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一位人類學者的另類旅遊實踐記事~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簡介
唐綺陽/占星專家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人類學的第一堂課,都在說人與動物的不同,在於人能直立,騰出的手用來做事(創造文化)。在法國拿到人類學博士學位的蔡適任,則用自己的雙手,證明不踏入學術圈的人類,既可以留在台灣教舞,也可以扎根北非沙漠孕植綠地。
我見識過適任手上行雲流水的好筆,沙漠人文她寫得生動說得自然。但在《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中,她講的不是他人的生命,說的是自己──她這麼多年在沙漠,做了什麼,又是如何去做,什麼時候她運用了知識,什麼時刻她是萬般嘗試。她不是要告訴讀者成功的故事,是要訴說沙漠的現實,大地的能量,與她所面對的生靈。
我無法代替適任詮釋她的書寫,更不願只將她的實踐簡化成應用人類學。我只能說,這是適任獨一無二的生命經驗,而她騰出的手,支撐著自己的理念,以及與沙漠的因緣,書寫,則是為了讓我們看見,遠在世界邊陲的這一切。
劉俊秀│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前會長──
這是一位在撒哈拉生活的台灣奇女子的故事。雖然我只在「天堂島嶼」民宿生活兩、三天,蔡適任卻讓我了解沙漠生活的辛苦,如利用大沙丘內遺留的千年古水灌溉村莊農業等。當然也讓像我這自稱台灣環境捍衛者感到汗顏。當我在為環境議題疾呼時,適任在千萬里外的撒哈拉為保護一棵樹或栽種一棵樹而奮鬥。將來人類社會或許會改變,若有改變,正是像適任這樣的人努力所得的成果。這本好書值得大力推薦,尤其對環境運動者而言。
黃建忠│世界遺產協會顧問──
一九七八年,二十一歲的紐西蘭女生瑪格麗特在約旦佩特拉遇見貝都因男子穆罕默德,相處兩個月之後,嫁給穆罕默德。
如今,瑪格麗特開設的小紀念品店就位於佩特拉古蹟中的羅馬劇場正對面,《嫁給貝都因男人》一書正正擺在店前,此段浪漫的愛情故事也成了約旦旅遊界佳話。
認識適任是在撒哈拉,她剛結婚那會兒。
即便是同鄉結婚或同族通婚,就算成為「家後」或「牽手」,同樣也是吵吵鬧鬧才知是夫妻。異族通婚,更是兩種完全不同生活方式的結合。
「一為沙漠之居,一為都市居民」、「一為遊牧心態,一為定居心態」、「一為男性為首,一為男女平權」、「一為大地教育,一為學院教育」,的確需從中找出相處之道。
撒哈拉美景瑰麗絕倫,生活在撒哈拉卻非外人所想那般浪漫,尤其面臨沙漠化和溫室效應等環境危機,撒哈拉子民的生存更是加倍艱難。
適任的新書「一腳踏進撒哈拉竟有了歸屬感,自己與這片土地連結」不僅僅以生活層面做出發點,更鑿了井,種了樹,樹枯再種,為保護沙漠子民生存的環境,護樹和養樹,與飯店槓上。同時語重心長期許自己這「不安分的靈魂,化作雨滴降落,讓井水盈滿,孕育生命,是應許之地」。
難得有第一手深入敘述撒哈拉的種種生活,讓我們更了解沙漠與土地之愛。我非常推薦此書。
傅家慶│三立新聞「消失的國界」前資深記者──
在這個只重量化,例如我們這行的收視率,而不重質化標準的時代,仍有一位作者認真耕耘她的書,既重視量化的字數,又重視質化的內容,而我竟然認識她。
永遠記得二○一五年去摩洛哥採訪時,適任深刻的人文觀察對我報導的增色。看她一路從異國婚姻上演的「鄉土劇」,到完成「應許之地」,我知道她在沙漠滴下不少淚水。這些文字是一種吶喊,甚至是呼救,就像在「天堂島嶼」民宿門口受訪時,一台飆沙車疾駛而過打斷了訪問,她是那麼地不忍未知的動物被觀光車輛輾壓。
適任說過,最不喜歡旁人勸她不開心就回來,因為沙漠其實給她滿滿能量。孤單過的人才能在沙漠靜得下,傷心過的人必能從沙漠找回力量。所謂「應許之地」永遠是心裡最軟的一塊,祝福適任永遠被沙漠愛撫。
江慧儀│大地旅人樸門設計創辦人──
什麼樣的力量引領一位亞熱帶島嶼土生土長的女子前往北非沙漠,還將它視為另一個故鄉,為它努力著?我禁不住想,如果不是對土地有無限的愛,那或許就是前世業力的牽引了?
讀著適任的文字,時而如同跟隨著人類學者的腳步探訪遙遠國度的真實生活樣貌,時而感受字裡行間無不是人生哲學與生命中不曾間斷的選擇題,也不時引領我們在篇章之間回應自己內心對生命曾有的疑慮與渴求。
在這全球社會、氣候變化都極為快速的時代,無論身處何處:雨林、沙漠……只要需要我們的地方,都可以是家,而唯有與大自然重新連結,才能在我們所選的「家」生根,也才能找到自己在地球上有意義的位置。我認為適任已經在這樣一條道路上。
Prof. Nicolas Marechal│倫敦藝術大學互動設計系(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前主任──
二○一九年暑假,我擔任倫敦藝術大學互動設計系所主任,帶領碩士班學生前往撒哈拉沙漠進行為期一周的戶外教學。對這門課程的學生來說,互動設計是一個極新的專業領域,他們著迷於未來科技能力,勝過於人與自然的關係。沙漠研習計畫是一個在專業教學上的創舉,而我們短暫的居留中,蔡適任博士與夫婿貝桑帶我們進入沙漠世界,探訪那裡的人、事、物。學生們回到倫敦後,分享著沙漠行中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深刻思索我們所處的環境風險及我們與自然的關聯。沙漠是一則說不完的故事 ,我非常推薦這本《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給還無法造訪沙漠的人閱讀。
周伸芳博士│MA (RCA), PhD. University of Warwick、實踐大學文化創意學院助理教授──
書寫沙漠,需要有內心強大特質的人。內心愈是強大的人,不會冷漠無感,而是愈來愈溫柔。蔡適任博士的《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娓娓道來,不徐不疾,她的沙漠沒有風花雪月的愛情,有的是對人文、生活、社會、環境更深刻的情感,像是學習著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正如法國哲學家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所言:「沙漠是身體內在寂靜的自然延伸。」(The desert is a natural extension of the inner silence of the body.)某些看似「柔弱」的書籍,其實是鐵打的硬漢,這本就是。
詳細網址: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一位人類學者的另類旅遊實踐記事~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詳細網址: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一位人類學者的另類旅遊實踐記事~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354746
- 叢書系列:Across系列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一位人類學者的另類旅遊實踐記事~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詳細網址: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一位人類學者的另類旅遊實踐記事~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序
詳細網址: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一位人類學者的另類旅遊實踐記事~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緣起〉
若說撒哈拉是三毛「前世的鄉愁」,它則是我渴望在今生實踐夢想的「應許之地」。
我天生有個不安分的靈魂,極度渴望自由,人生大半輩子,無盡漂泊,腳不著地,如同一朵飄浮天空的雲。直到一腳踏進撒哈拉,竟有了歸鄉感,只覺自己與這片大地有所連結,即便雲兒四處來去,仍在地球天空裡,那片寂靜無聲的廣袤無垠讓我真實感受到蓋婭的愛與溫柔,而我願化作雨滴降落,讓井水滿盈,孕育生命,滋潤棕櫚樹我的弟兄們。
二○一○年,教舞的挫折讓我決心暫離台灣,加入浩然基金會國際志願者計畫,前往摩洛哥人權組織工作,是而接觸「另類全球化」(altermondialisme)運動,也因而走入撒哈拉,見著沙漠的美好如何被氣候變遷與觀光業荼毒,很是憂心。
我同時還是個熱情的理想分子,擁有過度旺盛的批判神經,卻也務實地問自己能否為我深深眷戀的土地做些什麼。
法國詩人 Paul Éluard(1895-1952)曾說:「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但就在這個世界當中。」(un autre monde est possible mais il est dans celui-ci)這句話成了另類全球化口號。
我告訴自己,光是憂心或批評無法改變既定事實,那麼就回撒哈拉,在撒哈拉、在不盡如人意的現實裡,試著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一條有著「另種可能」(alternatives)的道路。
舞蹈是一場祈禱,時時刻刻於日常生活這聖殿裡進行著──這是我放下舞蹈,走入沙漠前,舞蹈教會我的事。帶著這份知曉,回到沙漠,我讓自身生命隨著詭譎多變的世間有為法即興而舞,感受著心中那一個如如不動。
沙漠的富饒絕美不在於物種數量的豐沛,卻是那份堅毅不拔且無處不在的生命力。即便乾旱苦絕,生命依舊在,只是靜待水來。涓涓雨滴讓棕櫚樹得到滋潤,得以庇蔭萬物,讓萬物熱鬧一整座沙漠的靜謐。而生命得以在沙漠延續的奧祕,正在於系統的循環生生不息。
我試著成為沙漠生命循環系統裡的一棵樹,推過多場計畫,實踐夢想的同時,也不得不自我調整甚至妥協以適應現實環境。
甫回沙漠,好友M提醒我:「這輩子,不再需要成為孤單的烈士,憤怒的知識分子,熱血的理想家。只要真實的,抱著溫柔的心,創造分享感謝生命本質中的美好。也許妳的計畫會變動,然神聖計畫會自然流動。」
詳細網址: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一位人類學者的另類旅遊實踐記事~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一位人類學者的另類旅遊實踐記事~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