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9527304,頁數:288,出版社:田園城市,作者:阮慶岳,王增榮,出版日期:2021/12/07,類別:藝術設計

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


內容簡介


最直白犀利的評論對談
直擊13位建築人的核心價值
鋪陳臺灣現代建築史的半世紀流光
 
  本書為建築評論家阮慶岳與王增榮,針對臺灣戰後十三位重要建築師進行的評論及對談記錄,其中以經典凝視、開東合西、人與土地劃分為三個時代──
 
  先是戰後至六○年代、結合現代建築與中國傳統的王大閎、陳其寬、李承寬,以及貼近人性的女建築師先鋒王秋華與修澤蘭;接著是八○年代轉向商品化的資本權力後,後現代主義代表的李祖原、漢寶德,與特立獨行的吳增榮,以及在九○年代引領回歸現代主義的姚仁喜;最後是歷經九二一地震與經濟泡沫化,轉而省思臺灣在地現實與常民文化、回應自身主體的謝英俊、黃聲遠、廖偉立、邱文傑。
 
  透過兩位建築評論家坦率直白的見解,除了得以回顧臺灣建築師面對的處境,洞悉他們如何以設計趨近理想,尋找自身定位以及未來的可能性;同時,更是對照出臺灣建築在面對現代性的全球化挑戰下,既直行也迂迴、蹣跚卻可佩的漫長路徑。



詳細網址: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序文 
 
一些後話|王增榮 
 
單向與迂迴─臺灣戰後建築思潮的發展|阮慶岳
 
經典凝看 
現代主義舵手,文藝復興人再現|王大閎
傳統與現代交融,空間如水墨流動|陳其寬 
「整體建築」的宇宙、環境、居所、人|李承寬  
女性建築先鋒,瞻望理性與浪漫|王秋華、修澤蘭 
 
開東合西 
符號與象徵運用,文化與文明的對話|李祖原 
理念與現實並進,建築趨勢的導引者|漢寶德  
理性與專業的回歸,現代性接軌的堅持|姚仁喜 
混沌分歧的年代,堅持自我的獨聲|吳增榮  
 
人與土地 
簡化構法與開放建築,個體勞動力的尊重|謝英俊 
重啟社區的公共性,時間、土地與人的合一|黃聲遠 
「雜木林」的美學,「造化」空間的追求|廖偉立  
歷史與記憶的回應,在地實踐的路徑|邱文傑  



詳細網址: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527304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阮慶岳
 
  小說家、建築師、評論家與策展人,為美國及臺灣的執照建築師,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退休。著作有文學類《山徑躊躇》及建築類《弱建築》等三十餘本,曾策展2006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並獲2012第三屆中國建築傳媒獎建築評論獎,2015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
 
王增榮
 
  建築評論學者、建築藝術設計策展人,現為比格達建築世界主持人。曾任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和建築系講師、《建築師》雜誌編輯、《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總編輯,亦曾任職於漢光建築師事務所。



詳細網址: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一些後話
王增榮
 
  許多年前,曾經在漢光建築師事務所工作,這是漢寅德先生主持、漢寶德先生實際主掌設計的事務所,他們是弟與兄的關係。後來,因為考上研究所,趁著漢寶德先生到辦公室來討論設計,我和他說要離職重回學校進修,當時他的回應是直接地問:「那你要研究什麼?」我也很快回答,因為在大學畢業時的確有想過─臺灣戰後的建築發展。
 
  我想,這可能出乎他的想像吧?因為那時期的建築研究所與建築史有關的研究,最熱門的是古建築以及相關修復的題材,甚至對日據建築的研究都還沒成氣候(就李乾朗先生一個人在開始),而我竟然要研究眼前的建築!他應該覺得驚訝,也很快、很直接地回:「這值得研究嗎?」
 
  我已記不起當時具體的回答,但記得回答的大概。
 
  在大三的上學期,因為設計被擋修,我空出很多時間,因此有更多機會去確認對建築的興趣。在這時期,透過閱讀與思考,我意識到建築原來不僅是一門技術,其實也是文化的一種,它不只如許多設計老師說的是解決或提供基本居住的合宜性,它還潛在著敘述人性所需之精神性的能量。在這以自我學習來填充的空白時期,我曾逐字翻譯地讀了一些建築作品與評論文章,以及許多中文建築論述,其中對我最具啟發性的,則是賀陳詞先生在成大建築系內部刊物發表的文章,以及漢先生主編的建築雜誌,尤其是他的著作。在當時充斥著譯代作的中文建築「論述」裡,上述兩位先生卻能夠以個人的建築認識對建築作品提出獨到的觀察、分析與評論,讓我體會到,我們是可以對建築有見解的,不是只能唯國外的書寫亦步亦趨;而賀陳詞先生開設的現代建築史課程,則讓我確定歷史整理與當下的評論對未來發展的提示意義。
 
  回答的大概是:或許現在臺灣的建築不太起眼,也缺乏觀點,似乎不具研究的價值,但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才算值得研究呢?歷史有一種角色是累積觀點,有觀點才能累積,有累積才能比較與反思,否則我們只能跟著外面的思考走,但跟得上他們的風潮,卻跟不上他們的內在理路。因為環境狀況不同,以致於從任何時期開始做都會覺得虛無,也找不到所謂值得記錄(或,歷史)的開端,因為在這些發展裡,永遠都找不到自我的存在,那麼與其擇日,還不如就地開工!
 
  其實現在回想,當時我有這樣的念頭,應該也不完全是自發的。1979年,《建築師》雜誌出了一期一、二月合刊的專輯「光復以來臺灣建築的回顧」,這才是臺灣對本島現代建築研究的開端,這或許也算是建築界對當時本土化運動之安靜的回應吧,我想。1979年,是我應該大學畢業但畢不了業的年份,這專輯對我影響深刻,我認為當年參與編輯這本專輯的先生們,才是當代建築歷史的前鋒。
 
  漢先生聽了回答道:「這應該不容易吧。」再客套地笑了笑就離開。之後,我也完成研究戰後現代建築在臺灣發展的論文。
 
  三年多前,深夜來了一通電話,是阮慶岳,他要和我聊建築、聊評論。
 
  完成論文後,我投身建築雜誌做編輯,在主編王立甫的支持下,推動實名制的評論,這是實踐我前述提到的觀點─沒有評論的累積,就難有歷史的書寫。以前我們以為歷史是絕對權威的定論,現在我們瞭解,歷史只是撰寫者相對整體的評論,是供參考之解讀的一種。可惜的是,中文的文化圈裡,或許儒家影響已經出神入化,輩分意識深入骨髓,許多朋友或許學問有好幾馬車,談及評論,卻常有意無意地狂丟書包,繞了一圈又一圈,對點評的作品只像蜻蜓般點水般帶過,這現象讓我有點失望。
 
  那一夜,阮慶岳也談到這個失望。
 
  我認識阮慶岳,比離開漢光更早幾年,他是我最早認識的他校學生。那年夏天是我們最後的暑假,我與阮慶岳(還有他的同學陳珍誠,目前淡江大學的教授)不約而同到漢光事務所工讀。報到後,隔天三個人就到嘉義教師會館住了一個月,做古建築的測繪。畢業後,他們出國就少了往來,十幾年後,才重新聯繫,兩人之交一向是君子般清淡,不過,又不約而同地,彼此也對觀察與評論建築有興趣。
 
  電話裡的阮慶岳有點激昂,說著如果我們有共識,要不要辦個公開的評論講座,以對談的方式做沒有遮攔的直率評論?我覺得這主意很好,也是我長久以來希望做的事,馬上答應了。然後,他說怕隔天我們會後悔,他要儘快公開這個想法。後來,我們真的沒有反悔地完成了這個構想。過程中,為了保持觀點的獨立性,我們決定只討論人選,講好不事前交換看法,希望能展現觀點的多樣性,我們也做到了。最後,就是這本記錄的誕生。
 
  這是我們拋出的一塊磚吧(我沒問阮慶岳同不同意這是塊磚),希望能夠引起更多漣漪。
 
  這也是我與阮慶岳相識四十年之際,合力完成的第一件事。雖然,我們在許多層面觀點不完全一致,但能夠不一致地合成一本書,我覺得真是快意,不過,他會不會也這樣想,我是不知道!



詳細網址: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單向與迂迴:臺灣戰後建築思潮的發展
 
阮慶岳
 
引言:伴隨時代背景演化的臺灣現代建築發展
 
1999年五月科學月刊中,臺灣交通大學應用科學系教授何子樂,發表一篇名為〈單向與迂迴〉的文章。他指出許多自然現象中出現如箭靶或螺旋的圖案,其實是一種生物系統必須經由振盪性反應,以達成自身演化與生存的必然手段。
 
他以心肌自律搏動為例來作說明。心肌收縮神經波訊在軸突(axon)的傳遞運作,有著兩大特徵:其一是沿著神經軸突有一波電流(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傳遞,其二是軸突在一段時間後必須重新調整(recovery),才能發揮下一訊號的傳送工作。這種單向前進與迂迴調整,彼此不斷更替的重複現象,是使許多自然現象得以聚集能量並演化,以繼續在宇宙中存在的原因之一。
 
若以同樣的現象模式,來觀察臺灣戰後的現代建築演化歷程,似乎亦可見具有同樣類似現象的痕跡。基本上,臺灣的現代建築發展,也伴隨著時代背景,在單向與迂迴間不斷更替演進。單向指的是意圖現代化的學習模仿,迂迴指的是對自體位置何在的思索與反省,兩股力量交替演譯,建構出臺灣當代建築直行又迂迴的時代身影。
 
1945年日本撤離臺灣,結束長達約五十年的統治。日本自身的現代建築發展,因為明治維新全面西化的積極態度,而能與整體的現代化進程同步,有著鮮明的成果。然而日本在二次大戰期間,因帝國主義思想的主導,現代建築往著模仿歐陸古典風格、宣揚國家權力符號的方向發展,使得發展步伐出現歧異。臺灣因此間接受到影響,同時期出現許多具有濃厚仿西方古典與權力符號的公共建築,加以當時建築師的主導角色,幾乎全由日人掌控,因此在二戰結束及日本撤離臺灣後,留下了建築師專業角色的真空狀態,因而與現代主義脈絡的發展,有著時空相對斷離的現象。
 
二次戰後的第一次迂迴期:追求新的建築空間,回歸歷史文化主體
 
戰後至六○年代末期,第一批銜接上來的,是隨國民政府撤守臺灣、主要來自上海的建築師們。其中,包括王大閎、楊卓成,或是來自上海聖約翰大學的張肇康、沈祖海,在帶進新的建築工法與觀念時,亦企圖將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作結合,這可以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1953)、楊卓成的圓山大飯店(1961、1971)為例。這時期想接續傳統語彙的意圖清晰可辨,尤其如何使用鋼筋混凝土展現木構美學的辯證,有著戰後第一階段的迂迴期成果,其在時代的位置上,也符合當時國民政府來臺後,亟欲在臺灣「重建法統」的政治權力道統思維。



詳細網址: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

詳細網址: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 中文書>藝術設計>建築>建築家傳記/文集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