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編輯七力(修訂本),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9755535,頁數:320,出版社:允晨文化,作者:康文炳,出版日期:2019/07/01,類別:文學小說
令人驚艷的編輯寶典,改版重出!
一次搞懂編輯工作的內核
編輯作業全攻略
編輯有七力:
定位力、選提力、結構力、採訪力、寫作力、視覺力、標題力
你還需要幾力?
編輯的理念
好的編輯人能客觀地判斷作品的好壞。心態上,他懂得欣賞作者的努力,其次則是能以編輯專業找回作者遺失的客觀眼光,並鼓舞作者前進。
在專門的領域,編輯的知識往往不若作者,但至少要有與作者「對話」的能力──可以提問,可以建議,甚至可以說服。
「清晰度」是一位好編輯必須向讀者保證的首要品質,編輯絕不能讓自己都不明白的東西印出去。編輯不是內容生產者,但某種程度而言,卻是內容文字(影像)的再生產者。
編輯的信念
他服務的是一個特定的世界(文學的世界、財經的世界、科普的世界、社會科學的世界……),而不是某一個特定的作者。
名人推薦
詹偉雄‧謝春滿‧梁寶華‧裴偉‧陳素蘭 熱烈推薦
「在網路時代中,編輯的工作不僅不會消失,它可能成為一個更重要的藝術和技術。從獨特的選題眼光、題目的佈局拆解、展現內容的手法、圖文整合的表現,乃至一個可以說明一切的標題,擁有這些技術的編輯,正是在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中最好的引路人。而這本書就是引路人的最佳練功指南,誠摯推薦給對編輯工作有期待和想像的大家。」——《數位時代》社長 陳素蘭
「作者將多年在雜誌編輯的經驗心得,毫不藏私的提供出來,並點出全新的思考模式。文章不論是以紙本或網路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編輯都是最重要的那扇門,而與時俱進的編輯,就是要和讀者產生最大的共鳴。看完這本書,我相信你能找到這扇門關鍵的鑰匙。」——《鏡週刊》社長 裴偉
「這是作者在新聞職場上奮戰多年的經驗與心得,沒有虛矯的學術套路,有的是一點一滴歸納並知識化後的真工夫。」——《工商時報》總編輯 梁寶華
「一本具有編輯與採訪實作經驗的好書,匯集二十餘年功力而成,值得所有新聞工作者參考;特別是雜誌工作者,更值得一看!」——《今週刊》副社長 謝春滿
詳細網址:編輯七力(修訂本)~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推薦序——編輯,作為一種志業 詹偉雄
自序——給編輯人的備忘錄
一、前言——溝通的想像
二、定位力:你如何看待世界
三、選題力:決定你和世界的接觸點
四、結構力:你站在哪個角落看世界
五、採訪力:誰是這個世界的智者
六、寫作力:讓心靈流淌的世界(一)
七、視覺力:讓心靈流淌的世界(二)
八、標題力:編輯作業的最後一哩路
九、製作人的誕生:歡迎來到整合者的世界
十、總編輯的修煉:知識終究不是問題
十一、誰能帶領媒體走出困局?
十二、後記:答案就在你自己手中
附錄:參考書目&延伸閱讀
詳細網址:編輯七力(修訂本)~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編輯七力(修訂本)~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簡介
康文炳
一九六二年生於台南七股,現任《財訊》雙週刊資深副總編輯,曾任《30》雜誌總編輯、《今周刊》執行副總編輯。
一九八三年在台大政治系就讀期間,進入《夏潮》雜誌工作,自此開始三十多年的記者與編輯職涯;歷任《民進報》、《台灣時報》、《經濟日報》、《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明日報》、《壹週刊》、《數位時代》、《商業周刊》等媒體,擁有豐富實務經驗,著有《編輯七力》、《深度報導寫作》、《一次搞懂編輯符號》。
詳細網址:編輯七力(修訂本)~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自序
給編輯人的備忘錄──領域、技法與心態
認識的一些編輯人偶有要「退回」當作者的念頭。說是「退回」,並不是說編輯和作者的角色誰優誰次,而是當事人往往懷抱的是一種挫敗感──「夠了,讓我自己好好安安靜靜寫點東西吧!」
編輯要有成就感,除了市場的肯定、金錢的回饋外,大約還要有異於常人的性格吧──人格原型上比較接近「照顧者」,像母親,像護士,像有源源不絕的內在力量,看到受照顧的對象更好更美,就是最好的回報,不假外求。
「編寫兩棲」的詹宏志說,作為一個作者,他是任性的,不太考慮東西要寫給誰看,否則就寫不出來了;但作為一個編輯,他會照料各種讀者的需求,考慮各種銷售的情境,否則就不算是稱職的編輯人。
這不容易,如果可能,編輯人還是應該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迷戀文學的人就去編文學刊物,熱衷財經的人就去編財經刊物,享受生活的人就去編生活刊物……。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領域,不只可以確保「工作不致於太痛苦」,積極面看,編輯人更可以隨著時間積累自己的領域知識,進而成長到得以和作者一起努力,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文稿。(其實,這時從編輯到寫作也只是一步之遙了。)
那些無法喜歡自己領域的編輯人,往往就只能原地踏步;日子一久,甚至還會散發出一股酸腐之氣。不能喜歡自己工作領域的編輯人,最大的工作危機是他全然無法欣賞作者的作品,更遑論欣賞作者全力以赴的意義所在。
好的編輯人能客觀地判斷作品的好壞,他最喜歡的稿件,就是幾乎無須動手修改的作品;甚至幸運地,成為一位全然樂在其中的欣賞者。心態上,他懂得欣賞作者的努力,其次則是能以編輯專業找回作者遺失的客觀眼光,並鼓舞作者前進。不好的編輯無法客觀地判斷作品,他老想著修補別人的作品,雖不是以沒事找事的忙碌,來證明自己的工作價值,但至少心態上是不夠開朗的,像個不情不願的登山客,抱怨這個抱怨那個,而無心欣賞沿途的風景。
這當然不是說,編輯就要「服侍」作者;不,編輯甚至不在「服務」作者,一個好的編輯人是要與作者並肩而行,並鼓舞作者的信心,以協助作品抵達讀者最可能的內在。(當然,這要作品本身含有足夠的能量才行。)
這就要求編輯人對作品涉及的領域,具備相當的知識。在專門的領域,編輯的知識往往不若作者,但至少要有能與作者「對話」的能力──可以提問,可以建議,甚至可以說服。但另一些屬於「編輯的知識」,好的編輯人卻決不能妥協。好的作品內容,敞開了讀者的心扉;而好的編輯,則關係著作品能抵達讀者內心的何處。
在這其中,「清晰度」是一位好編輯必須向讀者保證的首要品質,編輯決不能讓自己都不明白的東西印出去。編輯不是內容生產者,但某種程度而言,卻是內容文字(影像)的再生產者──他修剪贅詞,使文字簡潔;他將雜沓的長句分成短句,使語意明朗;他能讀懂文本,使敘述邏輯清晰,甚至建議作者調動結構,增刪內容。當然,他也釐正了錯別字與標點符號。
但無論如何,編輯人要免於疲累,也許應該有個信念:他服務的是一個特定的世界(文學的世界、財經的世界、科普的世界、社會科學的世界……),而不是某一個特定的作者。當然,這是理想論,現實世界身不由己的情形多;但「理想」是一面鏡子,偶爾拿出來照一照,也好照映出我們自己此刻在現實世界的相對位置。
推薦序
編輯,作為一種志業
詹偉雄(文化評論家、資深編輯人)
認從小到大,對「編輯」一詞,曾有過幾種不同的體驗。
第一種是名詞的。他是那位介於印刷成品和寫字者之間的工作者,他是看你稿子,審核你的文字創作的人。雖然在學校裡,他頂多比你高一個年級或同年,但進到校刊室裡,看他叼著根菸、馬字腿翹在一只爛壞的桌腳上、瞅著眼看你那歷經世事的模樣,你知道「編輯」大概是學生世界裡唯一的「權力人物」了;當然別說他可以想請公假就請公假、升降旗典禮免參加、要交什麼馬子只要亮出那張名片(天哪,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和學校名、校刊名擺在一起,而且學校還給你一個分機號碼)即博得一聲驚呼──的種種福利。
第二種是動詞的。等你也成了「名詞編輯」一段時日,面對著一本「六十四+四」的雜誌型落版單,或是「三大張十二個版」的報紙型編輯條,「編輯」的動詞年代就來了。像作一首曲子一樣,這落落長的連續紙面裡,前面該有那個吸引人的動機,讓人一眼就被你引領一路看下去,接下來該創造那些副歌的轉折和驚奇,使讀者嘖嘖稱奇,而後面又如何縝密收尾,使刊物餘韻猶存;最難的是變化中還得保持一些不變的riff,讓看的人搭雲霄飛車享受高潮之際,不至於摔出軌道。
這個年代,我已進入台大,在宿舍裡安就一張樓下餐廳拾來的不銹鋼桌,充當編輯台。相片膠、美工刀、rotring針筆、網格完稿紙,以及一捲捲發打回來準備完稿的文字條,昂貴發亮的照相打字標題相紙,躺在綠色切割版上起碼一兩個月,直到好幾個深夜磨蹭,在某個黎明貼上半透明的圖紙,標記印刷指令妥當,送到印刷廠,這才任務終了,掩頭大睡。
書,是懶得念了。那個年代,我已偷偷地知道這個祕密樂趣,去拿一個書卷獎,只是扮演好社會期待的傀儡而已,但作為一個編輯,你在無數個躊躇無助的夜晚之後,最終,你會發現一個你未曾認識過的自己,在最終完稿的那一刻,跑出來了。
第三種是象徵的。在那個自由處處受到禁錮的戒嚴時代,「編輯」是穿透權力之網的一個破口,他可以組織起原本一盤散沙的弱勢者,給他們一個清晰無比的自身敘事,形成一顆擂動大地(如馬克思所說的「haunting」這個字)的類屬靈魂(或說「集體意識」)。做一個編輯,有時在半夜裡做著做著,不禁興奮得全身冒起雞皮疙瘩;尤其,當樓下警總或調查局的監視特工,正盯著你的窗子盤算的時候。那時的編輯也是一個收入頗豐的職業,愈是查禁與沒收,愈是確保著一個龐大又飢渴的讀者群。
第四種是技藝的。解嚴之後的台灣,出版法廢止,各種刊物雨後春筍地湧出地表,「編輯」不再是特許事業裡稀有的特權,也失去了抵抗權力中樞的榮耀感,它變成一種不斷內省以貼近市場需求的世俗化職業。原本只是「文字編輯vs.美術編輯」的大體二元分工,因著激烈的競爭,而出現鞭辟入裡至神經末梢的精密分工(例如時尚雜誌裡的「服裝編輯」,其實是一個字都不必料理的)。而當電腦桌上排版系統蔚為主流、網路的浩瀚資料庫資源踢走了報館的資料室、在家工作的「寫手」取代了朝九晚五的「編輯」,「編輯」的自我認同基礎便不再是那張名片,或那個生產線上的位置,而是抽象的「技藝」本身了。
從產業的角度來說,「編輯」得將讀者渴求的訊息,處理成如同一片蛋糕般地可口怡人,而且使用時芳香滑順,毫無違和困頓之處──即便那原始的材料龐雜無理至莫衷一是的地步。從這個角度看,「編輯」早已不是古典新聞學裡那個隨時警醒自己「客觀中立」的守門員,而是直接從事「再現(re-presentation)」的生產之媒體工程師。
這個「技藝」是社會學的(對結構的理解)、人類學的(對意義的詮釋),也是心理學的(對動機的覺察);尤有甚之,還包含著對生活風格的探索與區分。舉個簡例:當你使用Helvetica做標題字型的時候,你清楚知道它不會是一本《壹週刊》型的雜誌。
當我對這些「編輯」事務有所明白的時候,年齡已過五十歲了。
許多趨勢媒體倡言著「自媒體」(Me-Media)時代的到來,暗示著「編輯」們的志業或已進入黃昏暮色。這個推論從科技演化的角度來看順理成章,昔日困擾著訊息傳播的「載體成本」(紙張的昂貴、印刷的複雜、配送之繁重)在網路頻寬釋放的年代,變得確實輕如鴻毛,作者隨時隨地可自力出版,何需編輯?
但也正因年紀進入半百了,我卻愈來愈難相信線性的演化觀念,也看到社會更多年輕人基於探索自身,而招致對龐蕪知識場域之更饑渴的需求。正好相反──再也沒有哪種職業比「編輯」更能勝任當代啟蒙者的角色了。沒錯,當你愈看網路部落格或臉書文章愈多,便明白這時現場如能有個編輯,它便能像南丁格爾般讓人如釋重負。
我的大學社團學弟康文炳,與我一同經歷過大部份「編輯」的角色轉折歲月,人過中年,他仍懷抱熱情地寫下這本書。這個小小的序言,是對這個熱情的解釋,也是一種拍拍肩膀的感念。「編輯」,當然值得作為一種志業來追尋,它既啟蒙世界,也發現了自己。
詳細網址:編輯七力(修訂本)~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一、前言──溝通的想像
這是一本關於編輯的書。或許,更切確地說,這是一本關於如何創新思考的書,只是用來作為說明的素材,是我多年從事期刊編輯經驗的總結。因此,我期待這本書不僅僅能與讀者分享相關的編輯知識,更希望能為複雜的編輯作業實務,建構一個能導引出創新度的高效思考模式。
上個世紀,現代化的大量生產模式,在產業界獲得全面性的勝利,以致建基於工廠管理所衍生出來的知識,占領了各個不同類型的行業領域。在後工業時代,傳統的管理知識在產業界已招致全面性的質疑;但在其他領域,這些被複製、套用的知識管理,不僅依舊位居主流,甚至連反思的聲音都極其微小。
依循傳統的生產管理模式,相對地會輕忽創意思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這正是當前台灣許多企業和職場工作者的一大危機;而所謂的「文創產業」會落入標準作業流程(SOP)的迷思中,更是一大誤區。
其實,無論是文創產業或其他行業,一個能引導創新成果的思考模式,應該是現今各行各業之所需。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裡,企業要能生存並勝出,就必須或多或少提供不同程度的創新服務與產品;否則在茫茫的市場大海中,你的服務與產品,將連一點能見度都沒有,更不必奢望被談論、被消費。
創新不是高科技產業的專利,也許你會意外,在資訊近乎免費的時代,很少行業像編輯這一行,這麼迫切地需要創新。首先,任何重要的議題一旦形成,各種媒體鋪天蓋地報導,電視二十四小時輪播、報紙大篇幅刊載,幾近疲勞式地轟炸,甚至讓閱聽者避之惟恐不及。資訊的氾濫,使得編輯創新顯得格外重要,編輯人在議題的處理上若不能創新(更新鮮、更深入),想獲得讀者的青睞並留下印象,真是一點機會都沒有。
其次,編輯是一項高度變動的行業。它不像賣滷肉飯,只要掌握竅門,嚴控流程,就可以長期吸引饕客上門;今天熬這一鍋,明天還是熬那一鍋。相反的,媒體的產品週期極短,報紙只有一天,周刊只有一個星期、月刊只有一個月,而電視更可能只有短短幾個小時;而書籍的出版也是上一本與下一本全無相關。對編輯人而言,幾乎每天都是嶄新的一天,無論你今天處理的議題多精采、多受人矚目,一到明天,就得從零再出發了。
詳細網址:編輯七力(修訂本)~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編輯七力(修訂本)~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編輯七力(修訂本)~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簡介
令人驚艷的編輯寶典,改版重出!
一次搞懂編輯工作的內核
編輯作業全攻略
編輯有七力:
定位力、選提力、結構力、採訪力、寫作力、視覺力、標題力
你還需要幾力?
編輯的理念
好的編輯人能客觀地判斷作品的好壞。心態上,他懂得欣賞作者的努力,其次則是能以編輯專業找回作者遺失的客觀眼光,並鼓舞作者前進。
在專門的領域,編輯的知識往往不若作者,但至少要有與作者「對話」的能力──可以提問,可以建議,甚至可以說服。
「清晰度」是一位好編輯必須向讀者保證的首要品質,編輯絕不能讓自己都不明白的東西印出去。編輯不是內容生產者,但某種程度而言,卻是內容文字(影像)的再生產者。
編輯的信念
他服務的是一個特定的世界(文學的世界、財經的世界、科普的世界、社會科學的世界……),而不是某一個特定的作者。
名人推薦
詹偉雄‧謝春滿‧梁寶華‧裴偉‧陳素蘭 熱烈推薦
「在網路時代中,編輯的工作不僅不會消失,它可能成為一個更重要的藝術和技術。從獨特的選題眼光、題目的佈局拆解、展現內容的手法、圖文整合的表現,乃至一個可以說明一切的標題,擁有這些技術的編輯,正是在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中最好的引路人。而這本書就是引路人的最佳練功指南,誠摯推薦給對編輯工作有期待和想像的大家。」——《數位時代》社長 陳素蘭
「作者將多年在雜誌編輯的經驗心得,毫不藏私的提供出來,並點出全新的思考模式。文章不論是以紙本或網路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編輯都是最重要的那扇門,而與時俱進的編輯,就是要和讀者產生最大的共鳴。看完這本書,我相信你能找到這扇門關鍵的鑰匙。」——《鏡週刊》社長 裴偉
「這是作者在新聞職場上奮戰多年的經驗與心得,沒有虛矯的學術套路,有的是一點一滴歸納並知識化後的真工夫。」——《工商時報》總編輯 梁寶華
「一本具有編輯與採訪實作經驗的好書,匯集二十餘年功力而成,值得所有新聞工作者參考;特別是雜誌工作者,更值得一看!」——《今週刊》副社長 謝春滿
詳細網址:編輯七力(修訂本)~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推薦序——編輯,作為一種志業 詹偉雄
自序——給編輯人的備忘錄
一、前言——溝通的想像
二、定位力:你如何看待世界
三、選題力:決定你和世界的接觸點
四、結構力:你站在哪個角落看世界
五、採訪力:誰是這個世界的智者
六、寫作力:讓心靈流淌的世界(一)
七、視覺力:讓心靈流淌的世界(二)
八、標題力:編輯作業的最後一哩路
九、製作人的誕生:歡迎來到整合者的世界
十、總編輯的修煉:知識終究不是問題
十一、誰能帶領媒體走出困局?
十二、後記:答案就在你自己手中
附錄:參考書目&延伸閱讀
詳細網址:編輯七力(修訂本)~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755535
- 叢書系列:當代叢書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5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編輯七力(修訂本)~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康文炳
一九六二年生於台南七股,現任《財訊》雙週刊資深副總編輯,曾任《30》雜誌總編輯、《今周刊》執行副總編輯。
一九八三年在台大政治系就讀期間,進入《夏潮》雜誌工作,自此開始三十多年的記者與編輯職涯;歷任《民進報》、《台灣時報》、《經濟日報》、《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明日報》、《壹週刊》、《數位時代》、《商業周刊》等媒體,擁有豐富實務經驗,著有《編輯七力》、《深度報導寫作》、《一次搞懂編輯符號》。
詳細網址:編輯七力(修訂本)~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序
自序
給編輯人的備忘錄──領域、技法與心態
認識的一些編輯人偶有要「退回」當作者的念頭。說是「退回」,並不是說編輯和作者的角色誰優誰次,而是當事人往往懷抱的是一種挫敗感──「夠了,讓我自己好好安安靜靜寫點東西吧!」
編輯要有成就感,除了市場的肯定、金錢的回饋外,大約還要有異於常人的性格吧──人格原型上比較接近「照顧者」,像母親,像護士,像有源源不絕的內在力量,看到受照顧的對象更好更美,就是最好的回報,不假外求。
「編寫兩棲」的詹宏志說,作為一個作者,他是任性的,不太考慮東西要寫給誰看,否則就寫不出來了;但作為一個編輯,他會照料各種讀者的需求,考慮各種銷售的情境,否則就不算是稱職的編輯人。
這不容易,如果可能,編輯人還是應該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迷戀文學的人就去編文學刊物,熱衷財經的人就去編財經刊物,享受生活的人就去編生活刊物……。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領域,不只可以確保「工作不致於太痛苦」,積極面看,編輯人更可以隨著時間積累自己的領域知識,進而成長到得以和作者一起努力,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文稿。(其實,這時從編輯到寫作也只是一步之遙了。)
那些無法喜歡自己領域的編輯人,往往就只能原地踏步;日子一久,甚至還會散發出一股酸腐之氣。不能喜歡自己工作領域的編輯人,最大的工作危機是他全然無法欣賞作者的作品,更遑論欣賞作者全力以赴的意義所在。
好的編輯人能客觀地判斷作品的好壞,他最喜歡的稿件,就是幾乎無須動手修改的作品;甚至幸運地,成為一位全然樂在其中的欣賞者。心態上,他懂得欣賞作者的努力,其次則是能以編輯專業找回作者遺失的客觀眼光,並鼓舞作者前進。不好的編輯無法客觀地判斷作品,他老想著修補別人的作品,雖不是以沒事找事的忙碌,來證明自己的工作價值,但至少心態上是不夠開朗的,像個不情不願的登山客,抱怨這個抱怨那個,而無心欣賞沿途的風景。
這當然不是說,編輯就要「服侍」作者;不,編輯甚至不在「服務」作者,一個好的編輯人是要與作者並肩而行,並鼓舞作者的信心,以協助作品抵達讀者最可能的內在。(當然,這要作品本身含有足夠的能量才行。)
這就要求編輯人對作品涉及的領域,具備相當的知識。在專門的領域,編輯的知識往往不若作者,但至少要有能與作者「對話」的能力──可以提問,可以建議,甚至可以說服。但另一些屬於「編輯的知識」,好的編輯人卻決不能妥協。好的作品內容,敞開了讀者的心扉;而好的編輯,則關係著作品能抵達讀者內心的何處。
在這其中,「清晰度」是一位好編輯必須向讀者保證的首要品質,編輯決不能讓自己都不明白的東西印出去。編輯不是內容生產者,但某種程度而言,卻是內容文字(影像)的再生產者──他修剪贅詞,使文字簡潔;他將雜沓的長句分成短句,使語意明朗;他能讀懂文本,使敘述邏輯清晰,甚至建議作者調動結構,增刪內容。當然,他也釐正了錯別字與標點符號。
但無論如何,編輯人要免於疲累,也許應該有個信念:他服務的是一個特定的世界(文學的世界、財經的世界、科普的世界、社會科學的世界……),而不是某一個特定的作者。當然,這是理想論,現實世界身不由己的情形多;但「理想」是一面鏡子,偶爾拿出來照一照,也好照映出我們自己此刻在現實世界的相對位置。
推薦序
編輯,作為一種志業
詹偉雄(文化評論家、資深編輯人)
認從小到大,對「編輯」一詞,曾有過幾種不同的體驗。
第一種是名詞的。他是那位介於印刷成品和寫字者之間的工作者,他是看你稿子,審核你的文字創作的人。雖然在學校裡,他頂多比你高一個年級或同年,但進到校刊室裡,看他叼著根菸、馬字腿翹在一只爛壞的桌腳上、瞅著眼看你那歷經世事的模樣,你知道「編輯」大概是學生世界裡唯一的「權力人物」了;當然別說他可以想請公假就請公假、升降旗典禮免參加、要交什麼馬子只要亮出那張名片(天哪,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和學校名、校刊名擺在一起,而且學校還給你一個分機號碼)即博得一聲驚呼──的種種福利。
第二種是動詞的。等你也成了「名詞編輯」一段時日,面對著一本「六十四+四」的雜誌型落版單,或是「三大張十二個版」的報紙型編輯條,「編輯」的動詞年代就來了。像作一首曲子一樣,這落落長的連續紙面裡,前面該有那個吸引人的動機,讓人一眼就被你引領一路看下去,接下來該創造那些副歌的轉折和驚奇,使讀者嘖嘖稱奇,而後面又如何縝密收尾,使刊物餘韻猶存;最難的是變化中還得保持一些不變的riff,讓看的人搭雲霄飛車享受高潮之際,不至於摔出軌道。
這個年代,我已進入台大,在宿舍裡安就一張樓下餐廳拾來的不銹鋼桌,充當編輯台。相片膠、美工刀、rotring針筆、網格完稿紙,以及一捲捲發打回來準備完稿的文字條,昂貴發亮的照相打字標題相紙,躺在綠色切割版上起碼一兩個月,直到好幾個深夜磨蹭,在某個黎明貼上半透明的圖紙,標記印刷指令妥當,送到印刷廠,這才任務終了,掩頭大睡。
書,是懶得念了。那個年代,我已偷偷地知道這個祕密樂趣,去拿一個書卷獎,只是扮演好社會期待的傀儡而已,但作為一個編輯,你在無數個躊躇無助的夜晚之後,最終,你會發現一個你未曾認識過的自己,在最終完稿的那一刻,跑出來了。
第三種是象徵的。在那個自由處處受到禁錮的戒嚴時代,「編輯」是穿透權力之網的一個破口,他可以組織起原本一盤散沙的弱勢者,給他們一個清晰無比的自身敘事,形成一顆擂動大地(如馬克思所說的「haunting」這個字)的類屬靈魂(或說「集體意識」)。做一個編輯,有時在半夜裡做著做著,不禁興奮得全身冒起雞皮疙瘩;尤其,當樓下警總或調查局的監視特工,正盯著你的窗子盤算的時候。那時的編輯也是一個收入頗豐的職業,愈是查禁與沒收,愈是確保著一個龐大又飢渴的讀者群。
第四種是技藝的。解嚴之後的台灣,出版法廢止,各種刊物雨後春筍地湧出地表,「編輯」不再是特許事業裡稀有的特權,也失去了抵抗權力中樞的榮耀感,它變成一種不斷內省以貼近市場需求的世俗化職業。原本只是「文字編輯vs.美術編輯」的大體二元分工,因著激烈的競爭,而出現鞭辟入裡至神經末梢的精密分工(例如時尚雜誌裡的「服裝編輯」,其實是一個字都不必料理的)。而當電腦桌上排版系統蔚為主流、網路的浩瀚資料庫資源踢走了報館的資料室、在家工作的「寫手」取代了朝九晚五的「編輯」,「編輯」的自我認同基礎便不再是那張名片,或那個生產線上的位置,而是抽象的「技藝」本身了。
從產業的角度來說,「編輯」得將讀者渴求的訊息,處理成如同一片蛋糕般地可口怡人,而且使用時芳香滑順,毫無違和困頓之處──即便那原始的材料龐雜無理至莫衷一是的地步。從這個角度看,「編輯」早已不是古典新聞學裡那個隨時警醒自己「客觀中立」的守門員,而是直接從事「再現(re-presentation)」的生產之媒體工程師。
這個「技藝」是社會學的(對結構的理解)、人類學的(對意義的詮釋),也是心理學的(對動機的覺察);尤有甚之,還包含著對生活風格的探索與區分。舉個簡例:當你使用Helvetica做標題字型的時候,你清楚知道它不會是一本《壹週刊》型的雜誌。
當我對這些「編輯」事務有所明白的時候,年齡已過五十歲了。
許多趨勢媒體倡言著「自媒體」(Me-Media)時代的到來,暗示著「編輯」們的志業或已進入黃昏暮色。這個推論從科技演化的角度來看順理成章,昔日困擾著訊息傳播的「載體成本」(紙張的昂貴、印刷的複雜、配送之繁重)在網路頻寬釋放的年代,變得確實輕如鴻毛,作者隨時隨地可自力出版,何需編輯?
但也正因年紀進入半百了,我卻愈來愈難相信線性的演化觀念,也看到社會更多年輕人基於探索自身,而招致對龐蕪知識場域之更饑渴的需求。正好相反──再也沒有哪種職業比「編輯」更能勝任當代啟蒙者的角色了。沒錯,當你愈看網路部落格或臉書文章愈多,便明白這時現場如能有個編輯,它便能像南丁格爾般讓人如釋重負。
我的大學社團學弟康文炳,與我一同經歷過大部份「編輯」的角色轉折歲月,人過中年,他仍懷抱熱情地寫下這本書。這個小小的序言,是對這個熱情的解釋,也是一種拍拍肩膀的感念。「編輯」,當然值得作為一種志業來追尋,它既啟蒙世界,也發現了自己。
詳細網址:編輯七力(修訂本)~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一、前言──溝通的想像
這是一本關於編輯的書。或許,更切確地說,這是一本關於如何創新思考的書,只是用來作為說明的素材,是我多年從事期刊編輯經驗的總結。因此,我期待這本書不僅僅能與讀者分享相關的編輯知識,更希望能為複雜的編輯作業實務,建構一個能導引出創新度的高效思考模式。
上個世紀,現代化的大量生產模式,在產業界獲得全面性的勝利,以致建基於工廠管理所衍生出來的知識,占領了各個不同類型的行業領域。在後工業時代,傳統的管理知識在產業界已招致全面性的質疑;但在其他領域,這些被複製、套用的知識管理,不僅依舊位居主流,甚至連反思的聲音都極其微小。
依循傳統的生產管理模式,相對地會輕忽創意思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這正是當前台灣許多企業和職場工作者的一大危機;而所謂的「文創產業」會落入標準作業流程(SOP)的迷思中,更是一大誤區。
其實,無論是文創產業或其他行業,一個能引導創新成果的思考模式,應該是現今各行各業之所需。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裡,企業要能生存並勝出,就必須或多或少提供不同程度的創新服務與產品;否則在茫茫的市場大海中,你的服務與產品,將連一點能見度都沒有,更不必奢望被談論、被消費。
創新不是高科技產業的專利,也許你會意外,在資訊近乎免費的時代,很少行業像編輯這一行,這麼迫切地需要創新。首先,任何重要的議題一旦形成,各種媒體鋪天蓋地報導,電視二十四小時輪播、報紙大篇幅刊載,幾近疲勞式地轟炸,甚至讓閱聽者避之惟恐不及。資訊的氾濫,使得編輯創新顯得格外重要,編輯人在議題的處理上若不能創新(更新鮮、更深入),想獲得讀者的青睞並留下印象,真是一點機會都沒有。
其次,編輯是一項高度變動的行業。它不像賣滷肉飯,只要掌握竅門,嚴控流程,就可以長期吸引饕客上門;今天熬這一鍋,明天還是熬那一鍋。相反的,媒體的產品週期極短,報紙只有一天,周刊只有一個星期、月刊只有一個月,而電視更可能只有短短幾個小時;而書籍的出版也是上一本與下一本全無相關。對編輯人而言,幾乎每天都是嶄新的一天,無論你今天處理的議題多精采、多受人矚目,一到明天,就得從零再出發了。
詳細網址:編輯七力(修訂本)~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編輯七力(修訂本)~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編輯七力(修訂本) 中文書>語言學習>中文/方言>華語學習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