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犯罪手法系列6-刑案偵訊室:FBI「破案神探」本尊破解連續殺人犯與獵食者的內心祕密,原文名稱:The Killer Across the Table: Unlocking the Secrets of Serial Killers and Predators with the FBI’s Original Mindhunter,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3448891,頁數:360,出版社:麥田,作者:約翰.道格拉斯,馬克.歐爾薛克,譯者:吳妍儀,出版日期:2021/05/01,類別:社會科學

犯罪手法系列6-刑案偵訊室:FBI「破案神探」本尊破解連續殺人犯與獵食者的內心祕密~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犯罪手法系列6-刑案偵訊室:FBI「破案神探」本尊破解連續殺人犯與獵食者的內心祕密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破案神探》作者
『迄今最引人入勝的故事!!』
Mindhunter系列正宗續集!
◆◇◆◇◆◇◆◇◆◇◆◇◆◇
「對於未來行為,或是未來的暴力行為,最佳的預測者就是個人過去的暴力史。
如果你想了解藝術家,去仔細看看他的作品。」──約翰.道格拉斯
 
  ※繼著名回憶錄出版二十年後,
  傳奇FBI犯罪剖繪專家約翰.道格拉斯再度打開案件檔案,
  直視職涯中最令人不安的四名罪犯,
  書中並針對訪談技巧與剖繪過程,提供「過去從未揭露的細節」:
  在跟這個國家最危險的男人們談話的同時,如何鑽進獵食者與獵物雙方的心理之中。

  
  林明傑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諮商心理師/台灣司法心理學會理事長
  既 晴 推理作家
  翁裕庭 推理作家
  陳建安 《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作者/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喬齊安 推理評論家/百萬部落客
  提子墨 作家/英國與加拿大犯罪作家協會PA會員
  黃致豪 律師/美國NITA訴訟專家師資/司法心理學研究者
  黃富源 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所主任/台灣警察學術研究學會理事長
  戴伸峰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一致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約翰・道格拉斯以協助偵破美國極具挑戰性的謀殺案名聞遐邇。身為FBI犯罪剖繪(criminal profiling)先鋒,道格拉斯費時數十年與全美各地執法單位合作,去理解犯罪心理,並追緝連環殺手與暴力獵食者。當時,他曾經研究、訪談與分析某些美國最惡名昭彰的謀殺犯──包括查爾斯・曼森(Charles Manson)、「山姆之子」大衛・伯考維茲(David Berkowitz),以及「BTK(綁、虐、殺)殺手」丹尼斯・雷德(Dennis Rader)等人──同時也訓練FBI探員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調查員如何剖繪並詢問這些致命的獵食者。

  此次,道格拉斯和他長年合作的夥伴馬克・歐爾薛克聯手,將利眼轉向他正面遭遇過的最令人不安的四名罪犯,針對他們的人生與罪行,詳細解釋每個案子何以拓展了他對於犯罪行為的知識與研究。透過跟這些謀殺犯的接觸,他按部就班地把每個虐待狂、獵食者的罪行連結到與他們的對話上,顯示如何用他的詢問技巧來暴露他們真實的邪惡之處。在書中,道格拉斯亦回顧他曾參與的其他知名案件──塑造出他的職業生涯的那些調查與訪談──描述他從那些對話中獲得的知識,如何幫助他做好準備,面對現在這些案件。

【各界讚譽】
《今日美國》《出版人週刊》《書單》《紐約時報》《多倫多星報》《紐約時報書評》等各大媒體讚譽推薦!

陳建安,《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作者/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連續殺人犯常有反社會與心理扭曲的人格特徵,道德標準異於常人,輕蔑與自恃特權地操弄著他人生命與信任。透過研究犯罪心理與動機第一流專家約翰.道格拉斯的深度晤談,我們得以窺見這群惡名昭彰狩獵者最扭曲的人性!

喬齊安,推理評論家/百萬部落客:
期盼已久的「破案神探」道格拉斯最新剖繪故事,這次FBI專家將潛入四位案例獨一無二的變態殺手黑暗之心,揭開「偽慈悲謀殺」等特殊犯罪之謎! 

派翠西亞・康薇爾(Patricia Cornwell),知名推理小說家:
約翰・道格拉斯是FBI的調查性剖繪先驅與大師,在我有幸認識的執法界人物中也是最令人興奮的一位。終於,在他卓越而讓人心中一涼的職業生涯編年史中,他讓我們所有人陪他一起進入難以想像的黑暗境地⋯⋯跟隨著道格拉斯先生,我們探索了為何會有怪物存在。

迪恩・庫茲(Dean Koontz),《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Review):
道格拉斯先生決心產出一本好的犯罪實錄書,不過因為他的洞見與他的素材本身的力量,他給了我們更多東西──他讓我們為之動搖,為無辜受害者感受到的沉靜哀慟掌握著我們,人性百態則讓我們無比傷痛。

《今日美國》(USA Today):
一個迷人的故事,關於恐怖犯罪、還有令人敬畏有加的偵探工作⋯⋯道格拉斯給我們一對人性的眼睛,藉此看見同時既怪誕又讓人信服的犯罪與罪犯。

《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
漢尼拔・勒克特可能是個虛構的創造物,但他的對應物在真實生活中是存在的,而且道格拉斯曾經追蹤、作證對抗他們之中的數十人,或者就只是跟他們坐下來聊聊……一本讓人戰慄膽寒的回憶錄。 


詳細網址:犯罪手法系列6-刑案偵訊室:FBI「破案神探」本尊破解連續殺人犯與獵食者的內心祕密~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大屋子裡的小房間
◎導論:向專家學習

第一部:羔羊之血

第一章 消失的小女孩
第二章 「我睡得很好」
第三章 殺手的心理
第四章 人性餘波
第五章 精神科醫師的說法
第六章 紅色憤怒與白色憤怒
第七章 底線
第八章 「實質可能性」
第九章 瓊安的遺產
第二部:「殺戮就像我的第二天性」
第十章 自家人
第十一章 被棄置的福斯汽車
第十二章 牆壁之內
第十三章 「時機方便」
第十四章 「中間還有別的受害者」
第十五章 權力、控制、興奮感
第三部:死亡天使
第十六章 扮演上帝
第十七章 夜間工作
第十八章 一個凶手的養成過程
第十九章 「我一點都沒有變」
第二十章 墮落天使
第四部:「沒有人逼我做任何事」
第二十一章 超級摩托車謀殺案
第二十二章 卡拉跟查理發生了什麼事?
第二十三章 托德是怎麼想的?
第二十四章 「不論好壞,我還是想知道」
第二十五章 有組織與無組織
第二十六章 先天與後天
結語:一個殺手的選擇
致謝 



詳細網址:犯罪手法系列6-刑案偵訊室:FBI「破案神探」本尊破解連續殺人犯與獵食者的內心祕密~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448891
  • 叢書系列:不分類
  • 規格:平裝 / 360頁 / 21 x 14.8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0歲~99歲



詳細網址:犯罪手法系列6-刑案偵訊室:FBI「破案神探」本尊破解連續殺人犯與獵食者的內心祕密~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

傳奇FBI犯罪剖繪專家、《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任職美國聯邦調查局長達二十五年,擁有教育方面的博士學位,論文基礎是教授警官犯罪分類方法。首創剖繪緝凶專案小組,致力於獵捕惡中之惡,研究並揀選最令人不安的罪犯故事。身為研究犯罪心理與動機第一流專家與調查員,過去四十八年曾參與超過五千件暴力犯罪案,目前既是活躍的顧問,也是極度搶手的演講者。著有《破案神探1~4》(Mindhunter,Netflix熱門影集同名原著)、《法律與無秩序》(Law & Disorder)、《隱身惡魔》(The Killer''s Shadow)等書。


馬克.歐爾薛克Mark Olshaker
美國著名電影製片人,曾獲艾美獎紀錄片殊榮,同時著有多部極受好評的懸疑小說與非小說作品,包括《愛因斯坦的大腦》(Einstein’s Brain)、《邊緣》(The Edge)等書。與約翰・道格拉斯合著的作品始於《破案神探》,《法律與無秩序》(Law & Disorder)亦銷售數百萬本,並翻譯成多國語言。他也大量撰寫另一種主題的致命謎團:疾病偵測與公共衛生。目前和律師妻子卡洛琳住在華盛頓特區。

譯者簡介

吳妍儀
中正大學哲研所碩士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近年的譯作有《再思考》、《哲學大爆炸》、《冷思考》、《男人的四個原型》、《死亡禁地》、《復活》等書。




詳細網址:犯罪手法系列6-刑案偵訊室:FBI「破案神探」本尊破解連續殺人犯與獵食者的內心祕密~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大屋子裡的小房間
 

  在這裡,問題不在於誰做的?而是為什麼

  而到頭來,如果我們已經發現「為什麼?」,也補上了「怎麼做?」,我們也會理解是「誰做的?」因為「為什麼?+怎麼做?=誰做的」。

  目標不在於做朋友。目標在於不成為仇敵。目標在於取得真相。

  這是沒有任何棋子的口頭與心智對弈;一場沒有任何身體接觸的對打;一種耐力賽,參賽雙方都會尋求並且利用另一方的弱點與不安全感。

  我們坐在一張小桌子前,在一個燈光昏暗的房間裡彼此相對。這裡的煤渣磚牆被漆成接近淡藍的灰色,唯一的窗戶位在上鎖的鐵門上,那扇窗很小,還用鐵絲網強化過。一名身著制服的警衛從另一邊朝裡頭凝望,以確保沒有異常發生。

  在最高安全級別的監獄裡,沒有其他事情會被看得更重要了。

  我們已經談了兩個小時,而現在時機終於成熟。「我想知道,用你自己的話說,二十五年前那是什麼樣的狀況。」我說:「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讓你現在到了這裡?那女孩──瓊安──你認識她嗎?」

  「噢,我以前在附近看過她,」他回答。他的情緒很平淡,語調平穩。

  「讓我們回到她來到門口的那一刻,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一步一步來,從那個時間點開始講起。」

  這幾乎像是催眠。房間裡很安靜,而我看著他在我面前轉變。就連他的外表似乎都起了某種變化。他眼睛失焦地看著我背後一堵空蕩蕩的牆。他回溯到另一個時間,另一個空間;回到那個他從未須臾或忘,關於他自己的故事。

  房間裡很冷,即使穿著西裝,我都要竭力避免自己發抖。不過,在他重述我要求他說的故事時,他開始冒汗。他的呼吸愈發沉重,愈加清晰可聞。很快地,他的上衣被汗水浸溼,胸口的肌肉顫動著。

  他以這種方式講述了整個故事,沒有看著我,幾乎是在自言自語。他進入神馳狀態,在那個時空,想著他當時所想的事情。

  有一會兒,他轉身面對我。他直視著我的眼睛,說道:「約翰,在我聽到敲門聲,透過紗門看到是誰在那裡的時候,我就知道我會殺了她。」

 

導論:向專家學習

  這是一本關於暴力獵食者思維方式的書──以我過去二十五年來做為FBI特別探員、行為剖繪專家與犯罪調查分析師的經歷,以及從聯邦調查局退休之後所做的工作為基礎。

  但其實這本書涉及我有過的那些對話。畢竟,那是一切的開始,在這些對話中,我學會了如何利用一個暴力獵食者的所思所想,來協助當地執法官員將犯罪者繩之以法。對我來說,那是行為剖繪的開端。

  我開始訪談身陷囹圄的暴力犯,是出於個人考量與制度必要性,不過在許多方面,這是始於一股想要了解犯罪者背後潛藏動機的欲望。就像大多數新進的FBI特別探員,我被指派擔任街頭探員,而我的第一個派駐地點是底特律。從一開始,我就對於人們為什麼犯罪感興趣──不只他們真的犯了罪,而是他們為什麼犯下那種特定罪行。

  底特律是一座民風強悍的城市,我在那裡的時候,一天有多達五件銀行搶案。由於搶劫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資助的銀行屬於聯邦級犯罪,因此調查局有管轄權,而許多新進探員除了自己的勤務以外,還被指派調查這些案子。我們一抓到犯罪嫌疑人,在宣讀他的米蘭達權利之後,通常在調查局用車或者警車後面,我會連珠砲似地對犯嫌提出問題。為什麼要搶一間保安嚴密、有監視錄影的銀行,而不是有大筆現金的商店?為什麼是這間銀行分行?為什麼是這個特定日期和時間?這次搶劫是有計畫的,還是一時興起的?你是否事先觀察並且/或者實際進到銀行裡模擬過?我開始在腦海裡將這些回應分門別類,然後對銀行搶匪的類型做出非正式的「剖繪」(profiles,雖然我們那時還沒使用這個詞),我開始看出有計畫與無計畫犯罪、有組織與無組織犯罪之間的差別。

  我們做到的程度,足以開始預測位於哪些地點的銀行,最有可能以及何時遇襲。舉例來說,我們知道在有大量建築工事進行的區域,星期五上午後段是銀行很有可能遇襲的時間,因為銀行為了處理建築工人的工資支票,會準備很多現金。如果我們自認為有合理機會在搶匪行動時逮個正著,就會利用這種情報來強化某些目標,並且在其他目標守株待兔。

  局裡派給我的第二個崗位是在密爾瓦基(Milwaukee),這段期間我被派往位於維吉尼亞州匡提科、全新而現代化的聯邦調查局國家學院(FBI National Academy, FBINA)進行為期兩週關於人質談判的在職訓練課程,由特別探員霍華德.德田(Howard Teten)和派屈克.慕拉尼(Patrick Mullany)擔任講師,他們在局裡是行為科學最初的擁護者。主要課程稱作應用犯罪學,是嘗試將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這門學科納入犯罪分析與新進探員的訓練裡。慕拉尼認為人質談判是應用心理學課程的第一次實際應用。在對抗新時代犯罪的戰役中,這是一波新浪潮;這種新型犯罪包括劫機與挾持人質的銀行搶案,像是一九七二年布魯克林銀行搶案,此案是艾爾.帕西諾(Al Pacino)主演的電影《熱天午後》(Dog Day Afternoon)的靈感來源。不難看出,對於人質挾持者腦袋裡在想什麼有點概念,對談判人員來說有很大的益處,到頭來可以拯救性命。我是課堂上約莫五十名特別探員中的一員,這樣的課是首次教授,而且是FBI訓練中的一項大膽實驗。畢竟傳奇局長胡佛(J. Edgar Hoover)才剛過世三年,他長長的陰影還籠罩著調查局。

  即使在他走下坡的暮年,胡佛對於實質上由他創建的調查局仍舊以鐵腕掌控。他對於調查實際而強悍的作風,反映在老牌影集《警網》(Dragnet)的招牌台詞裡:就只說事實,女士。一切都必須是可測量與量化的──多少次逮捕,多少次定罪,結了多少案子。他絕不會擁抱任何像行為科學這樣印象式、歸納式又「感情用事」的東西。事實上,他會認為它從措辭上來說就是矛盾的。

  在FBI學院參加人質談判課程時,我的名字傳遍了行為科學部門(BSU),而在我離開回到密爾瓦基前,他們提議同時給我教育部門與行為科學部門的位置,做為我的下一個職務。雖說我們單位稱為行為科學,部門裡九位探員的主要職責是教學。課程包括應用犯罪心理學、人質談判、實用警察問題、警察壓力管理,還有性犯罪──後來我了不起的同事洛伊.海茲伍德(Roy Hazelwood)把這門課改成了人際暴力。

  雖然學院的「三腳凳」模型,教學、研究與諮詢,正在開始成形,但像德田這種明星探員所提供的任何案件諮詢都絕對是非正式的,並不是任何有組織課程的一部分。這四十小時課堂指導的焦點,理應是犯罪調查員最關心的議題,動機:為什麼犯罪者做他們所做的那些事,他們用什麼方式進行,以及理解這一點如何能幫忙抓到他們?不過這套方法的問題在於,大部分內容仍是來自學術領域,每次有實戰經驗多於講師的資深執法人員來上FBI學院課程的時候,這一點就變得很明顯。

  在這個領域裡,沒有人比團隊裡最年輕的講師,也就是我,來得更弱了。我站在教室前面,一屋子都是經驗豐富的探員與警官,他們大多數年紀都比我大得多。我應該要教他們犯罪者心裡在想什麼,給他們某種能實際用來幫忙釐清案情的東西,然而我的第一手經驗,大多源自於我在底特律與密爾瓦基跟經驗豐富的員警和凶殺組警探共事,所以由我來告訴他們該怎麼辦案,似乎太僭越了。

  我們之間有許多人頓悟到,能夠應用在精神疾病與心理衛生社群裡的知識,對執法單位來說實用性有限。

  不過,我還是遇到跟德田一樣的狀況。在上課或下課時間,甚至是在晚上,警官和探員都會為了他們正在偵辦的案件來徵求指引與建議。如果我教的案子和他們正在辦的案子在某方面有相似性,他們會猜想我能夠幫助他們破案。他們把我看成是聯邦調查局的權威之聲。但我是嗎?一定有更實際的辦法可以累積有用的資料與案例研究,那會給我信心,讓我覺得我真的知道我在說什麼。

  身為年齡與我最相近的人,羅伯.雷斯勒(Robert Ressler)被相中來協助我打入學院文化,能夠自在地教學。羅伯比我年長八歲左右,是新任講師,以德田和慕拉尼的工作為基礎,致力於讓行為分析這個學門更接近於某種對警方還有犯罪調查員有價值的東西。要給一位新講師某種濃縮的經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透過我們所謂的馬路學校。匡提科的講師會花一週的時間把FBI學院課程中的一個選定內容,算是某種精華版,教給提出要求的某個警局或執法單位,然後再移動到另一個單位去教第二週,接著才帶著對於相似旅館房間的記憶和一行李箱的髒衣服回家。羅伯跟我就這麼一起上路了。

  一九七八年初的一個早上,羅伯和我開車離開加州的沙加緬度,我們最近一次馬路學校的舉辦地點。我指出,我們在教課時提到的大部分罪犯都還活著,我們可以很輕易就找出他們在哪裡,而且他們跑不了。我們為何不嘗試跟其中一些人見面聊聊,找出他們眼中的犯罪是什麼樣子,讓他們回憶並且告訴我們,他們為什麼做出他們做的事情,還有他們動手時心裡在想什麼。我想試試看也無妨,而且他們之中某些人可能夠厭倦監獄中的例行公事了,所以會很歡迎有這個談談自己的機會。

  關於訪談獄中受刑人,特別是關乎定罪、緩刑與假釋、感化的研究,數量極少。然而,紀錄似乎指出暴力與自戀的受刑人,整體而言是無可矯正的──意思是說,他們無法被控制、無法改善或改過自新。透過跟他們談話,我們希望得知是否實情如此。

  羅伯起初心存懷疑,卻願意照這個瘋狂的主意做。他在軍隊服役過,而在軍隊和調查局之間,他對官僚體制有足夠經驗,所以他的口頭禪是「最好先斬後奏」。我們會不告而至。在那個時代,FBI身分證明讓我們不需要事前許可,就可以進入監獄。如果我們提前告知,就有在獄中走漏風聲的危險。而如果有人知道受刑人計畫要跟兩名調查局幹員談話,獄中其他人可能會認為他是個告密者。

  在開始這個計畫的時候,我們對於這些訪談之中會遇上什麼事有些先入為主的想法。其中包括:

  ● 所有人都會宣稱自己是無辜的。
  ● 他們會把自己之所以被定罪,怪在可憐的訴訟代表人身上。
  ● 他們不會願意和執法人員交談。
  ● 性侵犯會顯得滿腦子都是性。
  ● 如果謀殺案發生的州有死刑,他們就不會殺死受害者。
  ● 他們會把錯推到受害者頭上。
  ● 他們全都來自功能失調的家庭背景。
  ● 他們能明辨是非,也知道他們行為後果的本質。
  ● 他們不是精神病患或瘋子。
  ● 連續殺人犯和強姦犯往往聰明過人。
  ● 所有戀童癖者都是猥褻兒童者。
  ● 所有猥褻兒童者都是有戀童癖的人。
  ● 連續殺人犯是後天塑造出來的,而非天生如此。

  就如我們在接下來的篇幅裡會看到的,有些假設被證明是正確的,另外一些卻完全不對。

  令人訝異的是,絕大多數我們找到的人都同意和我們交談。他們有各式各樣的理由。某些人覺得跟FBI合作會讓他們看起來紀錄良好,而我們沒做任何事來阻止這種假想。其他人可能就只是被嚇著了。許多受刑人,特別是比較暴力的類型,並沒有太多訪客,所以這是緩解無聊的一種方式:和來自外界的某個人談話,花一兩個小時待在他們的囚房之外。有些人就是對自己矇騙每個人的能力超級自信,所以他們把這種訪談當成一種潛在的遊戲。

  到最後,驅車離開沙加緬度時開始的一個簡單念頭──跟殺人犯對話──變成了一個計畫,將會同時改變羅伯和我以及最終加入這個團隊的特別探員的職涯與生活,並且為FBI打擊犯罪的武器庫增添了一個新的向度。在我們做完最初階段的訪談之前,我們已經研究並訪談的對象當中,包括了:奧勒岡州的戀鞋癖勒殺犯傑若姆.布魯多斯(Jerome Brudos),他喜歡從他大量收藏的女性衣物裡,取高跟鞋套在死去受害者的腳上;蒙特.李瑟爾(Monte Rissell),他還是青少年的時候,在維吉尼亞州的亞歷山大姦殺了五名女性;還有大衛.伯考維茲(David Berkowitz),人稱「點四四口徑殺手」、「山姆之子」,他在一九七六與七七年讓紐約市陷入恐懼之中。

  這些年來,我和匡提科的剖繪員訪問了其他許多暴力與連續性獵食者,像是殺害數十名年輕女性的泰德.邦迪(Ted Bundy),以及蓋瑞.海德尼克(Gary Heidnik),他在費城自宅的地下室坑洞裡囚禁、折磨並殺害婦女;這兩人都為小說家湯瑪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的《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s)提供了角色特徵。艾德.蓋恩(Ed Gein)也是他的靈感來源,這名威斯康辛州隱士殺害女性,好讓他剝皮利用;我在麥迪遜的曼多塔精神療養院(Mendota Mental Health Institute)訪問過他,他也因為做為羅勃.布洛赫(Robert Bloch)《驚魂記》(Psycho)的主角諾曼.貝茲(Norman Bates)的原型而聞名,這部小說是希區考克同名經典電影的基礎。不幸的是,蓋恩的年紀與精神疾病導致他的思維模式雜亂無章,使得訪談沒什麼成果。然而,他確實仍熱衷於皮革工藝,製作皮夾跟皮帶。

  最終出現的是一組嚴密的訪談方法,讓我們得以開始將罪行和當時犯罪者的實際想法聯繫起來。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們能夠透過犯罪者在犯罪現場留下的證據,以及他對受害者(如果她或他還活著)所說的話,或者他在受害者生前或死後對他們做了什麼,連結到他心裡在想什麼,並且加以理解。如同我們常說的,這幫助我們著手回答那個古老的問題:「什麼樣的人會做出這種事?」

  等到完成最初那一輪訪談的時候,我們已經知道什麼樣的人會做出這種事了,有三個詞彙似乎描繪出每一位罪犯的動機特徵:操縱,支配,控制。

  這些對話是後繼一切的起點。我們收集到的所有知識,我們做出的結論,從我們的研究中得出的書《性殺人犯:模式及其動機》(Sexual Homicide: Patterns and Motives),還有我們創建的《犯罪分類手冊》(Crime Classification Manual),我們協助抓捕並起訴的凶手──這一切全都始於坐在殺人犯對面,詢問他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目標在於理解是什麼驅使他們奪走另一條生命──或者在某些例子裡,是許多條生命。這之所以有可能,全是因為我們付出注意力,面對這批先前無人請益的講師群:罪犯本人。

  接下來,將會深入檢視我離開調查局之後所正面遭遇的四名殺人犯,我使用的是我們在大規模研究中發展出來的同一套技巧。這些殺人犯本身都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技巧、動機與心理特質。他們的受害者從一人到將近一百人不等,而我從他們所有人身上都學到了一些事情。他們之間的對比耐人尋味且引人注目。但相似處也是如此。他們都是獵食者,在他們的人格成形期都沒有和其他人建立起信任的羈絆。他們都是行為科學爭論主題之一的主要證物:先天對後天,殺手是天生的還是被塑造出來的。

  在我的FBI單位裡,我們依據這個等式運作:為什麼?+如何做?=誰做的。在我們訪談被定罪的犯罪者時,我們可以對這個過程做逆向工程。我們知道是幹的,我們也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藉著結合這些事物,我們發現最重要的如何做?以及為什麼?
 


詳細網址:犯罪手法系列6-刑案偵訊室:FBI「破案神探」本尊破解連續殺人犯與獵食者的內心祕密~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殺戮就像我的第二天性」

 
在真實人生中,沒有像漢尼拔.萊克特那樣才智出眾或「魅力迷人」的暴力罪犯──任何堅持說有的人,都還沒見過他們。自從我第一次開始跟這些殺手談話以後,我就決定如實看待、也如實呈現這些男性(還有極少見的女性)。在有人找我訪談一個名叫喬瑟夫.康卓(Joseph Kondro)的受刑人時,我也是這麼想的——找我的人不是來自某個假釋委員會,而是想把訪談拍成某個電視紀錄片節目的一部分。
 
一位關注我職涯發展的電視節目製作人代表MSNBC電視台來找我。他對我局裡同事和我做過的監獄訪談很有興趣,而他領悟到行為剖繪計畫的這個基石──與殺人犯的一對一對質──可以變成引人入勝的電視節目。儘管我很厭惡現在滿坑滿谷的所謂實境秀,把焦點放在人造冒險、偽羅曼史、一夜成名,尤其討厭這些節目有系統地羞辱看來很普通的常人,我也得同意那位製作人的看法。我和那些既樂意和我談話、也很樂意做掉我的殺人犯正面對峙過許多次,那是我人生中數一數二的刺激經驗。
 
因為,咱們說句實話:對於「真實罪案」的著迷,實際上是著迷於作家和哲學家所謂的人性百態。我們全都想知道和理解人類行為與動機的基礎,為什麼我們會做出我們所做的那些事。而在犯罪這方面,我們看到了放大而且走極端的人性百態,對於加害者和受害者來說都是如此。在一種非常真實的意義上,電視觀眾跟我在追尋的是一樣的東西:對犯罪心理有更廣、更深的了解。而我確實認為,讓大批觀眾看到邪惡的真面目有很強烈的價值。如果我們可以找到正確的對象訪談,我想要的跟電視節目製作人想要的就不會有衝突。
 
以監獄訪談做為每集節目的中心,節目的其餘部分會以新聞片段、照片、還有罪行與凶手的其他紀錄性證據來支援,再加上對倖存者、警探、檢察官及其他案件關係人在鏡頭前的訪問──就很類似於真實案件調查會有的狀況。我同意做一集,條件是我對於最終成品能有某種程度的控制權。雖然我不反對利用現在大家對暴力犯罪邪惡面的著迷,只要這樣能促成更多的理解與洞見就好,我還是堅決不和聳動炒作或美化犯罪者的行徑扯上任何關係。


詳細網址:犯罪手法系列6-刑案偵訊室:FBI「破案神探」本尊破解連續殺人犯與獵食者的內心祕密~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犯罪手法系列6-刑案偵訊室:FBI「破案神探」本尊破解連續殺人犯與獵食者的內心祕密

詳細網址:犯罪手法系列6-刑案偵訊室:FBI「破案神探」本尊破解連續殺人犯與獵食者的內心祕密~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犯罪手法系列6-刑案偵訊室:FBI「破案神探」本尊破解連續殺人犯與獵食者的內心祕密 中文書>社會科學>社會議題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