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3429159,頁數:240,出版社:三采,作者:張閔筑,出版日期:2017/12/08,類別:心理勵志
「我常在想,如果那時候,有人能知道我發生什麼事,拉我一把就好了。」
「要是那時候,我有能力保護好自己,就好了。」
「有人陪,不代表不寂寞;當他們發現真實的我,還會繼續當我的朋友嗎?」
►「自殺」已成台灣青少年第二大死因。~衛生福利部2013調查
►13~21歲青少年,認為自己「常常」或「總是」感到憂鬱的比例高達4成,顯著高於其他年齡層。~董氏基金會2017調查
你感到悲傷就是悲傷,感到痛苦就是痛苦,不需要與別人比較。
你感覺到的,就是真實。
海苔熊說:「人類是需要原因的動物,當我們看到身邊有一個人痛苦、難過、萎靡不振、對任何事情都缺乏興趣的時候,會很想要知道『原因』是什麼。」然而「解開」這些結並不容易,在那之前,不妨先嘗試去了解,不論是了解身邊那些正在受苦的人,或者是了解現在正在受苦的自己。
║你的心我懂,因為我也是→引人入勝的小說敘事
║你的問題,心理學能給你啟發→淺易好懂的心理學知識
以親身經歷的第一手書寫,帶領你進入升學壓力下的扭曲世界,新聞中令人扼腕的自殺高中生,內心運作著什麼?活下來的人,又是如何走過?
本書特色
to be, or not to be.
獻給所有受苦的靈魂,以及希望變得更堅強的人。
這不是一本教你快樂的書,
但從今以後,對快樂,你會有不同想法。
作者從高中開始與憂鬱症奮戰,
深陷人際關係、升學壓力之中,
霸凌、學測、面試、閱讀障礙、暴食症、休學......種種關卡,
存活下來,
是厭世者最積極的努力。
☆以PR值97,沒有使用任何加分條件考進明星學校的學生,說自己笨到看不懂課本上白話到了極點的文章,誰會相信?
☆我以為所謂的霸凌,是要被關到廁所之類的肢體暴力才算。畢竟,她們只是散播謠言,叫大家別跟我當朋友而已。
☆我對著鏡子努力的練習微笑,背著那些一點都不像我的自我介紹,假裝自己是個活潑開朗外向的人。
歷經數次藥物治療、心理諮商都沒有突破性的改善,
作者決定挑戰2.09%的錄取率,轉學攻讀成大心理系,
透過理論來了解所謂的「正常人」是什麼?
什麼樣的不完美,可以適度地原諒自己?
什麼樣的情況,必須正視問題,迫使自己做出改變?
一起走向盡頭微光,
也許再也好不了,那又怎麼樣?
你會找到屬於你的朋友,
你會找到和父母和解的契機,
你會找到相信自己的勇氣。
名人推薦
臨床心理師 丁郁芙
精神科醫師、作家 王浩威
作家 幸佳慧
科普心理作家 海苔熊
資深國小老師 神老師(沈雅琪)
親職教養作家 陳安儀
台灣應用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蔡宇哲
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澤爸)
作家、國小教師 蘇明進
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真誠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面對憂鬱者,我們總擔心自己的安慰辭不達意。如果你願意的話,這一次,我們靜靜聆聽就好。」~臨床心理師 丁郁芙
「我覺得這本書最珍貴的地方——就算是一本建立在心理學理論上的書,但在這些理論的背後,有一個活生生的人,正在用她的生命和你打招呼。」~科普心理作家 海苔熊
「無論你是哪一種人,相信透過閱讀這本書,都能獲得一些讓自己更快站起來的知識與力量。」~台灣應用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蔡宇哲
「我帶過幾位曾經自殺過的孩子,那手上密密麻麻的刀疤實在令人心碎。我想要推薦這本書給我那些孩子,希望他們明白自己並不孤單,找到相信自己的勇氣。」~作家、國小教師 蘇明進
「這本用情感和理性交織而成的憂鬱之書,直視黑暗,反而帶給我們更多光亮卻合理的希望。」~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詳細網址: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審訂序 心理學給我的力量 蔡宇哲
推薦序 是的,你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好了 海苔熊
自序 也許再也好不了,那又怎麼樣?
◆ Chapter 1. 打開藍色大門
我死了對全世界都好
別叫憂鬱快樂一點
我的記憶被偷走了
▍心理學教會我的事:正視自己的感覺
◆ Chapter 2. 憂鬱找上我,還是我找上憂鬱
教室內不可言說的祕密
我沒有資格在這裡
察言觀色是我發展遲緩的能力
我得偽裝
▍心理學教會我的事:笨是天生的嗎?
◆ Chapter 3. 沒有盡頭的輪迴
壓力悶燒的結果
被討厭了,勇氣幫不了我
不如就這樣消失吧
這一次,試著拯救自己
▍心理學教會我的事:壓力是自己給的
◆ Chapter 4. 終於找回了自己
寂寞,會傷害尊嚴
第一個救我的人
朋友原來是這樣來的
打開心房,再多一點點
從心底和父母擁抱
▍心理學教會我的事:維繫友誼的七大原則
後語 離開病房之後
詳細網址: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簡介
張閔筑
成功大學心理系學生
討厭被定位
但你可以在書中發現片段的我
審訂者簡介
蔡宇哲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台灣應用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哇賽心理學總編輯
PanSci科學新聞網、國語日報科學版、幼獅少年、元氣網名人在線...等專欄作家
著有《神奇的心理學》
詳細網址: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序
也許再也好不了,那又怎麼樣?
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曾說,我不停作畫,是為了壓抑不斷湧現的自殺慾望。而草間彌生的畫筆,對我而言,是心理學課本。
這是一本透過心理學自我剖析的憂鬱症自傳。
在歷經數次藥物治療、心理諮商都沒有突破性的改善後,我陷入極度焦慮,像是一縷幽魂,被困在沒有出口的鬼屋。於是,即將升大三時,我毅然決定轉學至心理學系,期待透過理論來了解疾病是如何定義出來的?患者和所謂的「正常人」有何差別?所謂的「正常人」究竟長什麼樣子,有哪些行為模式、哪些性格?除此之外,我必須努力去分辨在自己身上發生的那些思想、行為,究竟哪些是因憂鬱症而生,哪些特質來自於原本的我?什麼樣的不完美,我可以適度地原諒自己,告訴自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什麼樣的情況,我必須正視問題,迫使自己做出改變?
重點是,未來的日子,我該怎麼看待自己?該以什麼樣的態度活下去?
這些年藉由心理學的學習,確實幫助我改善人生,不再如往日般憎恨自己。雖然,很多時候還是會因為焦慮與憂鬱的症狀而痛苦難耐,但現在我更懂得如何與這樣不舒適的自己相處。在這本書裡,我也會分享如何透過心理學去改善症狀。
從高二確診憂鬱症至今已將近七個年頭,這些年一直處於發病、緩解(remission*註)、復發的循環裡,康復的路看似遙不可及。
*註:此處稱緩解(remission),而非復原,是因為憂鬱症並非全有全無的概念,因此用緩解比較精確。
事實上,憂鬱症的治療確實往往長達數年之久,而看似好轉的幾個月後,又會因一些生活挫折而導致復發,如此循環不斷發生,終致讓我感受到「我可能一輩子也好不了」的無助感。對於憂鬱症患者而言,治療的過程是條漫漫長路,內心飽受寂寞的煎熬,因病造成的生理健康損害、認知功能下降及社交技能低落,都讓他們與正常人的世界更加脫節。
雖然憂鬱症是復發率極高的一種疾病,但不代表在「緩解」狀態下的「前患者」會辦事能力不佳、或是難以相處,在懇請各公司的人資們不要因應徵者的疾病史而產生偏見啊!我對於書出版之後要找工作很擔憂啊!畢竟社會上還是存在精神疾患汙名化的積習。(哭)
曾經看過一部憂鬱症宣導影片,找來一些康復患者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猶記得其中一個女人因為回想起痛苦過往而哭倒在鏡頭前,她說:「憂鬱症是很痛苦的事,但康復之後卻能幫助妳更堅強。」當時的我,病得很重,根本無法相信她所描述的「更堅強」是否真的能發生在自己身上?也許,她只是那個比較幸運、有機會擺脫疾病的人罷了,而連發票都沒中過的我,復原這種運氣,我不相信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確實,邁向緩解的路非常漫長,就像設置在另一個山頭的馬拉松終點那樣,站在這山看不見它,也不確定它是否真的存在。治療與生活的過程中會歷經身體與心靈的煎熬,經常冒出放棄與否的掙扎,只能靠內心對於終點線的意象,鼓勵自己再多跨出幾步。如此,緩慢的前進,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正常人」。(不過如果你有把書看完,就會知道世界上並沒有所謂的「正常人」,只有每一個獨特的個人。)
該如何與「疾病」「共處」,是憂鬱症患者終身的課題。
推薦序
是的,你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好了
這本書我想要特別推薦給「覺得自己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好了」的人。
這一、兩年我收到很多憂鬱症患者的來稿,說自己寫了一本書邀請我推薦,不過,我大部分的回應都是拒絕,我當然覺得他們的故事很重要,但同時也擔心:這些故事真的能夠類推到其他的患者身上嗎?為什麼就沒有任何一本有關於憂鬱症的書,是可以結合自己的經驗和相關的理論研究,來描述憂鬱症的?直到我翻開這本書,才發現它是我一直要找的書。
才翻了幾頁我就想——天哪,這真是太好了!大家都能夠用這種科學的觀點來看待憂鬱症就好了。
我本來是這樣想的。
作為一個把科學和理性當作武器,區隔自己情緒感受的人,以為這是一本很安全、介紹憂鬱症相關理論的書,抱著這樣的心情翻開,沒想到讀著讀著,就掉眼淚了。
尤其是讀到烤地瓜那一段,我簡直是在床上哭到翻來覆去!怎麼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寫的如此貼切!一邊哭的時候,我也寫下自己的感覺:
「我一直以為別人給的愛是有條件的。你們之所以喜歡我,是因為我表現得很好、很努力、做出一些成績,如果怠惰、懶散、放鬆了,你們就不會喜歡我了。因為這樣,所以每次聚會、邀約,好像都得要有一個什麼目的,不是為了討論工作報告,就是為了聆聽某一個人的痛苦和難過,絕對沒有什麼是『純粹的打屁和想要了解你這個人』。
我不習慣和其他人建立感情,更真誠地說,或許是我害怕他們看到沒有任何貢獻的我,就會不要我、不喜歡我、討厭我了。所以每次出現的場合都要假裝,把自己表現得很有用,這樣子才不會被遺棄、被討厭。」
這樣和自己生命呼應的經驗,反覆發生在閱讀的歷程當中。很多段落都會勾起我自己的一些感覺和想法,也是我覺得這本書最珍貴的地方——就算是一本建立在心理學理論上的書,但在這些理論的背後,有一個活生生的人,正在用她的生命和你打招呼。
在我學習社會心理學的過程當中,對我來說,我學到最重要的兩件事情就是「改變認知」(change cognition)和「尋求社會支持」(seek social support);但在這幾年我開始念諮商,發現還有兩件事情也非常重要——「練習接觸自己的情緒」(emotional connection)與「自我覺察」(self awareness),這本書完美的結合了這四件事情:寫日記接觸自己的情緒、利用讚美箱改變自己的想法、在球隊和活動當中找到自己的社會支持、並且時時刻刻覺察自己的狀態。
這是一本編織自己生命經驗與心理學理論的書,我很訝異大學部的學生可以寫出這樣的內容,也很心疼她那段時間經歷的種種,但其中我覺得最值得推薦的是「也許我一輩子也好不了,那我就和症狀一起活下去吧」的想法,讓這本書不但不會淪為一般的勵志書籍,反而更貼近真實。
前幾年我在上變態心理學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同時也是精神科醫師)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們:「我們研究了這麼多年憂鬱症,對它的了解還是有限,從前我們都認為是血清素太少,但每年都有不同的研究推陳出新,現在這個答案也不一定對⋯⋯當年我接受精神醫學訓練時老師教的東西,現在幾乎都變成錯的了。面對心理疾病,或許最大的智慧,就是承認我們的無知。」
人類是需要原因的動物,當我們看到身邊有一個人痛苦、難過、萎靡不振、對任何事情都缺乏興趣的時候,會很想要知道「原因」是什麼,但就像閔筑說的,或許真正的原因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家庭、基因、身邊的朋友、成長經驗、求學過程,都可能是引爆的導火線之一。或許「解開」這些結並不容易,但在那之前,我們可以先嘗試去「了解」,不論是了解身邊那些正在受苦的人,或者是了解現在正在受苦的自己。
如果你已經厭倦了那些文青系、安撫系、患者自白系卻又耽溺在文字裡面無法呼吸的憂鬱症大眾書籍,那麼這本結合理論與個人經驗,用生命刻劃出來的心理學科普閱讀,將陪你走過一段,用思考、歡笑和淚水交織出來的路。
是的,也許你這輩子不可能會好了。但即使是這樣,你也可以在剩下的這段時間裡,練習對自己好。
海苔熊
審訂序
心理學給我的力量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當中,多少會遇到一些瓶頸,而憂鬱症患者遇上的困境,甚至更多、更艱難。每個關卡在初遇時,都會使人失落、悲傷甚至崩潰,但度過之後會發現,那當下其實有更好的方式來面對、因應那個蹲在角落哭泣的自己。
有沒有可能更早一點,在遇到困難的當下,就先體悟該怎麼做呢?閱讀閔筑這本書或許能夠有這樣的效果。
一般人很難理解憂鬱症患者快樂不起來的感覺,不少父母還會認為孩子的狀況只是青春期的混亂、學校壓力所導致,而沒注意到孩子行為已經釋放出「我需要幫忙!」的訊息。而有些人雖然注意到了訊號,好意想要提供一些幫忙,卻反而越幫越忙,例如一直叫他們「想開一點」、「不要去想那些不好的事就好」,殊不知就是做不到才會如此憂鬱啊。
而且越是如此說,他們可能越感到憂鬱,有研究發現,若是聽聞這類建議,對有憂鬱傾向的人會形成一種社會壓力,反而會使憂鬱症狀更明顯。那該怎麼做呢?求助專業是最好的方式,但根源仍然是對憂鬱症有正確的瞭解,知道那些狀況是怎麼一回事、以及有什麼正確方式可以適時拉一把。
書市上其實有不少憂鬱患者所寫的書,每一本都可以幫助人們更了解在憂鬱情況時的想法或思緒。但閔筑這一本與眾不同的是,她將自己過去的一些重大經歷,融入了心理學的理論或知識。除了有反思以外,也有助於一般人了解,在各種不同情況下,心理學知識所能提供的幫助是什麼。
細細讀著她的文字,彷彿感受到現在的她在與過去的她對話;理性的她伸出手,想要拉身陷泥沼的她一把。從情感層面去同理憂鬱症是重要的,從理性層面去瞭解這方面心理學理論知識也是重要的,兩者可有相輔相成之效。
這本書對於有憂鬱症狀的人來說,能夠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這些症狀很多人都會有,也會因此有一些特別的經歷。而且書中介紹了一些相對應的心理學知識,並提供了一些因應作法,能夠有助於憂鬱傾向者從較為負向的思緒中抽離出來;一般人閱讀了這本書,將更可以理解憂鬱症患者為什麼會有那一些行為、想法以及情緒,理解之後才能同理,而這是幫助他們的第一步。
很多高中生或是大一學生常會問:「學心理學有什麼好處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很多版本,其中一項公認的就是──「可以讓你更瞭解自己」。更瞭解自己後,便有更客觀的角度、第三者的想法,去看待自己所發生的一切經歷與情緒。就我而言,心理學帶給我的就是當我處於低落難過時,另一個理性堅強的我會自動出現,提供一些方法以更快站起來。
無論你是哪一種人,相信透過閱讀這本書,都能獲得一些讓自己更快站起來的知識與力量。
詳細網址: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我死了對全世界都好
女孩凝視細白的左手腕,一種過分的仔細。她繼續觀察手腕上的每一條小肌肉,手掌緊縮了又放鬆。
總覺得少了什麼。
心裡空空的,像深不見底的深淵。
她拿起昨天新買的美工刀,眉頭緊蹙地注視白潔的手腕,觀察著手臂上若隱若現的青色血管。她想,在這裡勾勒出一朵赭紅色的玫瑰似乎不錯,而且是用俐落線條描繪出來,帶有簡約風格的那種。想著,嘴角有了不一樣的弧度。不過她怕痛,總沒膽量拔刀劃下去。她拿起書桌上一支標榜極細的紅色墨水筆,在左手腕上畫下一圈血色,筆尖狠狠地刺入肉裡,緩緩地劃開,手上留下一圈不純粹的紅,她感受到渴盼已久的寧靜。
她弓起身坐在自己房間的彈簧床上,身體無力地斜倚在毫無顏色的牆上,純白牆面和她毫無生氣的面容融合成同個色調。書桌上的時鐘滴答滴答指向3的位置,每一個聲響都重重地敲進她的心底,像是掉入深谷的石子,久久不聞著地的聲音。
她雙眼空洞地看著眼前的電話,想拿起來打,卻使不起勁讓自己的手臂動起來。她的心裡正緩慢地對質著兩造聲音────
「打吧!這是妳最後的希望。妳不是想找人說話?也許會有誰能幫妳?」
「還是不要吧!這時間應該不會有人在線上,打過去也沒有人接。」
「能說些什麼呢?」思緒在她的腦袋中緩慢地流轉,空白佔據思考時大部分的時間。她的唇微微顫動了一下,卻又使不出力氣吐出字來。她呼了口氣便往旁邊倒下,以嬰兒於母親子宮內的彎曲姿勢躺著。她的雙眼睜得大大的,並不是精神抖擻地想找尋什麼,而是找不到閉上眼皮的開關,任憑光線產生的物理刺激傳進大腦,卻沒有解讀訊息的能力。就像有時候「不想活著」,並不是因為痛苦而嚮往死去,而是找不到理由能夠說服自己「繼續活著」罷了。
她繼續聽著時鐘指針規律地移動聲響,感受白熾燈泡的光線包圍身體的感覺,思緒全然的空白,就像做完瑜伽後進入大休息那樣,大腦裡沒有任何嘈雜,可以感受到環境中平時被忽略的感官刺激。但和瑜伽有些不同的是,如果大休息時思緒宛若全身浸在幾十米深的跳水池那樣自由與清爽,那她現在則是卡在硬掉的白色漿糊中動彈不得。
又過了一些時間,女孩感覺不出來是十分鐘或一小時,但她知道還是深夜。她緩緩地伸手接近話筒,「是時候做個決定了。」她想。
詳細網址: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簡介
「我學心理學,是為了拯救我自己!」
教室內不可言說的霸凌、不被同儕理解的孤獨、無法交集的平行線父母,
活下去,是厭世者最積極的努力。
教室內不可言說的霸凌、不被同儕理解的孤獨、無法交集的平行線父母,
活下去,是厭世者最積極的努力。
「我常在想,如果那時候,有人能知道我發生什麼事,拉我一把就好了。」
「要是那時候,我有能力保護好自己,就好了。」
「有人陪,不代表不寂寞;當他們發現真實的我,還會繼續當我的朋友嗎?」
►「自殺」已成台灣青少年第二大死因。~衛生福利部2013調查
►13~21歲青少年,認為自己「常常」或「總是」感到憂鬱的比例高達4成,顯著高於其他年齡層。~董氏基金會2017調查
你感到悲傷就是悲傷,感到痛苦就是痛苦,不需要與別人比較。
你感覺到的,就是真實。
海苔熊說:「人類是需要原因的動物,當我們看到身邊有一個人痛苦、難過、萎靡不振、對任何事情都缺乏興趣的時候,會很想要知道『原因』是什麼。」然而「解開」這些結並不容易,在那之前,不妨先嘗試去了解,不論是了解身邊那些正在受苦的人,或者是了解現在正在受苦的自己。
║你的心我懂,因為我也是→引人入勝的小說敘事
║你的問題,心理學能給你啟發→淺易好懂的心理學知識
以親身經歷的第一手書寫,帶領你進入升學壓力下的扭曲世界,新聞中令人扼腕的自殺高中生,內心運作著什麼?活下來的人,又是如何走過?
本書特色
to be, or not to be.
獻給所有受苦的靈魂,以及希望變得更堅強的人。
這不是一本教你快樂的書,
但從今以後,對快樂,你會有不同想法。
作者從高中開始與憂鬱症奮戰,
深陷人際關係、升學壓力之中,
霸凌、學測、面試、閱讀障礙、暴食症、休學......種種關卡,
存活下來,
是厭世者最積極的努力。
☆以PR值97,沒有使用任何加分條件考進明星學校的學生,說自己笨到看不懂課本上白話到了極點的文章,誰會相信?
☆我以為所謂的霸凌,是要被關到廁所之類的肢體暴力才算。畢竟,她們只是散播謠言,叫大家別跟我當朋友而已。
☆我對著鏡子努力的練習微笑,背著那些一點都不像我的自我介紹,假裝自己是個活潑開朗外向的人。
歷經數次藥物治療、心理諮商都沒有突破性的改善,
作者決定挑戰2.09%的錄取率,轉學攻讀成大心理系,
透過理論來了解所謂的「正常人」是什麼?
什麼樣的不完美,可以適度地原諒自己?
什麼樣的情況,必須正視問題,迫使自己做出改變?
一起走向盡頭微光,
也許再也好不了,那又怎麼樣?
你會找到屬於你的朋友,
你會找到和父母和解的契機,
你會找到相信自己的勇氣。
名人推薦
臨床心理師 丁郁芙
精神科醫師、作家 王浩威
作家 幸佳慧
科普心理作家 海苔熊
資深國小老師 神老師(沈雅琪)
親職教養作家 陳安儀
台灣應用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蔡宇哲
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澤爸)
作家、國小教師 蘇明進
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真誠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面對憂鬱者,我們總擔心自己的安慰辭不達意。如果你願意的話,這一次,我們靜靜聆聽就好。」~臨床心理師 丁郁芙
「我覺得這本書最珍貴的地方——就算是一本建立在心理學理論上的書,但在這些理論的背後,有一個活生生的人,正在用她的生命和你打招呼。」~科普心理作家 海苔熊
「無論你是哪一種人,相信透過閱讀這本書,都能獲得一些讓自己更快站起來的知識與力量。」~台灣應用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蔡宇哲
「我帶過幾位曾經自殺過的孩子,那手上密密麻麻的刀疤實在令人心碎。我想要推薦這本書給我那些孩子,希望他們明白自己並不孤單,找到相信自己的勇氣。」~作家、國小教師 蘇明進
「這本用情感和理性交織而成的憂鬱之書,直視黑暗,反而帶給我們更多光亮卻合理的希望。」~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詳細網址: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審訂序 心理學給我的力量 蔡宇哲
推薦序 是的,你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好了 海苔熊
自序 也許再也好不了,那又怎麼樣?
◆ Chapter 1. 打開藍色大門
我死了對全世界都好
別叫憂鬱快樂一點
我的記憶被偷走了
▍心理學教會我的事:正視自己的感覺
◆ Chapter 2. 憂鬱找上我,還是我找上憂鬱
教室內不可言說的祕密
我沒有資格在這裡
察言觀色是我發展遲緩的能力
我得偽裝
▍心理學教會我的事:笨是天生的嗎?
◆ Chapter 3. 沒有盡頭的輪迴
壓力悶燒的結果
被討厭了,勇氣幫不了我
不如就這樣消失吧
這一次,試著拯救自己
▍心理學教會我的事:壓力是自己給的
◆ Chapter 4. 終於找回了自己
寂寞,會傷害尊嚴
第一個救我的人
朋友原來是這樣來的
打開心房,再多一點點
從心底和父母擁抱
▍心理學教會我的事:維繫友誼的七大原則
後語 離開病房之後
詳細網址: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429159
- 叢書系列:愛寫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閔筑
成功大學心理系學生
討厭被定位
但你可以在書中發現片段的我
審訂者簡介
蔡宇哲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台灣應用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哇賽心理學總編輯
PanSci科學新聞網、國語日報科學版、幼獅少年、元氣網名人在線...等專欄作家
著有《神奇的心理學》
詳細網址: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序
作者序
也許再也好不了,那又怎麼樣?
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曾說,我不停作畫,是為了壓抑不斷湧現的自殺慾望。而草間彌生的畫筆,對我而言,是心理學課本。
這是一本透過心理學自我剖析的憂鬱症自傳。
在歷經數次藥物治療、心理諮商都沒有突破性的改善後,我陷入極度焦慮,像是一縷幽魂,被困在沒有出口的鬼屋。於是,即將升大三時,我毅然決定轉學至心理學系,期待透過理論來了解疾病是如何定義出來的?患者和所謂的「正常人」有何差別?所謂的「正常人」究竟長什麼樣子,有哪些行為模式、哪些性格?除此之外,我必須努力去分辨在自己身上發生的那些思想、行為,究竟哪些是因憂鬱症而生,哪些特質來自於原本的我?什麼樣的不完美,我可以適度地原諒自己,告訴自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什麼樣的情況,我必須正視問題,迫使自己做出改變?
重點是,未來的日子,我該怎麼看待自己?該以什麼樣的態度活下去?
這些年藉由心理學的學習,確實幫助我改善人生,不再如往日般憎恨自己。雖然,很多時候還是會因為焦慮與憂鬱的症狀而痛苦難耐,但現在我更懂得如何與這樣不舒適的自己相處。在這本書裡,我也會分享如何透過心理學去改善症狀。
從高二確診憂鬱症至今已將近七個年頭,這些年一直處於發病、緩解(remission*註)、復發的循環裡,康復的路看似遙不可及。
*註:此處稱緩解(remission),而非復原,是因為憂鬱症並非全有全無的概念,因此用緩解比較精確。
事實上,憂鬱症的治療確實往往長達數年之久,而看似好轉的幾個月後,又會因一些生活挫折而導致復發,如此循環不斷發生,終致讓我感受到「我可能一輩子也好不了」的無助感。對於憂鬱症患者而言,治療的過程是條漫漫長路,內心飽受寂寞的煎熬,因病造成的生理健康損害、認知功能下降及社交技能低落,都讓他們與正常人的世界更加脫節。
雖然憂鬱症是復發率極高的一種疾病,但不代表在「緩解」狀態下的「前患者」會辦事能力不佳、或是難以相處,在懇請各公司的人資們不要因應徵者的疾病史而產生偏見啊!我對於書出版之後要找工作很擔憂啊!畢竟社會上還是存在精神疾患汙名化的積習。(哭)
曾經看過一部憂鬱症宣導影片,找來一些康復患者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猶記得其中一個女人因為回想起痛苦過往而哭倒在鏡頭前,她說:「憂鬱症是很痛苦的事,但康復之後卻能幫助妳更堅強。」當時的我,病得很重,根本無法相信她所描述的「更堅強」是否真的能發生在自己身上?也許,她只是那個比較幸運、有機會擺脫疾病的人罷了,而連發票都沒中過的我,復原這種運氣,我不相信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確實,邁向緩解的路非常漫長,就像設置在另一個山頭的馬拉松終點那樣,站在這山看不見它,也不確定它是否真的存在。治療與生活的過程中會歷經身體與心靈的煎熬,經常冒出放棄與否的掙扎,只能靠內心對於終點線的意象,鼓勵自己再多跨出幾步。如此,緩慢的前進,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正常人」。(不過如果你有把書看完,就會知道世界上並沒有所謂的「正常人」,只有每一個獨特的個人。)
該如何與「疾病」「共處」,是憂鬱症患者終身的課題。
推薦序
是的,你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好了
這本書我想要特別推薦給「覺得自己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好了」的人。
這一、兩年我收到很多憂鬱症患者的來稿,說自己寫了一本書邀請我推薦,不過,我大部分的回應都是拒絕,我當然覺得他們的故事很重要,但同時也擔心:這些故事真的能夠類推到其他的患者身上嗎?為什麼就沒有任何一本有關於憂鬱症的書,是可以結合自己的經驗和相關的理論研究,來描述憂鬱症的?直到我翻開這本書,才發現它是我一直要找的書。
才翻了幾頁我就想——天哪,這真是太好了!大家都能夠用這種科學的觀點來看待憂鬱症就好了。
我本來是這樣想的。
作為一個把科學和理性當作武器,區隔自己情緒感受的人,以為這是一本很安全、介紹憂鬱症相關理論的書,抱著這樣的心情翻開,沒想到讀著讀著,就掉眼淚了。
尤其是讀到烤地瓜那一段,我簡直是在床上哭到翻來覆去!怎麼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寫的如此貼切!一邊哭的時候,我也寫下自己的感覺:
「我一直以為別人給的愛是有條件的。你們之所以喜歡我,是因為我表現得很好、很努力、做出一些成績,如果怠惰、懶散、放鬆了,你們就不會喜歡我了。因為這樣,所以每次聚會、邀約,好像都得要有一個什麼目的,不是為了討論工作報告,就是為了聆聽某一個人的痛苦和難過,絕對沒有什麼是『純粹的打屁和想要了解你這個人』。
我不習慣和其他人建立感情,更真誠地說,或許是我害怕他們看到沒有任何貢獻的我,就會不要我、不喜歡我、討厭我了。所以每次出現的場合都要假裝,把自己表現得很有用,這樣子才不會被遺棄、被討厭。」
這樣和自己生命呼應的經驗,反覆發生在閱讀的歷程當中。很多段落都會勾起我自己的一些感覺和想法,也是我覺得這本書最珍貴的地方——就算是一本建立在心理學理論上的書,但在這些理論的背後,有一個活生生的人,正在用她的生命和你打招呼。
在我學習社會心理學的過程當中,對我來說,我學到最重要的兩件事情就是「改變認知」(change cognition)和「尋求社會支持」(seek social support);但在這幾年我開始念諮商,發現還有兩件事情也非常重要——「練習接觸自己的情緒」(emotional connection)與「自我覺察」(self awareness),這本書完美的結合了這四件事情:寫日記接觸自己的情緒、利用讚美箱改變自己的想法、在球隊和活動當中找到自己的社會支持、並且時時刻刻覺察自己的狀態。
這是一本編織自己生命經驗與心理學理論的書,我很訝異大學部的學生可以寫出這樣的內容,也很心疼她那段時間經歷的種種,但其中我覺得最值得推薦的是「也許我一輩子也好不了,那我就和症狀一起活下去吧」的想法,讓這本書不但不會淪為一般的勵志書籍,反而更貼近真實。
前幾年我在上變態心理學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同時也是精神科醫師)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們:「我們研究了這麼多年憂鬱症,對它的了解還是有限,從前我們都認為是血清素太少,但每年都有不同的研究推陳出新,現在這個答案也不一定對⋯⋯當年我接受精神醫學訓練時老師教的東西,現在幾乎都變成錯的了。面對心理疾病,或許最大的智慧,就是承認我們的無知。」
人類是需要原因的動物,當我們看到身邊有一個人痛苦、難過、萎靡不振、對任何事情都缺乏興趣的時候,會很想要知道「原因」是什麼,但就像閔筑說的,或許真正的原因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家庭、基因、身邊的朋友、成長經驗、求學過程,都可能是引爆的導火線之一。或許「解開」這些結並不容易,但在那之前,我們可以先嘗試去「了解」,不論是了解身邊那些正在受苦的人,或者是了解現在正在受苦的自己。
如果你已經厭倦了那些文青系、安撫系、患者自白系卻又耽溺在文字裡面無法呼吸的憂鬱症大眾書籍,那麼這本結合理論與個人經驗,用生命刻劃出來的心理學科普閱讀,將陪你走過一段,用思考、歡笑和淚水交織出來的路。
是的,也許你這輩子不可能會好了。但即使是這樣,你也可以在剩下的這段時間裡,練習對自己好。
海苔熊
審訂序
心理學給我的力量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當中,多少會遇到一些瓶頸,而憂鬱症患者遇上的困境,甚至更多、更艱難。每個關卡在初遇時,都會使人失落、悲傷甚至崩潰,但度過之後會發現,那當下其實有更好的方式來面對、因應那個蹲在角落哭泣的自己。
有沒有可能更早一點,在遇到困難的當下,就先體悟該怎麼做呢?閱讀閔筑這本書或許能夠有這樣的效果。
一般人很難理解憂鬱症患者快樂不起來的感覺,不少父母還會認為孩子的狀況只是青春期的混亂、學校壓力所導致,而沒注意到孩子行為已經釋放出「我需要幫忙!」的訊息。而有些人雖然注意到了訊號,好意想要提供一些幫忙,卻反而越幫越忙,例如一直叫他們「想開一點」、「不要去想那些不好的事就好」,殊不知就是做不到才會如此憂鬱啊。
而且越是如此說,他們可能越感到憂鬱,有研究發現,若是聽聞這類建議,對有憂鬱傾向的人會形成一種社會壓力,反而會使憂鬱症狀更明顯。那該怎麼做呢?求助專業是最好的方式,但根源仍然是對憂鬱症有正確的瞭解,知道那些狀況是怎麼一回事、以及有什麼正確方式可以適時拉一把。
書市上其實有不少憂鬱患者所寫的書,每一本都可以幫助人們更了解在憂鬱情況時的想法或思緒。但閔筑這一本與眾不同的是,她將自己過去的一些重大經歷,融入了心理學的理論或知識。除了有反思以外,也有助於一般人了解,在各種不同情況下,心理學知識所能提供的幫助是什麼。
細細讀著她的文字,彷彿感受到現在的她在與過去的她對話;理性的她伸出手,想要拉身陷泥沼的她一把。從情感層面去同理憂鬱症是重要的,從理性層面去瞭解這方面心理學理論知識也是重要的,兩者可有相輔相成之效。
這本書對於有憂鬱症狀的人來說,能夠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這些症狀很多人都會有,也會因此有一些特別的經歷。而且書中介紹了一些相對應的心理學知識,並提供了一些因應作法,能夠有助於憂鬱傾向者從較為負向的思緒中抽離出來;一般人閱讀了這本書,將更可以理解憂鬱症患者為什麼會有那一些行為、想法以及情緒,理解之後才能同理,而這是幫助他們的第一步。
很多高中生或是大一學生常會問:「學心理學有什麼好處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很多版本,其中一項公認的就是──「可以讓你更瞭解自己」。更瞭解自己後,便有更客觀的角度、第三者的想法,去看待自己所發生的一切經歷與情緒。就我而言,心理學帶給我的就是當我處於低落難過時,另一個理性堅強的我會自動出現,提供一些方法以更快站起來。
無論你是哪一種人,相信透過閱讀這本書,都能獲得一些讓自己更快站起來的知識與力量。
蔡宇哲
詳細網址: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我死了對全世界都好
女孩凝視細白的左手腕,一種過分的仔細。她繼續觀察手腕上的每一條小肌肉,手掌緊縮了又放鬆。
總覺得少了什麼。
心裡空空的,像深不見底的深淵。
她拿起昨天新買的美工刀,眉頭緊蹙地注視白潔的手腕,觀察著手臂上若隱若現的青色血管。她想,在這裡勾勒出一朵赭紅色的玫瑰似乎不錯,而且是用俐落線條描繪出來,帶有簡約風格的那種。想著,嘴角有了不一樣的弧度。不過她怕痛,總沒膽量拔刀劃下去。她拿起書桌上一支標榜極細的紅色墨水筆,在左手腕上畫下一圈血色,筆尖狠狠地刺入肉裡,緩緩地劃開,手上留下一圈不純粹的紅,她感受到渴盼已久的寧靜。
她弓起身坐在自己房間的彈簧床上,身體無力地斜倚在毫無顏色的牆上,純白牆面和她毫無生氣的面容融合成同個色調。書桌上的時鐘滴答滴答指向3的位置,每一個聲響都重重地敲進她的心底,像是掉入深谷的石子,久久不聞著地的聲音。
她雙眼空洞地看著眼前的電話,想拿起來打,卻使不起勁讓自己的手臂動起來。她的心裡正緩慢地對質著兩造聲音────
「打吧!這是妳最後的希望。妳不是想找人說話?也許會有誰能幫妳?」
「還是不要吧!這時間應該不會有人在線上,打過去也沒有人接。」
「能說些什麼呢?」思緒在她的腦袋中緩慢地流轉,空白佔據思考時大部分的時間。她的唇微微顫動了一下,卻又使不出力氣吐出字來。她呼了口氣便往旁邊倒下,以嬰兒於母親子宮內的彎曲姿勢躺著。她的雙眼睜得大大的,並不是精神抖擻地想找尋什麼,而是找不到閉上眼皮的開關,任憑光線產生的物理刺激傳進大腦,卻沒有解讀訊息的能力。就像有時候「不想活著」,並不是因為痛苦而嚮往死去,而是找不到理由能夠說服自己「繼續活著」罷了。
她繼續聽著時鐘指針規律地移動聲響,感受白熾燈泡的光線包圍身體的感覺,思緒全然的空白,就像做完瑜伽後進入大休息那樣,大腦裡沒有任何嘈雜,可以感受到環境中平時被忽略的感官刺激。但和瑜伽有些不同的是,如果大休息時思緒宛若全身浸在幾十米深的跳水池那樣自由與清爽,那她現在則是卡在硬掉的白色漿糊中動彈不得。
又過了一些時間,女孩感覺不出來是十分鐘或一小時,但她知道還是深夜。她緩緩地伸手接近話筒,「是時候做個決定了。」她想。
詳細網址: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 中文書>心理勵志>個人成長>心靈成長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