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原文名稱:牡丹社事件 マブイの行方:日本と台湾、それぞれの和解,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9934763,頁數:360,出版社:游擊文化,作者:平野久美子,譯者:黃耀進,出版日期:2021/05/05,類別:人文史地

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


內容簡介


  逝者的靈魂可曾找到回鄉的歸途?
  還是仍漂泊在陌生的異地?
 
  屏東縣車城鄉統埔村有一座「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為什麼會有五十四名琉球人埋骨此處?這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一起海難……。
 
  一八七一年琉球的宮古島貢納船,在完成繳納織布與穀物等的年貢、準備歸返家鄉的途中遭遇海上風暴——據說是名為「臺灣和尚」的秋季颱風,時隔約莫一周的漂流,來到了長滿林投與龍舌蘭、陌生的南方土地。這片衝擊著大浪的海灣,是瑯嶠九棚灣,也就是今天的恆春八瑤灣。
 
  遇難的琉球民在失去三名同伴後,艱辛上岸。先是有二名行商的漢人警告會遭遇獵人頭的大耳族,可是琉球民與該二人發生齟齬,最後沒有接納他們的提醒而繼續前行,於是來到了排灣族的部落——高士佛社。
 
  剛從別處遷徙到這片新開墾地的高士佛社族人們,為這群琉球民提供了水與芋頭,並讓他們在部落中歇息。依照族人的慣例,將部落的飲水提供給外人,就表示彼此建立了友好的關係。
 
  然而,第二天事情卻發生急劇的變化,琉球民因故倉皇地離開落腳的部落。原本欲上山打獵的族人發現後,緊追逃離的琉球民並發生了流血事件。六十六名琉球民中共有五十四名殞命,其餘十二名則受到當地與原住民做交易的客家人的保護而得以倖存下來……。
 
  明治維新甫三年的一八七四年,摸索著如何打造現代國家的明治政府,正經歷著內部與國際危殆的情勢。琉球民於一八七一年在臺灣發生的海難遇害事件,正好成為明治政府紓解國政壓力的藉口,據說是接納了外交顧問李仙得的強烈建議,他們遂以「保護本國人民」與「懲罰蕃族」之名發起了「征臺之役」,並於石門同和高士佛社有同盟關係的牡丹社排灣族人發生戰爭。雖名之為「保護本國人民」,可是當時的琉球其實為同時對中國與薩摩藩有朝貢關係的獨立王國。
 
  石門戰爭爆發後,排灣族頭目阿碌古父子戰死,部落面臨毀滅性的災難。琉球王國也因而失去原本的獨立地位,在一八七九年的「琉球併合」成為日本帝國轄下的「沖繩縣」。原本將臺灣東部視作「化外之地」的清朝政府,也轉趨積極管理,除了興建恆春城,更進一步開設通往原住民部落的道路、處理原住民的招撫政策。
 
  「琉球民海難遇害事件」與「征臺之役」這兩起事件,被臺灣與日本的相關學界合稱為「牡丹社事件」。
 
  二○○五年,高士佛社與牡丹社的排灣族人前往沖繩,為一百多年前的牡丹社事件踏上和解的旅途。本書作者即以此一新聞報導為序曲,從日本到臺灣、在海的兩端奔波往返,不但訪談雙方的遺族、後裔,更於排灣族與琉球的口傳與文獻中細細爬梳,企圖跳脫臺、日既成的歷史敘事,透過排灣族人與琉球民自身的視角,找出牡丹社事件發生的始末,期待能還原這起深深撼動著排灣族、琉球、臺灣、清朝與日本,乃至影響整個東亞近、現代歷史發展的重大事件背後,複雜而多元的面貌。
 
專文推薦
 
  黃智慧(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社團法人臺灣故鄉文史協會理事長)
  「把雙方都快忘卻的歷史重新縫合,不能只靠學者查證史實,得像平野女士如此寬廣胸懷的作家,才能掌握人性深奧曲折的各個面向。本書之前,她已經是一位累積近二十本著述、在日本獲獎多次的資深作家。她的作品流露女性的細膩與感受性,同時也兼具女性較為少見的寬廣胸襟、知性深度與冒險行動力。……本書對她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我有點竊喜,還好是她這位對多元文化有深刻洞察力的作家,來書寫牡丹社事件的和解。書中傳達排灣族長老的觀點,解釋原民最令外人難解的獵首文化,也捕捉了宮古島後人與排灣耆老這二位的寬容胸襟與將歷史恩怨化為和好情誼的深切願望。」



詳細網址: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中文版作者序  加害與被害,共享彼此的歷史
推薦序  愛與和平——以和解共築未來的歷史胸襟 黃智慧
叢書主編序  複眼視角與多元歷史書寫下的「牡丹社事件」 陳思宇

序章  令人訝異的新聞

第一章  邁向和解之旅
出發的早晨/在遭害碑前/一行人前往宮古島/道歉與擁抱/島民們的博愛精神

第二章  事件的始末
琉球民海難遇害事件/登陸後的命運/漢人出手相救/被利用的悲劇/臺灣出兵(征臺之役)/與原住民的戰鬥

第三章  後裔間的糾葛
由遺族提出的異議/與某位後裔見面/宮古島,尋找事件後的痕跡/無首的屍身/前市長的感慨/留有遺憾的石像/前往事件現場——屏東縣/意料之外的狀況/南下恆春半島/沉睡於異國的琉球人/前人們的努力/臺灣的守墓人/尋找雀榕大樹/紀念公園的說明文/走在高士佛社/有意義的面談

第四章  排灣族的口傳歷史
名為「葛藤」的牡丹社/負責口述傳承的巴基洛克先生/原住民眼中的牡丹社事件/不速之客/恐懼與誤解的連鎖反應/所謂的出草(獵人頭)儀式/殺害動機/臺灣出兵及石門之戰/少女「小台(Otai)」的故事/英勇士兵們的石碑/牡丹社的學習潮/救援者與感謝狀/成為神明的軍人

第五章  遭遺忘的根據地
無人知曉/政商人士岩崎彌太郎/雜草叢生的石碑群/英文報紙傳達些微景氣信號/無法置信的新聞/纖細的墓碑

第六章  給未來的留言
復甦的開光儀式/對和解的努力/沖繩之心/排灣族的祈禱/和解的目標/「頭職」後裔的現況/寬恕的力量,相互理解的力量

終章  靈魂的去向

後記

參考資料一覽
相關年表



詳細網址: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934763
  • 叢書系列:POC 內容力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平野久美子
 
  作家。出身於東京。學習院大學法文科畢業。歷經編輯工作後,自一九九〇年代末開始寫作。從學生時代起便暢遊世界各地,特別是遍歷亞洲諸國,並活用這些體驗,從多元角度書寫以亞洲與日本關係為主題的作品。非常關注臺灣的日本統治時代,並持續進行採訪。
 
  主要著作有《淡淡有情》(小學館非虛構大賞)、《トオサンの桜》(小學館)、《中国茶  風雅の裏側》(文春新書)、《水の奇蹟を呼んだ男》(產經新聞出版、農業農村工學會著作賞)、《テレサ.テンが見た夢》(ちくま文庫)、《台湾世界遺産級案内》(中央公論新社)等。日本文藝家協會會員、一般社團法人「臺灣世界遺產登錄應援會」顧問。
 
書系企劃團隊簡介
 
內容力(Power of Content;POC)
 
  由一群擁有豐富東亞跨國生活經驗的人文社會學者所組成的新興「內容策畫」團隊,相信「內容」能生產出各種形式的溝通力量,並且促進東亞區域內的相互理解與發展。因此,不拘泥於既有產業類別的限制,而致力挖掘能跨越語言、文化、國境限制,並引發人們共鳴的「好內容」,再經由專業團隊在製作、編輯、轉譯、代理授權等方面的努力,跨越「內容流通」的障礙,最終開發出具有文化內涵與市場價值的多元化「智慧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並為臺灣與東亞區域內的文化交流與內容產業發展貢獻心力。
 
譯者簡介
 
黃耀進 
 
  內容力公司共同創辦人,翻譯工作者。
 
  單譯有《歧視:統合與排他的日本近現代史》(游擊文化)、《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聯經)、《軌道:福知山線出軌事故,改變JR西日本的奮鬥》(游擊文化);共譯有《半路上》(游擊文化)、《他們的日本語:日本人如何看待我們臺灣人的日語》(群學)等書。



詳細網址: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叢書主編序
 
複眼視角與多元歷史書寫下的「牡丹社事件」
 
  著名的歷史小說家陳舜臣,曾以十七世紀初期琉球王國的歷史為背景,創作了一本名為《琉球之風》的大河小說。故事是描述日本江戶時期,位居九州的薩摩藩入侵琉球的歷史過程,以及當時琉球王國必須在中、日兩大勢力雙重控制下求取生存的艱難處境。在陳舜臣眾多作品中,《琉球之風》不算是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但卻別具意義:一方面,他將這部作品與其《龍虎風雲》、《旋風兒:小說鄭成功》合稱自己創作的「海的三部曲」,並在三部曲中,將歷史眼光由大陸中國移向東亞海域,著手處理大航海時期的東亞歷史,許多臺灣讀者較熟知的歷史人物角色如鄭芝龍、鄭成功等都紛紛在故事中登場,而當時的琉球王國與臺灣,則是重要的故事舞臺。另方面,陳舜臣在書寫琉球王國的歷史過程中,或多或少也思索了自身及故鄉臺灣的歷史命運,甚至打算延續「海的三部曲」的命題,著手書寫以臺灣歷史為主題的歷史小說,只可惜,我們未能等到這部作品問世。但作為陳舜臣的書迷,我總好奇,如果有機會,小說家會選擇臺灣史上哪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作為故事題材呢?
 
  如果沿著「海的三部曲」的海洋視角發展,我猜測,陳舜臣勢必會觸碰到發生於十九世紀中期著名的「牡丹社事件」,而且很可能以這起牽連臺灣與琉球歷史命運的關鍵歷史事件作為創作題材。
 
  現今有關「牡丹社事件」的歷史論述,大概被簡單化約為以下簡略的故事:一八七一年,一個從宮古島、八重山出發到琉球王國首里城進貢的船隊,在回程時遭遇颱風,其中一艘船漂流至臺灣屏東的八瑤灣一帶。當時,遭遇海難的琉球船民被迫上岸避難,不料卻在數日後,在原因不明的狀態下,被當地排灣族原住民集體殺害,此一不幸事件,一般稱為「宮古島民臺灣遇難事件」(或稱「八瑤灣事件」)。由於,當時琉球王國處於對清國、日本雙重從屬的狀態。因此,當琉球船民在八瑤灣遇害的消息傳出後,日本明治政府隨即以保護琉球受難船民權益的宗主國姿態,採取一連串政治、外交措施,甚至在一八七四年藉由出兵臺灣,排除了清國對琉球的宗主權,最後在一八七九年兼併了琉球王國。
 
  因此,在日本,所謂「牡丹社事件」常被解釋為近代日本兼併琉球過程的起點;另方面,在中國或臺灣一般人的歷史認知中,「牡丹社事件」則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臺灣的第一步。然而,透過這種政治化的歷史敘事,雖能讓我們認識到臺灣與琉球兩地的歷史命運緊密牽連,但是,作為事件核心的「宮古島民臺灣遇難事件」卻也因為種種操作,而始終處於真相不明的狀態。當遭遇海難的琉球船民在八瑤灣上岸後,「在哪個時間點、哪個地點,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竟然引發排灣族原住民採取殘酷的集體殺戮行動?這個未解的歷史事實,不但是事件受害者與被害者後裔們一百多年來始終追問的問題,也是阻礙歷史和解的一面高牆。
 
  如果陳舜臣能以「牡丹社事件」作為創作主題,以他兼具歷史學者的史料解讀能力,以及推理作家的邏輯分析,加上勤於至歷史現場進行田野調查,應該能夠跳脫既有的解釋框架,藉由小說家的想像與洞見,補足現有不同版本故事的縫隙,帶我們穿越時空回到現場,而能體會,當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琉球船民與排灣族原住民在特定時空遭遇的瞬間,事件是如何發生?而歷史又為何走向人們未能預見的方向?當然,我們知道小說家陳舜臣已不可能寫出這樣的作品,但是,已有其他作者透過歷史小說與非虛構寫作的方式,從多元視角努力重建更完整的事件過程。
 
  二○一五年,臺灣原住民作家巴代出版了歷史小說《暗礁》,試圖讓「八瑤灣事件」不再只是前述「牡丹社事件」宏大敘事的「原因」或「前情提要」,而希望以複眼的視角與對歷史材料的想像,除了重建事件當時高士佛原住民的日常生活情境,也讓我們跨越時空的限制,體驗當時遇難的宮古島船民是如何九死一生踏上臺灣,並且意外闖入高士佛人的日常生活,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歷史性的遭遇過程中,又如何懷著慌亂、猜疑及好奇的心情嘗試溝通,而在哪時、哪地,又是什麼樣的誤會衝突,最終引發了悲劇?
 
  在我們面前這部由平野久美子女士創作的非虛構作品,也透過不同的寫作形式,同樣試圖回答巴代先生在作品中提出的議題,更進一步探討產生現有「牡丹社事件」敘事的各種背景因素與問題,並且嘗試提出建立不同歷史認識所應採取的方法,找尋事件被害者與加害者雙方和解的可能性。
 
  平野女士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不但努力吸收各種歷史材料與學術研究成果,足跡更踏遍與事件相關的琉球、臺灣及日本各地,廣泛採訪了官方、學者,特別是受害者與加害者雙方的後裔。作者除了從國家、地方以及個人等不同角度,釐清有關「牡丹社事件」論述的發展脈絡,藉由不同形式的資料重新建構「八瑤灣事件」的場景與發生始末,並且致力發掘對官方歷史論述有所質疑的口傳、記事、不安或是情緒,而正是這些百多年來被刻意操作、忽略、淡化,但始終不曾消逝的記憶與困惑,才讓我們今日有能力質疑並且挑戰既有的宏大敘事,同時出現可能跨越障礙、達成歷史和解的新契機。至於如何掌握和解的契機?我們若細讀本書,當能發現,作者始終提倡,我們對人們因不同歷史文化背景而採取的行為,應採取一種「同情的理解」,再因相互理解而使彼此能產生「理解後的同情」,此種情感上的共鳴,將是雙方解消歧見、攜手和解的第一步。
 
  自內容力與游擊文化合作出版「內容力叢書」以來,我們始終認知,東亞近代史的發展,就是多元文化相互接觸、碰撞,甚至衝突的過程,但當前的歷史論述,並不足以解釋複雜的歷史過程,反而經常妨礙了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形成了和解的障礙。因此,我們過去針對不同創作類型的選書,自陳舜臣先生的「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曲」、野島剛描述在日臺灣人歷史經驗的非虛構作品《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或是笹沼俊暁教授的文學評論《流轉的亞洲細語:當代日本列島作家如何書寫台灣、中國大陸》,都致力於解構既有的歷史論述框架,站在多元視角與相互理解的立場,提出不同的詮釋與觀點,而讓讀者能有另類的閱讀選擇與體驗。我們認為,平野女士這本作品的創作意旨與出色成果,不但能與叢書中的其他作品相互呼應,而且能讓本叢書朝推動多元文化之間相互理解與同情的目標,繼續往前邁步。
 
陳思宇
內容力叢書主編
內容力有限公司營運企劃長



詳細網址: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序章  令人訝異的新聞

 
距今已經超過十五年,那是二○○五年的事情。北臺灣二月特有的綿綿細雨闃寂落下,天氣寒冷、沁人肌膚。因為那天是春節假期結束、時隔許久的返校上課的日子,所以還記得很清楚。
 
當時,我在臺北市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設有學籍,一方面學習臺灣通用的國語,一方面在各地對日本統治時代接受過教育的耆老們進行訪談。會短期前往自己非常喜歡的臺灣進行遊學,目的除了學習中文與訪談「日語世代」外,也抱著想要轉換心情,讓自己置身於不同環境中,改變一下至今為止的工作方式。
 
下課後,我前往附近慣常去的食堂,外帶淋上芝麻醬汁的芝麻乾麵與炒青菜,加上香菇豬肉湯後,踏上歸途。我居住在臺北市中心沿忠孝東路的租賃公寓,原本是為二戰後從中國大陸各地敗逃至臺灣的「外省人」,而且是蔣介石率領的國民黨軍人所建,因此不僅地段良好,還擁有寬廣的土地,甚至設置了算得上是個小公園的散步專用道。入居當初,冷眼看待我這個日本人的年長者,在過了一段時間後也變成經常照顧我的和藹長者們。
 
他們總是聚集在玄關休息處,每次經過跟他們打招呼時,一定會有人問我:「學習進展得如何?」「吃飯了沒有?」不過,有時內心還是會祈禱「電梯趕快來」,因為只要提起抗日戰爭的體驗,他們表情立刻變得嚴峻,不會輕易放我離開。
 
回到房間後,這天也是立刻打開空調與電視。旋即,女主播高頻的聲音迴盪於屋內。看著血腥的畫面與報導,我在記憶中摸索:「呀!好像在哪裡聽過這個事件。」
 
果然如此。
 
那是一八七一(明治四)年,六十六名宮古島船員漂流至臺灣,迷途進入原住民的村落後,因語言不通產生誤會,造成五十四名船員遭到殺害的獵人頭事件。當時在日本引起廣泛謠傳,說臺灣發生吃人事件,此事我多年以前造訪沖繩時曾經耳聞過。即便如此,為何今天電視上還報導這樣的內容呢?距離事件當時明明已經超過百年了。



詳細網址: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

詳細網址: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 中文書>人文史地>台灣史地>日治時期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