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空心人:擁抱渴望被愛的靈魂【獨家書衣親簽版,加贈心理練習卡2張組(兩款隨機出貨)】,語言:繁體中文,頁數:280,出版社:遠流,作者:許皓宜,凌柏瑋,出版日期:2022/05/26,類別:心理勵志

空心人:擁抱渴望被愛的靈魂『獨家書衣親簽版,加贈心理練習卡2張組(兩款隨機出貨)』~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空心人:擁抱渴望被愛的靈魂【獨家書衣親簽版,加贈心理練習卡2張組(兩款隨機出貨)】


內容簡介


  後疫情時代,虛無主義當道
  人心動輒空了個洞
  還有填滿的可能嗎?
  人要如何守著心,守著溫度
  在亂世的流裡,游向愛的彼岸?
 
  我們可能陷入一種「空心」的狀態,卻不自知?
 
  活著,卻感受不到踏實的未來和生命的意義。
  活著,有自我的形體,卻少了發自內心的自信。
  活著,想要向人靠近,卻缺乏繫緊關係的能力。
 
  苦澀逐漸腐蝕內在,直至愛與被愛的感覺不再。那麼,人該仰賴什麼而活下去呢?我們還能守住心的溫度嗎?

  「空心」,一種失去活力和創造力的狀態,我們使用更多心智去應對生活,卻忽略了心靈與本能,失落了接觸真實情感、理解自我的能力。那麼總有一天,我們得去面對虛假的生命,把那些曾經失落的真實,一片片地拼湊回來。

  透過這些看似放棄、絕望,其實生命力熾烈的每一個故事,透過影像的沉澱與心理投射的練習;文字與影像,同時記錄著那些空洞靈魂的內心獨白,在陪伴與承接的過程中,溫柔梳理「空心」背後的心理議題。

  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一個重新建構自己生命意義的機會。因為我們明白了,活著本身就是美好。
 
  空心人都曾是傷心人,試圖終止磨損,是以捨棄了心。──吳曉樂
 
真心推薦

  王師|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禾浩辰|演員
  吳曉樂|作家
  洪瀞|《自己的力學》作者、大學老師
  張曼娟|作家、主持人
  連俞涵|演員、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楊守義|金鐘獎導演
  肆一|作家
  蔡淇華|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盧郁佳|作家
  羅毓嘉|詩人

  人心如迷宮般繁複,如大海般深沉。人心是通往幸福的關鍵,我們卻所知有限。所有朝向人心的探索工作必然是艱難的,有時,甚至是沉重的。這本書在寫作上的努力與即將和讀者分享的內容,是一份珍貴的禮物,也是通往希望的一把鑰匙。──王師(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許皓宜將心理學專長與當代人際百景,恰如其分的交織,讀者浸潤時有共鳴,轉身時有洞見;凌柏瑋以私生活為基底,延伸了主題的餘韻,主題紛然的影像也讓讀者可以稍停片刻,重新斟酌個人觀點。
  空心人都曾是傷心人,試圖終止磨損,是以捨棄了心。此書以「空心人」為名,兩位作者實際進行的卻是止損回填、十分「有心」的心靈重建工程。隨著書頁翻飛,我們或將察覺,因懷疑而流失的情感,隨著作者們真摯的邀請而一一重返。──吳曉樂(作家)
 
  閱讀這本書時,雖然自己只是個旁觀的讀者,卻一直感受到內心滿滿的悸動;皓宜老師在書裡所分享的故事,以細膩與清晰的諮商溫度,帶領你更真誠地看待與覺察每一個空心背後的幸與不幸,從中發掘如何接受不同價值觀的可貴。──洪瀞(《自己的力學》作者、大學老師)
 
  皓宜與柏瑋這本書,用文字與影像,同時記錄著那些空洞靈魂的內心獨白。讀著一則又一則的訪談故事,或許你會更明白自己的內心世界;瀏覽一張又一張充滿故事的照片,或許會讓你有所感動。當擁有感受的能力時,我們才能真實地活著,才不會是「空心人」。──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皓宜用「空心人」這個隱喻,相當符合我在心理治療現場的體會。比起憤怒、悲傷等強烈痛苦,更令人難以承受的,往往是「徹底失去感受快樂的能力」,生命彷彿失去了色彩和聲音,做任何事都感受不到意義與樂趣。當眼淚能夠好好流出來時,深埋在眼淚下面的快樂與希望,才有重現天日的機會。──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很少有一種工作,像心理諮商師與紀錄片導演一樣,「陪伴」著個案主角走上一段長長的人生道路,不僅傾聽他們深藏內心的聲音,也記錄現實生活中故事的發展。空心人也許並不像字面上說的「空」,它更像是告訴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佈滿大大小小的「破洞」,需要被不同的愛「填滿」。──楊守義(金鐘獎導演)
 
  《空心人》一書,寫的不是一個人的內心如何空洞,而是一種在心裡用力揮舞雙手的求救,期待著世界能有所回應的盼望。心理師許皓宜與攝影師凌柏瑋,在連傷心都感受不到的時刻,以文字與影像溫柔地包覆了空蕩蕩的心房。──肆一(作家)
 
  所有的空心人,心中若能填滿愛與溫柔,應該會捨不得離開這個世界。或許,我們可以先從閱讀這本書開始,掩卷後,我們將會更懂得如何溫柔以待,讓彼此都不再空心地活著!──蔡淇華(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空心人》以會談中生動細膩的表情、對白,戲劇化逆轉的發現,象徵經常漫長、艱辛、挫敗的復原。聚焦於父母忽略或吞噬兒女,是作者傾盡心血提倡的防治觀點。或許該感謝作者,藉此賦予我們進一步探索自殺者所遇黑暗面的勇氣。──盧郁佳(作家)
 
  每一個「空心人」可能都是從血肉之軀而被「鏤空」的。一點一點,可能是社會對族群的偏見與壓力,可能是來自原生家庭的齟齬,可能是個人經濟的突然潰散。如果有一件事情可以鎮壓這個世界的惡意,那將會是愛,將會是擁抱。在我們能夠接住更多衰落的空心的靈魂之前,能不能,不要再失去任何一個人?──羅毓嘉(詩人)


詳細網址:空心人:擁抱渴望被愛的靈魂『獨家書衣親簽版,加贈心理練習卡2張組(兩款隨機出貨)』~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序言 後疫情時代的心靈挑戰:缺乏信念、缺乏未來、缺乏愛/許皓宜
序言 《空心人》:是影像,也是書/凌柏瑋
 
症狀一  困住感
望子成龍卻成籠
「影像故事」 困住與掙脫──在困住感中追尋自我的人們
「鏡頭背後」 每個人都有隱藏的自我

症狀二  努力無用論
無人知曉的溫柔
「影像故事」 努力與放棄──每個人的努力,都有無人知曉的溫柔
「鏡頭背後」 誠實,存在才會有意義

症狀三  重複的負面記憶
無法過去的過去
「影像故事」 改變與不變──換個角度看世界的勇氣
「鏡頭背後」 從「亂中有序」到「斷捨離」

症狀四  轉移痛苦的行為
自殺傾向滿分的人?
「影像故事」 成長與印記──沉睡的童年記憶
「鏡頭背後」 何嘗不是為了好好活?

症狀五  裝出來的強
兩隻怪物養大的小怪物
「影像故事」 猙獰與脆弱──你能認得多少面向的自己?
「鏡頭背後」 可怕的人最脆弱,看來自由的人是孤單

症狀六  失去活力
無菌室裡長大的孩子
「影像故事」 頹廢後的生命力──陰暗角落的希望微光
「鏡頭背後」 有多想要,就有多自由

症狀七  恐懼平凡
永遠與永恆的區別
「影像故事」 平凡與偉大──平凡,但不平庸的那些角落
「鏡頭背後」 平凡人,也可以不平庸地過生活

症狀八  無法表達
能跳舞卻不能走路的少女
「影像故事」 彆扭與灑脫──重新執起・當小孩的機會與權利
「鏡頭背後」 關於「彆扭」這種角色設定

症狀九  罪惡感
沒有資格快樂的人
「影像故事」 承擔與原諒──有人在為你承擔,有人在尋求原諒
「鏡頭背後」 尋找快樂的那把鑰匙

症狀十  失控感
拒絕營養的身體
「影像故事」 失控與掌握──致・那些撫慰人心的角落
「鏡頭背後」 你的以為都不是以為
 
後記 從空心到實心:少了真實,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是虛名/許皓宜

 


詳細網址:空心人:擁抱渴望被愛的靈魂『獨家書衣親簽版,加贈心理練習卡2張組(兩款隨機出貨)』~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空心人:擁抱渴望被愛的靈魂『獨家書衣親簽版,加贈心理練習卡2張組(兩款隨機出貨)』~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許皓宜


  擅長「用關係說故事」的諮商心理師,現就讀政治大學傳播研究所,努力耕耘影像製作與劇本創作,同時為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筆耕多年,出版著作包括《情緒陰影》、《情緒寄生》、《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等書。
 
凌柏瑋


  曾擔任國內外多部電影與電視製作的攝影助理、攝影師,參與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的拍攝團隊已長達十年,近年逐漸跨足攝影指導及執行導演的職務,專長為動態攝影與空拍攝影。2016年和團隊參與客家電視台拍攝「閱讀台灣海洋」,入圍德國綠色影展(Green Screen Festival);2018年以國家地理頻道「透視內幕:棲蘭秘境馬拉松」,榮獲第54屆金鐘獎非戲劇類節目攝影獎。目前就讀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


詳細網址:空心人:擁抱渴望被愛的靈魂『獨家書衣親簽版,加贈心理練習卡2張組(兩款隨機出貨)』~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後疫情時代的心靈挑戰──缺乏信念、缺乏未來、缺乏愛
許皓宜


  身為一名心理助人工作者,面對人生的失落與無常,已是我們生活的常態。

  我曾有幾次衝上頂樓勸退欲跳樓者的經驗,也曾諮商各式各樣自殺未遂和自殺計畫的個案。從事這樣的工作十分耗費心力,但看著那些原本無望的心靈,在會談過程中,一點一點地累積起足以迎向未來的希望,當他們完成個人歷程,步出診療室向我揮手道別時,我總會偷偷將他們的神情刻印在心底。在我自己遇上人生低潮的時候,這些臉孔無疑是陪伴、支撐我繼續前行的力量。

  二○二一年十二月六日,是我從事專業工作十多年來,第一次在校園中經歷學生自殺成功身亡。說第一次可能有點誇張,但那些剛入行時年輕稚嫩的經驗,大多是站在較遠的位置,旁觀這些墜落;等到自己成為一線的危機處理人員,頂著「當事人第一」的倫理準則,總是得挺起腰桿,期許自己將每一片搖搖欲墜的輕生意志通通「接住」。當這些反覆的經驗變成生活日常時,雖然早明白總會遭遇「接不住」的時刻,卻沒料到原來接不住的間隙所發出的巨響,竟也是如此無情地撞擊自己的心靈。

  大學生的自殺死亡率已悄悄逼近青少年死亡原因第一名。二○一九年,大學生自殺成功者已來到三位數一百七十七名;二○二○年後的數字更多。然而,或許是大家都轉去關心COVID-19的確診數字了,這實際的自殺成功數字,竟難以查到確切。

  年輕人自殺率究竟是如何攀升的呢?

  二○二一年底,跟進校園事件五十天後,我心裡開始有了某種模糊的答案。我看見當代的年輕人,有些迷走在家庭學校與社會的邊緣,有些耽溺在危險的親密關係中,有些透過暴力與虐待的互動來宣洩內在空虛,更有些成癮於飲食菸酒,靠著深夜催吐來掏空迷惘的焦慮……。坦承地說,在這些年輕大學生身上,我彷彿看見大四那年的我自己:

  活著,卻感受不到踏實的未來和生命的意義。

  活著,有自我的形體,卻少了發自內心的自信。

  活著,想要向人靠近,卻缺乏繫緊關係的能力。

  當人們心中缺乏信念、缺乏未來、缺乏愛時,便會用個人獨特的方式,站在自我毀滅的邊緣。

  所以有時迷惘,有時孤單,有時討厭自己……

  慢慢地,心便空了。守不住心跳的溫度,成為一種「空心」的狀態。

  於是山雨雲月的感動、大川大海的遼闊,都難以傳遞活著的美好。

  苦澀逐漸腐蝕內在,直至愛與被愛的感覺不再。

  那麼,人該仰賴什麼而活下去呢?

  我們還能守住心的溫度嗎?
 
  這是書名引用英國詩人托馬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於一九二五年所寫作品〈空心人〉(The Hollow Men)的由來,也是後疫情時代,人類必然觸及的內在精神世界的問題。

  我很幸運在承擔將近兩個月的校園危機後,遇上了柏瑋,願意透過他的影像和鏡頭,與我一起探討這個侵蝕現代年輕人心靈的重要議題。《空心人》這本書只是個開始,未來我們將透過各種不同的影像和文字創作,打開這些危機背後的神秘面紗。

  這本書涵蓋了大量的故事和影像的結合,除了有我身為心理專業人員的視角之外,也有身為導演的柏瑋自我探索的視角。兩者之間所夾帶的「影像故事」,建議讀者可以先避開我們對照片的文字詮釋,寫下你自己看見照片時所閃過的想法,然後再回過頭來閱讀照片的註解。這是一種有趣的心理投射練習,當你回過頭來檢視自己的文字內容時,或許你會開始對自己的心境和看待事物的眼光有所領悟。

  這本書的內容來自於各種生命經驗的改編與重組。不管真實或虛構的,都反映我們每個人皆可能遭遇的現實人生。
 
  空心人(節錄)
  我們是空心人
  我們是填充著草的人
  倚靠在一起
  腦殼中裝滿了稻草。唉!
  我們乾巴的嗓音,當
  我們在一塊兒颯颯低語
  寂靜,又毫無意義
  好似乾草地上的風
  或我們乾燥的地窖中
  老鼠踩在碎玻璃上的步履
  呈形卻沒有形式,呈影卻沒有顏色
  麻痺的力量,打著手勢卻毫無動作
  那些穿越而過
  目光筆直的人,抵達了死亡的另一王國
  記住我們——萬一可能——不是那迷途的
  暴虐的靈魂,而僅僅是
  空心人
  填充著草的人。
  ——托馬斯·艾略特
 
《空心人》:是影像,也是書
凌柏瑋


  「你的影像裡有很多故事,不只是一張照片!」皓宜興奮地說。

  我和皓宜認識,是在一個節目拍攝的工作場合,在那短短的工作空檔裡,我們互相交流不少關於影像創作的理念和想法。她也看了一些過去我在各地拍攝工作時的隨拍照片,善用她的專長穿透了每一張照片,看見許多照片背後、甚至是我對自己故事一直以來理所當然的主觀。那天她告訴我,有些影像背後的脈絡,其實或多或少跟自己的記憶有關。

  文字與影像互為主體的共存,如電影般看見人性最光明與最陰暗的角落──我們約好有一天要實現這樣的合作。於是,便有了《空心人》這本書。

  曾經,我以為會把自己這些最赤裸、最真實的故事藏在每個影像創作後面,或是隱身在劇本寫作裡;曾經,我也以為自己一直以來離這種「空心」的狀態很遠很遠,甚至認為自己無法承接此類故事,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幫助這些「具有心裡創傷」的人。這次透過文字梳理,重新回頭看看自己的過去,也才發現,其實我跟他們好近好近,或許該說,生命的某些時刻、某些經驗,總迫使我們面對內心的荒蕪。

  撰寫「鏡頭背後」的過程中,一開始其實是疏離的,就像在一座更高的山頭遠眺另一座山的山腰,是用比較遠的視角觀看自己以前的樣子,然後理性地審視和分析那個自己,文字既沒有溫度又充滿距離。後來經過心理上和文字上的反覆整理,才發現原來是我根本沒有勇氣走向以前的自己。

  在過往的人生裡,有太多時候走得太快,快到輕易忘記前面的經歷,或是快到一切都覺得理所當然,但又唯有如此,才能不在太過辛苦的經驗裡徘徊逗留,也才能走到今天這一步。藉由書寫,竟似一把把勾起那些早以為流失掉的情感;皓宜筆下主角的故事,無疑也觸動了我內心最深處、那些不敢面對的少時回憶。

  書寫前,我們一起訪視其中幾位主角,其中一位朋友對我們說:「我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因為我想告訴有類似處境的人,他們並不孤單。」起初聽到這話,並沒有太多感受,只覺得那是願意或不願意而已。但當我開始寫下自己的故事,就發現這其實需要比天還大的勇氣,才能揭露自己最不願意面對的那個角落,為的只是鼓勵和自己一樣的人:不管你如何對自己感到絕望和誤解,當你走過這個歷程,卻將擁有無比強大的生命力。

  這本書記錄著皓宜所經驗過的「空心」的狀態與故事,同時也是身為影像工作者的我喚醒自己沉睡過往的歷程。裡頭有許多文字,是在每一個夜裡獨自窩在房間,默默流淚寫出來的,雖然常常搞得自己精疲力盡,但完稿之後,卻是如釋重負、暢快無比。

  空心的狀態並不可怕,該恐懼的,是我們不敢面對它。
 
推薦文

  人心如迷宮般繁複,如大海般深沉。人心是通往幸福的關鍵,我們卻所知有限。所有朝向人心的探索工作必然是艱難的,有時,甚至是沉重的。這本書在寫作上的努力與即將和讀者分享的內容,是一份珍貴的禮物,也是通往希望的一把鑰匙。


──王師(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試圖終止磨損,是以捨棄了心

  曾在匿名論壇看到一個問題:「如何毀掉年輕人?」一則迴響甚廣的回答是:「給年輕人理想的承諾,再給他們貧瘠的現實。給他們願景,再讓他們目睹短視的人活得更快樂。」

  此一問答乍看悚然,實則是對於年輕人自殺現象無計可施的叩問,正好與《空心人》呈現的景觀不謀而合。我們處於訊息和資源都無比豐盛的時代,為何夜深人靜,對鏡獨坐,竟感到巨大的空洞與匱乏?

  許皓宜、凌柏瑋在書中完成了深刻不俗的探究。許皓宜將心理學專長與當代人際百景,恰如其分的交織,讀者浸潤時有共鳴,轉身時有洞見;凌柏瑋以私生活為基底,延伸了主題的餘韻,主題紛然的影像也讓讀者可以稍停片刻,重新斟酌個人觀點。

  書中一句「痛不一定代表不想活,反而,是因為太想活所以心痛」。空心人都曾是傷心人,試圖終止磨損,是以捨棄了心。此書以「空心人」為名,兩位作者實際進行的卻是止損回填、十分「有心」的心靈重建工程。隨著書頁翻飛,我們或將察覺,因懷疑而流失的情感,隨著作者們真摯的邀請而一一重返。


──吳曉樂(作家)

 
每一個空心背後的幸與不幸

  坦白說,閱讀這本書時,雖然自己只是個旁觀的讀者,卻一直感受到內心滿滿的悸動;很難不佩服皓宜老師在諮商專業上所累積的知識,以及好長時間以來,她是如此有見地的洞察、傾聽、詮釋、撫慰、關懷,以及陪伴「空心人」的過程。

  「情緒」的起伏是非常複雜、強烈且具有穿透性的,經常引起相當程度的愉悅或焦慮,還會持續好一段時間,而「空心人」伴隨的通常是後者。與之相處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這個過程中該如何穩住自己的情緒。

  列夫‧托爾斯泰藉由《安娜‧卡列尼娜》告訴我們:「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與之相對的,皓宜老師在書裡所分享的故事,以細膩與清晰的諮商溫度,將帶領你更真誠地看待與覺察每一個空心背後的幸與不幸,從中發掘如何接受不同價值觀的可貴。


──洪瀞(《自己的力學》作者、大學老師)

 
他的眼神,為何如此空洞?

  皓宜與柏瑋這本書,用文字與影像,同時記錄著那些空洞靈魂的內心獨白。

  一直到現在,還有許多人以為,那些企圖自殺的人,是意志力薄弱、不夠樂觀、不知滿足、不願努力,或者是一時衝動;殊不知,在他們心中,那些想死的衝動,無時無刻不存在著,他們得耗費超乎你想像的力量,才能克制住自己。

  對他們而言,活著,好累;但要結束生命,也好難!

  過去,我在中學擔任輔導老師時,也常接觸有自殺危機的個案。我總會看見有些孩子,在高一時滿心期待地進入校園展開新生活,卻在課業壓力、人際挫敗、父母期許或各種比較壓力下,漸漸地,臉上失去了光彩,只剩下暗淡與陰沉的身影。

  與他們談話時,感覺不到生命的溫度。他們對未來不抱期待,內心情感麻木,對所有的事情都是「無所謂」,如行屍走肉般過著一天又一天。

  我好想問:「是什麼讓你的眼神如此空洞?」

  「不知道……」對他們而言,探究這些,似乎也沒什麼意義吧!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正好也擁有類似的生活樣貌?你可以透過閱讀這本書,從文字與影像中,獲得共鳴。讀著一則又一則的訪談故事,或許你會更明白自己的內心世界;瀏覽一張又一張充滿故事的照片,或許會讓你有所感動。

  當擁有感受的能力時,我們才能真實地活著,才不會是「空心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當眼淚能夠好好流出來時

  「嘿,柏嘉,你有沒有一種感覺,每次帶完活動,都有種黑暗籠罩著你。小的活動成功是小小黑暗,大的活動成功就是大大的黑暗!」這是我認識多年的好友,自殺前留給我的最後一句話。他帶著爽朗的笑容對著我說。

  當時我二十一歲,原本一心想要擠進大眾傳播領域,讓自己更有錢有名,辦更大的活動。但好友突然的轉身離開,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想要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會不會在種種成就的背後,等著我的其實也是某種「黑暗」?

  後來我轉向投入心理治療領域,花了很多時間,想要尋找好友那個爽朗笑容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答案。

  閱讀完此書,皓宜用「空心人」這個隱喻,相當符合我在心理治療現場的體會。比起憤怒、悲傷等強烈痛苦,更令人難以承受的,往往是「徹底失去感受快樂的能力」,生命彷彿失去了色彩和聲音,做任何事都感受不到意義與樂趣。

  要幫助「空心人」重新獲得「感受」的能力,需要有人像皓宜那樣,陪著他們安心地經歷、感受痛苦,當眼淚能夠好好流出來時,深埋在眼淚下面的快樂與希望,才有重現天日的機會。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心理諮商師ft.紀錄片導演呈現的台灣心理圖像

  我很喜歡看的影集中,許多都有心理諮商師的角色。這些類型較常出現在黑色電影、犯罪類型,或是校園成長的故事中。對編劇來說,置入一個心理諮商師在劇本中,像是一個能成功開展故事角色心理狀態的顯影劑。

  很少有一種工作,像心理諮商師與紀錄片導演一樣,「陪伴」著個案主角走上一段長長的人生道路,不僅傾聽他們深藏內心的聲音,也記錄現實生活中故事的發展。

  內在vs.外在,像是二元對立的關係,但在心理諮商師與紀錄片導演的個案脈絡中,兩樣總合,才是每個人完整故事的全部。有了內在與外在、過去與現在,這更像接近「全人」。

  書中柏瑋導演將心中深藏三十年的故事,以自己的影像創作試圖與過去的自己對話。攝影是光,光映照的圖像讓自身的輪廓越來越清晰,也成為他邁向導演之路的力量。

  空心人也許並不像字面上說的「空」,它更像是告訴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佈滿大大小小的「破洞」,需要被不同的愛「填滿」。


──楊守義(金鐘獎導演)

 
文字與影像的溫柔包覆

  生活著就會有必然的失落或磨難,可是有些巨大的傷痛超出了負荷,因為心裡裝不下了,反而讓心破了一個洞,於是再也擺不進去其他東西。存在著,卻不是生活著,心裡頭空蕩蕩的。有時候,傷心比快樂容易許多,然後日子拉長了,最後就連傷心都不再重要。

  當快樂與傷心都不復存在時,連帶自己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可是這些失去,其實正巧表示了自己對真實的渴求。

  這兩年由於新冠疫情,原本熟悉的生活改變了,更加深了心裡頭的茫然與不安。而在這樣心靈益發灰暗的時刻,或許溫柔以待是一帖藥方。感受溫暖柔軟,試著理解自己,跟自己和平相處,給自己一點時間去調整呼吸。

  《空心人》一書,寫的不是一個人的內心如何空洞,而是一種在心裡用力揮舞雙手的求救,期待著世界能有所回應的盼望。心理師許皓宜與攝影師凌柏瑋,在連傷心都感受不到的時刻,以文字與影像溫柔地包覆了空蕩蕩的心房。


──肆一(作家)

 
心中若能填滿愛與溫柔

  很令人遺憾,我和皓宜一樣,在二○二一年經歷了學生自殺身亡的傷痛。

  陪伴那位女學生好長一段時間,陪著她得獎,甚至申請到頂大。但她還是在上大學前選擇離開這個世界。我永遠記得,她曾指著自己的大腦說:「醫生說我這裡缺了一塊。」

  女孩從國中時期就開始傷害自己,念高中後,雖然不斷經歷情緒的起伏,但也因為活在當下,寫作持續進步,拿下許多全國獎項,也開始勇於編織夢想。然而在母親過世後,她的心被挖了一塊。畢業後,談了一段沒有結果的愛情,確定無法挽回時,她的心被掏空了,成了名符其實的「空心人」。心沒了,活著,也沒了意思。

  那一刻,我終於明瞭,她和書中的主人翁們一樣,缺的,是愛。

  書裡的阿龍,因為找不到父母的愛,每天只想自殘。幼幼被父母婚姻的陰影壟罩,自殺是她索愛的發聲法。因為母親說不出愛,父親的愛也缺席,默言選擇自殺兩次。然而,女孩溫柔卻因為對世界溫柔,挽回一命。

  是啊,所有的空心人,心中若能填滿愛與溫柔,應該會捨不得離開這個世界。或許,我們可以先從閱讀這本書開始,掩卷後,我們將會更懂得如何溫柔以待,讓彼此都不再空心地活著!


──蔡淇華(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心理困擾的冰山一角

  我們都迫切想知道,為什麼學生會跳樓,怎麼做才能阻止?原因繁複多重。個案研究者經年累月採訪遺族、親友,未必能解釋生前的精神全貌,使人們傾向統計、分類。

  例如中國清華大學心理諮詢中心在〈大學生自殺風險因素的個案研究〉中,調查十四所名校、三十三例自殺死亡學生,提出主要是由學校負性生活事件(如學業困難、戀愛問題等)誘發。抑鬱、精神分裂是高風險因素;疾病、家庭問題、不良性格是潛在因素。這份研究使人懷疑是在自殺者和其他人之間劃清界線、傷病分類,這一邊即使為自殺高風險群,多做什麼也沒用;那一邊為普通人,什麼都不用做也不會怎樣。即使承認涂爾幹(Émile Durkheim)觀點的體制因素,也承認體制無法改變,所以對自殺者愛莫能助。

  《空心人》以靈慧溫柔、鍥而不捨的關懷,訪談十位倖存的年輕人,呈現了自傷、恐慌、厭食等的家庭因素。突破所謂學業困難、戀愛問題的盲點,它們往往並非獨立於家庭因素或人格疾患,而可能是家人互動失衡的結果。互為表裡,而不是輕重之別。在作者老練的速寫下,受訪者的困境和一般人的煩惱,界線是模糊難辨的,這些自殺行為似乎都是心理困擾的冰山一角。聚焦於父母忽略或吞噬兒女,是作者傾盡心血提倡的防治觀點。

  《空心人》以會談中生動細膩的表情、對白,戲劇化逆轉的發現,象徵經常漫長、艱辛、挫敗的復原。主角往往孤獨忍耐、善良可愛、惹人心疼。

  不過《自殺防範指引》稱,「近期研究發現,在年輕自殺死亡人口中,有二到五成的人格疾患盛行率,較相關的有邊緣性人格疾患和反社會性人格疾患。」邊緣性人格疾患與自殺、自殘有關,有一成死於自殺,無研究數據支持防治或住院可阻止。但急診室大規模追蹤自殺未遂者,當中僅百分之三到六自殺死亡。差異可能反映,同意接受研究的患者,自殺傾向較輕。自殺未遂者和自殺成功者互相獨立,僅百分之三的人重疊。本書選擇呈現自殺未遂者光明樂觀的希望,或許書中個案遇到作者就是幸運,或許該感謝作者,藉此賦予我們進一步探索自殺者所遇黑暗面的勇氣。


──盧郁佳(作家)

 
你有失去過你的朋友嗎?我有。

  每一個「空心人」可能都是從血肉之軀而被「鏤空」的。一點一點,可能是社會對族群的偏見與壓力,可能是來自原生家庭的齟齬,可能是個人經濟的突然潰散,逐一逐一,把人們掏空了。

  我們常常問:「究竟是什麼東西,在什麼時候毀壞了呢?」

  即使是台灣對於同性婚姻是否要達致合法化、用什麼方式來合法化的那段期間,網路像是惡意的荒原,謠言在那裡生長,不屬於你我的罪名被安插在每一個同志的身上。我曾以為對話會有效果,我曾以為如果真誠地看進對方的眼睛,他們是不會傷害另一個人的。但這些信念,直到我某次讀到這樣一句話:「如果我的小孩是同性戀,我會親手把他殺死。」我幾乎要不再相信人性裡頭有不會動搖的「善」。

  他們說,同性戀滾出台灣。他們甚至喊了好幾次,像是在說,惡可以永恆,恨會傳染。

  你有失去過你的朋友嗎?我有。

  我覺得無比疲累。我覺得粉碎,覺得必須練習一片一片把自己拼回來。我看著鏡中的自己端坐如一具初醒的木偶,當他們喊著要傷害每一個出現在他們面前的同性戀,令我想起一個並不好笑的、流傳在男同志圈裡的苦澀笑話:「同性戀不會傷害別人,他們也不會殺人。他們最多只能殺掉他們自己而已。」這世界對同性戀不公平。

  沒有關係,我們殺掉自己,也就是了。

  當炭爐在密閉的房間裡燒出濃濃的塵煙,我不知道,當時他們想的是什麼。必定不會是婚姻吧。他們只是想要被當成一個人,被好好地對待而已。那甚至與婚姻無關啊你知道嗎?同志要的只不過是「平權」啊你知道嗎?沒有藉口,也不是詭計,只是想要在一個法律承認你「與其他人享有同樣的權利」、而不被傷害的地方,好好地活下去。活下去,這願望竟然都這麼困難嗎?

  只是想要有個家,為何那麼難呢?

  我想起我那思覺失調的朋友A。想起他恐同的父親,想起他父親用以傷害他的那些言語,他的男身女相,他的妝容完整。他墮進無底深淵,說:「我不是故意鬧到這樣痛苦,和男人抱在一起然後訴說在一起的那些事情。不可能,我有自尊心。」但他早已經碎掉了。如果,這是一個能夠接納同志之所以為同志、就是因為他們是他們自己的世界,我的朋友A的故事,會不會變得不一樣呢?

  我不知道。但我的朋友A被他的「戶籍地」驅逐出境。他繼續傳無法解讀的簡訊給我,向我求救。他說:「你可以請他們停止這些事情嗎?很不厚道。」我無法幫助他拆除那些「假裝成溫馨異性戀夫妻的臨時演員就是要改變我的性向」,我無法幫助他「聯繫我的母親鎮壓我的父親」。我一方面練習不在意,另一方面,則繼續練習用比較不受傷的方式在意。

  我畢竟救不了他。承認這件事情讓我的心都碎了。但我真的好想好想要改變這個世界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即將加諸於每一個同志身上的傷害。

  「你不要傷害他們啊,他們會死掉的。」我不想再失去任何一個朋友。

  如果有一件事情可以鎮壓這個世界的惡意,那將會是愛,將會是擁抱。讓我們撐住,這場戰役還長得很啊。但在我們能夠接住更多衰落的空心的靈魂之前,能不能,不要再失去任何一個人?


──羅毓嘉(詩人)

 


詳細網址:空心人:擁抱渴望被愛的靈魂『獨家書衣親簽版,加贈心理練習卡2張組(兩款隨機出貨)』~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空心人:擁抱渴望被愛的靈魂【獨家書衣親簽版,加贈心理練習卡2張組(兩款隨機出貨)】

詳細網址:空心人:擁抱渴望被愛的靈魂『獨家書衣親簽版,加贈心理練習卡2張組(兩款隨機出貨)』~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空心人:擁抱渴望被愛的靈魂【獨家書衣親簽版,加贈心理練習卡2張組(兩款隨機出貨)】 中文書>心理勵志>心理諮商/治療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