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和動物生活的四季:《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與灰雁共享自然的動物行為啟示【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科普經典首度中譯】,原文名稱:Das Jahr der Graugans,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3596219,頁數:256,出版社:木馬文化,作者:康拉德・勞倫茲,譯者:姜麗,出版日期:2019/01/09,類別:自然科普
被譽為「能和動物說話的男人」——
最貼身研究筆記X 147幀珍貴隨行紀錄攝影
「真正與大自然一起生活並由衷讚嘆其美,
才能成為真正的動物學家。」——康拉德・勞倫茲
當代動物行為學世界權威、諾貝爾獎得主康拉德・勞倫茲從青年研究者時期就對灰雁特別感興趣。他之所以選擇灰雁展開如此漫長的動物行為研究,是因為「灰雁從家庭到群體生活都和人類有著極為相似之處」。
勞倫茲選擇在灰雁的棲地阿姆湖畔開啟研究生活——他和灰雁朝夕相處,為了讓灰雁在觀測站附近安家,他用家鵝孵化灰雁,然後自己肩負起母親的角色,無論晴雨都相伴左右。在陪伴灰雁長大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發掘出灰雁身上獨特的奧祕與神奇。
●爭風吃醋、一夫一妻、不忠及再婚,灰雁的愛情觀和人類幾乎一樣?而最凶狠的戀愛鬥爭竟發生在同性戀情之間?
●新生幼鳥也有入學測驗?出生沒幾天就得和同伴展開混戰,為未來的社會地位一決勝負?
●灰雁也懂飲水思源、知恩圖報?當牠們在外頭經歷可怕的事後被人類帶回保護時,會特別表露親密及感激之情?
●灰雁能教會現代人「真正的放鬆」?這種鳥的感官使其能在沉睡中保持警醒,儘管如此牠們還是能完全放鬆入睡,而人類大多只在孩提時期能夠如此。
本書以勞倫茲一貫溫暖生動的文字,以及兩名隨行研究者攝下147幀獨一無二的珍貴照片,呈現動物在大自然中躍動的生命力。讓人類彷彿超越語言,得以和如恩賜般的美麗自然進行一場真正的對話。
▋諾貝爾獎得主最後遺作——————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當人類接近自由生活的動物時,牠們肯定會逃走。
此時,人類彷彿被從和上帝其他造物共同生活的天堂趕了出來;
如今自由生活的動物從遠方朝我飛來,不是因為沒發現我,
正好相反,而是因為牠們看到、聽到了我。
我感到天堂的驅逐令就在這一刻被收回了。」——康拉德・勞倫茲
名人推薦
林大利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顏聖紘 中山大學生物系教授
丁宗蘇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袁孝維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
陳瑞賓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
本書特色
1勞倫茲雖然說灰雁與人類的群體生活相似,但並非刻意將其「人格化」,而是以科學家的視野呈現較高級動物所擁有的「主觀的經驗與情感」,讀者可隨著勞倫茲會說故事的眼睛,一窺動物身上各種喜怒哀樂。
2勞倫茲作品中難得有一本能收錄這麼多珍貴照片。說到照片,勞倫茲強調用的是當時很好的膠捲,私心認為在那個年代能拍下這些照片真的不簡單;不過看到幾張雁群盤旋高空的照片,心想如果那些手拿大砲的攝影手也能成為灰雁社會的一份子或許有機會拍到呢!但也許可貴的是,不是有機器或研究設備就行,更重要的是人的意志、科學家的決心。
3個人很喜歡作者在書末安排的小驚喜,有讀者說在夜晚讀了會忍不住濕了眼眶(真的)。
詳細網址:和動物生活的四季:《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與灰雁共享自然的動物行為啟示『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科普經典首度中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推薦序 觀察,回到科學最初的起點 林大利
關於此書
前言
第一章 約定
我站在阿姆山谷中一處,這是我們和灰雁的約會地點。時值清晨,山頂已透出陽光,山谷則還浸在鬱鬱的晨曦中,我站立的谷地上方出現了一片陰雲。每天早晨,牠們都從高空飛下,落在屋前的草地上,牠們的到來對我來說都是同樣的慶典,同樣的奇蹟。
第二章 勝利之鳴
在雁群中,春天,一個愛的季節也已經甦醒。獨立的年輕雄雁小心翼翼地走近牠們的女伴,將身軀和脖子擺出一種非常獨特的姿勢。年輕雄雁通常必須花上極大的耐心追求數日,然後才開始進一步發展彼此的關係:向雌雁提議共唱勝利之歌。
第三章 新生
鑽出蛋殼的第一天,幼雁漸漸不安分起來。牠們愈來愈頻繁地從母親的翅膀下鑽出來,展開小小的遠足——儘管只是走到仍蹲伏在巢裡的母親不遠處。接著,一個重要的時刻到來了。母親起身,口中發出情感音,同時緩慢離開巢穴。幼雁見狀立刻緊緊地跟隨在身後。
第四章 印痕
孩子和母親之間的初次交流非常重要,它既不會重複發生,也不能回溯抹滅,我們稱之為印痕。新生幼雁的先天行為永遠和飼育者緊緊相繫。為了成功扮演母親的角色,飼育者必須做足準備,在短短幾週的時間內,把自己全數奉獻給牠的孩子。
第五章 旅行的意義
我們佇立在依然昏暗朦朧的山谷中,透過霧層的缺口仰望灰雁高飛,身上披著朝陽斜斜射入的光束。當灰雁衝破霧氣現身霧層下方,翩然降落在沙岸上,持續鼓動的翅膀,把岸上的厚厚積雪攪得四散飛起。我們渾然不知天地,看得如癡如醉。
後記
詳細網址:和動物生活的四季:《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與灰雁共享自然的動物行為啟示『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科普經典首度中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和動物生活的四季:《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與灰雁共享自然的動物行為啟示『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科普經典首度中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簡介
康拉德・勞倫茲 Konrad Lorenz/諾貝爾生醫獎得主
奧地利當代權威動物學家、現代動物行為學之父。由於多年在動物行為學研究領域的開創性成就,於1973年獲頒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1903年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就讀當地大學,主攻醫學和生物;1933年取得博士學位。並以灰雁及穴烏領域研究揚名國際;1937年,獲維也納大學聘任教授比較生理學及動物心理學;1942~44年,在德軍擔任軍醫,遠征蘇聯時被俘;1948年獲釋,於奧地利阿爾騰堡成立「比較行為研究所」;1951年出任馬克斯普朗克行為研究所所長,1973年卸任;退休後,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為他在奧地利北部設了一個工作站,讓他能繼續為奧地利科學院的比較行為研究所進行研究;1989年,在阿爾騰堡與世長辭。
除了傑出的學術成就之外,勞倫茲最為人稱道的,就是他在動物行為學領域的動人寫作。著有《所羅門王的指環》、《和動物說話的男人》、《和動物生活的四季》、《狼性》、《攻擊的祕密》等。本書為勞倫茲逝世前寫成的最後一本書,是勞倫茲一生研究工作的縮影。
譯者簡介
姜麗
譯者、作家,譯有《和動物生活的四季》、《三大師:史蒂芬・茨威格傳記文學》、《卡夫卡的畫筆》等;著有《走入另一片海:德國表現主義詩人高特弗里德・本恩的詩歌研究》。
詳細網址:和動物生活的四季:《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與灰雁共享自然的動物行為啟示『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科普經典首度中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前言
這不是一本學術著作。之所以寫這本書,是因為我熱愛觀察動物的生活。事實上,我寫的每一本書都出於這份熱愛。科學家唯有在不具任何預設立場的觀察之下,才能獲得意想不到的驚奇發現。
一般來說,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對大自然的提問,多半以一個想證實或推翻的推論為前提,而這個推論通常來自過去的觀察——或者這麼說吧,來自人類感官和神經系統的非理性認知結果。不過,若是一位科學家自認能掌握人類向大自然提出的所有問題,那他可就高估了人類的智慧。當研究者整天泡在實驗室裡,與生機盎然且豐富多彩的真實世界毫無接觸,那麼他在研究中所發想的各種假設就很容易偏離事物真正的本質;即便最終研究看似有些成果,也是微不足道的。就算研究者確實擁有敏銳的洞察力,也考慮到實驗過程的所有細節,他們的實驗仍無法給出問題的真正答案。可是,把自己關在實驗室中的科學家是無法認識到這點的。
當我在阿姆河(Alm River)的沙灘上和灰雁坐在一起,或者待在阿爾騰堡(Altenberg)家中的大熱帶魚缸前時,沒過幾個鐘頭,就會看到一些讓我完全感到驚奇的現象,那是我無法解釋的。不僅如此,動物還會向我提出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觀察和證實。事實上,我們做的實驗完全不比其他學派來得少,但是這些研究都來自於我們對動物的觀察過程,而且盡可能是在牠們身處的自然環境中發現的問題。
單純的觀察是動物行為學的研究基礎。正如對身體形狀的描述是比較形態學和解剖學的基礎一樣,對行為模式的解釋也是比較動物生態學或動物行為學的基礎。任何描述性研究,不管研究對象是生物本身還是生物的運動模式,我們的感覺都扮演著重要作用,而這種感覺過程即為純粹的認知過程,也是認知的一切基礎。但這種過程存在於我們的無意識中,為自我觀察無法企及的階段,也導致多數研究者不願採用,更不願相信出自他們「理性」思維所提出的假設,也是由這個過程所決定。
今日對描述性科學的蔑視如此常見,來自有些人近乎信仰般徹底否認認知是科學認識的源泉。或許部分科學家之所以輕忽了認知研究的價值,是因為他們認為與感覺過程密不可分的應是對美的感受,而非科學上的觀察;然而,所謂「單調無趣的東西是科學的」,才是完全錯誤的認識。我認為,在那些真正獲得巨大成就的生物學家中,大多數都是受其研究對象的美所吸引而傾注一生心血做學問;至於動物行為學家,我則敢斷言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獨特的觀察天賦和感覺過程是完全一致的,我們完全無法將此兩者和對生物之美的強烈感受區分開來。
吸引人類的是所有生物體現出的和諧。如果否認這一點,就完全是不科學的,而且簡直是在說謊。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極其「客觀」地描述一種動物或植物的樣態,卻不認為自己在描述生物之美,那麼很明顯地偏離了真理。當然,我們在描述骨頭、魚鰭或鳥的翅膀形狀時,目的並不在表達生物形體的美——不能為了顧及藝術性的感受而偏離了真實情況。可是,如果我們忽略表現自然及生物的美,這些描述與感受也是不完全符合真實情況的。
生物的美在最客觀的描述中也令人信服。這種客觀描述並非來自情感豐富的人的感覺過程,而是由一種不帶感情的技術來實現——那就是相機的物鏡(光是它的名字似乎就為「客觀性」做出了保證)。至於另外兩種了不起的光學儀器——顯微鏡和天文望遠鏡,光經過目鏡(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距離人眼最近)從另一端射出。根據類比法,我們幾乎可以把目鏡稱為「主觀鏡」,因為從中透出的光束必須先通過人眼形成圖像,在視網膜上被勾畫出來;在相機中,與物鏡相對的是感光層,在感光層上形成的圖像完全符合客觀要求——即便人眼看不到,它也呈現了真實的樣貌。
因此,相機成了無數追求客觀科學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工具,對於比較行為學來說,它比其他任何工具都更加不可或缺。其他描述性科學研究在記錄、證實研究成果時不見得需要照片:例如比較形態學可藉由測量、記錄尺寸和角度;比較解剖學可利用保存下來的標本作為客觀證據;而比較行為學不僅要描述、記錄,還必須讓人辨認運動的過程,於是相機、攝影機,甚至是錄音設備,都是研究者必備的工具。
比較行為學研究者必須會拍照、攝影,其理由和比較解剖學研究者必須具備保存標本和解剖的技術;組織發生學研究者要會染色、用顯微切片機進行切割的技術一樣。我的所有學生都遠比我擅長拍照,即便並不是每一位都像卡拉斯夫婦那麼出色,而且沒有一個人能像西比勒・卡拉斯(Sybille Kalas)那樣不知疲倦地把一架沉重的相機掛在脖子上。無論她在哪裡,相機都和她形影不離。
理論上,記錄行為模式最好能拍攝影片。不過,動物行為學者在實際的日常研究中,拍照就能完成同樣的任務,前提是要明確知道,應拍攝哪些運動階段以進行更精準的分析,而且要選擇能在足夠短時間內完成拍照的機種。
為了科學研究的目的,西比勒拍下了無數張灰雁照片。她在拍照時想的不是主題有無藝術感或光線是否充足,而只想準確記錄並再現灰雁在那一瞬間的行為。因此這些照片展示了美。大自然很美,它不需要添加任何藝術技巧就很美。
書中使用的照片,沒有一張是專為此書而拍攝的。我們在阿姆山谷的漫長冬夜裡,一邊思考如何把這些照片用於科學研究,同時一次次為它們的美感到喜悅;我們把照片投影在大螢幕上,回味著研究時的美麗時光。我們根據照片的時序,記錄下和灰雁一起度過的四季,每一張照片都有滿滿的故事和回憶。儘管拍照的目的是為了研究,我們仍然認為當其他人看到照片時,也一定會忍不住讚嘆其美且深感趣味。於是我決定寫下這本書。
我在前面已經提過,這不是一本學術著作,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說是我在科學研究工作的一個副產品。而多虧了這本書,世人能充分體現自然中未經粉飾的生命有多麼美好。
最後我必須說,當我決定開始動筆的時候,這本書就已幾近完成,因為這些照片已為我鋪陳好了所有細節。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更迭之時,一位幾乎已被遺忘的德國詩人奧斯蒂尼(Fritz von Ostini)為畫家博拉(Hanns Pellar)創作的一本非常迷人的童話寫下了文字:「這裡作畫的是詩人,寫童話的是畫家。」這句話用於本書也恰如其分。
推薦序
觀察,回到科學最初的起點
文/林大利(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觀察」是探索自然的第一步,也是形塑科學知識的基礎。
大自然就像是一本還沒被讀完、無窮盡的教科書。牛頓曾說:「我就像在海灘上玩耍的孩子,一會兒發現美麗的石子,一會兒發現有趣的貝殼,然而,面對眼前的茫茫大海,我卻一無所知。」即便經歷幾世紀的探險,科學家對這本教科書依舊相當陌生。但是,書裡的因果趣味與來龍去脈,並不是只有科學家才能深究,每個人都生活在這本教科書當中,裡面的任何一頁、字字句句,都可以自由徜徉,探索玩味。
「觀察」是與大自然接觸的窗口,也是探索自然的第一步。哥白尼將地球自宇宙中心請出,達爾文將人類萬物之靈的皇冠摘下,這些爆炸性的科學突破,都來自於對大自然聚沙成塔的觀察紀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所有的觀察都來自於無窮的好奇心。即便是生活周遭稀鬆平常的事物,經過仔細的觀察,也能發現許多以往未曾注意到的有趣故事。
《和動物生活的四季》可說是最純粹的自然觀察故事。
康拉德‧勞倫茲是出生於奧地利的動物行為學家,有關建立現代動物行為學的知識基礎,勞倫茲的研究功不可沒。勞倫茲最知名的研究莫過於「印痕行為」,也就是「小鴨會將第一時間看到的移動物體當成親鳥,並且跟著走。」印痕行為也在勞倫茲的名作《所羅門王的指環》和《雁鵝與勞倫茲》中,讓許多讀者更加著迷於動物行為學。勞倫茲不僅僅致力於科學研究,在科普知識、自然觀察與自然書寫,也有很傑出的表現。勞倫茲並不像刻板印象中的科學家,終日埋首實驗室,而是真心享受自然觀察的學者。因此,除了科學研究工作、撰寫論文,重新走回大自然看看蟲魚鳥獸和花草樹木,對勞倫茲來說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從事生態研究工作的過程中,往往得花費龐大的心力整理資料、分析數據和解釋結果。然而在這樣的狀況下,很容易有意無意地讓研究人員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逐漸減少。近幾年,公民科學、大數據與開放資料興起,研究人員不一定要自行在野外蒐集資料。不知不覺中,有時候會發現自己對於研究的生物愈來越陌生,隔了短短幾個秋,便生疏了鳥類在春夏時節的鳴唱聲;離濕地不過數十里,卻也逐漸淡忘辨識鳥類的關鍵特徵。久而久之,螢幕上的生物名,彷彿只像是另一套ABC或甲乙丙的代號系統。在這樣的狀況下,解釋研究結果時,很可能與大自然的實際狀況天差地遠。因此,為了避免自然觀察的能力和敏銳度退步,在忙碌的工作前,我常到中心後方的生態園區走走,一邊觀察一邊用eBird Taiwan和iNaturalist記錄鳥類和其他生物,以保持自己查覺和辨識生物的能力。有時候,回到大自然裡東張西望,也能藉此獲得提出問題或假說的靈感。
勞倫茲在《和動物生活的四季》的開頭就說了:「這不是一本學術著作。」我猜想,在勞倫茲的眾多知名著作當中,本書或許是最能讓他擺脫科學的嚴謹客觀要求,隨心所欲地描寫對灰雁的觀察和心得。哪怕是猜測灰雁的心情、甚至擬人化,都不受任何拘束,可以自由的撰寫最純粹與最享受的自然觀察。
就我個人的有限經驗,不少自然生態研究者是因為享受了自然觀察的喜悅與樂趣,才進一步投入研究工作。在研究工作之餘,不妨也跟著《和動物生活的四季》裡的灰雁與勞倫茲,讓自己回到自然觀察初體驗的那一天,回到科學最初的起點,享受最純粹的樂趣。
詳細網址:和動物生活的四季:《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與灰雁共享自然的動物行為啟示『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科普經典首度中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和動物生活的四季:《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與灰雁共享自然的動物行為啟示『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科普經典首度中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和動物生活的四季:《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與灰雁共享自然的動物行為啟示『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科普經典首度中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簡介
《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諾貝爾獎得主
長銷四十年、不朽科普經典首度中譯
長銷四十年、不朽科普經典首度中譯
被譽為「能和動物說話的男人」——
最貼身研究筆記X 147幀珍貴隨行紀錄攝影
「真正與大自然一起生活並由衷讚嘆其美,
才能成為真正的動物學家。」——康拉德・勞倫茲
當代動物行為學世界權威、諾貝爾獎得主康拉德・勞倫茲從青年研究者時期就對灰雁特別感興趣。他之所以選擇灰雁展開如此漫長的動物行為研究,是因為「灰雁從家庭到群體生活都和人類有著極為相似之處」。
勞倫茲選擇在灰雁的棲地阿姆湖畔開啟研究生活——他和灰雁朝夕相處,為了讓灰雁在觀測站附近安家,他用家鵝孵化灰雁,然後自己肩負起母親的角色,無論晴雨都相伴左右。在陪伴灰雁長大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發掘出灰雁身上獨特的奧祕與神奇。
●爭風吃醋、一夫一妻、不忠及再婚,灰雁的愛情觀和人類幾乎一樣?而最凶狠的戀愛鬥爭竟發生在同性戀情之間?
●新生幼鳥也有入學測驗?出生沒幾天就得和同伴展開混戰,為未來的社會地位一決勝負?
●灰雁也懂飲水思源、知恩圖報?當牠們在外頭經歷可怕的事後被人類帶回保護時,會特別表露親密及感激之情?
●灰雁能教會現代人「真正的放鬆」?這種鳥的感官使其能在沉睡中保持警醒,儘管如此牠們還是能完全放鬆入睡,而人類大多只在孩提時期能夠如此。
本書以勞倫茲一貫溫暖生動的文字,以及兩名隨行研究者攝下147幀獨一無二的珍貴照片,呈現動物在大自然中躍動的生命力。讓人類彷彿超越語言,得以和如恩賜般的美麗自然進行一場真正的對話。
▋諾貝爾獎得主最後遺作——————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當人類接近自由生活的動物時,牠們肯定會逃走。
此時,人類彷彿被從和上帝其他造物共同生活的天堂趕了出來;
如今自由生活的動物從遠方朝我飛來,不是因為沒發現我,
正好相反,而是因為牠們看到、聽到了我。
我感到天堂的驅逐令就在這一刻被收回了。」——康拉德・勞倫茲
名人推薦
林大利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顏聖紘 中山大學生物系教授
丁宗蘇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袁孝維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
陳瑞賓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
本書特色
1勞倫茲雖然說灰雁與人類的群體生活相似,但並非刻意將其「人格化」,而是以科學家的視野呈現較高級動物所擁有的「主觀的經驗與情感」,讀者可隨著勞倫茲會說故事的眼睛,一窺動物身上各種喜怒哀樂。
2勞倫茲作品中難得有一本能收錄這麼多珍貴照片。說到照片,勞倫茲強調用的是當時很好的膠捲,私心認為在那個年代能拍下這些照片真的不簡單;不過看到幾張雁群盤旋高空的照片,心想如果那些手拿大砲的攝影手也能成為灰雁社會的一份子或許有機會拍到呢!但也許可貴的是,不是有機器或研究設備就行,更重要的是人的意志、科學家的決心。
3個人很喜歡作者在書末安排的小驚喜,有讀者說在夜晚讀了會忍不住濕了眼眶(真的)。
詳細網址:和動物生活的四季:《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與灰雁共享自然的動物行為啟示『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科普經典首度中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推薦序 觀察,回到科學最初的起點 林大利
關於此書
前言
第一章 約定
我站在阿姆山谷中一處,這是我們和灰雁的約會地點。時值清晨,山頂已透出陽光,山谷則還浸在鬱鬱的晨曦中,我站立的谷地上方出現了一片陰雲。每天早晨,牠們都從高空飛下,落在屋前的草地上,牠們的到來對我來說都是同樣的慶典,同樣的奇蹟。
第二章 勝利之鳴
在雁群中,春天,一個愛的季節也已經甦醒。獨立的年輕雄雁小心翼翼地走近牠們的女伴,將身軀和脖子擺出一種非常獨特的姿勢。年輕雄雁通常必須花上極大的耐心追求數日,然後才開始進一步發展彼此的關係:向雌雁提議共唱勝利之歌。
第三章 新生
鑽出蛋殼的第一天,幼雁漸漸不安分起來。牠們愈來愈頻繁地從母親的翅膀下鑽出來,展開小小的遠足——儘管只是走到仍蹲伏在巢裡的母親不遠處。接著,一個重要的時刻到來了。母親起身,口中發出情感音,同時緩慢離開巢穴。幼雁見狀立刻緊緊地跟隨在身後。
第四章 印痕
孩子和母親之間的初次交流非常重要,它既不會重複發生,也不能回溯抹滅,我們稱之為印痕。新生幼雁的先天行為永遠和飼育者緊緊相繫。為了成功扮演母親的角色,飼育者必須做足準備,在短短幾週的時間內,把自己全數奉獻給牠的孩子。
第五章 旅行的意義
我們佇立在依然昏暗朦朧的山谷中,透過霧層的缺口仰望灰雁高飛,身上披著朝陽斜斜射入的光束。當灰雁衝破霧氣現身霧層下方,翩然降落在沙岸上,持續鼓動的翅膀,把岸上的厚厚積雪攪得四散飛起。我們渾然不知天地,看得如癡如醉。
後記
詳細網址:和動物生活的四季:《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與灰雁共享自然的動物行為啟示『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科普經典首度中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96219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和動物生活的四季:《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與灰雁共享自然的動物行為啟示『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科普經典首度中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康拉德・勞倫茲 Konrad Lorenz/諾貝爾生醫獎得主
奧地利當代權威動物學家、現代動物行為學之父。由於多年在動物行為學研究領域的開創性成就,於1973年獲頒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1903年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就讀當地大學,主攻醫學和生物;1933年取得博士學位。並以灰雁及穴烏領域研究揚名國際;1937年,獲維也納大學聘任教授比較生理學及動物心理學;1942~44年,在德軍擔任軍醫,遠征蘇聯時被俘;1948年獲釋,於奧地利阿爾騰堡成立「比較行為研究所」;1951年出任馬克斯普朗克行為研究所所長,1973年卸任;退休後,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為他在奧地利北部設了一個工作站,讓他能繼續為奧地利科學院的比較行為研究所進行研究;1989年,在阿爾騰堡與世長辭。
除了傑出的學術成就之外,勞倫茲最為人稱道的,就是他在動物行為學領域的動人寫作。著有《所羅門王的指環》、《和動物說話的男人》、《和動物生活的四季》、《狼性》、《攻擊的祕密》等。本書為勞倫茲逝世前寫成的最後一本書,是勞倫茲一生研究工作的縮影。
譯者簡介
姜麗
譯者、作家,譯有《和動物生活的四季》、《三大師:史蒂芬・茨威格傳記文學》、《卡夫卡的畫筆》等;著有《走入另一片海:德國表現主義詩人高特弗里德・本恩的詩歌研究》。
詳細網址:和動物生活的四季:《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與灰雁共享自然的動物行為啟示『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科普經典首度中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序
前言
這不是一本學術著作。之所以寫這本書,是因為我熱愛觀察動物的生活。事實上,我寫的每一本書都出於這份熱愛。科學家唯有在不具任何預設立場的觀察之下,才能獲得意想不到的驚奇發現。
一般來說,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對大自然的提問,多半以一個想證實或推翻的推論為前提,而這個推論通常來自過去的觀察——或者這麼說吧,來自人類感官和神經系統的非理性認知結果。不過,若是一位科學家自認能掌握人類向大自然提出的所有問題,那他可就高估了人類的智慧。當研究者整天泡在實驗室裡,與生機盎然且豐富多彩的真實世界毫無接觸,那麼他在研究中所發想的各種假設就很容易偏離事物真正的本質;即便最終研究看似有些成果,也是微不足道的。就算研究者確實擁有敏銳的洞察力,也考慮到實驗過程的所有細節,他們的實驗仍無法給出問題的真正答案。可是,把自己關在實驗室中的科學家是無法認識到這點的。
當我在阿姆河(Alm River)的沙灘上和灰雁坐在一起,或者待在阿爾騰堡(Altenberg)家中的大熱帶魚缸前時,沒過幾個鐘頭,就會看到一些讓我完全感到驚奇的現象,那是我無法解釋的。不僅如此,動物還會向我提出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觀察和證實。事實上,我們做的實驗完全不比其他學派來得少,但是這些研究都來自於我們對動物的觀察過程,而且盡可能是在牠們身處的自然環境中發現的問題。
單純的觀察是動物行為學的研究基礎。正如對身體形狀的描述是比較形態學和解剖學的基礎一樣,對行為模式的解釋也是比較動物生態學或動物行為學的基礎。任何描述性研究,不管研究對象是生物本身還是生物的運動模式,我們的感覺都扮演著重要作用,而這種感覺過程即為純粹的認知過程,也是認知的一切基礎。但這種過程存在於我們的無意識中,為自我觀察無法企及的階段,也導致多數研究者不願採用,更不願相信出自他們「理性」思維所提出的假設,也是由這個過程所決定。
今日對描述性科學的蔑視如此常見,來自有些人近乎信仰般徹底否認認知是科學認識的源泉。或許部分科學家之所以輕忽了認知研究的價值,是因為他們認為與感覺過程密不可分的應是對美的感受,而非科學上的觀察;然而,所謂「單調無趣的東西是科學的」,才是完全錯誤的認識。我認為,在那些真正獲得巨大成就的生物學家中,大多數都是受其研究對象的美所吸引而傾注一生心血做學問;至於動物行為學家,我則敢斷言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獨特的觀察天賦和感覺過程是完全一致的,我們完全無法將此兩者和對生物之美的強烈感受區分開來。
吸引人類的是所有生物體現出的和諧。如果否認這一點,就完全是不科學的,而且簡直是在說謊。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極其「客觀」地描述一種動物或植物的樣態,卻不認為自己在描述生物之美,那麼很明顯地偏離了真理。當然,我們在描述骨頭、魚鰭或鳥的翅膀形狀時,目的並不在表達生物形體的美——不能為了顧及藝術性的感受而偏離了真實情況。可是,如果我們忽略表現自然及生物的美,這些描述與感受也是不完全符合真實情況的。
生物的美在最客觀的描述中也令人信服。這種客觀描述並非來自情感豐富的人的感覺過程,而是由一種不帶感情的技術來實現——那就是相機的物鏡(光是它的名字似乎就為「客觀性」做出了保證)。至於另外兩種了不起的光學儀器——顯微鏡和天文望遠鏡,光經過目鏡(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距離人眼最近)從另一端射出。根據類比法,我們幾乎可以把目鏡稱為「主觀鏡」,因為從中透出的光束必須先通過人眼形成圖像,在視網膜上被勾畫出來;在相機中,與物鏡相對的是感光層,在感光層上形成的圖像完全符合客觀要求——即便人眼看不到,它也呈現了真實的樣貌。
因此,相機成了無數追求客觀科學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工具,對於比較行為學來說,它比其他任何工具都更加不可或缺。其他描述性科學研究在記錄、證實研究成果時不見得需要照片:例如比較形態學可藉由測量、記錄尺寸和角度;比較解剖學可利用保存下來的標本作為客觀證據;而比較行為學不僅要描述、記錄,還必須讓人辨認運動的過程,於是相機、攝影機,甚至是錄音設備,都是研究者必備的工具。
比較行為學研究者必須會拍照、攝影,其理由和比較解剖學研究者必須具備保存標本和解剖的技術;組織發生學研究者要會染色、用顯微切片機進行切割的技術一樣。我的所有學生都遠比我擅長拍照,即便並不是每一位都像卡拉斯夫婦那麼出色,而且沒有一個人能像西比勒・卡拉斯(Sybille Kalas)那樣不知疲倦地把一架沉重的相機掛在脖子上。無論她在哪裡,相機都和她形影不離。
理論上,記錄行為模式最好能拍攝影片。不過,動物行為學者在實際的日常研究中,拍照就能完成同樣的任務,前提是要明確知道,應拍攝哪些運動階段以進行更精準的分析,而且要選擇能在足夠短時間內完成拍照的機種。
為了科學研究的目的,西比勒拍下了無數張灰雁照片。她在拍照時想的不是主題有無藝術感或光線是否充足,而只想準確記錄並再現灰雁在那一瞬間的行為。因此這些照片展示了美。大自然很美,它不需要添加任何藝術技巧就很美。
書中使用的照片,沒有一張是專為此書而拍攝的。我們在阿姆山谷的漫長冬夜裡,一邊思考如何把這些照片用於科學研究,同時一次次為它們的美感到喜悅;我們把照片投影在大螢幕上,回味著研究時的美麗時光。我們根據照片的時序,記錄下和灰雁一起度過的四季,每一張照片都有滿滿的故事和回憶。儘管拍照的目的是為了研究,我們仍然認為當其他人看到照片時,也一定會忍不住讚嘆其美且深感趣味。於是我決定寫下這本書。
我在前面已經提過,這不是一本學術著作,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說是我在科學研究工作的一個副產品。而多虧了這本書,世人能充分體現自然中未經粉飾的生命有多麼美好。
最後我必須說,當我決定開始動筆的時候,這本書就已幾近完成,因為這些照片已為我鋪陳好了所有細節。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更迭之時,一位幾乎已被遺忘的德國詩人奧斯蒂尼(Fritz von Ostini)為畫家博拉(Hanns Pellar)創作的一本非常迷人的童話寫下了文字:「這裡作畫的是詩人,寫童話的是畫家。」這句話用於本書也恰如其分。
推薦序
觀察,回到科學最初的起點
文/林大利(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觀察」是探索自然的第一步,也是形塑科學知識的基礎。
大自然就像是一本還沒被讀完、無窮盡的教科書。牛頓曾說:「我就像在海灘上玩耍的孩子,一會兒發現美麗的石子,一會兒發現有趣的貝殼,然而,面對眼前的茫茫大海,我卻一無所知。」即便經歷幾世紀的探險,科學家對這本教科書依舊相當陌生。但是,書裡的因果趣味與來龍去脈,並不是只有科學家才能深究,每個人都生活在這本教科書當中,裡面的任何一頁、字字句句,都可以自由徜徉,探索玩味。
「觀察」是與大自然接觸的窗口,也是探索自然的第一步。哥白尼將地球自宇宙中心請出,達爾文將人類萬物之靈的皇冠摘下,這些爆炸性的科學突破,都來自於對大自然聚沙成塔的觀察紀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所有的觀察都來自於無窮的好奇心。即便是生活周遭稀鬆平常的事物,經過仔細的觀察,也能發現許多以往未曾注意到的有趣故事。
《和動物生活的四季》可說是最純粹的自然觀察故事。
康拉德‧勞倫茲是出生於奧地利的動物行為學家,有關建立現代動物行為學的知識基礎,勞倫茲的研究功不可沒。勞倫茲最知名的研究莫過於「印痕行為」,也就是「小鴨會將第一時間看到的移動物體當成親鳥,並且跟著走。」印痕行為也在勞倫茲的名作《所羅門王的指環》和《雁鵝與勞倫茲》中,讓許多讀者更加著迷於動物行為學。勞倫茲不僅僅致力於科學研究,在科普知識、自然觀察與自然書寫,也有很傑出的表現。勞倫茲並不像刻板印象中的科學家,終日埋首實驗室,而是真心享受自然觀察的學者。因此,除了科學研究工作、撰寫論文,重新走回大自然看看蟲魚鳥獸和花草樹木,對勞倫茲來說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從事生態研究工作的過程中,往往得花費龐大的心力整理資料、分析數據和解釋結果。然而在這樣的狀況下,很容易有意無意地讓研究人員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逐漸減少。近幾年,公民科學、大數據與開放資料興起,研究人員不一定要自行在野外蒐集資料。不知不覺中,有時候會發現自己對於研究的生物愈來越陌生,隔了短短幾個秋,便生疏了鳥類在春夏時節的鳴唱聲;離濕地不過數十里,卻也逐漸淡忘辨識鳥類的關鍵特徵。久而久之,螢幕上的生物名,彷彿只像是另一套ABC或甲乙丙的代號系統。在這樣的狀況下,解釋研究結果時,很可能與大自然的實際狀況天差地遠。因此,為了避免自然觀察的能力和敏銳度退步,在忙碌的工作前,我常到中心後方的生態園區走走,一邊觀察一邊用eBird Taiwan和iNaturalist記錄鳥類和其他生物,以保持自己查覺和辨識生物的能力。有時候,回到大自然裡東張西望,也能藉此獲得提出問題或假說的靈感。
勞倫茲在《和動物生活的四季》的開頭就說了:「這不是一本學術著作。」我猜想,在勞倫茲的眾多知名著作當中,本書或許是最能讓他擺脫科學的嚴謹客觀要求,隨心所欲地描寫對灰雁的觀察和心得。哪怕是猜測灰雁的心情、甚至擬人化,都不受任何拘束,可以自由的撰寫最純粹與最享受的自然觀察。
就我個人的有限經驗,不少自然生態研究者是因為享受了自然觀察的喜悅與樂趣,才進一步投入研究工作。在研究工作之餘,不妨也跟著《和動物生活的四季》裡的灰雁與勞倫茲,讓自己回到自然觀察初體驗的那一天,回到科學最初的起點,享受最純粹的樂趣。
詳細網址:和動物生活的四季:《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與灰雁共享自然的動物行為啟示『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科普經典首度中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和動物生活的四季:《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與灰雁共享自然的動物行為啟示『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科普經典首度中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和動物生活的四季:《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與灰雁共享自然的動物行為啟示【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科普經典首度中譯】 中文書>自然科普>動物/植物>生態/動物行為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