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原文名稱:Four Thousand Weeks: Time Management for Mortals,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0777857,頁數:276,出版社:大塊文化,作者:奧利佛‧柏克曼,譯者:許恬寧,出版日期:2022/01/22,類別:心理勵志
◆本書賣點
●《衛報》專欄作家探討「時間有限」的概念,融合第一人稱報導、哲學歷史漫談、智慧文獻及心理學,提出我們對時間的許多想像,並非不不可改變的事實,一切都是我們的選擇。
●即使活到八十歲,也不過四千多個禮拜而已。這本書從真正務實的角度講時間管理,打破淺薄而不具意義的建議,直指「終級的時間管理就是生命的管理」。
時間是我們最大的煩惱,因為我們感到不夠用。廣受好評的《衛報》專欄作家奧利佛.柏克曼在這本談論時間與時間管理的書中,提供輕快有趣的哲學指南,讓我們放棄流於表面的效率解決法,改而思考在面對人生的有限性時,如何依舊尋得喜悅。
人類的平均壽命短到令人髮指,小器到不給面子。即便活到八十歲,大約也只有四千個禮拜可活。
人人都知道時間不夠用。我們成天忙著應付愈來愈長的待辦事項清單,清理塞爆的收件匣,努力平衡工作與生活,還得隨時隨地對抗分心;一大堆的建議都教我們如何更有生產力、更有效率,要我們化身為「生活駭客」,善用一天之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然而,這樣的技巧通常只會火上添油。我們愈來愈焦慮,一直想要加快速度,但人生中最有意義的部分,永遠位於地平線之外。然而,我們很少把每天疲於應付時間不夠用,與最重要的時間管理問題想在一起:如何好好運用我們在世上的四千個禮拜。
本書作者柏克曼結合古今哲學家、心理學家與心靈導師的洞見,帶來生動、幽默、務實且深刻的時間觀與時間管理指南,要大家放棄現代徒勞無功的偏執習慣──「完成每一件事」。本書教讀者如何藉由接受人類的有限性,建立有意義的人生。我們許多思考時間的方式,只會搞得自己坐困愁城,但有些觀念並非逃脫不了的命運,也不是不可能改變的事實,而是我們以個人及社會的身分所做的決定。我們的做事方式可以全面改觀。
{終級的時間管理就是「生命的管理」──生產力狂必看!}
◆採取「定額」的生產力策略。
◆替每天的工作,事先設定時間界線。
◆一次專心做一個大計畫就好。
◆策略性地讓某些事不及格。
◆把注意力放在已經完成的事,不要只關注待辦事項。
◆使用只有單一功能的無趣科技。
◆練習什麼都不做=不逃避此時此刻的感受。
{我們假設生命最有意義的部分就在未來的某一刻,卻永遠不是現在這個當下}
反直覺重點一:
重新發掘時間的節奏,融入生理、注意力、能量、社群的自然節奏。反觀我們總是被機器、電腦制約,以為愈是竭盡所能、花愈多時間工作,就愈會利用時間。
反直覺重點二:
歷史上有不少藝術家、作家、作曲家都會利用儀式或其他技巧,建立創作的「深層時間」(deep time),排除現代對「生產力」的崇拜。這種崇拜不斷切斷注意力,增加倉促感。
反直覺重點三:
人類真正的自由是面對並擁抱我們有限的生命,而非想盡辦法占有它。提倡快速解方的自我成長文化,總是強調無限潛能、潛力無窮的觀念,這不但製造錯覺,且適得其反,讓生命浪費在許多令人分心的事物上。
反直覺重點四:
練習從時鐘的時間觀跳脫出來,進入宗教、神祕主義者實行的「永恆時間」的超越概念。到充滿奇異能量的「稀薄之地」,不論是大教堂,還是荒野的草原,體驗脫離時空的感覺。在那樣的地方,時鐘掌控的每日生活和超越時間的領域,界線開始模糊。
本書特色
▲切中需求的每日課題:我們面對永遠劃不完的代辦清單、看不完的mail,同時還要對抗無止無境的分心因子,專注力不斷縮減。時間有限成為每個人必得面對的問題。
▲揚棄對時間的錯覺:人會被時間及效率困住,是因為我們假設生命最有意義的部分在未來的某一刻,卻永遠不是現在這個當下。
▲面對真正的現實:作者重新檢討時間的概念,提出現代生活跟「時間有限」之間的扞格。匆忙感是如何破壞我們對時間的運用,多工作業永遠趕不上時間不夠用的焦慮感,時間不再純粹。
▲有建設性的觀念扭轉:人生不是只有工作品質,更宏觀地來說,生命品質更為重要。面對短得小器的生命,唯有拋開「做完每一件事」的迷思,才有辦法全心融入生命的節奏。
▲引用歷史上的實例:本書引述許多哲學家、本篤會修士、藝術家、作家的時間理念,對照工業革命以降的時間觀,深究如何讓我們與時間的關係正常化。
名人推薦
文森說書 YouTuber
朱家安 《哲學哲學雞蛋糕》作者
吳若權 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李惠貞 獨角獸計畫經營者
法呢 IG圖文創作者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黃星樺 Podcast「衣櫥裡的讀者」節目主持人
黃柏軒 詩人
楊斯棓 醫師、《人生路引》作者
趙又萱(少女A) 作家、編輯
歐馬克 馬克說書podcast主理人
盧建彰 詩人導演
省力推薦
各界佳評
不虛此行,或者,不須此行。你自己知道,你自己決定。──盧建彰,詩人導演
時刻問自己:「這個行為是我主動選擇的,還是無意識的盲從或逃避?」「這件事會讓我獲得什麼體驗?」現在拿起書的你,準備好面對自己為數有限的日子了嗎?──歐馬克,馬克說書podcast主理人
現代人被要求和機器一樣穩定不懈,不斷追求效率與產能,很多時候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許多時間管理課程,教我們怎麼用各種新奇小技巧來擠出更多餘裕,但是,如本書作者所說,「最終的時間管理是人類有限的生命」,當我們從這個制高點看,會發現許多汲汲營營變得無謂且單薄。作者從各方學科旁徵博引,改變我們對「時間」的認知,找到自己努力的意義。──趙又萱(少女A),作家、編輯
這本書除了是良師,也是陪伴我們的益友;以一絲幽默與不偏不倚的觀點討論重要議題,甚至探討存在這件事。作者柏克曼大概不會喜歡我這樣說,但我感到讀這本書是一筆時間的好交易。──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紐約時報》
十分有趣的一本書,帶著大家思考……歷史上,時間管理原則向來和生產力及效率的最大化有關,但柏克曼讓這件事充滿存在的重量……用語風趣,引人入勝,充滿好玩的洞見,偶爾探討深沉的議題,值得挪出極為有限的人生時間來閱讀。──芭芭拉.史賓德(Barbara Spindel),《華爾街日報》
本書完美落在實用的自我成長書與哲學探索之間……如同最棒的探索之旅,本書的眾多樂趣讓快轉鍵派不上用場,沿路驚喜連連。──提姆.亞當斯(Tim Adams),英國《觀察家報》
這本書的概念太棒了。與其提供如何在一天之中塞進更多事的新奇技巧,不如質疑我們為何不得不這麼做……我最喜歡的就是這種書,不會提供你神奇的人生解方,因為世上根本沒有這種東西。作者字字珠璣,以幽默、謙卑的精神檢視人類的掙扎……讀這本書讓人感到充分利用了時間。──瑪莉安.鮑爾(Marianne Power),英國《泰晤士報》
我平日向來喜歡閱讀柏克曼幽默睿智的報導,他質疑「自我成長」這個領域,但也加以提升。他揭曉事情能有多荒謬,但又尊重這個文類所滿足的深層人類衝動。本書精彩重現那樣的精神,令人耳目一新。我們輕鬆把相關議題稱為「時間管理」,但柏克曼清楚點出真正的問題所在,要我們重新與時間建立關係,打造出新人生。──克里斯塔.蒂皮特(Krista Tippett),廣播節目《論存在》主持人
這是一本很誠實的書。在工作、生產力和活出有意義的人生等各方面,我們的文化充滿了瘋狂的假設;這本書一一檢視事實,正如我們所需。──馬克.曼森(Mark Manson),《管他的:愈在意愈不開心!停止被洗腦,活出瀟灑自在的快意人生》暢銷作者
這是史上最重要的一本時間管理書。柏克曼一針見血,點出生產力駭客的問題。他提供深刻的見解,指出如何才能以最好的方式運用我們最稀有、最珍貴的資源。他的文章挑戰你重新思考該如何看待日理萬機,我們的睿智程度將更上一層樓。──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你確定嗎?》紐約時報榜首暢銷作家與《工作/生活》主持人
這本書值得一讀再讀,吸收後加以反芻,風格溫暖、風趣又睿智。我讀過之後無法忘懷。現代世界要我們假裝自己永遠不會死,這本書則把我們浸在冰涼的事實裡,讓我們腦袋清醒起來,如獲新生。──奈歐蜜.埃德曼(Naomi Alderman),《電擊女孩》作者
我們都知道時間有限,但沒注意到我們掌控時間的能力也有限。柏克曼告訴我們這一切是怎麼一回事。這本深刻(也經常令人發噱)的書,將促使你重新思考你對效率的崇拜,不再膜拜忙碌,重新把生活建立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什麼時候是好時候》、《動機,單純的力量》、《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作者
柏克曼對生產力的重新評估重要且深刻。我們忍不住多做一點的衝勁,有可能變成一種藉口,不願找出真正想做的事。唯有勇敢面對我們到底要什麼,才可能用更冷靜、更有意義、更有耐力的方式安排時間。──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沒有電子郵件的世界》與《深度工作力》紐約時報暢銷作者
一語中的……柏克曼提供撫慰人心的透徹分析,帶給被生活壓垮(有時是不合理的要求)的讀者一帖良藥。──《出版者週刊》
詳細網址: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前言
長期而言,我們都死了
人類的平均壽命短到離譜,少到嚇人,小器到不給面子。比一比你就懂我為什麼這麼說:第一個現代人類出現在至少二十萬年前的非洲平原,而科學家推測,生命未來將以某種形式再延續十五億年以上,直到日益增強的太陽熱度奪走最後一個有機體的性命。而你呢?假設你活到八十歲好了,那麼你大約有四千個星期可活。
當然,你可能很幸運,活到了九十歲,那麼你大約有四千七百個禮拜。你也可能和珍妮.卡爾芒(Jeanne Calment)一樣超級幸運。這位法國女性一九九七年過世時,據說享嵩壽一百二十二歲,成為有史以來最長壽的人士。卡爾芒記得自己見過梵谷,她主要的印象是這位十九世紀的繪畫大師酒氣沖天。此外,第一個成功複製的哺乳類動物桃莉羊在一九九六年誕生時,卡爾芒也得以成為見證人。生物學家預測,與卡爾芒相去不遠的壽命,很快就會成為常態。然而,即便高壽如卡爾芒,她依舊只在世間待了大約六千四百個星期。
以這樣的驚人對比來談壽命,就知道為什麼從古希臘哲人到今日的哲學家,向來把人生苦短視為人類存在的基本問題:上天讓我們的心智有辦法制定幾乎是無遠弗屆的遠大計畫,但實際上根本沒時間付諸行動。羅馬哲學家塞內卡(Seneca)在後世將標題定為《論生命之短暫》(On the Shortness of Life)的書信中,感慨道:「這段交到我們手中的時間匆匆流逝。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大部分的人終於感到準備好要開始活的時候,已經到了結束的時刻。」我第一次算出四千禮拜這個數字時,腦中一陣暈眩,但一回過神就開始騷擾朋友,要他們猜一般人可以活多久,而且不能做任何心算,要不假思索直接猜。有一位朋友的答案是六位數,而我感到有必要向她指出,即便是相當保守的六位數字,例如三十一萬個星期,大約已經等同從美索不達米亞的古蘇美人以來,所有人類文明存在的時間。當代哲學家湯瑪斯.內格爾(Thomas Nagel)曾經寫道,幾乎以任何有意義的時間尺度來看,「我們所有人隨時會向生命道別。」
詳細網址: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簡介
{我應該躺平,還是積極產出?}
時間永遠不夠用/工作永遠做不完/夢想永遠達不到?
──人生就是一場時間管理。
【朱家安 導讀】
★亞馬遜網站編輯選書★
時間永遠不夠用/工作永遠做不完/夢想永遠達不到?
──人生就是一場時間管理。
【朱家安 導讀】
★亞馬遜網站編輯選書★
◆本書賣點
●《衛報》專欄作家探討「時間有限」的概念,融合第一人稱報導、哲學歷史漫談、智慧文獻及心理學,提出我們對時間的許多想像,並非不不可改變的事實,一切都是我們的選擇。
●即使活到八十歲,也不過四千多個禮拜而已。這本書從真正務實的角度講時間管理,打破淺薄而不具意義的建議,直指「終級的時間管理就是生命的管理」。
時間是我們最大的煩惱,因為我們感到不夠用。廣受好評的《衛報》專欄作家奧利佛.柏克曼在這本談論時間與時間管理的書中,提供輕快有趣的哲學指南,讓我們放棄流於表面的效率解決法,改而思考在面對人生的有限性時,如何依舊尋得喜悅。
人類的平均壽命短到令人髮指,小器到不給面子。即便活到八十歲,大約也只有四千個禮拜可活。
人人都知道時間不夠用。我們成天忙著應付愈來愈長的待辦事項清單,清理塞爆的收件匣,努力平衡工作與生活,還得隨時隨地對抗分心;一大堆的建議都教我們如何更有生產力、更有效率,要我們化身為「生活駭客」,善用一天之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然而,這樣的技巧通常只會火上添油。我們愈來愈焦慮,一直想要加快速度,但人生中最有意義的部分,永遠位於地平線之外。然而,我們很少把每天疲於應付時間不夠用,與最重要的時間管理問題想在一起:如何好好運用我們在世上的四千個禮拜。
本書作者柏克曼結合古今哲學家、心理學家與心靈導師的洞見,帶來生動、幽默、務實且深刻的時間觀與時間管理指南,要大家放棄現代徒勞無功的偏執習慣──「完成每一件事」。本書教讀者如何藉由接受人類的有限性,建立有意義的人生。我們許多思考時間的方式,只會搞得自己坐困愁城,但有些觀念並非逃脫不了的命運,也不是不可能改變的事實,而是我們以個人及社會的身分所做的決定。我們的做事方式可以全面改觀。
{終級的時間管理就是「生命的管理」──生產力狂必看!}
◆採取「定額」的生產力策略。
◆替每天的工作,事先設定時間界線。
◆一次專心做一個大計畫就好。
◆策略性地讓某些事不及格。
◆把注意力放在已經完成的事,不要只關注待辦事項。
◆使用只有單一功能的無趣科技。
◆練習什麼都不做=不逃避此時此刻的感受。
{我們假設生命最有意義的部分就在未來的某一刻,卻永遠不是現在這個當下}
反直覺重點一:
重新發掘時間的節奏,融入生理、注意力、能量、社群的自然節奏。反觀我們總是被機器、電腦制約,以為愈是竭盡所能、花愈多時間工作,就愈會利用時間。
反直覺重點二:
歷史上有不少藝術家、作家、作曲家都會利用儀式或其他技巧,建立創作的「深層時間」(deep time),排除現代對「生產力」的崇拜。這種崇拜不斷切斷注意力,增加倉促感。
反直覺重點三:
人類真正的自由是面對並擁抱我們有限的生命,而非想盡辦法占有它。提倡快速解方的自我成長文化,總是強調無限潛能、潛力無窮的觀念,這不但製造錯覺,且適得其反,讓生命浪費在許多令人分心的事物上。
反直覺重點四:
練習從時鐘的時間觀跳脫出來,進入宗教、神祕主義者實行的「永恆時間」的超越概念。到充滿奇異能量的「稀薄之地」,不論是大教堂,還是荒野的草原,體驗脫離時空的感覺。在那樣的地方,時鐘掌控的每日生活和超越時間的領域,界線開始模糊。
本書特色
▲切中需求的每日課題:我們面對永遠劃不完的代辦清單、看不完的mail,同時還要對抗無止無境的分心因子,專注力不斷縮減。時間有限成為每個人必得面對的問題。
▲揚棄對時間的錯覺:人會被時間及效率困住,是因為我們假設生命最有意義的部分在未來的某一刻,卻永遠不是現在這個當下。
▲面對真正的現實:作者重新檢討時間的概念,提出現代生活跟「時間有限」之間的扞格。匆忙感是如何破壞我們對時間的運用,多工作業永遠趕不上時間不夠用的焦慮感,時間不再純粹。
▲有建設性的觀念扭轉:人生不是只有工作品質,更宏觀地來說,生命品質更為重要。面對短得小器的生命,唯有拋開「做完每一件事」的迷思,才有辦法全心融入生命的節奏。
▲引用歷史上的實例:本書引述許多哲學家、本篤會修士、藝術家、作家的時間理念,對照工業革命以降的時間觀,深究如何讓我們與時間的關係正常化。
名人推薦
文森說書 YouTuber
朱家安 《哲學哲學雞蛋糕》作者
吳若權 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李惠貞 獨角獸計畫經營者
法呢 IG圖文創作者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黃星樺 Podcast「衣櫥裡的讀者」節目主持人
黃柏軒 詩人
楊斯棓 醫師、《人生路引》作者
趙又萱(少女A) 作家、編輯
歐馬克 馬克說書podcast主理人
盧建彰 詩人導演
省力推薦
各界佳評
不虛此行,或者,不須此行。你自己知道,你自己決定。──盧建彰,詩人導演
時刻問自己:「這個行為是我主動選擇的,還是無意識的盲從或逃避?」「這件事會讓我獲得什麼體驗?」現在拿起書的你,準備好面對自己為數有限的日子了嗎?──歐馬克,馬克說書podcast主理人
現代人被要求和機器一樣穩定不懈,不斷追求效率與產能,很多時候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許多時間管理課程,教我們怎麼用各種新奇小技巧來擠出更多餘裕,但是,如本書作者所說,「最終的時間管理是人類有限的生命」,當我們從這個制高點看,會發現許多汲汲營營變得無謂且單薄。作者從各方學科旁徵博引,改變我們對「時間」的認知,找到自己努力的意義。──趙又萱(少女A),作家、編輯
這本書除了是良師,也是陪伴我們的益友;以一絲幽默與不偏不倚的觀點討論重要議題,甚至探討存在這件事。作者柏克曼大概不會喜歡我這樣說,但我感到讀這本書是一筆時間的好交易。──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紐約時報》
十分有趣的一本書,帶著大家思考……歷史上,時間管理原則向來和生產力及效率的最大化有關,但柏克曼讓這件事充滿存在的重量……用語風趣,引人入勝,充滿好玩的洞見,偶爾探討深沉的議題,值得挪出極為有限的人生時間來閱讀。──芭芭拉.史賓德(Barbara Spindel),《華爾街日報》
本書完美落在實用的自我成長書與哲學探索之間……如同最棒的探索之旅,本書的眾多樂趣讓快轉鍵派不上用場,沿路驚喜連連。──提姆.亞當斯(Tim Adams),英國《觀察家報》
這本書的概念太棒了。與其提供如何在一天之中塞進更多事的新奇技巧,不如質疑我們為何不得不這麼做……我最喜歡的就是這種書,不會提供你神奇的人生解方,因為世上根本沒有這種東西。作者字字珠璣,以幽默、謙卑的精神檢視人類的掙扎……讀這本書讓人感到充分利用了時間。──瑪莉安.鮑爾(Marianne Power),英國《泰晤士報》
我平日向來喜歡閱讀柏克曼幽默睿智的報導,他質疑「自我成長」這個領域,但也加以提升。他揭曉事情能有多荒謬,但又尊重這個文類所滿足的深層人類衝動。本書精彩重現那樣的精神,令人耳目一新。我們輕鬆把相關議題稱為「時間管理」,但柏克曼清楚點出真正的問題所在,要我們重新與時間建立關係,打造出新人生。──克里斯塔.蒂皮特(Krista Tippett),廣播節目《論存在》主持人
這是一本很誠實的書。在工作、生產力和活出有意義的人生等各方面,我們的文化充滿了瘋狂的假設;這本書一一檢視事實,正如我們所需。──馬克.曼森(Mark Manson),《管他的:愈在意愈不開心!停止被洗腦,活出瀟灑自在的快意人生》暢銷作者
這是史上最重要的一本時間管理書。柏克曼一針見血,點出生產力駭客的問題。他提供深刻的見解,指出如何才能以最好的方式運用我們最稀有、最珍貴的資源。他的文章挑戰你重新思考該如何看待日理萬機,我們的睿智程度將更上一層樓。──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你確定嗎?》紐約時報榜首暢銷作家與《工作/生活》主持人
這本書值得一讀再讀,吸收後加以反芻,風格溫暖、風趣又睿智。我讀過之後無法忘懷。現代世界要我們假裝自己永遠不會死,這本書則把我們浸在冰涼的事實裡,讓我們腦袋清醒起來,如獲新生。──奈歐蜜.埃德曼(Naomi Alderman),《電擊女孩》作者
我們都知道時間有限,但沒注意到我們掌控時間的能力也有限。柏克曼告訴我們這一切是怎麼一回事。這本深刻(也經常令人發噱)的書,將促使你重新思考你對效率的崇拜,不再膜拜忙碌,重新把生活建立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什麼時候是好時候》、《動機,單純的力量》、《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作者
柏克曼對生產力的重新評估重要且深刻。我們忍不住多做一點的衝勁,有可能變成一種藉口,不願找出真正想做的事。唯有勇敢面對我們到底要什麼,才可能用更冷靜、更有意義、更有耐力的方式安排時間。──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沒有電子郵件的世界》與《深度工作力》紐約時報暢銷作者
一語中的……柏克曼提供撫慰人心的透徹分析,帶給被生活壓垮(有時是不合理的要求)的讀者一帖良藥。──《出版者週刊》
詳細網址: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導讀 若我們總是為了未來而活,那我們真的活過嗎?/朱家安
前言 長期而言,我們都死了
第一部 選擇去選擇
第1章 接受人生有限
第2章 效率陷阱
第3章 面對有限性
第4章 使出更好的拖字訣
第5章 西瓜問題
第6章 敵人就在本能寺
第二部 人力所不能及
第7章 我們不曾真正擁有時間
第8章 你在這裡
第9章 重新找回休息
第10章 不耐煩引發的連鎖反應
第11章 搭上巴士就別輕易下車
第12章 數位游牧者的寂寞
第13章 滄海一粟療法
第14章 人類病
後記 不要抱持希望
附錄 坦然接受「生也有涯」的十種工具
註釋
謝辭
詳細網址: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0777857
- 叢書系列:Smile
- 規格:平裝 / 276頁 / 14.8 x 20 x 1.3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
《樂觀病》(The Antidote: Happiness for People Who Can’t Stand Positive Thinking)作者,《衛報》(The Guardian)獲獎特稿作家,長期撰寫心理學每週專欄「這個專欄會改變你的人生」(This Column Will Change Your Life)。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心理學》(Psychologies)、《新哲人》(New Philosopher),目前定居於紐約市。
譯者簡介
許恬寧
自由譯者,近期譯有《觀察的藝術》、《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和手機分手的智慧》。
詳細網址: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序
導讀
若我們總是為了未來而活,那我們真的活過嗎?
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作者)
二○○七年的一個下午,幾個朋友和我癱在宜蘭白米社區某家餐廳的扶手椅上,喝著早餐剩下的紅茶。下午時段餐廳沒營業,陽光斜斜穿過窗子,照亮長桌邊邊的一小角和地上的紙箱,沒有人說話。紙箱裡七零八落躺著膠膜封口的紅茶和吸管、彩色筆和膠帶。當時是某個營隊活動的第二天或第三天,身為主辦團隊,我們在各種有的沒的事情當中難得找到空檔耍廢。
這十幾分鐘的紅茶時光應該不是我們在營隊期間最有建設性的一段時間(應該啦),但卻是我十幾年後最記得的一段。當我邊吐魂邊把完稿交出,或者工作結束後在高鐵上呆滯,往往會想起並懷念那個下午。身為靠寫作和演講維生的自由工作者,要把自己搞得像當時那樣疲倦很容易,但要像當時那樣能享受空檔,卻似乎很困難。
是什麼改變了呢?
對現代人來說,忙碌好像是很好的事。我們從會說話以來就開始擔心自己將來無法把時間換成錢,對於一些人來說,出社會之後你忙碌,代表你成功把很多時間換成錢,出社會之前你忙碌,代表你正在為上面那件事進行充足的準備。總之,讓關心你的人知道你「很忙」,比起讓他們認為你「整天沒事做」更能帶來寬慰和安心,知道你有在做些「正事」。
不過,我們是為了做這些正事來到這世界嗎?特別是,包括加班在內,一天得做十個小時以上的正事?當然,所有東西都要代價,人類不可能耍廢度日(除非人類的數量遠小於現況,以至於光靠熱帶地區豐富的水果就能養活我們,到時候我們需要擔心的就只有要把吊床綁在哪裡才能曬到太陽又不會太熱)。我們總得做些事情,來讓食物工具娛樂用品等等東西長出來。
然而考慮到知識、科技和生產效率不斷增加,照理來說,我們用於工作的時間應該會不斷減少,因為我們可能只要過去的一半時間和資源,就能造出一樣多的好東西,不是嗎?還真的不是,現代人的工作時間一直都沒有和科技進展等比例縮短的跡象,而且剛好相反的是:科技增加了人的工作能力,能把工作帶著走,這反而讓現代人需要做更多的工作,讓現代人的上司有更多管道可以要求和監控現代人工作。一九三二年,哲學家羅素發表了著名的文章〈賦閒禮讚〉(In Praise of Idleness),主張在合理的世界裡,人應該一天只需要工作四個小時。然而在二○二一年,就算發現有人不管是在辦公室、在通勤還是在度假,都得一邊工作,你一點也不會意外。
現代生活如何讓我們變得不會生活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為了十餘年可能悠閒的退休時光,先辛苦工作四十年,這是划算的選擇嗎?在《人生4千個禮拜》裡,作家奧利佛.柏克曼挑戰這些理當至關重要,卻受到現代社會排擠的問題。他正確地指出,這些現象不只是社會環境對我們享受生活造成阻礙而已,這些阻礙也讓我們成為更不懂得享受生活的人。社會成功教會我們時間的寶貴和虛度光陰的愚蠢,但這並不是為了讓我們活在當下、享受現在,而是讓我們更願意用現在去換未來:拿童年玩樂的時間去換取好的高中,拿高中探索興趣的時間去換好的大學,拿大學純粹享受知識的時間去換更有前景的技術訓練和執照。我們當然可以這樣過活,但這樣過活的問題在於未來永遠不會到來,而你永遠無法享受現在。
資本主義的合理性,來自它能有效率地引導資源和人力,去開發和生產大家最想要的東西。照理來說,實施資本主義會增加人類整體福祉。若你現在沒感受到這事情的發生,有可能是因為資本主義也增加了其他東西。在《哲學能做什麼?》裡,美國聖母大學的哲學家蓋瑞•葛汀(Gary Gutting)指出資本主義有兩個不太對勁的特色。首先,資本主義底下的競爭並不會因為令人滿意的產品充足供應就停止,畢竟好還有更好,便宜還有更便宜,特別是這攸關公司存亡的時候。再來,資本主義也催生了各種「贏法」,例如藉由操弄大眾的偏好:如果讓你喜歡上我生產的東西,遠比生產你本來喜歡的東西更便宜,那為什麼不裁撤開發部門,把錢拿去做廣告呢?
到了這個關頭,當一個公司成功,這背後的原因已經不見得跟「開發和生產大家最想要的東西」有關了。資本主義活出了自己的生命,你要嘛扮演顧客,花錢滿足資本主義替你製造的欲望,要嘛扮演勞工,花時間讓上述事情成真,在兩種情況下,我們都不算是為自己而活。
現代社會影響我們想要些什麼,也影響我們想要自己是怎樣的人。在《成功的反思》裡,哈佛大學的哲學家桑德爾(Michael Sandel)指出,當社會讓我們有方便的標籤來反映自己的努力和天賦,我們就容易把這些標籤當成自己自我認同和生命成就的一部分,去追逐學歷、收入和社會地位,好像這些東西本質上就有不可取代的價值似的。
人類改變世界來讓自己過得更舒服,然而,我們用來改變世界的手段,最終也會改變我們自己。資本主義理想上能很有效率地滿足我們的欲望,不過當資本主義把效率用於操弄我們的欲望,這恐怕跟我們原來設想的不太一樣。用天賦和努力來分配資源聽起來很合理,但是當這些機制同時代言了人的價值,這就是另一回事了。這些問題重要,因為它們都關乎我們會成為怎樣的人、會想要怎樣過活。
時間管理的悖論
在這本書裡,作者柏克曼以「我們該如何度過有限的時間?」出發,談的是同樣全面的問題:身為現代人,如果你沒工作你就慘了,但如果你有工作,一定會面臨一個問題:時間不夠用。手上的工作做不完、真正想做的事情永遠輪不到自己去做,這是許多現代人的焦慮,這種焦慮養活了一整個「時間管理」、「自我專案管理」產業,包括一堆暢銷書和各種課程、諮詢服務。
這些書籍和課程能讓我們更有效率地使用時間嗎?或許吧,不過柏克曼指出,就算如此,這也完全走錯方向,因為現代社會有種特性,讓你的時間不可能夠用:假設勞工自我培力之後,能以一半的時間完成過去的工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在大部分的人力市場裡,這些老實的勞工就會被要求完成雙倍的工作。你增加的績效會被不有效的獎賞機制忽視,或是因為所有人都努力增加了績效而被抵銷。績效的增加當然為公司帶來了獲利,但你要有足夠的議價能力,才能讓這些獲利反映在自己的待遇上。
在很多時候,當一個人的能力增加,只代表他接下來得做更多事情,柏克曼舉的例子包括:洗衣機和吸塵器等清潔工具的發明,並沒有讓家庭主婦在清潔方面更省事,因為隨著清潔環境的成本下降,社會對於環境應該要有多乾淨的標準也隨之提高。另一個書中案例是email 和各種文書軟體,這些工具的通行增加了上班族的工作能力和效率,然而,要是你是老闆,你發現員工現在能在一定時間內做更多事,你會讓他們提早下班,還是叫他們做更多事呢?擋在我們和好日子之間的東西,是一個時間管理的悖論:當你愈會管理時間,你就需要愈多時間去做更多事。
我們擔心時間不夠,但提升運用時間的能力顯然不是好的解決方案。那我們到底該怎麼辦?特別是,當我們一面擔心,一面用當下的時間兌現未來的時間,我們什麼時候才會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呢?你覺得自己應該做完的事情,真的都是你有理由做的事情嗎?還是說,只是社會壓力和規則讓你有這種錯覺?
這些討論不只讓我們重新理解自己為何工作,也讓我們重新理解何謂耍廢。近年中國年輕人興起「躺平」運動:在克盡對家庭和社會的義務的情況下,停止努力打拚,接受最低生活水準來過日子。一般認為「躺平」是在對抗財富嚴重不均、沒有流動希望的社會,但若你用柏克曼提供的眼鏡重新觀看,或許會發現:要把握當下,你得先躺下。
詳細網址: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前言
長期而言,我們都死了
人類的平均壽命短到離譜,少到嚇人,小器到不給面子。比一比你就懂我為什麼這麼說:第一個現代人類出現在至少二十萬年前的非洲平原,而科學家推測,生命未來將以某種形式再延續十五億年以上,直到日益增強的太陽熱度奪走最後一個有機體的性命。而你呢?假設你活到八十歲好了,那麼你大約有四千個星期可活。
當然,你可能很幸運,活到了九十歲,那麼你大約有四千七百個禮拜。你也可能和珍妮.卡爾芒(Jeanne Calment)一樣超級幸運。這位法國女性一九九七年過世時,據說享嵩壽一百二十二歲,成為有史以來最長壽的人士。卡爾芒記得自己見過梵谷,她主要的印象是這位十九世紀的繪畫大師酒氣沖天。此外,第一個成功複製的哺乳類動物桃莉羊在一九九六年誕生時,卡爾芒也得以成為見證人。生物學家預測,與卡爾芒相去不遠的壽命,很快就會成為常態。然而,即便高壽如卡爾芒,她依舊只在世間待了大約六千四百個星期。
以這樣的驚人對比來談壽命,就知道為什麼從古希臘哲人到今日的哲學家,向來把人生苦短視為人類存在的基本問題:上天讓我們的心智有辦法制定幾乎是無遠弗屆的遠大計畫,但實際上根本沒時間付諸行動。羅馬哲學家塞內卡(Seneca)在後世將標題定為《論生命之短暫》(On the Shortness of Life)的書信中,感慨道:「這段交到我們手中的時間匆匆流逝。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大部分的人終於感到準備好要開始活的時候,已經到了結束的時刻。」我第一次算出四千禮拜這個數字時,腦中一陣暈眩,但一回過神就開始騷擾朋友,要他們猜一般人可以活多久,而且不能做任何心算,要不假思索直接猜。有一位朋友的答案是六位數,而我感到有必要向她指出,即便是相當保守的六位數字,例如三十一萬個星期,大約已經等同從美索不達米亞的古蘇美人以來,所有人類文明存在的時間。當代哲學家湯瑪斯.內格爾(Thomas Nagel)曾經寫道,幾乎以任何有意義的時間尺度來看,「我們所有人隨時會向生命道別。」
詳細網址: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 中文書>心理勵志>個人成長>人生規劃/自我改變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