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古後期世界觀的形成~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歐洲中古後期世界觀的形成](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im1.book.com.tw/image/getImage?i=http://www.books.com.tw/img/001/089/08/0010890875.jpg&w=348&h=348)
內容簡介
歐洲中世紀是既矇矓又吸引人的時代,經過二十世紀多年的探索,好些社會現象被標籤出來,形成看似代表了那個年代的徵象,其實背後還有一些原動力在運作,惟那些原動力是屬於殊相還是通則,在在考驗研究者的耐力和智慧。
本書和一般的歷史書寫不同,雖然運用了某些歷史分析技巧,基本上是搜羅文學作品以及歷史素材相通的資料做鋪陳推衍,亦即間接史料與直接史料並用,並非傳統史學式的鑑定;所引錄作品的營造及其感性的呈現尤重於政治格局的標示,也就是採用更多庶民的角度,而不獨厚社會上層架構的視野。
以此做出發點,本書共分兩卷。卷一從第一章到第四章為外在世界的探索,卷二從第五到第六章,為世界觀的內在滋養和完成。兩卷合共把歐洲中古時代承接古代的思維、信念和視域,從發動往外擴張探尋的各種動力,轉向返回到內省、精神修為以及超塵脫俗想像的發酵,其中文學書寫的描繪扮演了相當吃重的角色,包括以往較少注意到的女性言談。在過程中,個人的感知碰上企求制度化結構所產生的衝突,在所難免。然而在異中求同,在務實和理想之間擺盪,在群體和個人利益之間尋找平衡點,在日常生活有形和無形的制約中摸索對文化和生命的體會,在大量使用基督教文化的語言表達之餘,終至透露出中古後期歐洲人對世界的想像和看法。
詳細網址:歐洲中古後期世界觀的形成~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序
卷一 外在世界的探索
第一章 導論
世界觀的幅度
文學作品、歷史素材、心性想法
天文學、神學和文學
世界地圖和航海地圖
地域、國界、基督教國度
騎士氣慨的宗教外披
藝文、建築的視野和意境
異文化、本土語和國境的形塑
第二章 朝聖和旅遊的認知
朝聖和人生之逆旅
悔罪、治病、救恩之旅
康圃和三大朝聖地
羅馬:〈律師的故事〉、《艾瑪瑞》、《高達爵士》、《鄂他維安》
坎普斯德拉之聖地牙哥:
耶路撒冷:《窩瑞克之蓋伊》
朝聖條件:認證、歇宿款待、修道院的方便門、盤川
旅人所需的民宿客棧:宗教精神
《黃金傳說》
《亞歷山大帝》傳奇
尋求另類文明
《旅遊誌》:若翰長老
地球的背面
《伊蒲美頓》
傳教行:卡品尼、威廉魯布碌克、鄂多立克─通往東方的中國
終極關懷之旅:但丁的《神曲》:地獄、煉獄、天堂的三界宇宙
第三章 商貿現實的需要
馬可孛羅的地理和市場知識:《馬可孛羅遊記》
寓言化的地理學
傳教士和商人
《波多爾的胡璜》
商人守則和影響力
貿易風險:《波多爾的胡璜》、《十日談》
《約翰‧曼德維爾遊記》
殊風異俗
東方的契丹/海上絲路浮現
中歐、西歐的經商和理念交流
商貿、教育和藝術
第四章 軍旅移動和調防
拜占庭的求援
十字軍興起
伊斯蘭聖戰的詩歌
拉丁語西方/拉丁語東方
聖殿騎士團和慈善騎士團
對東方人物的偏見:《耶路撒冷史》、《東方史》、《伊松布拉斯爵士》、《米蘭圍城》
撒拉遜人
伊斯蘭世界對西方的貢獻
同宗之爭:英法百年戰爭
卷二 世界觀的內在滋養和完成
第五章 向外延伸的結果
蒙古人的助力
瘟疫改變歐洲的想法
英法互為他者看待
社會動亂和勞動市場的翻轉
西方教會和東方教會
外在世界的風險
語族和國族意識的醞釀發酵:《世界的走動者》、《歌羅斯達韻文年代紀》、《丹麥人哈法洛克》、《卡索福紀年》
女性意識和形象的建立:普魯旺沙的抒情詩
第六章 內在世界的轉折
女性的靈視/神祕主義者
貝堅婦女
諾瑞治之朱利安
馬聚黎‧康圃
里安娜‧羅佩斯
畢珊之克利斯丁
男性柔情愛意的抒發
修道院的縝密精神和奧古斯丁
主教座堂學校
大學的肇始
格拉提安和隆巴特
士林哲學的調和
三所最古老的大學和德意志大學的取向
大學和城鎮的關係
結論
詳細網址:歐洲中古後期世界觀的形成~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0631807
- 叢書系列:允晨叢刊
- 規格:平裝 / 358頁 / 15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歐洲中古後期世界觀的形成~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蘇其康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中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歷任中山外文系系主任、圖書館館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文學院院長,復接掌文藻外語學院完成升格為文藻外語大學,先後續任靜宜大學特聘教授及高雄醫學大學講座教授。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古與文藝復興研究中心訪問學者,擔任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臺灣西洋、中世紀暨文藝復興學會理事長、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處諮議委員、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顧問等職。專書著作有《西域史地釋名》、《文學、宗教、性別和民族:中古時代的英國、中東、中國》、《歐洲傳奇文學風貌》,《情義與愛情─亞瑟王朝的傳奇》(編印中)等。此外編書多種,西書編輯則包括Modern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Theory Revisited,Emotions in Literature,Perceiving Power in Early Modern Europe,The Catholic Church in Taiwan (2 vols.),並譯註全本之《亞瑟王之死》(上下兩冊)等作。
詳細網址:歐洲中古後期世界觀的形成~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序
自序
本書原為科技部一個專書寫作計畫:「歐洲中古時期世界觀的形成」(2015 年 8 月至 2018 年 11 月)。最初的用意是有感於國內研究中古時代歐洲的中文參考書籍甚少,要之,多為翻譯之作,歷史方面有些、宗教史也有些、但文學方面極少,把文史哲整合作一概述,同時簡要的介紹史實、作品和觀念的書刊幾乎不存在,因此亟願畧盡棉力,寫一部普通讀書人均可懂介紹早期歐洲文化演變衍生的書,重點不在史實紀聞,更不聚焦在年曆時序的遞演,因為這方面一般的歷史書就可以處理,而側重在觀念和行徑的醞釀、過程的催化和面貌的營造更甚於結果的出現,再明確一點地說,在文化事件的描述和個人或社群動態的勾勒後,其中可能包含有想像的現實感,甚至是主觀見解,但這些資料最後都納進了社會制度和行事模式系統的安排裏,因此,本書雖然可當作初階通論紀事參考之用,但更宜當作是主題和制度開始建立的探索書寫,在可能範圍內,行文觀點盡量採用那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來闡釋和佐證,這是現有用中文撰寫此時期文化現象少有的做法,譬如本書所討論到朝聖的行為,演變成為該年代制度化的移動力,因而影響到其他社會配套的面貌,成為跨界、越域和國際間的社會現象,超出了單純的宗教行為,而在說明中,再用文學作品的例舉來參照,如同在其他論點時的做法。在斟酌作品的引錄時,免不了有文本分析的描述,在說理之餘,同時加入本人的心得和角度,與傳統西方學者的見解有時相輔相承,有時又會另闢蹊徑,不一而足,其目的是盡可能把法國新史學年鑑學派的「心性想法」派上用場,使東方的學者,尤其是初步接觸古代歐洲文化的讀者可有一個更清楚的輪廓,不只是看到甚麼,而且還會瞭解到現象淵源及其來由的制度面。
在本質上這部著作緣於一個研究項目的探索,從幾個大方向,或可稱為主題來分析,核心點就是世界觀。在演繹過程中往往會借用到西方思考方式的二元複合(binary)的角度,但也會酌量加入另類的第三種角度(tertium quid)來釐清事情的有限性及其開放性、開創、冒險犯難和不為人知的心靈孤寂,譬如女性神祕主義者馬聚黎‧康圃(Margery Kempe),又或即使出身為貴婦的畢珊之克利斯丁(Christine de Pizan),她的機運尚屬優裕,不必面對冒險犯難和少為人知的孤獨,但卻在沉潛中自行發揮智慧,開創另一種宗教情操,其實也在樹立一種寡居的典範,照顧到家業、社會責任、個人興趣和知識分子的倫理法則,不只在當時,即便在今天,也是異數,是另類的建功立業,當然,在沒有明說之中,還帶領世人用另一角度觀看這個世界,在修道和營商之間,也在兩者之外,擬定一種新的日常生活的範式。
就如本書把中古時代歐洲的朝聖和旅遊放在同一個大項目來處理,而且以朝聖先行,旅遊在後,後者還可以算是前者的延伸;同樣本書得以完成,特別要感謝科技部大方支持,如今最好的謝意便是把在全書論說清楚地攤提在例證裏,以茲回報。計畫進行時,沉思寫作是首要目標,流動旅遊是附帶和支撐項目。感謝這個計畫讓本人有機會做移地研究,最重要的機緣便是到大英圖書館閱覽和翻查善本和參考資料,另外在參與英國里茲大學舉辦的中古研究會議之餘,也在他們的圖書館裏另有耙梳收穫,但最難能可貴便是獲得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Princeton)歷史研究所的格里教授(Patrick J. Geary)幫助,短暫訪問該所,可以充分使用所裏的圖書刊物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圖書館藏,因為他們資料庫的充裕,可以大量參閱和下載期刊論文,方便檢索,收穫豐盛。此外,文藻外語大學的麥蕾修女(Sr. Ellen Mary Mylod OSU)和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的余哲安教授(Brian Reynolds),分別替我翻譯所引用的拉丁文詩句和確認馬可孛羅遊記的義大利文標題,這些都是要銘謝的。
詳細網址:歐洲中古後期世界觀的形成~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卷一 外在世界的探索
歐洲人對外在世界視覺的詮釋既是觀念也是行為,在本書裡大略借用社會動能的項目來說明,這幾個大類目在各該章節裏再分列有關的明細,雖不見得盡然周詳完備,但大方向和基本論調已涵蓋在內。透過這些項目中,希望在解說日常生活過程時它們彼此聯成一體,呈現出一套(或系列性)有意義的媒介實例與相關概念,解釋中古後期歐洲人生活方式及其意義所在,在演繹的同時也回顧他們做了什麼和為什麼那樣做,以及如何做和在哪裏做;其中的因果、範式和價值選擇盡量都包含在內,在不特別申述說理思維和細節推敲的同時,期使建立一個明確的敘述架構,事實上,行文在需要時會引用其他學者的發現和心得,或外加註腳,方便補充單向及簡化層面的論述,又可稍稍指引讀者作進一步探索延伸的旨趣,並交代所涉及的複合想法或學界既有的研析定見。因此,敘述雖然僅只有片言隻字,實在涵蓋前賢論斷的說法。在本卷裏,討論的重點首先放在與宗教關係密切的朝聖活動,這是靈性生活中具有指標作用的行為,大體上反映了基督教悔罪和救贖的核心觀念,也是與外在現實世界勾連的體驗行為。在這論點之後便延伸到此行為世俗化層面的旅遊經驗。緊接的一章就是與旅遊有密切關聯的商貿機制,再來便是涉及大規模社會移動力的軍旅移動。
這幾個大類別,都清楚地緣於向外謀求發展的原動力,其中第一章的題材屬宗教的範疇,由內而外。當時的朝聖是相當艱困的外出行為,但宗教動機顯然具有足夠的提振動力,使民眾面對不熟識甚至是危殆未明的外象世界時願意迎接外部挑戰。至於第二和第三章則是基於個體特定利益向外擴張和推展時的力量,使單純、靜止、平和的心境和世界,轉化成為繁雜多變的世界,但過程所涉及到的大規模移動和移居事實,又含有倫理範式在內。事實上,世界觀必然牽涉到國際事務,是跨界認知和處理事情的角度,還會涉及到異質或異樣性的生態,故此,這幾個外象並非只是少數個人心智的願望而已,還概括了集體和社群的模擬規劃,而且往往在歷經多時之後變做一定運作軌跡和價值,成了社會上可被接納的倫理想法,甚至是人與自然界(包括天文、地理和海洋的範疇),也就是在心態上所需要處理的新世界面貌。
詳細網址:歐洲中古後期世界觀的形成~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歐洲中古後期世界觀的形成~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