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籽.木.林.森:台灣森林錄,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9957724,頁數:264,出版社:經典雜誌出版社,作者:潘美玲,湯琇婷,出版日期:2020/11/18,類別:藝術設計

籽.木.林.森:台灣森林錄~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籽.木.林.森:台灣森林錄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榮獲年度金鼎獎雜誌類最佳攝影獎作品
 
  傳遞愛樹的感動、開展台灣森林新視界,一本值得您翻閱細讀的國民森林讀本!
  
  多木成林,多林成森,人樹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連結與故事?
 
  如果綠覆率=幸福率,那麼我們真是令人欽羨的大富戶。台灣國土面積三萬六千多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六成以上,如果從帳面上來看,台灣人均擁有0.092公頃的森林,但這個陸域上最大的生態系,對大部分人來說卻是相對陌生。
 
  受了竭澤而漁的大伐木時代創傷,國人亟欲保育自家山林,卻導致用木99%倚賴他國進口。如果有一天國外無法大量、平價地供應民生所需,台灣可有因應之道?
 
  書中介紹關鍵林業職人:瀕臨消失的伐木人、賣命爬高為林木「接生」的攀樹採種人。也在盤點生態資源的同時,省思人與自然的進退舞步,看見深耕里山的「社區林業」、與護國神山PK的保安林、搭上最流行的「森林療癒」列車……
 
  《籽・木・林・森》從產業、土地倫理、環境風貌、生活文化說起……,帶著讀者一起珍愛台灣,見樹又見林!
 
齊聲推薦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局長林華慶、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終身特聘教授王升陽、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 
 
各界推薦
 
  這是一本值得細讀與珍藏的好書,也是專業人員重要的參考資料。也要特別提出來的是劉子正在這系列文章所拍攝的照片,都是藝術品等級的攝影佳作。我大力推薦這本由【人樹之間】專題結集的《籽‧木‧林‧森:台灣森林錄》。——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終身特聘教授 王升陽
 
  《經典》雜誌持續關注林務局自二○一七年宣示「國產材元年」後相關施政與台灣林業經營現況與展望的系列報導,不但帶給讀者宏觀的思維及視野,更留下珍貴的紀錄。希望藉由本書的付梓,激起更多關心台灣林業發展讀者的共鳴,將國有森林多元服務價值衍生的惠益,永續分享給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局長 林華慶
 
  這本書從種子、樹木、森林到人地關係完整報導,將讓您見樹又見林,看見人、樹的緊密關係。台灣的山林覆蓋率是排名全世界前四分之一強,是社會上非常重要的資產,也造就台灣的生物多樣性,與社會經濟緊密的關聯。《籽‧木‧林‧森》採訪人物、場域多元豐富,足跡達海之涯、山之巔,投入熱情與心力,挖掘在各地穩定台灣環境生態的力量,是一本值得翻閱細讀的國民森林讀本。——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南區主持人陳美惠



詳細網址:籽.木.林.森:台灣森林錄~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推薦序
傳遞愛樹的感動   王升陽 
台灣森林的新視界 林華慶
釀出來的國民森林讀本   陳美惠
 
自序
我們與樹之間的距離  潘美玲
 
籽  一片森林的起點
種子的力量:復護山海 保全未來   
撰文/潘美玲・攝影/謝佩穎
 
未來總動員:植物的諾亞方舟計畫   
撰文/潘美玲・攝影/謝佩穎
 
台灣林人誌
攀樹採種人
撰文/潘美玲・攝影/劉子正
 
木 非木不可
台灣自產材:島嶼森林的優與憂 
撰文/潘美玲・攝影/劉子正
 
台灣林人誌
伐木人
撰文/潘美玲・攝影/劉子正
 
愛木者言:重回美好的木藝時代
撰文/潘美玲・攝影/劉子正
 
竹林思想起:二十一世紀最環保材質
撰文/潘美玲・攝影/謝佩穎
 
林 從相伴到相絆
相伴相絆:護樹與開路的人間習題
撰文/潘美玲・攝影/劉子正
 
宜樹宜家:人與自然的都市探戈
撰文/潘美玲・攝影/劉子正
 
借來的大自然:都市綠美化的生態省思
撰文/潘美玲・攝影/劉子正
 
攀樹修剪:更細緻的樹木養護
撰文/潘美玲・攝影/劉子正
 
台灣林人誌
種樹的人
撰文/潘美玲・攝影/顏松柏
 
森  伐木之外
社區林業:生態與生計共存 
撰文/潘美玲・攝影/劉子正
 
台灣林人誌
深耕里山夢田
撰文/潘美玲・攝影/劉子正
 
保安林:保國、安民、共生
撰文/湯琇婷・攝影/劉子正
 
伐木之外:森林的另類處方箋
撰文/潘美玲・攝影/劉子正



詳細網址:籽.木.林.森:台灣森林錄~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957724
  • 叢書系列:探索系列
  • 規格:精裝 / 264頁 / 19 x 26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籽.木.林.森:台灣森林錄~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潘美玲
 
  現任《經典》文稿召集人,曾獲金鼎獎等一些獎項,對於採訪編輯有一股傻勁,喜歡學習,特愛翻閱世界這本大書,慶幸年輕時因旅遊記者的工作曾經行遍天下,如今在人文雜誌一待將近二十年,挖掘一般人習以為常的「舊聞」,找到「新知」觀點,從近視眼做到老花眼,無怨無悔。著有《中歐金三角》、《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合著)等書。
 
劉子正
 
  《經典》資深攝影。美國雪城大學藝術攝影創作碩士。作品【八八水災後】獲2010年首屆台海新聞攝影大賽「金浪獎」年度最佳照片獎,【問天:與自然共生】獲2010年吳舜文新聞獎專題新聞攝影獎。【兩岸流動】獲2014年卓越新聞獎平面類新聞攝影獎及「金浪獎」年度最佳照片獎。【真食餐桌】獲2016年金鼎獎雜誌類攝影獎、2017年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平面新聞攝影獎。【人樹之間】入圍2019年吳舜文新聞獎新聞攝影獎、獲2020年金鼎獎雜誌類攝影獎。

謝佩穎

  自由攝影工作者,《經典》特約攝影,畢業於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攝影與城市文化學系。關注常民文化、性別及農業議題,創作以人像及專題攝影為主。
 
湯琇婷

  曾任《經典》撰述,喜歡探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顏松柏


  慈濟大學傳播學系畢業,來自坪林在地茶農家庭,曾任《經典》攝影,關注環境、農業議題。
 



詳細網址:籽.木.林.森:台灣森林錄~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推薦序
 
傳遞愛樹的感動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終身特聘教授、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中華林學會理事長  王升陽
 
  「我們為什麼關心森林?」
 
  「因為我們需要許多由森林所提供的有形與無形資源與服務。人類由樹上下來,走出森林,但我們從未遠離森林,因為我們的生存需要森林。」
 
  那天在台大校園裡與一位同班同學不期而遇,他開玩笑的說:「你真的唸樹唸到將森林變成你生活的一部分,家裡一定堅持用實木地板、原木浴桶,只要是跟樹有關的書、唱片你絕不放棄收集,想不到星期假日還帶兒子到校園認草、認樹、記學名。更好笑的是,你太太又不是森林系畢業的,本來在中研院做功能性基因體研究,做得好好的,居然也被你連哄帶騙的,騙到台大森林系教林木分子遺傳學,真服了你。」
 
  我不只愛樹,我也跟你一樣,日常生活沒有一天離得開由林木所生產的產物,舉凡食、衣、住、行無一不與其緊密的結合。又以醫療保健系統而言,無論是東、西方的傳統體系,很多都是以林木所製造出之特殊成分為藥品的主要來源。
 
  你真的懂樹、懂林業嗎?在這塊土地上保護每一棵樹,不准砍伐任一棵樹,就是愛護森林,護樹、愛樹嗎?其實「林業」的「業」是指一種「事業」,而事業就是「有目的」的經營活動。所以林業就應該是從事森林資源的保護、培育、開發、利用和發揮環境保護等多功能效益的經營與生產的活動。因此,在這個意義下的林業應該不僅限於營林生產,還應該包括下游民生工業的所需產品之製造與綜合利用;林業也不應該侷限於木材產品的經營,而應該涵蓋如林區利用度較低之土地和其他動、植物生物資源的多目標經營;而且林業還不僅僅是以獲得有形之產品為經營目的,還要擔負起改善生態環境,同時為國人提供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
 
  我很想跟你分享我對樹的感情與知識,事實上從我當老師之後,除了在課堂上教育學生林業的知識外,我也喜愛撰寫科普文章,並在各種場合對不同對象闡述我對樹,對林業,為自然資源保育的想法。所以當我看完《經典》雜誌【人樹之間】這一系列的文章時我好感動,潘美玲小姐對於樹、森林以及林業與人之間的共同生命以洗鍊、流暢的文筆介紹給大家,我很感動。美玲必須先消化不同專家所陳述的經驗與想法,並多方考證,以多元並公平的角度與大家分享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看法的「人樹之間」。我想要說的是,這是一本值得細讀與珍藏的好書,也是專業人員重要的參考資料。也要特別提出來的是劉子正在這系列文章所拍攝的照片,都是藝術品等級的攝影佳作。
 
  我大力的向各位朋友推薦這本由【人樹之間】專題結集的《籽‧木‧林‧森:台灣森林錄》。
 
台灣森林的新視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局長 林華慶
 
  森林是陸域最大的生態系,不僅孕育了無數生命,更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所在。森林提供人類無形及有形的多元服務價值,從空氣、水資源涵養、生態維持等支持性服務,溫濕度及微氣候調節等調節性服務,到供給性服務如食物、藥品、建築器物、園藝花卉等,以及文化性服務,如景觀、遊憩、美學、心靈療癒等,足見人與森林的關係密不可分。
 
  然而台灣雖坐擁豐富的林木資源,卻長年仰賴進口木材,人與樹之間,多數都會區民眾所經驗到的,似乎僅剩下休閒遊憩;對於倚賴森林生活的人們,則長期缺乏更積極的惠益分享。
 
  近年各國際組織,諸如二○一七年聯合國全球森林目標、二○一七年APEC林業部長會議宣言、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世界森林狀況~邁向永續發展的森林之路(2018)》報告等,皆聚焦於謀求改善依賴森林生活者──包括山村民眾、原住民、林農等權益關係人的生計。唯有依賴森林生活的人們能夠有起碼的獲益,森林覆蓋才能獲得維持,並減緩氣候變遷,進而維護人類整體社會的穩定發展。
 
  因此,如何將國有森林多元服務價值衍生的惠益,永續且公平、合理地分享給核心權益關係人,是林務局現階段的當務之急。尤其現今木材自給率不及1%,林產、採種育苗等以相關森林從業人員生計長期被忽略,若林業相關知識與收益隨之凋零、林地因林農迫於生計被轉作超限利用,對環境更非美事。
 
  二○一八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第六次全國農業會議,提出十年內朝木材自給率達5%目標的政策。林務局正致力整合國、公、私有林,建立穩定國產材供應系統與需求端資訊交流平台,並加強新植造林。傳統林產業的凋零與山林的管制、對私有林與國有林租地造林著重造林但欠缺成林後的撫育及產銷輔導,不僅使得人工林未能合理經營,也導致許多林地違規超限利用。林務局與林農,必須由以往的管制者╱被管制者,重新定位為夥伴關係;政策態度也必須從消極管制,轉為積極興利。因此,振興人工林產業,輔導私有林場多元經營,推動森林綠色經濟產業發展,已是林務局刻不容緩的工作。
 
  這幾年,林務局從法規面著手,開放適度的林下經濟經營,推展生態旅遊及森林療癒,也建立國產木竹材媒合平台與多項認驗證的溯源管理制度;加上與大學設計科系及家具業者攜手合作,帶動更多從業人員開始使用國產材製作各式商品。我們更每年舉辦森林市集、參與國際建材展及舉辦各項國產材推廣活動,喚起國人認同並使用國產材,期將「永續經營人工林」的目標化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
 
  感謝這兩年來,《經典》雜誌持續關注林務局自二○一七年宣示「國產材元年」後相關施政與台灣林業經營現況與展望的系列報導,從林農遭遇的經營問題與困境、竹材科技的沉潛與飛躍,到人與自然如何以社區林業及林下經濟方式和諧共榮等議題,都一一深入探討,不但帶給讀者宏觀的思維及視野,更留下珍貴的紀錄。希望藉由本書的付梓,激起更多關心台灣林業發展讀者的共鳴,將國有森林多元服務價值衍生的惠益,永續分享給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們。
 
釀出來的國民森林讀本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社區林業中心暨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南區(TPSI-S)主持人  陳美惠
 
  認識美玲是因為【人樹之間】專題報導了《社區林業:生態與生計共存》這個主題,因此和我有了聯繫。到屏科大擔任教職成立社區林業研究室十六年來,因為投入社頂部落生態旅遊的輔導陪伴,建立社區生態旅遊模式並進一步點線面的拓展,藉著生態旅遊改變社區與資源管理單位的緊張對立,並帶來社區永續發展機會。而外界對我們團隊的印象與媒體關注多是生態旅遊,少有人以「社區林業」作為主題採訪,「社區林業」不是個很容易理解的名詞,但卻又是追求林業經營與社區發展永續的林業經營新境界,能獲得採訪的聚焦關注,著實讓我有些歡喜。
 
  為了社區林業這個主題,我們花了許多時間討論,光是從名詞、定義、演進、實質內涵到案例發展,每次討論都讓我覺得像好像在上課,因為她太認真了,每次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一開始還覺得有點累,怎麼問這麼多,後來安排到現場實地採訪,對於其他採訪對象她一樣很認真地提問,挺直身體、神情專注、用心筆記,認真求知的神情,讓人以為是一名正在做深度訪談的研究人員,在拍攝影像的安排上,她也關注著如何取得和文字可以相輔相成的畫面,嚴謹求真的精神讓我打從心裡佩服,美玲真的是一名敬業的媒體工作者。
 
  採訪結束之後,她還是在寫作過程中與我保持聯繫,有時是為了一個名詞的討論,有時是為了內容的正確性,需要釐清梳理某個環節。後來閱讀她的文章,我終於了解她如何將艱澀不太親切的專業知識,以一般民眾的視野角度,用貼近生活且易於了解的文字精確表達,這個過程很像蜜蜂辛勤地四處採擷,慢慢釀出知識的花蜜,底蘊濃郁而純粹,這完全反應在她對問題敏銳的觀察,下苦功的採集且精心書寫的文章之中。
 
  身為大學森林系的教師,對於《籽‧木‧林‧森》專書,基於下列觀點,鄭重推薦給大家。
 
  森林系的老師各有其專業,從樹木學、育林學、林木生理學、森林生態學、土壤微生物學、森林野生動物學、森林育樂、航遙測與地理資訊、林政管理到社區林業,即便自己在森林系教學,這些不同的學門讓我仍覺得有專業的陌生感,何況是沒有這樣專業背景的媒體人,如何有整體的認識,了解其中重點,並用親近民眾的語言表達,真的很不容易。
 
  其次是為了一個主題採訪的人數常達二十餘人,很用心地想要讓讀者可以因為一篇文章而窺見堂奧,上山下海,從產官學研到現場工作者,希望客觀與全面性的剖析一個主題。例如〈種子的力量──復護山海,保全未來〉這篇文章,從一粒種子,一棵大樹,到一片蓊鬱的森林,採訪報導樹木保種、育種、採種、育苗、造林、森林恢復……等工作,刻畫在各角落為樹木保種長期投入、辛苦而靜默的一群人,以及鮮為人知的工作內容,並將這些基礎的林業專業工作轉譯成一篇易讀、有畫面的文章。
 
  第三,林業經營與時代脈動在這本書可以看出來,傳統林業試圖走出新路,而現代林業正契合社會永續發展的需求,從籽、木、林、森的專書內容規畫,包含從種子的力量、台灣自產材、種樹的人到保安林,一本《籽‧木‧林‧森》道盡林業。
 
  一般人對森林系以及林業這一個產業的看法多流於刻板,這本專書從種子、樹木、森林到人地關係完整報導,將讓您見樹又見林,看見人、樹的緊密關係,我們無法離開森林。二○一九年社區林業中心組成參訪團代表到日本進行台日里山倡議夥伴關係交流,我們將【人樹之間】的多篇報導翻譯成日文,作為日本學者及里山工作者認識台灣森林經營的入門經典。
 
  台灣的陸域土地,森林覆蓋面積達61%,台灣的山林覆蓋率是排名全世界前四分之一強,森林是社會上非常重要的資產,而且造就台灣的生物多樣性,與社會經濟緊密的關聯。讓更多民眾了解森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籽‧木‧林‧森》採訪人物、場域多元豐富,採訪足跡達海之涯、山之巔,投入熱情與心力,挖掘在各地穩定台灣環境生態的力量,是一本值得翻閱細讀的國民森林讀本。
 
自序
 
我們與樹之間的距離
《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潘美玲
 
  台灣人普遍具有環保意識,然而對森林、對樹木的知識卻奇怪地相當貧乏,我就是其中之一。
 
  雖然喜歡樹,但卻是個「樹盲」,除了長鬍鬚的榕樹、在電視上被大作廣告的黑板樹、民歌裡唱頌的木棉樹,對於大部分的樹,只認得顏色與高度,多數時候只能比手畫腳地胡亂猜測樹名。採訪製作了【人樹之間】專題之後,眼睛才慢慢打開,開始觀察上班途中的樹:台灣欒樹、猢猻木、木棉樹,忠實地守候在路旁,準時地開花、結果、展現美顏、傳宗接代,更以不同色彩的落葉,標示著季節的更迭。
 
  但,只有心空著的時候,才裝得下這些美。
 
  台灣國土面積三萬六千多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六成以上,大約二百一十多萬公頃,如果從帳面上來看,台灣人均擁有0.092公頃的森林(相當於二百七十八坪的綠地),但一般人的感受卻並非如此餘渥,因為現實的狀況是:「80%的人口集中居住在僅13%的城市土地」、「台灣七成森林為國有」、「戒嚴時期曾頒布的山林禁令」都讓我們無法親近森林,也因此,這個陸域上最大的生態系,對人民來說卻仍相當陌生。
 
  從採訪〈種樹的人〉開始第一個篇章,接著進入南北兩地及東部的林業現場,現況重重敲了我一記腦勺,原來我們都是把頭埋在沙裡的鴕鳥,不願正視身邊的木製品,已經有九成是來自美加或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因為台灣曾經竭澤而漁的伐木歷史,今日的林業人對很多用詞相當謹慎,採訪書寫時,一字之差,往往就會觸動他們的敏感神經,例如皆伐、疏伐,例如林相變更、林相改變……,為了減低大眾對林業的惡感,「伐木」一詞,現也多改以「收穫」林木,就如在農地裡收成稻米一樣。
 
  捨棄坊間已有諸多篇幅報導的樹醫生、園藝治療師,我們進入較為冷門的範疇,採訪瀕臨消失的伐木人,以及賣命攀高為林木「接生」的攀樹採種人,介紹這兩種關鍵重要卻默默無聲的林業職人,目的在讓讀者的視野能夠更開闊且深入,了解正在進行中的林業現況。
 
  雖然風吹日晒、爬山涉水,但這個採訪工作真是太有趣了:在林試所專家的帶領下,進入偏遠林道旁的相思木母樹園,拿著皮尺挑精揀瘦(肥)地進行選美賽;來到「風頭水尾」的雲林四湖海岸植物園,尋找捍衛海岸的強兵悍將;從屏東驅車前往遙遠山區的阿禮部落,見識林下養蜂與金線連的栽種……。
 
  而我們也發現,時代不同、需求迥異,過去的八大林場,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島內優質的森林療癒場域;與自然緊密相依的「社區林業」,試圖在保育與開發之間尋求平衡,也已經站在台灣新林業的風頭浪上。
 
  「人樹之間」,談的其實也是「人與自然之間」,以兩年的採訪內容結集成《籽‧木‧林‧森》專書,因為是跨領域的書寫,所以期間請教的專家不下百位,亦須時時舟車行旅於山林現場,然而聽到讀者對文章的反應:「報導文字有溫度、有深度」時,所有的辛勞困頓一下子又被拋到腦後了。期望這些綠色足跡的付梓,能為今日紛擾的地球帶來一陣徐徐清風,人與樹之間的距離,更靠近一點。



詳細網址:籽.木.林.森:台灣森林錄~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籽.木.林.森:台灣森林錄

詳細網址:籽.木.林.森:台灣森林錄~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籽.木.林.森:台灣森林錄 中文書>自然科普>動物/植物>概論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