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差異與重複:法國當代哲學巨擘德勒茲畢生代表作,原文名稱: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3843825,頁數:592,出版社:野人,作者:德勒茲,譯者:江薦新,廖芊喬,出版日期:2019/10/02,類別:人文史地

差異與重複:法國當代哲學巨擘德勒茲畢生代表作~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差異與重複:法國當代哲學巨擘德勒茲畢生代表作


內容簡介


  德勒茲的世紀已經到來
  法國當代最重量級哲學家德勒茲的代表著作

  傅柯曾說:「有一天,可能,將會是德勒茲的世紀」而現在,文學、人類學、性別、電影影像……等領域,處處可見德勒茲的蹤影。可以說如今,就是德勒茲的世紀。

  本書為德勒茲經典之作。透過創造「差異」的概念,德勒茲顛覆了自柏拉圖以來的哲學傳統,並引述柏拉圖、史賓諾沙、萊布尼茲、尼采……等哲學家的著作與理論進行批判或探究。其內容涉及藝術、政治、科學、文學、社會……等領域,並在出版後成為各領域研究的基礎理論書籍,其哲學地位可見一斑。

  本書自法國出版51年後,首次翻譯為繁體中文版。完全保留德勒茲語感,力求為讀者保留最原初的大師智慧。

  專文導讀:
  帕特里斯.維爾梅翰(Patrice Vermeren)|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榮譽教授  
  迪迪埃.莫侯(Didier Moreau)|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暨LLCP實驗室與EXPERICE實驗室跨領域教授

名人推薦

  Alain Brossat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洪世謙 中山大學哲學所專任副教授
  洪菁勵 長榮大學應用哲學助理教授
  黃雅嫺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建宏 北藝大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張國賢 政大哲學系專任副教授
 


詳細網址:差異與重複:法國當代哲學巨擘德勒茲畢生代表作~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導讀】有一天,可能,將會是德勒茲的世紀
【導讀】開啟了一種變形的邏輯
【譯者序】萬森納的迴盪
本書特殊名詞解釋
序 重複與差異
第一章 差異於其自身
第二章 重複為其⾃身
第三章 思想的形象
第四章 差異之理念性綜合
第五章 感性之非對稱綜合
結論   差異與重複
本書參考書目
 


詳細網址:差異與重複:法國當代哲學巨擘德勒茲畢生代表作~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843825
  • 叢書系列:地球觀
  • 規格:精裝 / 592頁 / 14.8 x 21 x 8.2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差異與重複:法國當代哲學巨擘德勒茲畢生代表作~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德勒茲


  1925年1月18日-1995年11月4日

  法國後現代主義哲學家,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自認為一名經驗主義者,主要研究主題為多樣性、結構主義、差異,以及慾望……;等。他的思想使他成為當代最具創造力與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傅柯曾盛讚:「未來有一天,或許會是德勒茲的世紀。」作為一個結構主義者,他認為哲學家應該是創造者,每一次對於哲學的閱讀與思考,都應該激發出新的概念。根據德勒茲對於「差異」提出的概念,他認為身份並不存在,在重複中,沒有任何事物是同一,只有區別。所有的事物都是變化,現實中只有成為(becoming),沒有存在(being)。主要著作包括有《差異與重複》、《反俄狄浦斯》、《千高原》。

譯者簡介    

江薦新(Chien-Hsin Chiang)


  出生於台灣彰化,現居巴黎,現職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博士候選人、法語譯者、哲學、政治評論者、藝術評論與創作者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碩士
  主要研究:德勒茲、巴迪烏、傅柯、洪席耶、德希達等當代哲學思想

廖芊喬(Chien-Chiao Liao)

  出生於台灣雲林,現居巴黎,現職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博士候選人、法語譯者、自由作家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碩士
  主要研究:齊克果、尼采、沙特和德勒茲思想,當代主體性與美學問題
 


詳細網址:差異與重複:法國當代哲學巨擘德勒茲畢生代表作~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導讀一

有一天,可能,將會是德勒茲的世紀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榮譽教授  
帕特里斯.維爾梅翰(Patrice Vermeren)
二〇一九年五月於巴黎
    

  無疑地,《差異與重複》是德勒茲最不合時宜的書了。自尼采和弗朗索瓦茲.普魯斯特(Françoise Proust)以來,不合時宜可意味著兩件事:或者,並非對抗其時間的思考與行動,而是與之相反者;亦或取自其背面、反向時間者:當目光、思想、行動皆處於現在的狀況、在引自現在的理念中,它們卻不是同時代者。此即簽署了現在的非現實者。不合常理地,德勒茲自己在他的著作序言中寫道,他所論述的主題是與時俱進的,其正是普遍的反黑格爾主義,在此,差異和重複接替了同一和負面否定、同一性和矛盾。

  不過他在法國大學哲學教育中的思想扎根,以及對於學院理論之藉助,對於比他年輕的同輩人而言,亦即對於透過結構主義者的影響而有所領會的人來說,都是「令人驚奇的」(洪席耶)。不過,有一天,可能,將會是德勒茲的世紀,傅柯已經如此預言了。自〈哲學的戲劇〉一文中(一九七〇),傅柯將《差異與重複》提升至顯要地位,他如此描述:「哲學並非作為思想,而是作為戲劇:多重、短暫且瞬時的場景之啞劇,諸手勢在此,不被看到,即產生了符號」。

  德勒茲對他的回應讓傅柯堅信自己的判斷:吉爾.德勒茲就是他這一代哲學家中最天真的,既不從結構、亦不從語言學或心理分析、科學或甚至是歷史來進行研究,因為他認為,哲學有天然的材料,可使他更加有必要進入這些其他學科的外部關係中:「最天真,也就是說最單純無邪,最缺乏履行哲學的負罪感」。而且他同樣援引哲學史,不過僅在作為「哲學的延異活動」之條件下。

  在《差異與重複》出版的半個世紀後,提問在今日仍然續存,即哲學家在其他文本中所做的,他是如何將這個歷史性接續變成一種諸特異性部署的地緣多重性,而這些特異性就諸部署的無窮性而言是不受拘束的(根據洪席耶在白仁高志(Takashi Shirani)的《德勒茲與一內在的哲學》(Deleuze et une philosophie de l’immanence)之序言中所表述,白仁高志具代表性的,在於嘗試與德勒茲一起去思考,使我們自再現中解放出來的方法)。

  提問,就在於這本不合時宜的著作所產生之效應,亦即抵抗的作用(如弗朗索瓦茲.普魯斯特對三種時間綜合與三種重複提出新的看法)或解放的作用(以哲學家無能為力真正去開始的觀點看來,也就是說並非藉由建立,而是透過放棄建立和藉由開始形成問題,為了讓外部放棄其超驗性,且變成內在的條件[參見帕特里克.沃德伊(Patrick Vauday)在他關於開端之理念的變異中所提到的這個要點])。《差異與重複》因此依然是比其他任何書還要更當代 ──因為它是不合時宜的,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曾說過,未來的當代──彷彿德勒茲的革命仍然即將到來。
 
導讀二

開啟了一種變形的邏輯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暨意義的實踐與理論博士學院(LLCP)實驗室與
教育系所(EXPERICE)實驗室跨領域教授
迪迪埃.莫侯(Didier Moreau)
二〇一九年四月於巴黎


  我第一次接觸德勒茲的著作《差異與重複》,是在高中哲學課期間,而我當時正在準備進入大學的會考。我的哲學老師得知我對於此學科感興趣,有一天他告訴我:「在偉大的古典哲學家們身旁,面對他們,目前有三位前途無量的法國作家,因為他們對哲學的傳統以批判的方式再提問:如米榭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賈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和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我們在一九七二年對於閱讀難以抗拒的欲望鼓動下進入大學學習,我買的第一本書即是《詞與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接著是《書寫與差異》(L’écriture et la différence),以及德勒茲的《差異與重複》。我覺得最容易入門的是傅柯的書,不過對我而言似乎比形而上學更加知識論,且較不符合我年輕學習階段的探索。

  因此,德希達的這本書較接近我的興趣,且較接近海德格的啟發,以教育為方針之哲學理解。德勒茲的作品在我看來似乎是最令人擔憂的,因為它與我能進行閱讀的歷史上其他作者之古典讀本是疏遠的。這就是爲什麼,他的作品對我更有一種神祕的、與德希達和傅柯的作品同樣確實深刻的作用。一九六八年以後法國大學哲學教育者默認──特別是我就讀過的索邦大學:倘若人們不正面援引德勒茲的話,那麼有可能是為了闡釋問題才會去挪用他的分析。

  對於傅柯來說則沒有這種問題,由於他在官方的馬克思主義邊緣之政治投入,對於非正統左派的教育者是可被容許的,而德希達,在沒讀過他的著作之人眼中,他是一位文學家而非哲學家。但是德勒茲呀!某位教授以跟他所指出的那些人相同的態度對我說:「除了《經驗主義與主體性》之外,沒有任何會考評委(我打算之後準備哲學教師會考)會接受關於德勒茲的作品!」

  因此我曾決定以不那麼組織性的方式去閱讀,而是比較關心與這本書所涉及的問題和主題具體匯合之事物。而我正是在此發現了取之不竭的寶藏。這就是我成為德勒茲研究者,而絕不是「一位」德勒茲主義者……我將力圖澄清這一點。

  德勒茲思想並非像是德希達的解構或傅柯的系譜,而是在於古典範疇自己產生的流動性和能力,使其穩定性消失,然而正是這項舉動,甚至打動了不太關注這本書的讀者。這是為了作出一種「生成變異」的大致過程,實在性透過它合理地被領會,德勒茲經常稱之為:完全變形(la métamorphose),這是他引用自尼采的術語,後來也在斯多噶學派(Stoïciens)和萊布尼茲的思想中重新發現它。從這一點看來,《差異與重複》確實開啟了一種變形的邏輯。所有假設了絕對和超驗性的傳統本體論,則因此處於不穩定的狀態。

  德勒茲採用海德格對於破壞(Destruktion)的姿態,透過將此運用在同一性變形史的三個時刻:首先是鄧斯.司各脱(Duns Scott)的存有之單義性(引自海德格早期的論文:《司各脫的範疇及涵義學說》[Traité des catégories et de la signification chez Duns Scott],1916出版),接著是史賓諾沙以微分本體論來反對笛卡兒類似的同一性,最後,自尼采永劫回歸(Eternel Retour)式結構的任何本體論之超越自身,去反對以黑格爾辯證法為目的之同一性。他不小心寫出:「回返,就是由差異產生的同一性,正是重複。……永劫回歸、回返,表達了所有完全變形的共同存有,全部極端者、所有被實現的力度之度量和共同存有。」

  假使唯一的存有,就是生成變異的回歸,那麼實在性就停止被設想成穩定的、永久的實體模式,在存有的各層級裡通過類比法的方式進行聯繫。德勒茲的作品無疑是當代哲學中最激進的,不是因為他顛覆實體和存在的形而上學,而是因為他使實體論哲學的任何方案本身從今以後變得不可能。當輪到傅柯將虛無主義主題化時,他並沒有弄錯,而且德勒茲意識到傅柯所努力的平行論,在德勒茲獻給他的作品裡,最終將傅柯的去主體化行動歸並於他自己的見識中:《論傅柯》(Foucault),一九八六年出版。

  在傅柯的生命最終之前,已曾預斷,根據仍舊著名的格言:「有一天,可能,將會是德勒茲的世紀」 。隔開德勒茲和傅柯的,正是他們都各自給予實在性維度一種優先性:對於德勒茲而言是內在空間,而對於傅柯來說則是時間和史實性。

  如果在《差異與重複》裡展開的思想完全是一種變形的邏輯的話,必須平行閱讀他同一年出版的補充論文《史賓諾沙與表達的問題》(Spinoza et le problème de l’expression),實在性在這本書中被組織成一完全的內在平面,自任何在後的世界被解放出來:因此,作為諸變形的遊戲空間。如果傅柯藉由絕對的辯證法批判解放歷史上的決定論主體,以及恢復此主體自己的主體化之可能性,那麼,德勒茲則從另一種約束中解放之:它的雙重禁閉,即於自身之禁閉以及在自身親系的圓之中的禁閉。《差異與重複》由此顯而易見地,透過變形的邏輯,準備對於「家族的」精神分析批判的往後工作,以戲劇將主體圍繞,其命運已在此預先演出,如與瓜達里(Félix Guattari)在《反俄狄浦斯》(Anti-Œdipe)和《千高原》(Mille plateaux)聯手進行的工作。

  吉爾.德勒茲在萬森納(Vincennes)實驗中心開始了他的大學教學生涯,該研究中心後來改名為巴黎第八大學。大家都知道他的教學從教育的觀點看來是令人欽佩的。我有幸在這同一所大學裡任教,遇見江薦新和廖芊喬,他們也成了我的博士研究生。他們研究德勒茲,並認為把德勒茲思想「占據」的最佳方式在於,用他們的母語去翻譯他的主要著作!由於他們的行動具有可預見的規模和迴響,此行動因而是非凡的。實際上,給予中文讀者進入《差異與重複》的通道,這是開啟與這本書的第一層溝通之門,在法國以及可能在別處,我們將此視作為進入自由思想的通道,消除所有束縛的虛構和奴役。
 


詳細網址:差異與重複:法國當代哲學巨擘德勒茲畢生代表作~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差異與重複:法國當代哲學巨擘德勒茲畢生代表作

詳細網址:差異與重複:法國當代哲學巨擘德勒茲畢生代表作~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差異與重複:法國當代哲學巨擘德勒茲畢生代表作 中文書>人文史地>當代思潮>法國哲學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