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農產加工不只醬:開箱地方創生的風土WAY,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5504076,頁數:206,出版社:蔚藍文化,作者: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出版日期:2020/02/28,類別:商業理財

農產加工不只醬:開箱地方創生的風土WAY~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農產加工不只醬:開箱地方創生的風土WAY


內容簡介


  點土鳳梨為黃金?一株茶樹種回一個山頭?用啤酒解鎖傳說中的麥田圈??
  你沒看錯!「農產加工教戰守則」攏底加!
  看自造者+地方農會+區域加工中心
  如何為我們留住土地~~封存台灣味


  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與農產加工品不期而遇。
  從抹土司的果醬、搭配滷肉飯的黃蘿蔔,
  或是晚餐吃牛肉麵時的一匙酸菜,都是經過細心冶煉之後的農產滋味。

  只是,談起農產品如何加工,卻不見得每個人都能鉅細靡遺地說出乾物、醃漬等農產加工品的製作過程。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加工保存方法,是臺灣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加工後的農產品,傳達農村生活的精髓。我們以時光魔法將鮮味封存,展現人類留住自然恩賜的智慧。

  隨著時代變遷和工商業發展,保存食物不再限於農村家庭手藝,加工生產場域不再限於自家空間。不只手作職人匠師逐漸受到重視,農產加工保存食品,跳脫家庭式的小規模製作與販售,更結合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和商業行銷策略,儼然成為新興的農產加工產業。

  隨著農產加值觀念的提昇,加工品的樣貌也變得更多元而吸引人,強調健康的蔬果乾、天然果醬,到各款地域限定口味的米乖乖,以及富涵台灣農產特色的精釀啤酒,農產加工品逐漸成為帶動產業升級的一環。甚至透過相關產業環節的合作串連,成為促進地方經濟及地域振興的重要解方。

  臺灣的農產加工發展歷經多次轉型,在各個時空背景中承載著不同的任務。從食物保存的技藝、地域飲食文化的展現、加工業者的經濟收益,到區域中心調節產銷與加工整合促進產業升級等,在在顯示,農產加工是支持臺灣社會經濟活動不可或缺的一環。

  本書中與臺灣發展現況對話的日本案例,日本埼玉縣的小麥與山形縣的稻米加工產業鏈,均顯現出結合地方網絡的自主串連,以農業多元發展活絡地方經濟的可行性。而宮崎縣政府陸續成立食品開發中心、加工實習室、食品安全分析中心與Food Business諮詢室等單位,提供農民及創業者進行產品開發打樣、法規諮詢及行銷策略等協助的產業全貌,也在本書中呈現。

  臺灣農政單位也致力於農業六級產業化的推動,陸續成立區域農產品加工中心、農產加值打樣中心。《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修法的通過,納管農產品初級加工等政策措施,讓農產從一級生產、二級加工、到三級行銷,能夠一條鞭的輔導及管理,加速農業六級化的發展。在農產加值輔導、資源協助及法令調整陸續到位後,更需在地農業生產者、農產加工業者及農創業者的共同努力,為臺灣的農產品開創更多元的可能性。

  本書介紹了國內不同類型的農產加工者的創新與努力:有地方農會,結合當地特產鳳梨與田媽媽家政班的手藝,製作出中秋節月銷萬盒佳績的鳳梨酥;也有台大農藝系所年輕人利用白玉米、硬紅春麥、刺蔥等台灣特色作物,投入啤酒開發的創業行動。這兩個案例看似純樸與新潮的兩端,卻都是農產加工品的展現,從在地原料出發,開啟農產加值與地方經濟的多元可能性。

  各個篇章中的農產加工從業人員,在土地環境的有限資源下,解決問題絕處逢生、精益求精開拓市場;在促進地方農業發展的前提下,帶動區域濟復甦;在建立自有品牌的同時,也提高臺灣風土孕育的農產品在國際的能見度。在強調農產加工的重要性的同時,我們期待本書為社會引介農產加工產業,不論是在品質要求、專業技術、產業規模、社區協作與社會參與的各個層面。未來如何全方位提升農業的多功能產值,打造臺灣的優良農產與安全食品,為土地人民帶回農食共好的價值實踐,值得社會大眾一起關注。一個產值穩定又體質健全的農產加工產業,很有可能,是我們一起為下一代,封存時間,記憶人情,留住土地的最好解答。

專文推薦

  謝志誠/財團法人豐年社董事長、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第十一屆董事長
  番紅花/作家

暖心推薦

  陳吉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蔡培慧/第九屆立法委員、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王志文/中華民國農訓協會秘書長
  馮小非/上下游 News&Market 新聞市集共同創辦人
  黃淑德/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監事
  劉克襄/作家

 


詳細網址:農產加工不只醬:開箱地方創生的風土WAY~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董事長序
推薦序 農產加工,帶動農業加值與地方發展的契機——謝志誠
推薦序 像我這樣的「加工食品控」——番紅花


第一章:打開「臺灣農產加工」史

第二章:開箱地方創生的風土WAY

01 農產加工教戰守則
02 牽手最有愛之WAY —— 區域篇
001 |留住土地記憶的酸甘甜——蜜旺果舖
002 |與農友在地釀酒的百種姿態—中福酒廠
003 |一株茶樹種回一個山頭——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004 |做八卦山的靠山——南投市鳳梨生產合作社
005 |解鎖麥田圈的煉金術士——禾餘麥酒
006 |串起花東縱谷散落的晶瑩珍珠——東豐拾穗農場
007 |打磨地方品牌照亮產地之光——埼玉小麥 Network
03 雙手煉成好之WAY —— 自造篇
008 |不再只是想像中的大自然——Me 棗居自然農園
009 |無思的手釀酒與無為的生態村——無思農莊釀造直販所
010 |凝煉時光的琥珀——御鼎興純手工柴燒黑豆醬油
011 |「我很喜歡這種大家一起共進的氛圍」——源順食品
012 |日向國的六級逆襲——宮崎縣府打造食平台連攜農商工
04 買到剁手的家鄉WAY —— 農會篇
013 |躍上加工亮點的紅寶石——臺東地區農會
014 |忙是為了理想也不讓別人失望——山上區農會
015 |注入原民心血與客家交織的美味——南庄鄉農會
016 |從配角演到主角都一樣「蔥滿勝蒜」——三星地區農會
017 |連結每一位相遇的YOU——遊佐町邁向「FEC 自給圈」之路

第三章:後記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退休研究員——林欣榜專訪

參考書目


詳細網址:農產加工不只醬:開箱地方創生的風土WAY~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504076
  • 叢書系列:紀實書寫
  • 規格:平裝 / 206頁 / 17 x 23 x 1.0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農產加工不只醬:開箱地方創生的風土WAY~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


  一九九五年八月自「亞洲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改組成立,長期關注國內外農村與農業發展。時值台灣農業結構改變、勞動力調整、農村社會功能轉型之際,農村發展基金以農為中心,致力於打造新農業知識與支援之平台;並積極連結各方,一同為台灣鄉村發展、農業多功能價值之開展,及振興農鄉主體性等目標,貢獻心力。

  撰稿團隊|丁維萱、李建緯、林寬宏、陳怡如、陳淑慧、黃仁志、張雅雲、曾怡陵、謝綾均(按姓氏筆畫排列)

 


詳細網址:農產加工不只醬:開箱地方創生的風土WAY~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推薦序

像我這樣的「加工食品控」——番紅花


  金秋時節,全家人前往花蓮旅行。在新社部落的馬路上,我們看到一輛小貨車飄著裊裊輕煙,稍微接近就聞到炭烤的香氣。原來是部落媽媽帶著女兒販賣親手製作且現烤的「刺蔥香腸」。那香腸色澤腴潤,形體飽滿,透明的腸衣透出點點鮮綠色的刺蔥葉,炙烤的方式讓香料植物的特有迷人風味完全展現出來。路邊站著三個騎單車環島旅行的外籍年輕人,只見他們人手一串刺蔥香腸,臉上盡是滿足的表情。好奇一問,原來他們是從德國來臺學中文的大學生。

  先來聊聊「刺蔥」。它有另一個美麗名字——食茱萸,也因為莖幹布滿尖刺,鳥兒都沒辦法棲息,故又名「鳥不踏」。我記得家裡櫥櫃上還有一包去年購自「臺東慢食節」的曬乾刺蔥花葉。原民媽媽告訴我,最棒的使用方法是在燒烤鮮魚時,一邊將乾燥刺蔥磨成粉,起鍋前抓取適量輕輕灑在魚身之上,就會立刻充滿「部落感」,美味大大加分!新鮮的刺蔥葉我倒是沒見過,以為通常拿來煮湯,沒想到還可以與肉共舞做成「刺蔥香腸」,原民果真是天生的採集高手與野草魔法師。

  烤香腸的氣味讓人飢腸轆轆,我們決定暫停旅步,欣賞部落媽媽俐落的身手。她身後不到幾公里,壯闊的太平洋捲起層層的銀線,海浪拍岸的聲音清晰和鳴。沿岸惡土的雜草木叢細瘦強健,各種形狀的葉子上,折射出迷離如幻的薄光。在海邊等待一串現烤的刺蔥香腸,實在太美,我們由衷感到不可言說的幸福。

  等候的同時,兩個女兒和德國年輕人嘰嘰喳喳聊了起來。女兒告訴他們,臺灣的香腸和歐洲一樣,也會因應地方特色而「添加」不同食材,例如馬告香腸、高粱香腸、紅麴香腸、飛魚卵香腸、基隆肝腸……全臺從南到北騎一圈,不論山線、海線,都有對應當地飲食文化的香腸可嚐試,他們這一路騎腳踏車碰到肚子餓了,就來根香腸補充熱量和蛋白質,可說是機緣湊巧。

  我在旁聽了頗為感動。原來從小到大,跟孩子們聊過、吃過的,他們全都記得。放假時我們經常在國內各鄉鎮登山健走,天涼時很容易在登山口看到香腸小攤車。我告訴孩子,香腸啦、火腿啦其實是非常古老、傳統且巧妙的肉類保存方式,不同的風乾或煙燻手法也為肉品的風味帶來微妙的變化。千萬年前,世界未有「冰箱」,彼時人類捕殺豬鹿等野生動物,必然面臨無法在鮮期內吃完一頭獸肉的困境,不知是誰的靈光一閃或不斷摸索,終於發現只要把肉曬乾、風乾,就可以長久存放,「香腸」於焉出現在人類的餐桌上,不僅讓得來不易的食材得以長期保存,也讓肉類料理的手法變得更豐富,更立體,然後更有趣。

  雖然我喜歡在全臺各地的傳統市場尋找當令在地食材,但我也對各種加工食品著迷。只要時間允許,我會在超市的瓶瓶罐罐區或大稻埕的食材老店逗留甚久。臺灣各鄉鎮傳統醬料、高級烏參、扁魚乾、松茸罐……,香港的蠔豉與貝柱,日本的米麴發酵和鮭魚卵、明太子,東南亞的魚罐頭,歐洲嚐不盡的乳酪製品與風乾肉品、美國的油漬蔬菜和水果乾……,加工食品的世界廣大而深奧,永遠給我驚奇,怎麼樣也探究不完。

  幾乎任何食物都可透過加工而使它保存得更久,價格更合宜,還能發展出多元的風味,讓我們在家裡的烹調更美味、更簡單。像是最近,我在竹東市場發現的寶物是一大束曬乾的仙草,我打算用它來燉一鍋「仙草雞」,讓雞湯除了干貝、鮑魚、蘿蔔等馥郁鮮味,也能有更多變化,讓家人品嚐得到爽甘回韻的傳統地方滋味。我認為現代人應該投入一些時間去提升自己對加工食品的認識,學習在日常煮食生活裡善用加工食品,一定能讓自己的家庭料理更為從容、優雅、有特色,進而增加下廚做菜的自信、動力與樂趣。

  打開家裡冰箱,看到珍愛的各種加工食品排排站好的景象,給我滿滿的撫慰。不論是國內大廠的規模化生產,或是地方媽媽的個人手做,或是小餐館廚師的私房限量,或是國外農夫市集的手工品,只要製程乾淨、包裝簡單、食材來源可信,我都會好奇心爆發,全部買回家研究如何用於烹調。好比今天我為孩子做的便當主菜:「蔭冬瓜醬燒牛梅花」,主食材是跟熟識老闆預定的國產牛肉,經過特別精選的部位新鮮又甘甜,當鑄鐵鍋傳出咕嘟咕嘟聲,飄散出蔭醬與肉塊完美融合的香味時,家人已忍不住萬分期待,恨不能馬上開鍋捏一塊肉,配一大口白飯。

  這道主菜坊間雖不常見,但並不難做。只要冰箱隨時藏有一罐味道醇郁的蔭冬瓜醬,再依照當日所準備的肉的份量,抓出想要的比例,舀出一至兩大匙蔭冬瓜醬,就可以開火調理了。而我鍾愛的這罐「蔭冬瓜醬」,不是什麼知名大牌子,是內湖五指山上一位七十歲太太手作。幾十年來,她在自家土地種植季節蔬菜和芭蕉,盛產蔬果吃不完也賣不完的,就遵循傳統方式將它們醃漬保存。一到週末,就把當日新鮮蔬果和瓶瓶罐罐加工物放在自家門口桌上,隨緣賣給路過登山客或像我這樣特地過來的熟客。

  這位阿姨做的「蔭冬瓜醬」,冬瓜來自自家田園,瓜肉綿密而不爛,口感引如入勝。其所搭配的豆醬甜鹹度掌握精熟、完美,讓「蔭冬瓜醬」不死鹹,回甘的韻味綿綿持久,不愧是鄉間釀漬達人。第一口就征服我這挑剔鬼,自此成為家裡冰箱的常駐食材,拿來蒸魚、燒肉或單配稀飯都甚受家人喜歡。沒想到新鮮冬瓜如此活力多變,可做成甜的冬瓜茶磚,也可以經過曬乾、醃漬,轉身成為蔭冬瓜醬,讓我的無水牛肉料理收汁收得漂亮又好吃下飯。

  像我這樣的「加工食品控」,為家人做飯的這二十年,受惠於加工食品之處甚多。加工食品蘊含常民生活智慧,又隨著食品工業的科技進步而日益精妙多元。不論我行走於國內外的農夫市集或地方超市、菜市場,加工食品展售區始終令我流連而不忍去。每個攤位的每一罐我都會拿起來細細端詳,別看它們一罐一罐長得好像都「差不多」、其貌不揚、顏色灰灰土土,其實任何細節的調整,都會讓它們的風味產生讓人驚喜的變化。

  醬油加上柚子汁不一樣喔!
  檸檬用鹽漬或用糖漬也各有千秋!
  打開草菇罐就可以和排骨、香菜煮成湯,讓你穿越時空,
  瞬間回到六○年代!
  高麗菜乾滷肉超級好吃!
  阿里山的山豬肉做成香腸是極品!

  凡此種種驚奇場面,族繁不及備載。新鮮食材的美味當然不容懷疑,但加工過程卻也賦予食材另一種新表情和新味道,值得我們去認識去鑽研,進而呈現出我們家庭料理的溫厚與美好。而我人生加工食品的初體驗,是來自小時候和媽媽一起釀的荔枝酒。

  彼時媽媽是個蠟燭兩頭燒的傳統職業婦女,既要工作又要持家。我們五個年齡相近的孩子,日日爭奪媽媽的目光和抱抱,和媽媽相處的一切,總是珍貴而歡喜。七歲時在家裡的榻榻米上,愛釀酒的媽媽搬出一只大玻璃甕。打開蓋子,濃郁的荔枝香氣竄鼻而來。她倒了一小杯要我沾唇試試滋味,那獨特的場景令我永生難忘。接著媽媽告訴我,當荔枝又多又便宜時,我們就把它拿來釀酒,只要有荔枝、冰糖和時間就可以了。當時母親品酒的笑容深印我心,想來當晚的那一小杯自釀水果酒,對當時家用捉襟見肘的她和父親來說,有著療癒撫慰之大用。我也因此深刻體會到,飲食不是只有「吃飽」,我們也追求飲食所帶來的「氛圍」和「趣味」。

  現在我熱愛烘焙的女兒也喜歡在考試壓力大、讀書讀得很累時,自己動手做甜點,最拿手的是「檸檬磅蛋糕」。這款蛋糕最費工的部分是在自製糖漬檸檬皮(或柚子皮)時,必須有很好的刀工,將檸檬皮切成條狀,並且小心去除黏附在果皮上會帶來苦味的白色木髓,再經過煮沸、風乾、烤乾……等過程,得花上半天時間才能成功做出一小碗黃澄甜蜜的糖漬檸檬皮。

  每當我買到當季的梅爾檸檬,女兒的甜點魂就會被燃起。我想,「手作」是會讓人上癮的。它讓我們意識到自己也可以是個「有能力的生產者」,解除我們偶有的厭世感,做一夜干、釀水果酒、醃小黃瓜、醃雪裡紅、曬香蕉乾、打花生醬、試試看將有機火龍果皮熬煮成酸甜平衡的果醬……等,這些簡單小加工就是我的日常生活裡的小確幸。

  接下來我希望可以和我的香港媽媽友人學習活用臺灣海鮮來做粵式XO醬。澎湖的貝柱、蝦米、小管、辣椒等食材一定很適合。XO醬拌麵或拌飯都百搭,也是我向今夏香港的致敬,我想學會香港民間媽媽味的XO醬,封存我年輕時對香港美好的回憶,並願,榮光歸香港。

 


詳細網址:農產加工不只醬:開箱地方創生的風土WAY~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一株茶樹種回一個山頭—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文/曾怡陵
 
位於坪林海拔約兩百公尺的淨源茶場,泡茶桌隔了一面落地窗與層層山巒相鄰。顧問陳善嘉擺了茶席,將包種茶注入茶海。思緒搭著茶湯散發的幽蘭馨香,他的記憶回到十一年前,緩緩說起「淨源計畫」的源頭。
 
坪林與雙溪、石碇、新店是大臺北地區的水源地,供應六百萬人生活用水。試想,若是位於坪林的茶園,整年施用除草劑、化學肥料和化學合成農藥,不僅污染水源,也為生態埋下隱憂。
 
生養萬物的大地母親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慈心)會推廣有機,源自日常老和尚的慈悲心與他對土地的關愛。日常老和尚認為,若不愛護臺灣這片土地,後代子孫將無宜居空間;推廣友善、有機的耕作方式,是慈心的目標及使命。
 
土壤可以生養萬物,透過有機耕作的方式讓大地回復生機,是培養沃土的途徑。陳善嘉說:「土壤的微生物可以鬆軟土壤,微生物分解出來的養分也有益植物生長。」對照施用過量的化學肥料或是農藥的土壤,經雨水流入水庫,會造成水源優養化的情形,對水庫壽命、生態環境和飲用水安全影響甚鉅。
 
2009年初,慈心開始舉辦「坪林地區有機茶輔導生產計畫」說明會,有意願轉作的農民極為少數。陳善嘉說:「因為他們擔心:『用藥都做不好了,怎麼可能不用藥會做得好?』」
 
迎光溯源前行
 
慈心的夥伴沒有因此灰心。他們心裡明白,轉作有機耕作的頭幾年必定辛苦。採慣行農法栽培的土壤已習慣化肥和農藥,轉為有機的耕作方式是很大的挑戰。因此,他們謹慎篩選茶園,以獨立田區作為優先考量。陳善嘉說:「獨立田區被鄰田汙染的機率比較低,茶農已經這麼用心投入,再遭到污染的話,對他來講是一種傷害。」
 
當時他們逐戶拜訪茶農,在互動過程中,拿出合作的利多鼓勵茶農加入有機的行列。「其實農民最擔心的就是賣茶。」陳善嘉說,慈心鼓勵茶農,只須將茶園管理好,後端的製茶、銷售都由慈心負責。



詳細網址:農產加工不只醬:開箱地方創生的風土WAY~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農產加工不只醬:開箱地方創生的風土WAY

詳細網址:農產加工不只醬:開箱地方創生的風土WAY~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農產加工不只醬:開箱地方創生的風土WAY 中文書>商業理財>管理與領導>各行各業經營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