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菌菇博物館【台灣獨家封面版】,原文名稱:Fungarium,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5562038,頁數:64,出版社:大家出版,作者:凱蒂.史考特,伊斯特.蓋亞等,譯者:周沛郁,出版日期:2021/06/02,類別:自然科普

菌菇博物館『台灣獨家封面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菌菇博物館【台灣獨家封面版】


內容簡介


《動物博物館》、《植物博物館》系列名家
凱蒂.史考特的精細畫筆
英國皇家植物園的紮實研究知識
勾勒出神祕奇特、深邃豐富的謎樣菌菇世界

  繼植物界、動物界後,歡迎來到菌菇博物館,了解神祕又迷人的真菌與蕈菇!

  真菌堪稱世界上人類誤解最多、了解最少的物種,據科學家估計,全球大約有220萬到380萬種真菌,但迄今已辨識出的種類只有5%。即使如此,真菌的世界也已經有太多值得挖掘、了解的神奇知識,在這座精巧的博物館裡,你會看見:

  【構造大觀園】
  真菌其實和動物是親戚,和植物關係疏遠。真菌的細胞壁,成分就和人類的皮膚和昆蟲的外骨骼一樣。
  放大兩千多倍的顯微圖,畫出孢子的形狀千變萬化,長得像豆莢、蝌蚪和星星,有的孢子成熟時還可以把自己噴射出去。
  柔軟的菌絲也能穿透堅硬的石頭表面,還能協助科學家判斷物品的歷史有多久遠。

  【樣貌百百種】
  真菌的外形多變,有的真菌小到需用顯微鏡才看得見,但也有許多菌菇鮮艷美麗,如同彩虹一樣引人注目。
  有一類盤菌演化出套索,會伸出黏黏的「小手」捕捉昆蟲。還有一種木蹄層孔菌,人類曾拿來當帽子。牛排菌屬的真菌,外觀看起來像生肉,嘗起來口感像牛肉,切開還會流出紅色的汁液!

  【植物、動物和人類,與菌菇的親密關係】
  沒有了青黴菌,人類早就因為細菌感染而消滅大半。
  少了幾種擔子菌門的真菌,漂亮蘭花的種子根本無法發芽。
  但親密關係有時候也會致命,被「殭屍真菌」操控腦部的昆蟲會爬上樹木,將孢子散播出去,再感染其他昆蟲。

  精彩的菌菇故事,隨著精細的外觀圖、構造圖、剖面圖,還有演化的「生命樹」一起展現,在這間奧秘無窮的博物館裡,你就能探索地球上最迷人也謎樣的生物群。
 


詳細網址:菌菇博物館『台灣獨家封面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入口】
歡迎來到真菌博物館
生命樹
 
【一號展示室:真菌生物學】
真菌是什麼
有性生殖
無性生殖
孢子
生長
環境:山地
 
【二號展示室:真菌多樣性】
盤菌
蕈菇與毒菇
多孔菌
腹菌
葉生真菌
環境:溫帶森林
 
【三號展示室:真菌的交互作用】
菌根
菌根網路
地衣
昆蟲寄生性真菌
螞蟻和白蟻
 
【四號展示室:真菌與人類】
早期的真菌學家
植物病原體
毒菇
食用菇
神奇靈藥
環境:熱帶森林
 
【圖書室】
索引
策展人簡介
延伸閱讀

 
 


詳細網址:菌菇博物館『台灣獨家封面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562038
  • 叢書系列:小大家
  • 規格:精裝 / 64頁 / 27.2 x 37 x 1.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菌菇博物館『台灣獨家封面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凱蒂.史考特(Katie Scott)

  繪出暢銷的《動物博物館》和《植物博物館》,其中後者也是和英國皇家植物園合作的成果。《動物博物館》獲得臺灣第七十一梯次好書大家讀、二○一四年《週日泰晤士報》年度童書、英國國家圖書大獎年度童書等重要獎項。史考特曾在布萊頓大學學習插畫,受到恩斯特.海克爾精緻的畫作啟發,獨特的風格讓各界爭相合作,她的合作對象包括臺北國際設計大展、Hermès、H&M、Nike、紐約時報、BBC、日本花藝藝術家東信等。

伊斯特.蓋亞(Ester Gaya)

  是皇家植物園的資深研究組長。她起初在西班牙研究真菌學,在美國待了一段時間之後,決定在英國定居。過去二十年來,她都在研究真菌,特別鍾情於地衣,想要了解地衣的演化。
  大英帝國司令勳章得主,大衛.L.霍克斯沃斯教授(David L. Hawksworth CBE)對真菌學有著廣泛、純粹而且實用的興趣。他曾任國際真菌學組織會長,也是國際真菌協會的榮譽主席、英國皇家植物園的榮譽研究員。

勞拉.M.蘇斯(Laura M. Suz)

  是皇家植物園的真菌研究組長。她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挖掘樹根,研究樹根的外生菌根。蘇斯的博士學位是在西班牙研究食用塊菌(松露)。她在二○一○年搬到倫敦,研究和櫟樹共生的真菌,以及這些真菌種類多樣性受到什麼威脅。

佩平.W.科艾(Pepijn W. Kooij)

  在巴拿馬的炎熱熱帶地區研究會栽培真菌的螞蟻。科艾出生於荷蘭,去動物園都在看切葉蟻。他的博士學位是在丹麥取得。二○一五年,他搬到倫敦,想證明不是螞蟻在栽培真菌,而是真菌在豢養螞蟻。

凱爾.利瑪坦南(Kare Liimatainen)

  是芬蘭的真菌學家,擁有赫爾辛基大學博士學位,曾在瑞典和美國工作。過去四年,他和同事合作,在英國發現了數十種新的真菌。他最快樂的記憶是幾次北美之旅,那時季節正好,他置身在大量美麗的真菌之間。

湯姆.普萊斯考特(Tom Prescott)

  是皇家植物園的研究組長。他工作的重點是調查植物和真菌中的天然化學物質,特別注重這些物質對人體細胞和真菌的模型物種(即啤酒酵母菌)的影響。他也會去巴布亞紐幾內亞研究偏遠部落使用的藥用植物。

李.戴維斯(Lee Davies)

  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和無脊椎化石。他研究熱帶非洲植物一段時間之後,成為皇家植物園的真菌策展人。他現在住在一艘窄船上,在倫敦隨興而居。

譯者簡介

周沛郁


  森林系碩士,畢業後專職翻譯,一手譯小說,一手譯科普。譯有《植物博物館》、《土壤的救贖》、《花園裡的小宇宙》、《沉默證詞》、《萊緹的遺忘之海》等書。

 


詳細網址:菌菇博物館『台灣獨家封面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現在學校裡很少提到真菌的事(甚至大學也是),真菌對許多人而言,仍然充滿未知。我們建構了一座專門的博物館,讓你探索神祕的真菌王國。在這本書裡,你會看到放大的微型真菌、進入動物體內、爬上山岳,也能一窺真菌居住的地下世界。

  請來參觀展示室,了解為什麼真菌和動物的關係比較近,反而和植物比較遠。你能發掘真菌演化之謎,見識真菌超級多樣化的形狀和顏色:有些宛如外星人,近乎龐然大物,臭不可聞,但也有些美得不可思議。真菌的大小相差太多,所以本書的插圖並沒有按照比例尺繪製。有些真菌用顯微鏡才能看見,有些則大得驚人──英國皇家植物園有一株榆生黑孔菌的菌蓋周長大約五公尺(見26頁)!

  你聽過可以控制昆蟲身體的「僵屍真菌」嗎?中藥材會用到的冬蟲夏草呢?在這間博物館裡,你可以發掘來自真菌最重要的救命藥物,其中有些藥物讓人類移植手術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此外,這裡也會介紹食用真菌和一些堪稱世間珍饈的真菌,在西方生鮮超市裡找不到的種類可多了!不過可要小心,別忘了有些蕈菇可能要人命。

  讓真菌博物館帶你認識菌根網路的地下世界,它們可是陸地生態系的關鍵角色。

  當你在真菌博物館遊歷,進一步見識到真菌精巧的形態、生活方式、棲地,以及真菌對我們與這世界的重要性時,相信你一定會和我們一樣受到吸引,興奮著迷。
 

伊斯特.蓋亞(Ester Gaya)博士

  真菌恐怕是地球上我們了解最少、誤解最多的生物。真菌和動物的關係比和植物更近,這類生物是維繫我們食物來源、健康、生態系和全球大氣化學的關鍵。真菌的生活方式和形態五花八門,有的小到只能從顯微鏡中窺見,有的則超級古怪。

  真菌影響了我們生活中幾乎所有層面,而且無所不在。在你閱讀這段文字時,你也正在吸進空氣中的一些微型真菌孢子。少了真菌,我們所知的生命會是另一個模樣。森林和作物需要真菌才能欣欣向榮──少了真菌,枯木和落葉會一年年堆積,永遠不會完全腐化。牛羊和其他反芻動物的胃裡,都需要一些真菌來分解牠們吃的草。少了真菌,商店裡就沒有咖啡、茶和巧克力、各種乳酪、所有酒類和許多氣泡飲料、生物清潔劑、醬油、醋、各種菇和菇類製品等等。少了抗生素和其他真菌製造的藥品,我們的壽命也會縮短。但真菌也有缺點,有些真菌可能長在我們身體內外,殺死作物和樹木,讓食物腐敗,入侵我們的家園,甚至害我們中毒。

  全球有220萬至380萬種真菌,人類已知的真菌種類僅占5%,到處都可能找到過去人類不曾知道的真菌──甚至在你家後院也可能找到。現在人們仍持續發現科學上的新物種,而且不只在遙遠的熱帶森林,在英國也一樣。過去幾年由於分子生物學研究,我們才發現真菌有多普遍。研究顯示,世上前所未見的真菌種類多得驚人,這些真菌是靠著DNA才為人所知。


大英帝國司令勳章得主,大衛.L.霍克斯沃斯教授



詳細網址:菌菇博物館『台灣獨家封面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蕈菇與毒菇

大家想到真菌的時候,腦中浮現的通常是蕈菇和毒菇。這些菇類是常見到生長在土裡或木頭上的肉質子實體。蕈菇和毒菇的顏色應有盡有,大小也各異;細小紫色的吸水絲膜菌有著直徑大約五公釐的菌蓋,巨大蟻傘則大上兩百倍,菌蓋的直徑可以達到一公尺。
 
「蕈菇」和「毒菇」並不是科學術語,只是用來形容外觀相似的子實體。蕈菇和毒菇分別屬於真菌的許多「目」。我們稱為蕈菇的子實體呈肉質,具有菌蓋、菌褶和菌柄。有時候「食用菇」這個詞只用來指可以食用的真菌,但其實也能用來稱呼毒菇。「毒菇」通常指不能吃或有毒的真菌,最廣為人知的是鮮紅和白色相間的毒蠅傘。毒菇的英文toadstool(蟾蜍凳子)源於中世紀的觀念:蟾蜍身上有毒,而且喜歡坐在這些子實體上。
 
蕈菇會形成一種有趣的現象──仙子圈。仙子圈是蕈菇或毒菇長成弧形或一圈的模樣,可能出現在森林地帶和草原。會形成仙子圈的真菌超過五十種,包括可食用的硬柄小皮傘。仙子圈中央就是真菌開始生長的位置,而蕈菇圈是從真菌的生長構造(菌絲體)的邊緣後方長出。
 
溼傘(溼傘屬)的顏色很繽紛,子實體有深淺不一的紅、橙和黃色,有些種的溼傘還會呈現綠色或粉紫色。其中有些溼傘只能在貧瘠的草原和衰退中的棲地見到。在英國,會將草原上是否有溼傘生長,視為判斷該地需不需要受法律保護的標準。
 
圖片解說
1.毛頭鬼傘
學名:Coprinus comatus
這種真菌時常在草坪上成群出現,美麗的白色菌蓋帶有鱗片狀外觀,成熟時菌褶會分泌一種黑色的「墨汁」。毛鬼頭傘可以殺死線蟲加以消化,得到額外的養分。
 
2.毒蠅傘
學名:Amanita muscaria
毒蠅傘分布廣泛,被用來捕蠅。這種真菌有致幻效果,因此薩滿會用在宗教儀式中。
 
3.翹鱗傘
學名:Pholiota squarrosa
常見的寄生真菌,常常簇生在樹木和樹樁基部。覆蓋翹鱗,因此很容易辨認。
 
4.紫絨絲膜菌
學名:Cortinarius violaceus
這種美麗的紫色大型蕈菇見於歐洲和北美洲,是最容易辨識的絲膜菌屬真菌。



詳細網址:菌菇博物館『台灣獨家封面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菌菇博物館【台灣獨家封面版】

詳細網址:菌菇博物館『台灣獨家封面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菌菇博物館【台灣獨家封面版】 中文書>童書/青少年文學>科普/百科>動植物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