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雙堂記:大武山下的聖堂傳奇,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3293675,頁數:240,出版社:遠流,作者:范毅舜,出版日期:2021/11/26,類別:藝術設計

雙堂記:大武山下的聖堂傳奇~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雙堂記:大武山下的聖堂傳奇


內容簡介


  ★攝影家范毅舜最新圖文創作
  ★從本土兩座大教堂的故事,開啟觀看台灣史的另類視角  
  ★令人驚豔的台灣教堂藝術與文化盛典紀實攝影200餘幅
  ★難得一見的歷史圖像,得以窺見早期台灣多元文化激盪交融的真實情境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
  這是篤信的時代,也是疑慮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   ~摘引狄更斯《雙城記》開卷語
 
  屏東大武山下的萬金聖母聖殿,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教堂,也是本土天主教最重要的朝聖地。而緊鄰萬金的佳平法蒂瑪聖母堂則是台灣原民部落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其滿溢原民文化色彩的新聖堂更是大武山下最璀璨的琉璃珍寶。這兩座近在咫尺、興建時間相隔一個半世紀的教堂,所歷經的演變與波折大異其趣,竟彷彿台灣史的精采縮影。

  如狄更斯《雙城記》所言,究竟什麼是最好的時代或是最壞的時代?在充滿逆境與變數的人生裡,我們如何為自己的生命定義?而在無明與慧心糾葛,愛慾交織的肉身生命裡,橫在神人之間的真愛又是什麼?而交織其中,族群、宗教與文化的碰撞,人、神之間的糾葛,又將帶給人們什麼樣的生命啟示?

  繼《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山丘上的修道院》、《公東的教堂》後的多年沈澱,范毅舜再次以深刻的文字及動人的影像,打造出如史詩般,關於信仰、文化傳承與真愛探究的永恆篇章。

各界推薦

  李清志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范毅舜有一顆敏銳的心靈,以及狂放的藝術熱情;正如當年來到台灣宣教的神父們,敏銳地體貼天主的心意,同時也熱情地宣揚福音。他書寫建築的方式,有如考古學者般,深入探討文獻並實地考察,讓這些建築不只是結構與美學的設計作品,更反映出當地人有血有肉的真實信仰生活。

  孫大川 (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毅舜兄這一連串的書寫創作,不只是為教會史留下碑文,也不只是為教堂建築藝術的文化涵攝做出見證,更重要的是,他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觀看台灣史的視角……。教會的歷史固然有她殖民帝國或教派競合的陰影在,但從其教義本旨和微觀作為看,她的確提供了一個超越世俗、跨越族群的實踐路線,嘗試以十字架上的聖愛,縫合一切的對立。

  劉振忠 (天主教高雄教區主教)
  書中講述到的淒美故事──蘇士郎神父,其實他也是我信仰上的父親!在我方呱呱墜地之時,是蘇神父在我的故鄉──嘉義幫我付洗,才成就今天的我……佩服他來到屏東,不畏千辛萬苦,深入原住民區展開傳教工作,成為屏東原住民區的開教先驅。這是天主奇妙的安排,在許多時刻將我們的緣分牽在一起,似乎是在提醒著,在天主的愛內,大家都是一家人。

  潘孟安 (屏東縣縣長)
  族群間的共存共榮,造就國境之南的風貌。《雙堂記:大武山下的聖堂傳奇》一書,亦充分表現了屏東的族群包容力……。范毅舜先生透過他熟悉的影像技術,試圖爬梳、還原,並以科學的解析,進一步理解舊照片中所拍攝的時空、人物,輔以傳教士所留文書,挖掘歷史文獻,帶領讀者重新認識那段模糊且逐漸被遺忘的世紀。范先生如行走在信仰中的旅人,用鏡頭訴說著百年教堂的今昔榮華。                
 


詳細網址:雙堂記:大武山下的聖堂傳奇~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各界推薦


〈卷一〉 聖母聖殿──萬金大教堂
從一張老照片聊起
難以抵達的萬金
道明會玫瑰會省傳教士
傳教士初抵萬金
堅苦卓絕的異鄉人
萬金大教堂與牡丹社事件
天國之村的形成
今日萬金
永恆的萬金聖母聖殿

〈卷二〉 掌心琉璃──佳平大教堂及其他原民教堂
咫尺天涯──從萬金到佳平
聖堂前的邂逅
佳平法蒂瑪聖母天主堂
設計教堂的藝術怪咖──杜勇雄神父
馬仕天主堂
吾拉魯滋天主堂
武潭天主堂
交融後的新生

〈卷三〉 神人之間
三地門──原鄉教會的一頁興衰
變遷的社會
蘇士郎神父
部落的洋小孩
神父爸爸
人夫、人父、人子
期待重逢
悼念與傷懷
神人之間
真愛不朽
尾聲     一種無法言喻的溫柔與慈愛
後記
 


詳細網址:雙堂記:大武山下的聖堂傳奇~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詳細網址:雙堂記:大武山下的聖堂傳奇~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范毅舜(Nicholas Fan)


  美國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碩士(Brooks Institute of Photography)。

  曾受邀於美國華府參議院、德國的Leica藝廊、法國尼斯的Alian Coutuier藝廊、台北的誠品藝廊及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藝文館舉行攝影個展。

  著名的德國Leica相機公司、瑞士的Sinar相機公司、瑞典哈蘇Hasselblad相機公司、英國的 Ilford相紙公司及美國的Kodak軟片公司,都曾以他的攝影作品做為產品代言。台灣的SONY索尼及 ZEISS蔡司,STC濾鏡公司,近年更支援他最新的數位攝影器材。

  瑞典哈蘇專業相機公司曾推崇他為全球最優秀的150位攝影家之一,他更是135相機發明者───德國Leica相機公司在德國總部舉行攝影個展的唯一華人。

  美國國會圖書館、參議院、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台北市立美術館皆有收藏他的攝影作品。

  除了中文媒體,極具影響力的《華盛頓郵報》、瑞典發行全球的《Hasselblad》攝影雜誌、德國的《Leica》攝影雜誌、美國的《Kodak影像新聞》,德國蔡司的專業網站都曾以大篇幅專文介紹這位傑出的攝影家及其作品。

  除了專業攝影外,范毅舜的出版資歷也相當豐富,過去數年他已經出版了近五十本圖文並茂的著作。在台灣出版的作品包括:《山丘上的修道院》、《公東的教堂》、《野台戲》、《普羅旺斯的聖誕夜》、《臺南 ‧ 家》、《焯焯光影》、《逐光獵影》、《海岸山脈的瑞士人》、《走進一座大教堂(精裝版)》、《歐陸教堂巡禮》、《奇美 ‧ 無與倫比的博物館經驗》、《老家人》、《漫步普羅旺斯陽光中》、《悠遊山城》、《雙堂記》等書。
 


詳細網址:雙堂記:大武山下的聖堂傳奇~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創作不外乎是將那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感受弄個明白的過程。

  自發表《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山丘上的修道院》及《公東的教堂》著作後,因目睹現存體制中的一些問題,暗下決心,往後不再碰觸類似題材。為此,當我又完成一部以教堂為題(尤其是本土教堂),有關歷史、信仰,甚至探究何謂真愛的《雙堂記》時,我自己都深感意外!

  本書主角,位於屏東、大武山腳下的萬金大教堂,在台灣天主教歷史上深具份量,她除了是現存台灣最古老的教堂,更是台灣天主教的發源處及重要朝聖地。此外,大教堂所在的大萬金地區,自古就是個多元族群的匯集之地,例如,萬金村正前方、檳榔樹夾道的盡頭全是以客家百姓為主的美麗村落。而與萬金村隔著一條沿山公路,本書另一個主角──佳平天主堂所在地的佳平村,則是排灣族的部落。就連建於十九世紀中葉的萬金大教堂,當年也是由來自歐洲的外邦人所建立。萬金與佳平這兩座比鄰而居、興建時間卻相隔近一個半世紀的教堂,儼然是台灣族群、宗教、文化、歷史,不斷求同存異的磨合象徵。

  大武山境內,一個個陌生的地名與現代大眾看似毫無關聯,然而萬金與佳平這兩座教堂,除了展現這源自西方的信仰如何在此落地生根,開枝散葉,更深刻爬梳著先民百姓如何成為今日樣貌的歷程。這一頁夾雜著複雜情緒的過往,藉著兩座風格迴異的教堂發聲,是為本書卷一與卷二的主要內容。然而這頁能以不同觀點解讀的歷史,仍無法滿足我對教義真諦的探索渴望。

  仰屋竊嘆之際,我在佳平村挖掘到一個感人的故事,進而成為卷三的重點敘事。這篇故事為我在僵化體制的信仰桎梏中開啟了一扇窗,也意外的為卷一、卷二綴文一錘定音,帶給我擺脫過往的勇氣,堅定我在創作中所曾追尋的價值,更開啟了一個富有生氣、充滿契機的遼闊空間。

  希望《雙堂記》像《公東的教堂》一樣, 能提供讀者一個有趣的觀點,以喜樂的心情及宏觀的視野,來看待我們的家園。鯤島之南,除了陽光、青山、綠野、海洋,更有豐富的人文軌跡。
在這邀請您,如同當年閱讀《山丘上的修道院》一樣:且為自己泡杯好茶或咖啡,找個舒適的空間,讓我如說故事般的,向您娓娓道來大武山下,這一頁由教堂衍伸出的動人傳奇。更祈祝您有個愉快的閱讀時光。

後記

人與人之間的愛


  我曾被問到,為什麼寫潘明福校長的故事?

  多年前,我在美東讀到一篇發生於上世紀中,有關一位外籍神父與台灣原住民女孩生下一個孩子的報導。我為這位神父的兒子,有著與他生父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臉孔,感到印象深刻。

  在萬金拍寫《雙堂記》時,我與教堂祕書世華弟聊到這則報導。他告訴我這篇故事的主人翁住在泰武鄉佳平村,而不是我一直誤以為的三地門鄉。我訝異地請世華為我連絡潘明福校長,卻感到他有難處。據說當年那篇報導一刊出,除了震驚了教會,聞風而來的媒體及SNG車,更把潘校長嚇得近半個月不敢出門。但世華仍硬著頭皮為我聯絡了潘校長。

  幾次與潘校長接觸,我仍可感到他對那次的報導心有餘悸。我很感謝潘大哥與莎韻大嫂對我的信任。潘大哥甚至對我說,若我想更了解當年的情況,他的叔叔還在,或可提供我一些線索。我直言,當事者都離世了,輪不到我在這捕風捉影。我更在乎的是潘大哥與他的感受。

  雖然如此,我仍沒有打算書寫潘大哥的故事,甚至思考,這故事與《雙堂記》中的萬金與佳平大教堂有何關聯?此外,我也得尊重教會及一般信友的感受。就當我逐漸理出個頭緒脈絡時,潘大哥請我與他昔日屏師的同學用餐(從他們的交談中,我才得知屏師張孝良校長的風範)當我們從沿山公路經過玉環村時,潘大哥說這兒有座修復的教堂,問我是否有興趣瞧瞧?直到下車,我才知道,這在路橋下,常被誤認為是公廁的灰色建築,竟是座頗有創意的教堂。

  我們從玉環村碩果僅存的幾戶人家那借到鑰匙,開門進入。雖然教堂已完全修復,但由於沒有宗教活動,裡面積滿了灰塵,甚至有小鳥在裡面亂飛。看到了滿是灰塵的聖母像,潘大哥隨手拿出了手帕,細心地為聖母擦拭。握著聖母的手,他突然嚴肅地看著我說:「這世上有神,我一直感受到祂的保護與照管!」我對潘大哥說,就衝著您這句話,這故事就值得寫。

  「旱地裡流出江河,荊棘中開出玫瑰。」是一種絕境逢生的宗教比喻。聽來很美,但對正在受苦的人,並不受用。我為蘇士郎神父,和當年其他人的處境,深感同情,尤其是將自己獻給上帝的蘇神父,那天人交戰的矛盾,實難想像。自小,我就是奉體制教條為圭臬的教徒。但當曾嚴重損傷我心靈的性向議題,得到如天啓般的治癒時(請參考拙作《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卷二──一次神聖的經驗。)我對教會的某些傳統執念已不以為意。在我眼裡,群體構成的體制固然重要,但真誠的面對自我,卻更不容忽視。那是肉體及靈性生命,得以成長的基礎。尤其是,自前述的神聖體驗後,我對上帝有了無以名狀的信任。甚至體會耶穌所言,人只要有如芥菜種籽大的信心,就可移山的比喻。這句話,對我而言,不是如做法般低地翻江倒海,而是若對「愛」能有個最基本信賴,我們將一無所懼。

  先不講我的父母,我只要設想《海岸山脈的瑞士人》最後一篇的雷保德神父。就算我墮入地獄,但像他這樣一個愛我的人,怎捨得我在那陰冷的地方受罪,而不盡其所能的來救我?至於我的雙親,他們犧牲了大半輩子,只為我們過得好!若本質是「愛」的上帝,大不過這些小人物的人性情感,豈不荒謬?

  在萬金村寫出潘大哥的故事,準備離開前夕,我徵詢他們對這文章的感受。忐忑不安地來到他家,專心的對著筆電螢幕,頭都不敢抬的將文章讀完。整間屋子像結霜了一樣……

  「我想,我終於有了一個可傳給下一代,關於我,和一位未曾謀面爺爺的故事!」我如釋重擔的與潘大哥夫婦三人相擁祈禱:我祈求天父,將所有受傷的靈魂,特別是將蘇神父、潘大哥的父母親擁在懷中。更祈求他們在天上繼續看顧我們,讓我們成長茁壯,盡情發揮,做一個當得起賜給我們生命的人。

推薦序

李清志 /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因為疫情的關係,這些日子我幾乎都是在國內旅行,雖然無法去歐美日旅遊,卻也讓我難得可以深入台灣各個鄉鎮,去探訪過去未能發現過的建築。

  二○二○年金曲獎得獎者阿爆的歌曲〈Thank You〉,MV中有一座華麗的教堂吸引了我的目光,後來才知道這是位於屏東的佳平法蒂瑪天主堂,因此我特別找了一個機會前去探訪。那天我們先路過萬金天主堂,然後驅車上山,在原住民的聚落中,找到這座富有排灣族傳統色彩的天主教堂,進入教堂內,內心不禁發出讚嘆,靈魂也不由自主地舞動起來!這座華麗的天主教堂,可說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看似裝飾性強烈的會堂內,卻充滿著族人的傳統記憶與真實生活的種種痕跡,雕刻著家族人像的座椅、巨大的原木雕像,以及懸掛在屋頂下的彩色琉璃珠球,讓人驚嘆與炫目,有如進入一個神奇的宗教異境。

  范毅舜這本新書《雙堂記》,正是紀錄拍寫了這兩座位於大武山下的聖堂。

  認識范毅舜是因為他過去書寫過幾座知名的教堂建築,而且他也拍攝了許多少見優秀的建築作品,包括建築大師柯比意的拉圖雷特修道院,以及台東白冷修會的大小教堂。從他的眼光,我們看到了建築不同的光影與角度,也看到歷史長廊裡的點點滴滴;不僅是物理層面的建築實體,也感受到精神層面的建築隱喻與心理掙扎。

  范毅舜有一顆敏銳的心靈,以及狂放的藝術熱情;正如當年來到台灣宣教的神父們,敏銳地體貼天主的心意,同時也熱情地宣揚福音。他書寫建築的方式,有如考古學者般,深入探討文獻並實地考察,讓這些建築不只是結構與美學的設計作品,更反映出當地人有血有肉的真實信仰生活。

  學習建築、欣賞建築的人,不應該只是看建築的表面,而應更深入去瞭解隱藏於建築裡的故事,范毅舜的書,正好提供人們不同的觀點,幫助我們更深刻去瞭解這些建築。除了建築之外,我認為「雙堂記」更提供了過去我們學校教育所缺欠的台灣史觀,讓我們去認識自己鄉土真正的歷史,非常值得居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每一位居民好好去閱讀與瞭解。
 
孫大川 Paelabang danapan  /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之前閱讀范毅舜兄的《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以及《公東的教堂》等著作時,除了欣賞圖文並茂的內容外,對我來說,最低迴心底的是書中提到的人、事、物,都是我少年時代熟悉難忘的記憶。一九五三年瑞士白冷會神父開始到台東宣教,那是我出生的那一年,一九五六年吳博滿神父到我們的部落探訪,在我姨公公和族人的支持下興建教堂,一九五九年祝聖啟用,我們家族也都成了天主教徒。隔年姨公公過世,他是部落裡第一位以天主教儀式舉行殯葬彌撒的人。那是我進小學前夕發生的事,我忘不了姨公公穿戴卑南族傳統禮服入殮的那一刻。

  之後,除了學校教育的內容,我對西方文化和宗教知識的啟蒙,大都來自白冷會神父的教導。我哥哥是公東高工畢業的學生,我初一也曾寄宿台東培質院。錫質平、布培信等幾位神父的行誼,都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常掛在嘴邊的故事。姚秉彝神父、紀守常神父都曾在我們部落主持教務。紀神父會說卑南語,也吃檳榔,彌撒後喜歡輪流載我們騎摩托車繞村子,可惜不幸車禍早逝。賀石神父接替他在蘭嶼的工作,也做了我們的本堂神父。高中、大學時代,我和賀石神父有很深的情誼,一起到蘭嶼帶領小朋友畫畫唱歌。大三那年,他和紀神父命運一樣,騎摩托車出了一場大車禍,被迫離台回瑞士休養。一九八五年我到白冷會
  瑞士茵夢湖 (Immensee)總會院探望他,提起台東種種,殘疾的身軀,因壓抑的情緒而顫抖不已……。

  一九五○到一九六○年代天主教會在台灣各地的興旺發展顯然不只是台東白冷會一端而已。范毅舜兄轉到南台灣,在大武山下同樣見證了那個年代天主教會所創造的傳奇。毅舜兄筆下的萬金無染原罪聖母教堂雖然是一八七○年代前後由西班牙道明會神父所建立的聖堂,但受清末和日據時代詭譎多變的世局之影響,教務多有浮沉,不過,和其他地區一樣,一九六○年代初萬金天主堂重修落成後,她才逐漸成了天主教會重要的朝聖地。一九八四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將其列為宗座聖殿,其傳奇故事有了普世的印記。而毅舜兄《雙堂記》筆下的另一個教堂佳平法蒂瑪聖母堂,也是在一九五三年落成啟用的,她和萬金聖母堂雖然相隔只有兩公里左右的距離,但從傳教史的角度看,天主教會卻花了一百年的時間才走到。佳平教會也成了原住民第一座聖堂,是天主教會從平埔族地區走進原住民部落的標誌。

  眾所周知,一九七○年代以後台灣天主教會開始進入發展停滯的階段,福傳工作不斷面臨各式各樣的挑戰。外籍神父老化,新進神父的聖召不易,教友流失,許多的聖堂逐漸廢弛。早期神父們宣教的傳奇,和每一座教堂背後承載的信仰故事,不再有人聞問。范毅舜兄這幾年的踏查記錄,正好填補了這個記憶缺口。不過,在我看來,毅舜兄這一連串的書寫創作,不只是為教會史留下碑文,也不只是為教堂建築藝術的文化涵攝做出見證,更重要的是,他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觀看台灣史的視角。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台灣特殊的政治和國際環境,族群的對立,國家認同的混亂,連帶影響我們對自己文化歷史的理解。荷西、明鄭、清領、日據和民國的政治史觀,讓我們的歷史意識是斷裂的;漢番、閩客、本省外省和藍綠的分化,讓我們找不到合一的基礎。教會的歷史固然有她殖民帝國或教派競合的陰影在,但從其教義本旨和微觀作為看,她的確提供了一個超越世俗、跨越族群的實踐路線,嘗試以十字架上的聖愛,  縫合一切的對立。近幾年來荷西及日據時代文獻的翻譯出版,讓我們對台灣史的解釋,增加了漢人獨白之外的線索。我相信教會史的掌握,應該可以給我們提供另一種理解歷史的方式。一九二一年成立的白冷會,他們創會的宗旨,是為向「貧窮、受剝削的、受輕視的及失去人權的」人群傳教,這顯然超越了國別、族群的框架,展現歷史存在可能的另一層幅度。多年以前,我曾經建議天主教會和政府及學術部門,合作整理翻譯各修會的傳教文獻,作為我們研究台灣史的另一隻眼睛。最近台大的古偉瀛教授向前邁進了一步,二○一八年在趙川明、歐思定的合作下,由國立台東生活美學館出版了《白冷會台灣區會文獻選譯》(三冊) ,這都是令人欣喜的發展。

  這幾年我參與推動天主教「台灣 Camino」 的行腳活動,嘗試用腳連結四百年來散列台灣各地的教堂,喚醒我們的歷史記憶。兩年前,第一次的行腳就選擇了從佳平到萬金的路線。今年並多次探訪基隆和平島挖掘出來的諸聖教堂遺址,那是和萬金聖堂同樣由西班牙道明會神父在一六二○至一六三○年代建立的聖堂,南北兩座聖堂為我們訴說另一個完全不同於主流敘述的台灣史,  而故事當中的主角,不是別人,竟都是一直不被看見,被迫消音的,我親愛的族人。
 
劉振忠  / 天主教高雄教區主教   

   「 善詠物者,妙在即景生情。 」─ 清  李漁   

  首先非常讚賞作者,以攝影之才,如此文情並茂地介紹屏東的教堂,不僅照片美輪美奐,還以動人細膩的描繪,使它們不只是冰冷的建築物,更包含了外來傳教士初來台灣艱辛的傳教歷程,與當地原民文化碰撞及融合後誕生的新火花,也道出近年在時代的變遷下,遇到的困難與改變。

  初次閱讀《雙堂記-大武山下的聖堂傳奇》時,看著這些相片、文字,腦海中不禁如拼圖般,不斷拼湊出許多已久久沒有浮現的回憶,或美好,或辛苦,或感動;甚至有早已遺忘的回憶──或許自始至終僅存在於我的潛意識中──經由這本書,才使我與那早已褪色的過往,重新產生連結。

  書中講述到的淒美故事──蘇士郎神父,其實他也是我信仰上的父親!在我方呱呱墜地之時,是蘇神父在我的故鄉──嘉義幫我付洗,才成就今天的我。一九五三年他被調至屏東。因為我嬰兒受洗,對蘇神父一無所知,只是配合教友證的需要,才知道蘇神父是為我受洗的神父。來到高雄後,對於蘇神父才有更多的認識。佩服他來到屏東,不畏千辛萬苦,深入原住民區展開傳教工作,成為屏東原住民區的開教先驅。這是天主奇妙的安排,在許多時刻將我們的緣分牽在一起,似乎是在提醒著,在天主的愛內,大家都是一家人。

  如果你喜歡聽故事,喜歡四處旅遊,欣賞各有特色的教堂,誠摯地邀請、推薦你細細品賞這本作者悉心拍攝、仔細介紹的《雙堂記》。

  聖堂不僅是耶穌的家,也是我們的家,而我們能夠,也應該努力讓這個家更加豐富、圓滿。鼓勵大家在更了解聖堂每一處美麗與背後的涵義後,能夠在參與聖祭禮儀或參觀教堂之餘,多一份懷舊、溫暖且渴望與他人分享的心!
 
潘孟安 / 屏東縣縣長 /


  近年來,屏東縣政府致力推廣觀光旅行,同時也關懷旅行中的人文風土。從下淡水溪至鵝鑾鼻近百公里的路程,除有屏東母親之稱的大武山依傍在側,黑潮潮水帶來豐富的海洋資源。屏東境內更是族群多元,閩南人、客家人、魯凱族、排灣族,分別生活於平原、六堆地區、大武山境內;亦有十九世紀從他地移民而來的阿美族、平埔族馬卡道族等;近年新住民的到來,也帶來了更多光和熱的生命力。

  族群間的共存共榮,造就國境之南的風貌。《雙堂記:大武山下的聖堂傳奇》一書,亦充分表現了屏東的族群包容力。故事從兩座大教堂說起。屏東萬巒鄉的萬金聖母聖殿,是一座融合西班牙與閩南文化的建築,為台灣現存最古老教堂,亦是天主教信仰在台灣的發源地,象徵東西文化交融的結果。泰武鄉佳平村的佳平法蒂瑪聖母堂,則是台灣原住民部落首座天主教聖堂,其聖母像穿著原住民傳統服飾,可謂是歐洲建築風格與原住民工藝的完美融合,更名列「世界百大特殊教堂」。此兩座教堂,彼此緊鄰萬金,相距不過咫尺,創建時期卻相隔近一世紀,擁有不同的世紀情懷。

  本書分有三卷。〈卷一〉、〈卷二〉分別以「聖母聖殿」、「掌心琉璃」為題,透過兩座教堂的歷史溯源、建築特色等迥異的風格,一覽西方信仰在此落地生根的過程,並彰顯大武山下多元族群的特色。〈卷三〉的「神人之間」則是作者深入踏查訪問所挖掘的感人故事,透過多年後的一場尋親之旅,寫下神人之間曾是一道難解之題,亦是一段跨文化、跨族群的真愛故事。

  范毅舜先生透過他熟悉的影像技術,試圖爬梳、還原,並以科學的解析,進一步理解舊照片中所拍攝的時空、人物,輔以傳教士所留文書,挖掘歷史文獻,帶領讀者重新認識那段模糊且逐漸被遺忘的世紀。在揭開一張張被瞬間光影所紀錄的歲月中,人物因此定格、放大,曾經暫停在時光中的記憶,遂逐漸撥雲見日。范先生如行走在信仰中的旅人,用鏡頭訴說著百年教堂的今昔榮華。

  如今,兩座教堂橫跨時空到了二十一世紀,而在大武山下,還有許多故事,正在發生……

 


詳細網址:雙堂記:大武山下的聖堂傳奇~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雙堂記:大武山下的聖堂傳奇

詳細網址:雙堂記:大武山下的聖堂傳奇~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雙堂記:大武山下的聖堂傳奇 中文書>社會科學>文化研究>其他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