吧,為我的人生概況做個體檢,理應滿足的人為什麼不滿足?彷彿我抵達終點線的後方就是茫茫大海,我只是隨波逐流。合夥律師就是我二十年後的模樣,我每天看,觸目驚心。

  我開始妄想「一生的志業」,如果有這樣的一件事,讓我發自內心想去做,可以做上一輩子,並且做得出色,那會是什麼?
  我從小到大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吃東西。
  於是在那個不必加班的夜晚,我註冊了一個部落格,命名為「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

  那是迫於現實的權宜之計,我還不敢貿然辭去律師工作,也不確定中途轉行美食到底該怎麼轉。我要報名廚藝學校?還是再去唸一個(美食研究的)碩士學位?更大的問號是,我想要當美食家,究竟該怎麼當?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名稱就是這麼來的。我發現,美食家的育成不若律師有清楚明確的管道,不是一紙文憑、幾個考試就能取得的資格;美食家也不是熱門的人生志願,只有少數吃飽撐著的人才會嚮往,如此稀有的職涯選項,自然不會有什麼養成秘笈了。

  於是我自己想像,美食家應該要具備哪些條件,期許自己多吃、懂吃、讀書、見世面,並且把這些探索的心得,都記錄在部落格上。寫部落格,是向來都在讀書寫字的我,在那個人生羅盤團團轉的當口,立即可以實現的事情。

  八年過去,我從事美食寫作已經比我當律師還久了。現在回頭看,我發現這段自學的經歷,就是我形塑美食世界觀的過程。我不只想享受口腹之欲(當然那很過癮),但我以為,學習成為美食家,最棒的自我實現是形成論述。我想要解讀美食現象背後的意義,歸納美食趨勢未來的走向,既然我把人生奉獻給美食,美食應該要有更崇高的內涵才對。

  我的想望,也因為社群平台、自媒體的興起,而變得可能。

  ------

  我想寫美食部落格,但,有誰會看?

  設立部落格之初,我做了市場調查,發現美食部落格不外乎二種內容──食譜或食記。好無趣呀,我既不擅長洗手做羹湯,也沒耐性把一間餐廳寫到十五訪,我才不想跟大家一樣。

  在事務所的小房間裡,某個不太忙的下午,我逛到了《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美食版,從那裡又連到了其他美國的美食網站。挖到寶了,我的腦袋叮咚叮咚響!我想寫有觀點的內容,美食世界的新鮮事,餐飲產業的國際脈動,台灣的美食部落格還沒有提供這類資訊。於是我開始大量閱讀國外美食媒體,挑選我感興趣的內容,用自己的話翻譯、整理,添上自己的感想,寫起飲食趨勢類的文章。

  恰巧此際,我注意到丹麥餐廳Noma第二次獲得世界第一,以及西班牙分子廚藝殿堂elBulli即將歇業的新聞。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世界五十最佳餐廳」的重要性,以及elBulli交棒給Noma,世界正在興起的北歐美食浪潮。我對這樣的餐飲趨勢變遷感興趣極了!從相關報導中,我織起一張學習的網,從一間餐廳連上另一間餐廳,從一位主廚認識另一位主廚,慢慢建立我的餐飲世界資料庫。

  當時台灣少有人用中文寫這類內容,搭配臉書粉絲專頁當時的流量紅利,我的文章,竟然有不少人看。

  ------

  後來,我開始獲得第一手採訪的機會。

  那是2014年2月,我第一次參加亞洲五十最佳餐廳(Asia’s 50 Best Restaurants)。感謝當時任職於台視的記者李宛儒邀約,我獲得進入此餐飲盛會的門票,得以近距離接觸國際名廚、餐廳業主、媒體公關、美食記者。我感受到巨大的、洶湧的,餐飲產業想要跨國交流的能量。

  那一年,「樂沐法式餐廳 Le Moût」成為台灣第一間打入亞洲五十最佳餐廳的餐廳,陳嵐舒主廚獲頒亞洲最佳女主廚獎,江振誠主廚位於新加坡的「Restaurant ANDRÉ」取得亞洲第六名,台灣在國際高端餐飲的場合有了聲量。

  RAW與MUME在2014年12月開業,則可視為台灣餐飲近年來高速發展的,巧合的開端。台灣開始出現與國際接軌的餐廳概念,新世代台灣主廚也開始躍上檯面,除了江振誠與陳嵐舒,黃以倫(RAW)、何順凱(Taïrroir 態芮)、蕭淳元(英雄餐廳)、林凱維(英雄餐廳)、彭天恩(AKAME)、黃詩文(Ephernité)等人皆有代表性,加上自海外落地生根、視台灣為國際餐飲藍海的主廚如林泉(MUME)、稗田良平(祥雲龍吟)、林明健(Longtail)、劉世揚(Gēn Creative)、林恬耀(JL Studio)、 李皞Paul Lee(Impromptu by Paul Lee)、田原諒悟(logy)等等,台灣餐飲展開全新局面。

  名廚客座、四手餐會推行得風風火火。
  台灣有了第二間、第三間、第四間(或許還有更多)亞洲五十最佳餐廳 ,米其林發行台北指南 。
  這一切,我都親眼目睹,親身參與了。

  ------

  這本書──《Liz 關鍵詞: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口袋名單》──因此是我過去八年從事美食寫作的一個小結。

  以過往發表的聯合報專欄及部落格文章為骨幹,這本書寫的不是具體的飲食記述,你不會看到我形容什麼盛餐珍饈有多福至心靈。這本書寫的是概念、思考、背景知識,一個美食愛好者,如何將視線焦點挪移到餐盤外,從生理的感官經驗抽離,既探究自己的內心,也觀察事情的全貌:美食愛好是怎麼一回事?「吃」為什麼重要?餐飲趨勢如何被驅動?與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台灣-又有什麼關連?

  我整理了幾個關鍵詞,我一直反覆書寫的主題,與大家分享。

  第一章「概念」,試圖探討、介紹美食愛好這件事,亦即foodie(中文所謂「吃貨」)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Foodie認同的食物是什麼?這些論述,我主要參考國外著作,尤以《饕客:美食地景中的民主與區辨》(Foodies: Democracy and Distinction in the Gourmet Foodscape)一書為主軸,此書也是目前對於當代美食愛好的社會學研究中最完整、嚴謹的一本。此一脈絡的討論也指向更大的概念─「品味」是怎麼來的?社會學對於品味有深入研究,本書只是粗淺介紹,但與本書其他章節相關,也能幫助理解本書最後「口袋名單」是如何做成的。

  第二章「Fine Dining」,是我持續關心的主題,也是我認為推動餐飲業發展的重要火車頭。Fine dining或可譯為精緻餐飲、高端餐飲,中文沒有固定的詞彙,英文也沒有明確的定義,在此就沿用原文。我試圖耙梳國際餐飲趨勢從法國、西班牙到北歐的變遷過程,其演進皆在fine dining的層次發生,目前仍是現在進行式,我只是擷取、整理已經定格的部份,作為實際品嚐fine dining的背景知識。

  第三章「評鑑」,是fine dining的一環,我特別拉出來作為重點。評鑑是推動餐飲業發展的重要驅力,米其林、世界五十最佳餐廳的影響所向披靡,我花較多篇幅介紹此二大評鑑的來龍去脈,其與台灣的關連,也一併介紹其他重要餐飲指南。

  第四章「臺灣味」,可謂以上討論最終歸結到台灣的結語。本章內容主要是整理我在2016年發表的講座及寫作專題「台北味覺記憶」,我專訪了葉怡蘭、江振誠、詹宏志等三位台灣不同領域的意見領袖,內容圍繞我這幾年始終懷抱的問題意識:台灣有沒有fine dining?台灣美食的形象怎麼老是小吃與夜市?台灣過去為什麼沒有米其林評鑑?那麼,台灣味是什麼?西餐裡的台灣味又是什麼?都是大哉問,答案還在發展中,這只是現在這個時點的快照。

  第五章特別收錄「口袋名單」,則是上述理論之外較貼近日常生活的實踐。我整理針對台北的餐廳名單,非常個人觀點,會隨時間變化,我一度猶豫是否要收錄如此高時效性的內容,轉念一想,這也能成為日後的參考資料,便留下了。而因為具有時效性,即便我已經條列餐廳基本資訊,實際參考時請再用網路搜尋確認,以免用餐撲空或發生其他意外。

  ------

  那麼,我已經「成為」美食家了嗎?

  我不敢說,美食家的自學之路繼續走。我清楚知道自己應該加強的地方,我也在思考產製美食內容的下一步,2018年7月我成立了新的美食平台「Taster 美食加」,從部落格升級為垂直媒體,期許自己可以更上層樓。

  至少,美食家這份工作我滿喜歡的,目前還沒有轉行的意思。


詳細網址:Liz關鍵詞: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口袋名單~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米其林(摘錄)
 
密探制度

 
《米其林指南》自從1926年建立星級制度後,便聘用密探進行評鑑。密探不接受招待,且必須保持匿名身分,這大概是外界對於米其林密探的普遍認知,其工作內容在過去卻宛如黑箱作業,為人詬病。近年來,《米其林指南》改採較開放的態度,接受媒體採訪並公開其評鑑方式,外界也才因此得知,米其林密探不是那麼好當的。
 
《米其林指南英國與愛爾蘭版》的編輯麗貝卡.伯爾(Rebecca Burr)時常在媒體上侃侃而談。她說,米其林通常招募具有專業餐飲背景的人作為密探,最好有五至七年的相關工作經驗,通常來自餐廳、飯店或酒商;密探也必須善解人意、擅於觀察且充滿熱情,得以熬過日復一日重複性高的工作內容。
 
是的,密探的工作其實挺枯燥也挺勞累的。他們幾乎天天在外用餐,一天至少吃二頓,一年必須吃二百五十間至三百間餐廳,不限於他們被指派的地區,也必須常常旅行。不要以為他們只是吃吃喝喝罷了,這樣的生活型態其實很耗費體力,必須時常讓身體保持在良好狀態;他們也必須嚴謹分析一次用餐經驗,觀察、記錄並評價,感官必須暢通清醒。
 
《The New Yorker》曾經詳細訪問一位紐約密探,其中提到該名密探的培訓過程。培訓大約耗時六個月,分為五階段:一、吃遍紐約各區餐廳,不限高級餐廳,也包括異國美食;二、與前輩歐洲密探一起在紐約餐廳吃飯,前輩會教導如何點菜、如何賞析,用餐結束後必須提交報告;三、到法國受訓,體驗米其林本色,學習刀叉標誌(代表氣氛與服務)的意義;四、到歐洲其他國家受訓;五、回到紐約,跟隨歐洲密探實習。
 
至於密探如何判斷一間餐廳的好壞?麗貝卡.伯爾指出,標準是浮動的,通常他們會注重菜單的一致性與表現的穩定性,會重複造訪一間餐廳幾次來確定這點;他們也會注意價格與品質是否有落差,餐廳是否開價正確。如果是一間高級餐廳,除了食材品質必須一流,也必須留心每一樣素材是否都處理到位、技術精良?味道是否達到平衡?主廚是否有發揮創意?



詳細網址:Liz關鍵詞: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口袋名單~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Liz關鍵詞: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口袋名單

詳細網址:Liz關鍵詞: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口袋名單~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Liz關鍵詞: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口袋名單 中文書>飲食>美食名店/指南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