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大哉問時代:未來最需要的人才,得會問問題,而不是準備答案,原文名稱:A More Beautiful Question: The Power of Inquiry to Spark Breakthrough Ideas,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5770624,頁數:288,出版社:大是文化,作者:華倫•伯格,譯者:丁惠民,出版日期:2014/12/29,類別:商業理財
大哉問時代:未來最需要的人才,得會問問題,而不是準備答案-[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內容簡介
「為什麼球員明明喝了很多水,比賽完卻幾乎沒排尿?」
「為什麼雨刷不能像我的眼睛,可以快眨、也能慢眨?」
「如果將摩斯密碼套用到商品編碼上呢?」
以上三個問題,分別誕生了:
年產值200億美元的運動飲料產業、電子感應式雨刷和到處可見的商品條碼。
很多產品與企業的成功,並非知道高明的答案或握有高端技術,而是——
懂得「大哉問」。
雲端搜尋的發達,讓問題的價值越來越高,答案的價值越來越低,
所以,「大哉問」時代已經來臨,
說「我知道」已毫無價值,「問得漂亮」才是創新的根本。
因為如果你不懂發問,大數據在手裡還是不知道答案。
本書作者華倫‧伯格(Warren Berger)是企業創新專家與廣告作家,曾受邀參加國家廣播公司《今天》(Today)、美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World News)、美國有線電視網與公共廣播電台發表有關發問與創新的評論。
他同時也是資深產業研究記者,研究過全球上百位頂尖創業家與創新者,得到了一項結論:
在過去,表現出「無所不知」的人會獲得晉升,
如今,公司裡最好的位子、甚至有自己的辦公室,卻是留給最懂得問問題的人,
因為,
一個小問題,能創造一門大生意。
這年頭,不問問題必然遭到忽略,但如果老是問沒生產力的蠢問題,也會失去機會。
究竟要問什麼?該怎麼開頭?怎樣才算是價值千萬、億萬的提問呢?
你得學會「為什麼─如果─如何」這套模式。
◎一個問題,要能引發五個「為什麼」:
大家司空見慣的事,最值得推翻。當五個「為什麼」聯成一串,答案就會現身。
◎接著問「如果」,讓想像力爆發:
問「如果」,以便重組借用別人的點子;然後,還要故意「想錯」。
◎夢想「如何」實現?你絕對不能做太多準備!
先做原型、不斷測試,萬一每次都在不同地方失敗,恭喜你了。
還有別自己蠻幹,在網路時代,高手很容易找,他們只等你分享問題。
過程中,即使想法被看衰也要當作家常便飯,
因為別人的負面反應越多(「這絕對行不通!」),代表你已觸及某個全新的領域。
本書不只教你如何大哉問,還要告訴你︰
平凡想變頂尖,你該問什麼問題?
當公司成長趨緩,你又該問什麼問題?
如何用發問挑動人心,但不造成對方排斥?
要怎麼激發年輕員工的熱情?讓他們勇於提出疑問?
為什麼「立刻給答案」的主管最糟糕?
除了工作,對於你最在乎的人生呢?
賈伯斯曾在挖角時提問:「剩下的人生,你要賣糖水,還是要改變全世界?」
大哉問時代,發問就是用無知,凸顯你的已知,
問問題,是推動自己吸引別人最好的方法。
各界推薦
TEDxTaipei策展人、TED亞洲大使 許毓仁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資深講師 徐正宗
兩岸知名企管講師、商業周刊專欄作家 謝文憲
詳細網址:大哉問時代:未來最需要的人才,得會問問題,而不是準備答案-[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770624
- 叢書系列:Biz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商業理財> 職場工作術> 思考邏輯/決斷/創意
詳細網址:大哉問時代:未來最需要的人才,得會問問題,而不是準備答案-[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華倫•伯格(Warren Berger)
美國創新領域專家與廣告記者作家,多年來研究過數百位領先全球的創新者、創業家與創意思考者,了解他們如何問問題、如何提出具原創性的想法,曾在《哈佛商業評論》等多本雜誌,發表發問與創新領域的文章。同時身為美國知名廣告設計雜誌《一雜誌》(One)的創辦人與主編,著作《微光:設計如何改變企業與你的生活》(Glimmer: How Design Can Transform Business and Your Life),深入分析創意思考,獲《彭博商業週刊》選為「年度最佳創新與設計類書籍」。曾受邀參加國家廣播公司的《今天》(Today)、美國廣播公司的《世界新聞》(World News)、美國有線電視網與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的《全方位思考》(All Things Considered)。目前和妻子蘿拉•凱莉(Laura Kelly)定居在紐約州威徹斯特郡。
《問得漂亮》官方部落格:amorebeautifulquestion.com
譯者簡介
丁惠民
中興大學企管系畢。曾任職於明碁電腦(已更名為佳世達科技)、《工商時報》,現為專業的文字工作者。譯有《不買飆股,年均獲利40%》、《讓你成功的,永遠是B計畫》、《氣候變遷的關鍵報告》、《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我用50年前的旅遊指南玩歐洲》、《喊暫停的技術》(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詳細網址:大哉問時代:未來最需要的人才,得會問問題,而不是準備答案-[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內容連載
成就不凡者始於一個問題,而非答案
身為一位新聞工作者,我整個職業生涯都在問問題,但一直到幾年前,我都還沒怎麼思考過與發問有關的技術與學理。而且,我壓根都沒想過在幫助人們創新、解決問題,以及作在職涯與人生道路邁進時,「問問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為了撰寫此書而作的相關研究,讓我接觸到全球最頂尖的創新者與創意人員。我檢視他們如何面對挑戰,發現這些人的成功,並沒有什麼神奇的公式、或單一的原因可以解釋,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非常善於提問。
對其中的某些人來說,他們最大的成就(具突破性的發明、炙手可熱的新創企業,以及找到高難度問題的因應對策),可回溯到由他們所提出、並在之後找到答案的一個問題(或一系列問題)。許多商業人士都意識到提問與創新之間,存在著某種連結,他們深知成功的產品、企業、甚至產業,通常都從「一個問題」開始。
谷歌(Google)就是一個為人熟知的例子,它的總裁說這是一家「經營問題」的公司。此外,後期重回蘋果公司的賈伯斯與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都因為對每件事抱持質疑的態度,而造就了不凡的表現。
然而,當我開始探索這個商業世界中的主題時,卻發現只有極少數的公司確實透過具體方式鼓勵發問,企業中往往沒有專門關注提問的部門或教育訓練課程,也沒有相關政策、指導原則或最佳實例。相反地,他們(包括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建立了傾向不鼓勵發問的文化,譬如,不鼓勵員工問:「為什麼要用這樣的方法做那樣的事?」
在學校,情況也好不到哪裡。老師們都知道,讓學生提出好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且隨著資訊越來越複雜、社會變化越來越快速,這個能力將越顯重要。但基於某些原因,大部分的學校都不教學生如何提出質疑,也不鼓勵發問,反而只要求學生記住答案。
另外,我也和從事開創性社會工作的人談過,這些人致力於解決一些棘手的全球性大議題,如:貧窮、飢餓與用水供應等,我發現,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將焦點放在針對相關議題提出正確的問題,絕大多數的人則堅持使用一成不變的老方法。
詳細網址:大哉問時代:未來最需要的人才,得會問問題,而不是準備答案-[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詳細網址:大哉問時代:未來最需要的人才,得會問問題,而不是準備答案-[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