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獨立鍛造:一生受益的自我心理學,重新領悟生命八大任務,邁向圓滿,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1373843,頁數:288,出版社:究竟,作者:蘇絢慧,出版日期:2022/10/01,類別:心理勵志

獨立鍛造:一生受益的自我心理學,重新領悟生命八大任務,邁向圓滿~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獨立鍛造:一生受益的自我心理學,重新領悟生命八大任務,邁向圓滿


內容簡介


  ★第一本!自我心理學之父艾瑞克森的經典理論+本土案例+新近心理學技巧=
  鍛造獨立自我不可或缺的八堂課
 
  ★十六個練習帶你從不同的人生階段切入,透過對生命發展八大任務的理解,重新認識自我、療癒自我、養育內在自我,成為一個有力量的完整生命,獲得一生受用的自信與洞察力!
 
  你能信任他人、信任這個世界嗎?
  你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嗎?
  你經常處於被動、等待的位置,無法前進嗎?
  你害怕失敗,擔心被淘汰嗎?……
 
  自我心理學之父艾瑞克森將生命週期,從出生到死亡共區分成八個階段,他認為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追尋認同、鍛造完整而獨立的人格。我們在這八個生命週期中所經驗到的任何事,都會影響最終我們將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本書以自我心理學之父的心理發展八階段為主要架構,每堂課都包括①主要課題與任務 ②不足與缺失的後果 ③為自己培養及完成 ④作業練習 等四個部分。透過了解與練習,你將學會接納和認同自己,不再自卑、焦慮、迷惘、不安……擁有安身立命的能力與處變不驚的內力。



詳細網址:獨立鍛造:一生受益的自我心理學,重新領悟生命八大任務,邁向圓滿~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自序 成就自己為獨立完整的人
 
說在前頭 自我心理學之父──艾瑞克森勇敢面對認同危機的傳奇一生
一個生命的誕生,是為了完成自我
 
Mission1 生命第一任務
你來到這個世界,最重要的基礎──基本信任
沒有了信任,你在這世界將寸步難行
【主要課題與任務】我能不能信任這個世界? 
【不足與缺失的後果】導致全然不信或盲目地全然相信
【為自己培養及完成課題】重現對自己的信任感、修復對環境的信任
【作業練習】重建信任感練習
 
Mission 2 生命第二任務
展現我存在的時刻──自主或羞怯
自主性,即是生命力
【主要課題與任務】體察自主能力,以因應環境的變化
【不足與缺失的後果】無法獨立、心理不健康,引發各種身心症
【為自己培養及完成課題】修復自主性,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
【作業練習】當自己的內在父母,陪自己再次成長
 
Mission 3 生命第三任務
你的行動決定你是誰──主動或內疚
迎向世界證明我的存在
【主要課題與任務】積極參與社會環境、學習嘗試新經驗
【不足與缺失的後果】缺乏主動探索的心,易處於等待的位置
【為自己培養及完成課題】靠自己解決、從小行動培養主動力
【作業練習】面對和解決問題、為自己而做
 
Mission 4 生命第四任務
關於成功或失敗的學習經驗──勤奮或自卑
生存是為了成就?還是害怕被淘汰?
【主要課題與任務】累積經驗,透過努力和投入獲得成就感
【不足與缺失的後果】遭到羞辱、負面對待,容易留下學習創傷
【為自己培養及完成課題】不計較勝負,為自己而學
【作業練習】撕下學不會的標籤,重新學習「如何學習」
 
Mission 5 生命第五任務
當我和別人不同時,我是誰?──自我認同或混淆
你能認出自己嗎?
【主要課題與任務】發展安穩有韌性的自我認同
【不足與缺失的後果】認同困難,產生迷惘、混亂及無力感
【為自己培養及完成課題】建造一個自己接受也認同的「我」
【作業練習】自問自答,發現自己與夥伴
 
Mission 6 生命第六任務
我真能擁有愛嗎?──親密或孤寂
人能離開自我中心嗎?
【主要課題與任務】建立正向有意義的親密關係
【不足與缺失的後果】社會疏離、人際孤立,深沉的孤寂感
【為自己培養及完成課題】換位感受,理解他人的觀點和感受
【作業練習】理解和同理世界是多人的主觀所構成
 
Mission 7 生命第七任務
實現自我存在的價值,誕生心靈的力量──中年的生產或停滯
心靈的沉穩健全或是剛愎自用?
【主要課題與任務】重整和接納過往生命的影響,並支持與貢獻社會
【不足與缺失的後果】淪陷於生物需求與私利,不顧也不關懷家人與社會
【為自己培養及完成課題】覺知自己,開闊心胸,走入大千世界
【作業練習】留心自我保健和修復,保持心智敏捷
 
Mission 8 生命第八任務
圓滿完成這一生──整合或絕望
是悔恨,還是此生無憾?
【主要課題與任務】清楚要將生命用在哪裡,坦然接受自己的價值觀
【不足與缺失的後果】人人皆想遠離、拒絕接觸
【為自己培養及完成課題】統整、合一的人
【作業練習】全然接納自己人生發生的所有歷程
 
結語 成就自己成為獨一無二的這個人
 
附錄 寫給你,見證成年期每十年的成長與蛻變
給20歲的你/給30歲的你/給40歲的你/給50歲的你/給60歲的你



詳細網址:獨立鍛造:一生受益的自我心理學,重新領悟生命八大任務,邁向圓滿~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373843
  • 叢書系列:心理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6.5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獨立鍛造:一生受益的自我心理學,重新領悟生命八大任務,邁向圓滿~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蘇絢慧
 
  璞成心理學堂創辦人、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博士班在讀
 
  專業年資25年。長期與各助人單位、基金會與協會合作開辦專業訓練課程、生命探索與成長課程。至今已出版26本心理範疇作品,本書為第27本。主題涵蓋臨終關懷、悲傷療癒議題、自我人格發展及整合、情感創傷修復及關係議題。除了以寫作推動心理健康素養之外,長期投入心理教育講授、團體課程和工作坊帶領、個人心理諮商等工作。特別聚焦在失落經驗探索與悲傷轉化、自我情感滋養與自我關懷、生命早年傷痛療癒等主題上。
 
  ♦Facebook粉絲專頁:
  【蘇絢慧分享空間 】【璞成心理學堂】【同哀傷】【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
  ♦璞成心理學堂官網:www.puchencenter.com



詳細網址:獨立鍛造:一生受益的自我心理學,重新領悟生命八大任務,邁向圓滿~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自序
 
成就自己為獨立完整的人
 
  《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是一本我嘗試引導讀者認識「自我」的誕生與存在的入門書。藉由《聖經》裡造物主以七天創造世界為隱喻,透過一天一個主題的概念,說明及介紹關於每個人「自我」的形塑和制約,還有我們的生命要如何解構這些環境及社會的形塑及制約,把原本美好的生命價值及意義找回來。
 
   歷經了七年,我續寫了這本系列作──《獨立鍛造》,同樣探討自我的鍛鍊和整合。有別於前作以七天隱喻,作為一個人持續且不間斷發展成一個真實自我的循環歷程,這次我借用了美國心理學家,亦即「自我心理學之父」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生命週期心理社會發展八大任務理論」,來闡述並分享給讀者如何透過我們的一生成就、實現及完成:一個完整獨立成熟的自我。就如同所有果子都有成熟的最佳狀態,自然也會有漸漸凋零及走到終止的時刻,這都是完整的一部分。
 
   本書是我的觀點見解和整理,包含對社會現象的思考,以及我想向任何一位對活出完整生命感到熱切期盼的讀者,分享對「完成獨立」的看法。 
 
  我們一生,從誕生到最後一刻,都在詮釋和創造一個獨一無二的「我」是誰?擁有什麼樣的面貌和能力?又有什麼樣的限制和缺乏?沒有人會如神一般完美全能,也沒有人能像超人那樣所向無敵。即使我們嚮往渴求,但自古以來沒人能實現,總還是有自己的性格傾向,以及諸多恐懼、脆弱、無助等情感經驗。
 
  事實上,我們之所以生而為人,正是為了學習如何真正成為一個「人」。活著的意義,在於學習知道如何是真正的活著;能抱著開放的心去體會和領悟人性的各種牽扯,及試著在各種不同的人際關係裡,呈現真實一致的自我,並彈性多元且自如的運用。最終,完成「如實是我」,接納及尊重自己一生的際遇和體會,安然自在又深深明白這個「我」之所以是「我」的奧義。 
 
  如實接納自己,才能完整 
 
  我們都明白,自我要發展得健全完整(Holistic),並不是簡單的事。在真實世界裡,總會遇到各種挑戰和艱難,與許多的阻礙和破壞,迫使我們反覆經歷挫折和痛苦,不管是無法如願,還是無法獲得足夠的支持和滿足,都讓我們的人生遭遇許多的碎裂及缺失,甚至賠上身心健康的代價。 
 
  即使如此,生命還是蘊藏著每個人可以發揮的潛能,透過自我的學習和領會,將內在蟄伏已久、沉寂已久的成長力量綻放出來,看見自己的豐沛,肯定自己生命的特性、天賦、智慧、力量,最終帶著真心實意完整接納自己的意願,欣然微笑以對自己的一生。 
 
  只是,過程裡我們不免困乏其中,摸不著頭緒,弄不清楚自己面對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困境和挑戰;痛苦、憂慮、愁苦、憤恨、混亂,各種糾結難平的情緒糾纏著我們,特別是現實的環境,也常是一個個問題接踵而來,絲毫沒有要讓我們喘息、解脫之意。 
 
  然而,在我如今生命走至五十知天命的此刻回看,卻覺得這正是生命的樂趣和奧妙所在。很多逆境及遭遇,經歷的當下真的萬分痛苦和艱難,有種看不見出路和無從解脫的錯覺,但當你承認自己的脆弱和渺小,不再以膨脹、誇大的自體感,誤以為自己應當是超人、完美全能,改以如實接納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時,反倒能從歷程中認識更多的自己,也辨識出更多這個真實世界的規則和樣貌,然後如實地去學習和歷練自己所未了解、未通透的生命原理。 
 
  這正是生命轉化最艱難的一部分:原原本本如實接納自己,包括自己一生所經歷的,不論起伏、跌宕、缺失、脆弱,也都一併接納,那才叫作完整。然而這對人性裡的各種欲念來說,顯然違背我們對「完美」的執著,加上某些無法控制的變異性存在,一個人究竟會怎麼想、怎麼感受和怎麼產生定義,都不能由旁人決定和控制,因此,人究竟要怎麼應對自己的人生處境,進而接受各項生命階段的挑戰,端看一個人內心的領悟力和詮釋力有多少轉化力。 
 
  脫出心靈困境的人生指南 
 
  就目前的時代看來,未來的世界,重視獨立性和個體性已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趨勢。透過網路和虛擬空間的互動,人們已不需要大量地往外擴張,努力建立實際人際版圖。網路的世界讓我們有另一種互動和凝聚的方式,透過虛擬人設和更多表面、虛假的包裝,人們或許更容易隱藏真實的自己,卻也更容易留下陰暗面的自己,孤寂地面對一切的煩憂、空虛、憂傷和沮喪。 
 
  在目前的環境,人的內在力量或所謂的精神力量更顯關鍵,當世界越來越抽離,人們之間的互動層次越來越淺薄,我們必須獨自面對這世界的衝擊及變化,究竟要如何因應、調適或是接受呢?這恐怕是過去的心理學大師、哲學大師、人文思想家都還未體認過的新時代,而我們正在集體創造這樣一個新世界。 
 
  儘管如此,過往對人類生命發展的理論仍有經典之處,艾瑞克.艾瑞克森的「生命週期八階段」(在他過世後,艾瑞克森夫人增加了第九階段),在我看來就是一個解答:關於人類生命如何完整轉化,也就是無論這外在世界如何變化、演變,我們依舊能完成自己身而為人的特性和能力。 
 
  除非我們否定自己身為生命、身為人,否決了身為一個人的特性和本質,否則,作為一個人的存在仍有他生物性的生、活、老、病、死歷程,也有他要面對群體、適應社會和參與世界的不可迴避之真實課題。 
 
  那麼,不論這個世界要多迅速的進入元宇宙紀元,或要如何解構過往千古以來人生活的模式,即使日新月異,不變的仍是人有他必須如實體驗、如實啟動能力和如實完成一生的任務。 
 
  希望這本書給予任何想成為獨立自我的人一些啟發和導引。這不是一本能教你獲取世俗成功和贏得財富的書,也不是一本告訴你如何快捷地掌握幸福密碼的書,而是一本想要和你深刻地、從容地來面對自己身為人,如何成就自己是完整一個人的書,能使你擁有自己安身立命的能力,也有自己處變不驚的內力。 
 
  我始終相信,唯有我們願意深刻地體認自己的存在,我們才有機會真實作自己。這是我們一生,即使最終什麼都過眼雲煙,卻仍能深刻領悟的心靈禮物,與你生命同行同在,並因此讓你之所以是你,最珍貴的磐石。  
 
說在前頭
 
自我心理學之父──艾瑞克森勇敢面對認同危機的傳奇一生
 
  本書是參考艾瑞克.艾瑞克森的「生命週期心理社會發展任務」為寫作架構,加上我個人長期生命陪伴及諮商等臨床工作經驗的觀察和心得,交織結合而成的思想、觀點,因此,請容我在開卷之初,先介紹艾瑞克森教授,讓讀者對他有一些基本的認識。
 
  艾瑞克森被認為是「自我心理學」的發展者之一,他的理論強調「自我」的功能,透過自我的成長及發展,我們能超越被「本我」的欲望支配,以及被「超我」操縱的制約和框架。 
 
  艾瑞克森認為,人在幼年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對於提供他們成長、調整、自我察覺與認同,可說至關重要,其影響範圍將會延續一生。他也認為,早年生命心理社會發展任務若是受到損害,形成了障礙,造成自我成長的停滯,那麼個體的生理雖然成長了,但心理社會的能力,乃至自我生命的成熟都會受到阻礙。 
 
  綜觀來說,每種心理學說理論的創建者,其理論皆蘊含其生命歷程的經歷和領悟,透過他們生命的體會和遭逢,他們也在面對自己人生的難題及通透如何克服和超越之道。這些心理治療理論都包含著對生命的探問、生命哲學的思辨及提供知識解答。 
 
  艾瑞克森也是。他的存在和他著名的理論「認同危機」幾乎劃上等號;這不僅是他的重要學說,也是他青少年時期的困境。這個理論主要來自於研究青少年階段的生命主題,乃是追求認同,並可能因此引發自我認同危機。「認同」是一種關於「自我」和「團體理想標準」(相近於社會主流價值)之間的一致性是否產生了衝突、對立和疏離?關於「認同」的主題其實無所不在,從我們一誕生下來,就要和周圍的父母、手足互動,他們代表一種社會團體的存在,影響著我們認識自己、感知自己並建構自己的歷程。 
 
  人其實無法真正地脫離社會,脫離社會的我們,個人身分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尋求認同的處境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會從一個階段步向另一個階段。 
 
  讓自己成為自我認同的來源和對象 
 
  關於艾瑞克森對於「追尋認同」的探究,多少源自於他自己的出生背景及成長過程所經驗的事。他的生父不詳,母親卡拉不願意透露任何消息給他。卡拉帶著還不滿三歲的艾瑞克嫁給了他的繼父泰德,並且以愛之名未讓幼小的艾瑞克知道這件事。於是,他一直以為繼父就是生父,然而擁有典型丹麥人外貌的艾瑞克一點都不像承襲猶太血統的繼父和母親,導致社區的人質疑他的出身,這件事讓少年的艾瑞克相當困擾。 
 
  艾瑞克後來漸漸得知,原來一直認定的父親其實是繼父,這個事實嚴重地打擊他。為此,他四處流浪卻遍尋不得親生父親的下落,同時也對未來感到茫然,苦於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加上適逢動盪的二次大戰期間,這一切無疑都帶給年輕的艾瑞克許多自我認同上的衝擊和迷惘。
 
  對一個男孩來說,無法知道生父究竟是誰,形同心中想得到父親認同的渴望無法實現。不過,艾瑞克卻將這種失落轉化成另一種力量,從一個無助和絕望的孩子位置,轉而面對這個心中悵然所失的缺憾,從那一刻起,他賦予自己一個全新的「姓氏」—艾瑞克森(Erikson),取自他的名字Erik,加上兒子son這個字組合而成,意思為:艾瑞克的兒子,也就是在那一刻,他決定成為自己的父親,而他自己即是自己的兒子。他不再向外追尋能夠認同他是誰的生父,而是讓自己成為自我認同的來源和對象。 
 
  這是一個賦權充能(empowerment,詳見第四任務〈作業練習〉)的決定,他從渴望認同又遍尋不到認同的處境中,轉向對自己悲憫與慈愛,成為自己生命的承接者和關照者,並如實地成為他自己,去自我實現關於生命完成的動機與貢獻。在我們個體成熟的轉化上,「賦權充能」絕對是一個重要的關鍵,自我逐漸承擔起自己的生命責任,而不再渴望依從誰的給予及認可。 
 
  我認為,一個好的生命建構理論或實在的知識真理,在於是否能含有創建者的生命洞察與歷練,並確實讓後代生命朝向完整、統合、自立的方向發展。這些生命的過往,帶給艾瑞克森屬於他的快樂和悲傷,也因為這一份過往,他有機緣接觸到心理分析,透過與安娜.佛洛伊德(佛洛伊德之女)的學習和共事,並接受安娜.佛洛伊德的分析,正式學習心理分析,主攻兒童心理分析。
 
  為了逃離希特勒的危害,他和妻子輾轉到了美國,成為波士頓第一位兒童心理分析師。從首席心理分析師到哈佛教授,他九十一年的人生都在研究兒童的養育方式和社會化發展、不斷聚焦在探討青少年的認同危機,並且持續檢視理論,將人生發展週期各階段的自我與社會的關係,一次又一次研究和補充,更不停地重新界定自己的想法、觀點和經驗。 
 
  艾瑞克森的「生命週期心理社會發展任務理論」是對他那個時代下的美國社會所進行的研究,但由於他的歐洲裔身分,使得他的研究觸角總能跨越文化藩籬,讓他的理論不至於狹隘和局限,而能對不同地緣的文化和民族都深具啟發。 
 
  從艾瑞克森和夫人共同發表論文《健康人格發展與危機》(一九五○年)至今,已過了七十二年,卻仍深深地影響著世界各地,包括臺灣的「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發展」學術研究和教育領域,即使鮮少人直接提及艾瑞克森,但普遍上我們都已知曉人有認同的需求,也有認同危機的存在,同時也能粗略地了解人一生有好幾個發展階段,因此需要面對不同的發展任務和成長課題。 
 
  鍛造獨立成熟的你,以你的名字活出你的存在 
 
  從目前的社會變化,我們可以看見這幾年來普遍出現的爭議問題:「媽寶現象」,這不應專用於男性,而應泛指被父母過度保護和控制的孩子,以至於停滯在兒童或青春期階段、無法轉化為獨立成人的現象;「啃老族現象」,則是指靠父母的經濟來源(月薪或退休金)過日子,不工作養活自己的共依存孩子;「婆媳衝突現象」,雖然是社會長久以來的問題,但近年曾發生媳婦控訴婆婆惡意壓迫至無法承受,因而自殺的事件,顯示姻親關係無止盡介入夫妻兩人的婚姻關係中,無法退場和給予尊重的代間家庭問題,在在呈現現代的孩子要成為一個獨立、有能力感、自立的自我,並不是一項容易達成的任務。
 
  不僅如此,少子化狀況和越來越多人選擇一個人生活,某個層面顯示出現在的年輕人對於進入親密關係或孕育下一代不具信心和希望感,不認為自己能承接生命階段的不同挑戰和龐大的家庭責任(包含殘酷的經濟壓力)。 
 
  當然,就現在的時代來說,婚姻和生育已不再如過去傳統時代的意義般是一種「天性上的責任」,而是一種生活型態的「選項」,生命的體驗和完成有更多豐富的可能性,也有更多元、更彈性的方式。 
 
  問題不在究竟成人之後,要選擇何種形式的生活,而在於不論是建立家庭、婚姻,或是保持單身生活,我們是否都具有力量承擔自己的選擇,能自立自足,因應生活的任務及各項運作,逐步實現有意義和有價值感的豐盛生命?還是我們會集體沉淪,對人生充滿無奈、無力與沮喪? 
 
  當人成熟的力量不足,心理社會發展停滯在某個幼年或青少年時期的處境下,除了不利於生活外在條件的構成,也可能侵蝕內心自我的力量,萎縮、停頓、糾結和承受某種精神壓力痛苦,因此,下意識地抗拒體驗不同的生命週期,就成了最直接的反應—阻抗與退縮。 
 
  自我成熟與轉化皆需要個人內在的生命力,若內在生命力萎縮和虛弱,勢必會讓我們失去勇氣面對自己接續的人生和未來,更不可能對人生的方向抱有幸福的期盼。 
 
  這或許正是現今時代的困難和問題,人類一代又一代地繁衍,世界一代又一代地變化,人類的文明及科技在各個方面顯著進步,但是否真的有益於人類的提升和解套?還是造成更大的適應不良和套牢?我想,這個問題實在太過龐大,絕非三言兩語或個人情感抒發就能周全洞悉全貌。雖說如此,我還是希望透過一本書的架構,分享如何鍛造獨立成熟的自我,具備健康的心理社會機能和人格,帶有覺知意識地活出自體的完整。 
 
  目前社會已處於大量資訊充塞的時代,人類的專注力也大幅減縮只剩下八秒,但我相信對自己生命本質的深厚探究和認識,仍是一件值得我們深入和保有熱情的事。事實上,若沒有個體的存在意識和豐富的獨特性,這世界對我們來說,實在不具有什麼意義。人生一回合,不正是如此嗎?把你自己活出來,用一生的際遇和力量,以你的名字活出你的存在、寫下你之所以是你的故事,直到生命終了的時刻,你了然於心地感悟:啊!我以一生完成了我自己。 
 
  若你覺得這是你所欲探知的「內在我」,也是你想如實成長和發展的生命,那麼成為自己的再生父母,重新關愛和培育自己的缺憾和不足,再一次的陪伴自己、提供資源支持自己。如同艾瑞克森所說的:「真正尋找出你之所以是你的根源,那些來自於你的,就是你的根源。」 



詳細網址:獨立鍛造:一生受益的自我心理學,重新領悟生命八大任務,邁向圓滿~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Mission 6生命第六任務  我真能擁有愛嗎?── 親密或孤寂

 
人能離開自我中心嗎?
 
我們在開始上學之後,很自然也習慣地會用在家的互動方式和其他人相處。把老師當成父母權威的替身,把其他同儕當作自己的手足對待或競爭,然後複製和父母手足相處的行為與外界人際相處,不論是討好或是妥協,又或是對抗或指揮。例如,父母權威而嚴厲,便自然地認為老師權威而嚴厲;若是父母放任而溺愛,也會感覺不需尊敬老師,甚至忽視他;在與同儕相處上,習慣要求或指揮父母的人,對待同儕也會有相似的行為,若是必須順從、乖巧地聽從父母的孩子,在同儕團體裡也很習慣順從和安靜。在手足關係方面,和兄弟姊妹的感情狀況是敵對、競爭、緊密、結盟,同樣會帶進和同儕相處的關係裡,會相互支持幫忙或是相互剝奪和侵占。
 
畢竟「社會」是更大的客觀存在環境,一定比我們個人的家庭來得更多樣化和多變性,不是所有在家庭慣用的互動模式都無往不利。可能有時會讓你備受打擊、爭議,或是遭受忽視、攻擊;有時會讓你經歷到質疑,也會讓你直接承受慣性行為的不良後果。因此,到了更大的社會環境,我們會開始修正、學習「社會化」歷程。「社會化」主要是發展有利於在社會與人相處共事的更多技巧、更多認知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有些人漸漸會把重點放在角色扮演和關係中的表面演出,認為社會似乎更重視表面呈現,不深究內容內涵,因此將各種粉飾、包裝和各種營造形象的手段及花招視為「社會化」,以致許多人將「社會化」和「虛假、偽裝」畫上等號。
 
確實,在社會上要做到真誠待人、一致的內外表現不是件容易的事,當我們尚未成熟獨立為安穩健全的自我前,「自我」仍會停留在幼兒未成熟、未獨立分化的狀態。且受童年經驗制約所造成的「受損自我」進入社會運作後,本能地就會投射大量的自卑情結或自我誇大(膨脹)作用,引發各種神經症和不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非成熟性的防衛機制),包括:反向、合理化、隔離、理想化、分裂及扭曲。



詳細網址:獨立鍛造:一生受益的自我心理學,重新領悟生命八大任務,邁向圓滿~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獨立鍛造:一生受益的自我心理學,重新領悟生命八大任務,邁向圓滿

詳細網址:獨立鍛造:一生受益的自我心理學,重新領悟生命八大任務,邁向圓滿~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獨立鍛造:一生受益的自我心理學,重新領悟生命八大任務,邁向圓滿 中文書>心理勵志>個人成長>心靈成長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