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沒那麼愛工作:德國製造的細節與德式幸福的祕訣──高效率的思維,竟是從「我今年要何時休長假」開始規畫……。~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簡介
詳細網址:德國人沒那麼愛工作:德國製造的細節與德式幸福的祕訣──高效率的思維,竟是從「我今年要何時休長假」開始規畫……。~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詳細網址:德國人沒那麼愛工作:德國製造的細節與德式幸福的祕訣──高效率的思維,竟是從「我今年要何時休長假」開始規畫……。~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123003
- 叢書系列:Biz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德國人沒那麼愛工作:德國製造的細節與德式幸福的祕訣──高效率的思維,竟是從「我今年要何時休長假」開始規畫……。~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詳細網址:德國人沒那麼愛工作:德國製造的細節與德式幸福的祕訣──高效率的思維,竟是從「我今年要何時休長假」開始規畫……。~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序
推薦序一
德國人的完美主義,建立在「務實」上
德國媳婦兼駐歐特約記者/胡蕙寧
從留學、打工到當德國媳婦,我跟德國人的緣分甚至跨越世紀,心得多到寫新聞又寫書,且現在每天說德語的日子還在持續中。
如果要用兩個字來形容德國人,我的親身體驗是「務實」。務實到廢話少說、計畫擬好就行動、沒把握的事情別做、權利義務搞清楚、公私分明不互擾、沒錯別說抱歉當禮貌……他們的人生哲學明顯又獨特,即使世代傳承中會產生時代性的演變,但跟非日耳曼民族比起來就是不一樣。要跟他們打交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尤其重要。
德國人的務實讓他們很重視實力,我發現,只要在他們面前開口說德語,不論是到政府單位或民間溝通,對方通常眼睛一亮,事情處理起來馬上順利許多。因為會說他們的語言,能在德國人心中的實力表中,帶來加分效果。
這個態度在工作場合上,更是表露無遺,例如:開會要言之有物、計畫定了就要實行、法定假期就是要休假、訂法規就是用來遵守。即使德國人相較於其他種族偏向完美主義,但他們的完美主義也是建立在務實上,這是一種能力可及的相對完美,不是理想國中的絕對完美。德國人的務實也應用在花錢的行為上,他們該省的絕對省,不過該花時也一定花,尤其是涉及品質的花費,絕對不會省。
幫人亦是如此。一位身材矮小的女性朋友曾向我抱怨,她去德國玩時,拖著超重的行李上上下下,沒遇到任何路人伸手幫忙;但她到法國旅遊時,總是有路人問:「需要幫忙嗎?」我笑著回她,在德國,若需要幫忙時得開口,因為直腸子的德國人不太敢也不會猜他人的心思,他們會尊重你的實力,免得幫到不想被幫的人,好像顯得低估對方。
有次冬天,我跟德國同事一起吃完飯後要離開餐廳,一位新進的男同事幫隔座女同事拿起大衣,禮貌性的要替她披上,女同事很正經的回說:「這種事我自己會做,不必麻煩你!」那位男同事當場臉紅,尷尬的站在一旁,讓我再次見識到另種德國風情。在德國,多禮不見得會被接受,我猜這位男同事以後一定不敢隨便幫女同事。
另外,務實的態度也顯露在德國人的生活中。我當了超過二十年的德國媳婦,如果看到婆婆對某件事皺眉頭,接下來百分之百會聽到負評:「做得不夠徹底!」對他們來說,如果不徹底做某件事,何必浪費力氣做?甚至連發脾氣跟講道理都要徹底。有時這對其他民族來說可能太超過,但你很難說服德國人降低標準來適應你。
德國人注重自理與自信的養成教育不但完全展現在工作環境中,也表現在待人處事上。當德國人認為自己是對的,就會勇於指正他人的錯誤,理直氣壯時,甚至到得理不饒人的地步。所以面對德國人,如果你認為自己有憑有理,千萬不可讓步,否則德國人會馬上覺得你認錯、認輸。德國人的務實更擴展到全體性,不過一不小心,就可能變成自以為是的正義魔人。對於不是在那個國家長大的外國人來說,一開始的震驚、磨合是必經之道。
研究德國人,有著人類學、社會學、基因學、職場學……上的各種樂趣。這本書帶領你進入另一個視角去觀察德國人,請好好開閱享用。
推薦序二
德國人真的沒那麼愛工作!這是他們節省工時的祕訣
歐洲旅遊作家/琵雅諾
德國人過完聖誕、新年假期後,回到工作崗位的第一件事,不是擬定工作的年度計畫,而是把年曆打開,開始協調休假的日期。他們喜歡「超前部署」,安排休假也是。德國人認為,天大地大休假最大,24至30天的年假必定休好休滿,休得理直氣壯,且休假時聯絡不到當事人,就好像失聯一樣。但令人羨慕的是,沒有任何一個同事會抱怨。
在亞洲,大家相信勤奮努力才會換來成功。於是,愛拚才會贏、高工時,成為邁向成功的必經之路;身為歐洲經濟龍頭的德國,卻恰恰相反──我在德國的上班時間是下午一點到六點,而每週五進公司時,總會被近乎全空的地下停車場嚇到。平時要多繞幾圈才找得到停車位,但在週五時,位子卻是任君挑選。且不只是我任職的公司,同一園區的其他企業也一樣,週五下午唱空城計,大家能多早走就多早走。
然而,德國人不是愛偷懶,而是非常珍惜個人的生活。正因如此,他們會計較上班時間,是否符合自己的生活規畫。舉例而言,有些人須早起送小孩上學,對他們來說,早進辦公室、早點下班最好;夜貓子則喜歡晚一點進公司、晚點下班。大多數人喜歡週末放假長一點,於是週一到週四多上點班,換取週五早點下班,是大家都知道的潛規則。週五的交通尖峰時段,從下午兩、三點開始,就能看出德國人有多重視私人的時間。
不僅如此,在德國,頻繁的加班不代表你工作認真、值得表揚;反而讓人懷疑你的工作能力──為何無法在上班時間內完成分內的工作?不加班在我們的文化裡是天方夜譚,但如同作者在書中所言,德國的職場重視有效管理時間、有效溝通、團隊組織的有效互動……進而節省工時,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旅居德國的幾年間,我觀察到,德國人將秩序、規則奉為圭臬,儼然是歐洲的日本翻版;加上我居住的城市杜塞道夫(Düsseldorf),是全歐洲日本人最多的城市,所以我理所當然的認為,日本人到德國是如魚得水。但作者在德國工作二十年的經驗,打破了我的成見。閱讀過本書後才知道,德國、日本在許多工作文化、程序和細節裡,還是大不相同。
例如,德國人有話直說,讓許多問題能立刻解決,也減少不必要的揣測,少走冤枉路;但日本文化推崇「揣測別人的心意」,在別人沒開口時想到且做到,才是一極棒的員工。殊不知,上下交相賊的過程中,浪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間接影響了工作效率。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的臺灣,對這場景應該不陌生。
本書不只適合對德國職場、文化有興趣的讀者,書中的觀察心得,對管理階層更受用。誠摯推薦!
前言
我在300年老字號德國銀行學到的事
從1985年至今,我前後加起來在德國生活了20年,並且和德國人一同工作。
在某些意義上,德國和日本是十分相近的國家──地理上彼此的距離雖然多達一萬公里,但國土面積幾乎相同,就連GDP(國內生產毛額)也相距不遠,2019年世界排名中,日本排名第三,而德國排名第四,許多特質都可說是不分軒輊。不僅如此,兩國同樣身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都是從野火燒盡的荒原狀態中重新開始,同樣拚命的讓經濟復甦。
但是,兩國之間當然也有差異。尤其是我待在德國的這20年間,日本和德國的差異已經越來越大。德國這個國家的實力,已經變得更強了。
從兩國的調查資料來觀察,我們就能看出端倪。
舉個例子,我們可以參考與生產力相關的指標。據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調查顯示,德國平均每小時的勞動生產力為66.36美元(按:依2022年1月初匯率計算,1美元約等於新臺幣27.68元),日本則是46.78美元(2019年/取自OECD數據〔OECD Data〕)。只看這項資料雖然無法一概而論,但如果單純比較這兩個數字,德國的生產力是日本的1.4倍以上。
此外,若比較兩國的每人年均工作時數,日本是1,680個小時,德國則是1,363個小時(2018年/取自《數據手冊國際勞動比較2019》一書)。
(按: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顯示,2019年臺灣全體產業每工時產出為新臺幣730.35元,約等於26.21美元;勞動部國際勞動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臺灣平均工時為2,033個小時,幾乎是德國人的1.5倍。)
德國人通常怎麼看待工作?若要舉幾個象徵性的例子,就包含以下幾點:
‧每年休假五至六週。
‧每天加班時數有限。
‧每天做完該做的工作後就迅速返家,與家人共進晚餐。
為什麼他們的工作時數比日本人少這麼多,還能做出一定的成果?
不僅是因為德國主張國家要戰略性的培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還有,德國人其實更懂得適可而止,也就是他們抱持著不追求完美的態度。舉例來說,德國的地鐵不一定會準時發車,郵件也不一定準時送達。
相關實例我會在本書中介紹,不過簡而言之,德國人並非總是追求100分,而是依據情況行事,有時做到70分也可以──正是這樣張弛有度的彈性,為他們帶來效率。
我曾前後三次在德國法蘭克福工作,後來在2005年,開始任職於德國當地的老字號私人銀行──邁世勒集團(Metzler Group),當時是以首位日本員工的身分,進入法蘭克福總公司。與德國人共事時,我有了許多發現、也感受到許多衝擊,在這些經驗當中,必然有許多值得你我借鏡的地方。
詳細網址:德國人沒那麼愛工作:德國製造的細節與德式幸福的祕訣──高效率的思維,竟是從「我今年要何時休長假」開始規畫……。~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我順手幫祕書拿信,她卻氣我越權?
這是我在德國工作時發生的故事。
有一次,我把寄到公司信箱的郵件拿進辦公室。因為當中有寄給我的信件,所以我順便把其他郵件拿給祕書,並說了句「這個送來囉」,就放在她的桌上。
原本以為祕書會面帶微笑的對我說「謝謝你」,沒想到她卻生氣的對我說:「這應該是我的工作,而不是你的。」對祕書來說,「拿郵件後分發給所有人」是她的分內業務之一,其他人未經許可做了那個工作,就是越權行為。
當時我很慌張,雖然試圖解釋「抱歉,因為有我的郵件,所以我就順便拿上來」,但因為很難用德語表現「順便」這個詞彙的微妙涵義,結果就只好低頭道歉。這在日本是必然會被感謝的情況,但只要換個地方,就變成不能做的行為。
在此,我並不是要告訴你兩個國家的習慣差異。我想說的是:為了提高生產力,明確的區分工作內容很重要。
日本跟德國一樣,多半會設立負責管理郵件的部門。不過,有時並不清楚是由該部門的哪位員工負責哪項業務。或許是由新人負責,但新人沒空時,應該由其他人來代理……在日本,有很多類似這種無明確決定是由誰負責的業務。像是有些公司是由新人負責影印,也有些公司是由主管自己來做。
如此鬆散決定的業務內容,在某種意義上雖然也可說是有效率,但像這樣,大家一起負責一項業務,最後不僅增加了每個人手上的工作量,以結果而言,有可能阻礙全體提升效率。
又例如,手腳慢的部屬A來不及完成負責的工作,於是你命令動作快的B來做:「去幫忙做那傢伙的工作!」這對B來說,就是增加了他的工作量。
「團隊的工作本來就應該大家互相協助」、「這對B來說也是磨練技能的好機會」,或許有人會這麼想,但A會這樣保持工作慢吞吞的狀態,得有人一直協助他,導致無法提高團隊的生產力。
在一開始,只指派符合A的能力的工作量給他?還是即使耗費時間,也要讓A執行到最後?或是增加團隊成員的人數?像這樣思考各種對策後採取行動,不給A以外的部屬增加工作負擔,才更能提升全體的速度。
根據我在德國公司的經驗,在這種狀況下,其他人不可能會無條件的伸出援手。或許你會覺得德國人很冷淡,但正因為個人責任確實區分,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詳細網址:德國人沒那麼愛工作:德國製造的細節與德式幸福的祕訣──高效率的思維,竟是從「我今年要何時休長假」開始規畫……。~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德國人沒那麼愛工作:德國製造的細節與德式幸福的祕訣──高效率的思維,竟是從「我今年要何時休長假」開始規畫……。~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