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看懂,然後知輕重:「互聯網+」的10堂必修課,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1342511,頁數:272,出版社:先覺,作者:黃俊堯,出版日期:2015/04/30,類別:商業理財
看懂,然後知輕重:「互聯網+」的10堂必修課-[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內容簡介
一旦你認為自己的行業跟互聯網沒什麼關係,
再過一、兩年這個行業就跟你沒關係了。」
─中國代表性社群網站「人人網」 創辦人王興
當對岸互聯網人士紛紛來台指點江山之際,
你是否驚覺到台灣的數位空洞?
第一本由頂尖商學院教授完整導覽剖析互聯網的專書。
培養你的數位視野,不再以管窺天。
看懂,才能突破僵局,提早布局!
長期鑽研電子商務的黃俊堯教授,透過與業界人士的互動和教學經驗,察覺台灣對於數位變局相對無感,以致布局的動作只是見樹不見林。這類敷衍,主要因為大家尚未感受到急迫的壓力。事實上,台灣數位發展的最大障礙還是在:看懂了嗎?
◆ 中國總理李克強2015年倡導的「互聯網+」,到底是個什麼概念?
◆ 號稱以客為尊的某些台灣網路銀行,竟仍限定使用已非市場主流的瀏覽器?
◆ 觀光局「打非法旅宿,抗日租套房」,全沒意識到Airbnb的共享經濟模式早已遍地開花、趨勢早已不可逆?
◆ 想做數位行銷,就建個粉絲專頁、想辦法累積按讚數?
◆ 電子商務,不過就是「上網訂貨、宅配到府」這回事?
此類謎團與迷思混雜充斥的當下,本書將「互聯網思維」的多元面向一次爬梳清楚,串聯「平台」「SoLoMo」「電子商務」「數位行銷溝通」「物聯網」「O2O」「大數據」等熱門議題。除了一一闡釋,也明白解析其間的深刻關聯。讓大家看懂了,才知道各種工具、技術的用處與限制。看懂了,眼下的世界、可行動的維度,就跟著大不同了。
培養你的互聯網思維,填補你的數位空洞,
在不斷變化的雲端世界,帶你用指尖站上趨勢的浪頭!
◆看懂互聯網,一定要認識的關鍵字◆
平台(Platform)
市場上有兩群人形成雙邊網絡,其中至少有一群強烈需要另一群,必須透過產品、服務或系統來滿足,則這些產品、服務或系統即為「平台」。
SoLoMo(Social+Local+Mobile)
在智慧型行動裝置普及的今天,SoLoMo代表了聚合這些裝置的各種社會化(Social)、在地化(Local)、移動化(Mobile)為一體的趨勢,也隱含著數位時代裡價值創造的諸多新機會。
O2O(Online to Offline)
最初是描述「線上集客,線下消費」的經濟行為模式,經過時間演化,各種融合線上線下的企圖,皆可稱為O2O。
大數據(Big Data)
現代商業情境裡大量、高速且多變地產生、累積各種結構性/非結構性數據。大數據一方面指涉此一背景下的巨量數據,另一方面指涉對於這類巨量數據所進行的分析(也就是馬雲所謂的DT)。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讓設備與設備之間,透過互聯網傳遞訊息,促發設備的偵測、識別、反應、控制等行為,藉以直接或間接創造價值。就商業意義而言,物聯網常以平台為基礎,數據分析為核心,進行價值的創造、溝通與遞送。
名人推薦
詹宏志 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 鄭重推薦
詳細網址:看懂,然後知輕重:「互聯網+」的10堂必修課-[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342511
- 叢書系列:winners 商戰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看懂,然後知輕重:「互聯網+」的10堂必修課-[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俊堯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系主任暨商學研究所所長
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行銷學博士
自1997年起,即涉入互聯網研究迄今。相關研究持續在國際學術期刊中發表。教學方面,聚焦於數位行銷,在台大校內各層級與針對企業人士的授課上,有豐富經驗。2009至2013年間,受邀介入全球最重要、參與人數與國家別最多的數位行銷教學競賽 Google Online Marketing Challenge,是彼時華人地區唯一參與其策劃與評審的學界人士。
研究與教學之外,黃教授歷年累積的市場顧問經驗,涵蓋零售、金融、科技、互聯網與顧問等業。
有感於目前市場中類似書籍主要源自中國網路江湖故事、西方顧問銷售內容等背景,黃教授從台灣的角度出發,針對台灣問題癥結,引導國內企業界人士進入互聯網思維。此外,書中解析大量歐美日韓中案例,一部分並透過QR codes呈現,讓閱讀體驗更立體、更即時。
詳細網址:看懂,然後知輕重:「互聯網+」的10堂必修課-[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內容連載
第一堂課 偶然與必然
在數位浪潮推波助瀾下,
商業模式的「保鮮期」只會愈來愈短,
看懂全局,隨時應變,才可能站穩浪頭。
◆ 歷史的偶然:獲利的浪頭
2001年春天,台灣幾家大唱片公司所組成的基金會,向檢察單位檢舉當時氾濫的MP3檔案涉及侵權。接受檢舉的檢方,進到台南成功大學學生宿舍大舉搜尋,扣押一批硬碟裡滿是MP3檔案音樂的電腦,將一批學生列為犯罪嫌疑人。雖然作為檢舉人的基金會,在學生登報道歉後同意撤告,但一時之間殺雞儆猴的寒蟬效應,讓那時流行的P2P音樂檔案分享行為一時收斂。基金會背後的唱片業者,當時都把這事當作是打擊網路侵權的一次勝利。
2014年夏天,一本傳統上頗有分量的雜誌,面對讀者數目不斷下跌的窘境,大張旗鼓地進行「讀者研究」。透過問卷和焦點訪談,想弄清楚讀者到底想在每月發行的紙本雜誌上看到什麼樣的內容、會被什麼樣的封面所吸引。從社長、主編到行銷企畫、美工人員,無不關注著結論,準備好好設計未來的內容和封面以贏取讀者的目光。
這兩件看來不相干的事,有任何共通處嗎?
有的。
第一,這裡提的唱片公司和雜誌社,都曾靠著它們竭力守衛、精進的商業模式(也就是「唱片」和「雜誌」),賺過好幾桶金。
第二,在既成商業領域中,它們都相信自己正循行業裡的行事標準,主觀上「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替股東最大化未來利潤。
第三,在排山倒海而來的互聯網浪潮中,它們跟隨著行業慣性,把精力和資源投注在終究無關大局的瑣事上。
第四,把時間拉長來看,事主們都因為違於時、盲於勢,扮演著對抗互聯網巨輪的唐吉軻德;客觀上並沒有「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反而一再蹉跎踐踏股東原來可能享受到的獲利機會。
唱片,是針對大眾音樂娛樂需求,於二十世紀迸現的音樂消費模式。它是歷史的偶然,沒人規定想聽音樂非得放唱片不可。當愈來愈多消費者透過數位環境裡的其他媒介模式,可以更方便地聽音樂,唱片很自然地就會被多數人踢到角落去。唱片業想憑藉法律或技術阻擋數位浪潮,終究證明是徒勞。
詳細網址:看懂,然後知輕重:「互聯網+」的10堂必修課-[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詳細網址:看懂,然後知輕重:「互聯網+」的10堂必修課-[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