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原文名稱:Women and National Trauma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3506034,頁數:544,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作者:李惠儀,譯者:李惠儀,許明德,出版日期:2022/06/02,類別:文學小說

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


內容簡介


  明清易代是中國歷史中的鉅變。這一轉折除了成為清初文人念茲在茲的寫作主題,同時也持續為後世文人著述的焦點。《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集中討論女性在這關鍵的歷史時刻如何通過自身著述與他人書寫開闢議論、想像與創作的空間。範圍涵蓋女性文學、男性借用女子的身分和聲音寄託幽懷之作、及以女性為文化符號,藉以撫今追昔,反思明亡的罪責和前因後果的作品。本書深入探討國難之際人們的思維與情感,以及後人如何回顧並挪用這段歷史,旨在說明歷史與文學如何交織互動,並闡釋性別的概念如何成為經驗與表述世變亂離的方式與途徑。

  為何性別界限、女子的貞淫美惡、她們的自主、無奈與困境會變成國難經歷與記憶的寓言寄意契機?人們如何藉這些敘述思考國族的命運?透過回答這些問題,李惠儀揭示了各文體中女子的種種形相,並藉此探究明清易代及後世國難重演時人們的感懷和精神面貌。

  ★ 本書榮獲美國亞洲學會頒發「列文森書籍獎」。

 


詳細網址: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中文版序

引言

第一章 男性詩詞與性別界限
一、閨閣之筆
二、以貞喻忠:或隱或顯的類比
三、幽婉之辭及其政治解讀
四、政治抉擇的托喻
五、幽微婉約的詩學和詩壇倡和
六、愈微愈顯,愈隱愈昭

第二章 女性詩詞與性別界限
一、婉約背後
二、詩史精神
三、壯志難酬
四、談兵說劍
五、友情友道
六、性別牢騷
七、詩心覺醒
八、吾夫赤縣

第三章 化身英烈
一、文學史的語境
二、亂世中女承父業
三、以女英雄作控訴
四、以女英雄作辯解
五、女英雄的馴服
六、女英雄的形塑
七、救國女英雄

第四章 聲色風月的命運
一、為聲色風月辯護
二、風流的道學家
三、筆下的才女、下筆的才女
四、身為鬼雄的妾媵:王蓀與周亮工
五、身為詩史的名妓:卞賽與吳偉業
六、隱密的復明志士:柳如是與錢謙益
七、情感的價值

第五章 辱身與遂志
一、難女題壁與議論空間
二、傳聞異辭的難女詩
三、難女情緣與私情化公
四、失貞、失真
五、身辱心貞
六、越界

第六章 創傷記憶:論斷與同情
一、揚州女子
二、脂粉孽:罪與罰的邏輯
三、褒忠獎節:揚州烈女
四、記憶與遺忘
五、第二代記憶
六、難以定案的禍水
七、論斷與救贖
餘論

參考書目
索引


 


詳細網址: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06034
  • 叢書系列:中國文學研究叢書
  • 規格:平裝 / 544頁 / 17 x 23 x 2.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惠儀


  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曾任教於伊利諾州香檳分校、賓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現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中國文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其研究興趣涵蓋明清文學及文化、先秦兩漢史傳及思想。著作包括《引幻與警幻:中國文學說情》(Enchantment and Disenchantment: Love and Illus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左傳的書寫與解讀》(The Readability of the Pas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Women and National Trauma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明清文學中的物情與物累》(The Promise and Peril of Things: Literature and Material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等。本書榮獲2016年美國亞洲學會所頒發「列文森書籍獎」。另外,她與杜潤德(Stephen Durrant)、史嘉柏(David Schaberg)合作英譯《左傳》,於2018年獲得「韓南譯著獎」。

譯者簡介

許明德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博士,現於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包括蒙元與歷史與文學、明清出版文化等。近作包括〈西遊的文化政治〉、〈王國維援心理學入詞學探析〉、〈明清之際夏允彝之死及相關悼念詩文之敘事策略〉等。譯有《左傳的書寫與解讀》(與文韜合譯)。

 


詳細網址: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男性詩詞與性別界限(摘錄)

 
在中國的文學傳統中,男性詩人經常模擬女性的身分,借用女性的口吻寫作。這是屢見不鮮的現象,大概不足為奇。這種選擇背後最關鍵的是其充滿美感的「表象」─我建議使用「表象」一詞,因為「假托女性的口吻」往往意味著一篇作品嘗試呈現刻劃入微的視覺與感受,讓我們直接流連在表象的世界─置身在肌膚、衣飾、光影、反照、畫屏和簾帳的意象之中。正當我們要從這些表象轉移到它們希望傳達的內部含義時,我們或會察覺內外的世界並非簡單的一一對應,或會發現這些表象的含義可能有曖昧不明的地方。當然,一個詩人之所以會選擇借用女性的視角,有時候可能只因為他被這種寫法所能開拓的感性和情感領域所吸引。但是,許多假托女性口吻的詩歌似乎都會要求讀者推斷其社會功能,分析其政治含義。如此一來,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才有足夠理由去探究這些表象的隱喻和寄託,追蹤私人與公共領域之間的對應關係,思考綺麗的修辭與政治托喻之間的聯繫?當然,我們可以利用詩作的標題、其中摹寫的歷史事件、詩人的傳記,以及與作品創作和流通相關的軼聞,來找尋證據,判斷詩歌創作的語境。但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才算得上是在恰當地運用這些信息,證明我們試圖發掘的那些隱藏的政治含義呢?
 
通過女性的觀點來作「隱喻和寄託」其來有自。這個傳統展現了一含蓄委婉的美學,同時亦為一種表現自我的方法,縱使每篇作品的含義清晰程度不一。當《離騷》(約公元前三世紀)中的「余」宣稱:「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楚辭集註》,頁9),大多數讀者都很容易將這段文字理解為一種慨嘆,慨嘆充滿妒恨的政敵毀謗詩人,堵塞詩人進言之路。亦即是說我們接受了王逸對這兩句的解釋:「言眾女嫉妒蛾眉美好之人,讒而毀之,謂之美而淫,不可信也;猶眾臣嫉妒忠正,言己淫邪不可任也。」



詳細網址: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

詳細網址: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 中文書>文學小說>文學研究>華文文學研究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