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英倫視野下的歐洲史:從希臘雅典的榮光到普丁崛起,全新觀點和幽默解讀,原文名稱:A Short History of Europe: From Pericles to Putin,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0532531,頁數:448,出版社:台灣商務,作者:西蒙‧詹金斯,譯者:韓翔中,出版日期:2020/03/01,類別:人文史地

英倫視野下的歐洲史:從希臘雅典的榮光到普丁崛起,全新觀點和幽默解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英倫視野下的歐洲史:從希臘雅典的榮光到普丁崛起,全新觀點和幽默解讀


內容簡介


充滿了濃厚的英倫風
  西蒙‧詹金斯爵士以睿智和敏銳的史觀
  帶來有個性的歐洲史
  歐洲究極的魅力從歷史而來~~
  英國著名歷史讀物暢銷作家西蒙‧詹金斯爵士,
  自古希臘揭開序曲,走筆至2018年的歐洲,
  並論及當前難民危機、脫歐、川普、普丁的世界局勢,
  其特有的英式幽默與嘲諷,風趣而坦白的批判,
  不但讓人發出會心一笑,
  更讓人對歐洲4500多年的歷史有了新的認識與反思。

  雙重性格、矛盾反覆、戰爭不斷,卻一直是世界的焦點

   「歐洲」一直是傑出而成功的,在這本精彩新穎的歷史著作中,暢銷書作家西蒙.詹金斯以流暢、說書般的口吻,帶領讀者徜徉在歷史長河中,重溫歷史課本中的政治人物、戰爭和條款,但是這次的故事絕對不枯燥,他能夠在短短幾頁敘述中,述說十三世紀蒙古民族進入歐洲大陸,亨利三世與

英格蘭國會發展,又來到亞維農教廷,英法百年戰爭,黑死病,和神學家約翰.威克里夫的遊走傳教,讓讀者彷若在觀賞快速前進的歷史走馬燈,看得全神貫注,為之屏息。這番說書功力和魅力,讓人折服欽羨。~~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汪采燁老師精彩導讀

   
  歐洲歷史始終在經歷亂流,但同時,它卻能在世界史上留下偉大的事蹟。這麼小的一塊大陸,是如何變得如此強大呢?在歷史發展中,這些歧異的半島、島嶼是如何發展出共同的自覺意識呢?為何外交的處置經常淪為暴力的衝突,而此事對於今日的我們又有什麼啟示呢?

   詹金斯先生在書中也特別點評歐洲史上重要人物,從凱撒、聖女貞德到威靈頓公爵、德國總理梅克爾;同時,他也提及文化巨人,從亞里斯多德、莎士比亞到畢卡索。他以各種主題貫穿時代進行探討,從青年的雄圖、宗教的衝突,到地理的限制、侵略的事蹟。詹金斯先生以他的洞察力、才華與權威,將歷史的關鍵驅動力量以及史上的重大時段,同時彙集成此書的編年敘事題材。

  詹金斯先生寫作的歐洲故事來得即時,他以宏觀角度下筆,從千年時光的檔案庫之中,調閱出最具有「歐洲性」的物件,就像是辦一場讓人感動萬分的精采特展!   

熱誠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列)
  李若庸 臺北大學歷史系教授   
  秦曼儀 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秀鳳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陳建守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    
  楊彥彬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楊肅獻 臺灣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詳細網址:英倫視野下的歐洲史:從希臘雅典的榮光到普丁崛起,全新觀點和幽默解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前言

歷史學的藝術:記憶與遺忘   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汪采燁
作者序
譯者序
一、愛琴海的黎明:希臘的光榮時代2500-300BC
二、羅馬的崛起500BC-AD300
三、哥德人、匈奴人和基督徒300-560
四、查理曼的時代560-840
五、新歐洲人840-1100
六、基督教戰士1100-1215
七、國家的興起1215-1400
八、拜占庭之死1400-1500
九、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1450-1525
十、君王的競爭1525-1560
十一、宗教戰爭的時代1560–1660
十二、專制的盛期1660–1715
十三、從理性到叛亂1715-1789
十四、法國大革命1789-1804
十五、拿破崙時代的歐洲1804-1815
十六、維也納會議與失敗的改革1815-1840
十七、舊秩序的最後吶喊1840-1850
十八、義大利與德國1850-1900
十九、「以戰止戰」之戰1900-1918
二十、戰間期1918-1939
廿一、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
廿二、冷戰時期的歐洲1945-1989
廿三、過去與現在的糾葛1989-
廿四、後記
歷史大事
作者說明
參考書目 


詳細網址:英倫視野下的歐洲史:從希臘雅典的榮光到普丁崛起,全新觀點和幽默解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532531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7 x 22 x 2.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英倫視野下的歐洲史:從希臘雅典的榮光到普丁崛起,全新觀點和幽默解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西蒙.詹金斯

  西蒙.詹金斯為英國著名歷史暢銷書作家,其著作尚有《英格蘭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England)、《倫敦史》(A Short History of London)、《英國最佳鐵路一百座》(Britain’s 100 Best Railway Stations)、《英國最佳教堂》(England’s Thousand Best Churches)、《英國最佳房舍》(England’s Thousand Best Houses)。他曾任《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與《泰晤士報》(The Times)編輯,以及《衛報》(Guardian)的專欄作家。

譯者簡介    

韓翔中

  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歷史所碩士;臺灣大學哲學所博士生。
 


詳細網址:英倫視野下的歐洲史:從希臘雅典的榮光到普丁崛起,全新觀點和幽默解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導讀

  《英倫視野下的歐洲史:從希臘雅典的榮光到普丁崛起,全新觀點和幽默解讀》(A Short History of Europe: FromPericles to Putin)是一本寫給非歷史專業、想要了解歐洲史的讀者的入門著作,原英文版可說是英文書籍市場中首次出現一本四百頁以內的單冊歐洲通史,簡明而大膽地敘述了縱貫三千年、橫貫歐洲大陸與不列顛島的歷史大事。此書作者賽門 詹金斯(Simon Jenkins)是英國報紙專欄作者,曾擔任泰晤士報編輯,也是大眾歷史讀物暢銷作家。詹金斯以流暢、說書般的口吻,帶領讀者徜徉在歷史長河中,重溫歷史課本中的政治人物、戰爭和條款,但是這次的故事絕對不枯燥,他能夠在短短幾頁敘述中,述說十三世紀蒙古民族進入歐洲大陸,亨利三世與英格蘭國會發展,又來到亞維農教廷,英法百年戰爭,黑死病,和神學家約翰.威克里夫的遊走傳教,讓讀者彷若在觀賞快速前進的歷史走馬燈,看得全神貫注,為之屏息。這番說書功力和魅力,恐怕是大部分受過專業史學訓練的歷史學者難以做到的,這也是國內外歷史學者時常自我檢討的:最受大眾歡迎的歷史說書者,往往不是歷史學者。詹金斯也在最後「作者說明」處,提醒讀者他並非歷史學者,他寫作此書所仰仗的資料皆是二手通史性著作,這些作品都是歷史學者所寫。詹金斯以他寫作專欄新聞的功力,為讀者濃縮、提煉出專業大部頭歷史通論的觀點,形成他自己的精簡版歷史故事。

  一、關於權力伸張與分配的歐洲史

  詹金斯的《歐洲簡史》是帝王將相的歷史,據其導言所述,這是部歐洲大陸上關乎「戰勝者」、「統治者」的政治史,是「伸張與分配權力」的故事,也因此,強人與強權的爭奪,導致不曾停歇的戰爭,編織出這部歐洲史的起點與終點。詹金斯強調,這是他個人選擇的寫作視角,在一部篇幅嚴格限制的歐洲簡史中,他僅能挑選關乎歐洲共同、集體意識的人物與大事件來講述。他成功地演繹一部歐洲總史的寫作方式,而非歐洲列國史,他對列國的大事紀沒興趣,他書中的強人皆具備跨國的影響力,是關乎歐洲整體發展的角色,例如凱撒、奧古斯都、君士坦丁、路易十四、拿破崙、俾斯麥、普丁。

  在這一線脈絡中,讀者看到波希戰爭,三次布匿戰爭,羅馬帝國陷落,匈人、維京人、諾曼人席捲歐洲,接著發生十字軍東征,英法百年戰爭,三十年戰爭、九年戰爭、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克里米亞戰爭、普法戰爭,一路打到極具毀滅性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熱戰後的冷戰。當然,作者也將戰後條約及其對歐洲整體意識的影響作出重點式說明,諸如西元843 年的「凡爾登條約」:在早期歐洲的歷史中,這可說是最為重要的條約;1648 年「西發里亞和約」與民族國家概念之發展;1713 年「烏特勒克條約」對於歐洲「重劃疆界、主權更動、和親政策」的作為,「累積問題等待下一場戰爭的爆發」;1815 年「維也納會議」重申歐洲「勢力均衡」理念;1919 年「凡爾賽條約」嘗試以「民主政治」、「民族自決」、「自由貿易」解決國際政治和邊界問題。

  然而,這些戰後安排始終是歐洲強權間魯莽的政治理想。就在上個世紀末,歐美人又再次以為美好的政治和平時代來臨,以為人類政治體制已經進化到極致,美國政治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宣示至此是「歷史的終結」,自由與民主體制成為人世間普世價值與終極型態。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卻一點都不平靜,「普世性」價值與政治體制再次受到衝擊。詹金斯也不客氣地指出,「歷史的終結」宣言今天回顧起來,不免幼稚可笑。故而,對作者而言,所謂的歐洲史就是部政治史,一部不曾停歇的人類競爭史。確實,歐洲史看起來時常在戰火之中,我們也經常聽到週遭人們說,人類歷史就是戰爭,戰爭推進人類文明。

  二、歐洲集體意識探尋與檢討

  從這樣的敘述中,詹金斯嘗試找尋歐洲的「集體、共同意識」。何謂歐洲?這是個簡單卻很難簡明回答的問題。詹金斯嘗試為歐洲畫出一個地理範圍:「歐洲是歐亞大陸西北邊的一個中型半島,它自葡萄牙海岸延伸,往北遠及北極地區、往南到達地中海、往東則至高加索與烏拉山山脈」,並提醒讀者歐洲的東方邊界從來沒有確定過。這樣一畫,不列顛島是否屬於歐洲?俄羅斯或土耳其屬於歐洲?套上二十世紀後的歐盟版圖就更複雜了,為何身在歐洲的瑞士和挪威卻不屬於歐盟?作者透過此書的撰寫,期待從地理或觀念上去定義出歐洲集體意識。他意識到地理上的歐洲未必能解釋歐洲意識。因此,作者進一步探尋觀念上的歐洲。這也是為什麼即使過去也有人類居住在歐洲大陸上,歐洲的起源往往從希臘神話講起。此書亦是如此:歐洲(Europe)名字的產生來自希臘神話故事,眾神之父宙斯愛上腓尼基泰爾城的公主歐羅巴(Europa),宙斯為了避開希拉耳目,遂化身成俊美的公牛前去誘惑歐羅巴,此後歐羅巴誕下宙斯之子邁諾斯(Minos),即日後克里特島邁諾斯文明之父。古希臘文明從此神話展開,西方文明綿延發展至今,歐羅巴之名也與歐洲大陸共存。

  在歷史上,「歐洲」這個概念最早是希臘人所使用,指涉希臘本土,和愛琴海做區分,是相對於愛琴海的概念。對於早期的希臘人來說,世界分成兩大洲,歐洲與亞洲,凡歐洲以外的地區,包括我們所稱的非洲地區,也被歸為亞洲,直到希羅多德時才多了非洲。對古羅馬時代的人來說,他們所處的世界就是羅馬世界,他們不自稱歐洲人,羅馬就是文明的代名詞。羅馬世界不等於歐洲,它既超越了今天歐洲大陸的範圍,跨到部分亞非地區,且事實上也不曾到過歐洲的多瑙河以北和蘇格蘭。到了中古時代,歐洲幾乎是基督教世界的同義詞,凡基督教所及之處,人們自稱基督徒,但是基督教世界也不等於歐洲,十四世紀後期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在東南歐強勢的擴張,帶來伊斯蘭信仰,西班牙也曾在伊斯蘭文化圈中長達八世紀之久。

  詹金斯在尾聲再次回應到此書一開始提到的歐洲意識,認為我們該從

  觀念上去定義歐洲。在他看來,歐洲文明價值觀的基礎是「古典文明」和「基督教」,在「親海」與「陸居」兩大特色民族千百年來不斷地競爭下,逐漸產生出「包容、法律前的平等、言論自由、人權及公民權、共識性政府」。作者相信,特定文化、社會和政治特色使得他們的社會與眾不同,獨具特色。這樣的特色不單屬某個國家某個時代,而是兩千五百多年來形成的歐洲集體價值。我對於詹金斯定義的歐洲價值無異議,只是他這部從頭打到尾的歐洲戰爭史,以太少篇幅敘述歐洲戰火下或戰後的文化與思想,讓讀者不解既然包容、自由、人權與公民權是歐洲共同價值,那麼歷史中一次次內戰從何而來?該如何解釋希特勒和納粹席捲歐洲?又或者,那些落實民主自由法治的歐洲前殖民地(某些地方甚至落實的比歐洲某些國家還澈底)是歐洲嗎?再次擁抱專制理念的東歐國家,仍是歐洲嗎?所以作者想要探討的歐洲意識,在這本簡短的歐洲簡史中有許多未竟之處。

  歐美歷史學界大致有共識,所謂「歐洲」的概念是中古時代開始打下基礎,到近代逐漸形成,並帶向全球。中古歐洲的文化基礎,我們看到希羅古典文明遺產,例如雅典城邦中哲學家與政治領袖討論公民概念、理性精神、自由概念和公開討論公眾福祉,這些概念隨著羅馬擴張而傳播,隨著羅馬潰散而沈澱,在往後不同時代中這些古老文明都不斷為歐洲激發出新的知識火花。二則是日耳曼部族議會傳統,羅馬帝國後期到中古初期日耳曼各民族所到之處,皆形成類似議會的體制,由部族首領主持,向參與之自由人諮詢政治意見和關乎全體群眾之事務,如稅金,成為日後議會之雛形,以及民主制度的先聲。詹金斯在書中沒有提到此項文化遺產,但我認為它是歐洲及歐洲人所到之處很基礎的政治特色。最後是基督教信仰。此一神信仰影響歐洲人的歷史觀、道德觀、律法觀念和追求真理的態度,形成特殊的文化圈。雖然在歷史長河中,基督教不斷分裂且互不寬容,發展出不同的教義和制度,文化根源仍屬同個家族。當然,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到為何歐洲東部邊界始終難以界定。以俄羅斯為例,東西基督教會在1054 年大分裂,導致屬於東正教的俄羅斯在文化上既屬於基督教大家族,又有許多「東方色彩」與羅馬天主教會相異。他們畢竟曾水火不容到決裂,相互將對方教宗和大主教開除教籍,因此也有主張(無論發自俄羅斯內部或其他地區)俄羅斯不是歐洲,他們在文化上甚至與歐洲對立。

  無論如何,在這三大文化基礎上,歐洲不斷界定自我與他者身分,界定希臘世界與亞洲他者,界定羅馬世界與野蠻之地,界定基督教世界與異教、異端東方,此過程中伊斯蘭文明不時扮演重要外來文明入侵和刺激者,爾後加上歐洲對外探險和海外帝國發展所產生出的文化接觸,在近代鎔鑄成歐洲文化與歐洲意識。讀者可能發現到,身處亞洲的我們對於希羅文明、議會民主制度或基督教文化的內涵也很熟悉,這正是因為上述的「歐洲意識」隨著近代歐洲商業帝國的擴張到全球,「歐洲化」逐漸成為「現代化」的標準和範本。十九世紀後期歐洲以外的世界致力改革內政,富國強兵,發展科學,其改革方式無非是朝向歐洲化,嘗試將自身傳統文化與歐洲價值融合在一起,甚至是將自身文化打掉重鑄。如果本書能在戰爭與政治安排的敘述之外,更多一些篇幅帶領讀者思考在這樣的社會和政治舞台上所形成的思想與文化,想必作者欲探討的歐洲意識和歐洲概念也能更清楚的展現。同樣的,作者企圖展現歐洲「親海」與「陸居」民族的衝突,我們卻僅看到傳統「西方」的範圍:古代地中海世界、歐洲和現代北美,少了以全球為範圍的海洋性歐洲和帝國擴張;

  以及全球化和後殖民時代,歐洲意識的膨脹與備受挑戰,我們該如何去思考國家邊界與歐洲邊界?在全球文化和多元文化下,歐洲意識該如何被理解?

  三、歐洲史的古老教訓

  詹金斯告訴我們,俾斯麥曾言,「歷史最大的教訓就是人不會從歷史中學到教訓」。這是作者撰寫此書的另一目的,期望人們能夠記取前人經驗,鑑往知來。一代又一代的歐洲人,從西發里亞條約、烏特勒克條約、維也納條約到凡爾賽條約,都在犯相同的錯誤:妄想重劃歐洲勢力以確保和平,企圖以國際聯盟方式來規範秩序,保障和平。此外,整合與分裂的勢力千年來在歐洲大陸上拉扯,至今依舊如此:歐盟與英國仍然存在擺不平的歧異,2016 年下半年開始糾纏英國國會的「脫歐」(Brexit)方案,東歐國家對於「歐盟價值」或稱自由價值的抵制,在在令作者憂心是否會產生下一場國際性戰爭爆發。

  故此,詹金斯透過敘述東西歐與南北歐的古老鴻溝─ 「古老的東、西方意識型態斷層再度浮現,同時富庶北方及窮苦南方間的鴻溝」持續擴大,以及英國傳統上面對歐陸產生分裂矛盾時的疏離態度,也再次出現在當今時事中,提醒讀者歐洲國際問題的嚴重性,以及歷史一再告訴我們警訊。今天俄羅斯對於北約國的強勢主導態度,前蘇聯國家對於西歐的「自由價值」再次產生質疑,反往國族主義和專制主義靠攏,而英國後裔美國自小布希以來即有意轉移美國對歐洲事務的注意力,到現任總統川普對於俄羅斯總統普丁曖昧不明的友好,又增加國際上詭譎不明的危機感。

  四、強人政治的史觀與未竟之處

  最後,讓我們回歸到作者詹金斯的史觀。對他來說,歷史就是君王將相史,這是希臘和羅馬時代以降最常見的歷史寫作方式,讓讀者從歷史中學習政治教訓與權謀的運用。持此史觀者往往也抱持性別偏見,意即傳統上政治是男性發言和男性行動的場域,故其著作也以此史觀去證明歷史是強人史、統治菁英史、父權史的正當性。作者在導言和尾聲中自陳此歷史敘述的特色,是「具有傳統性的歷史學」。此言甚是,強人政治史是上個世紀戰後即不再受寵的歷史敘述方式。

  詹金斯一再陳述強人歷史的重要性,在他看來,歐洲史始終是「戰勝者」的歷史。不過,他也意識到自己忽略了強人以外的聲音,「受害者如窮人、奴僕、女性、移民與外來者」在他的故事中幾乎消失了,連重要的知識和文化變革,如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皆是以幾段刻板文字快速帶過。他以布克哈克(Jacob Burckhardt, 1818-1897)的口吻指出文藝復興啟迪人們的心智,啟蒙運動使得「包圍歐洲人心靈的一道牆,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的漸進侵蝕,如今終於倒塌了」。即便當今歷史學者不斷批評,以「黑暗時代」描述中世紀是極度簡化了中古文化內涵,並強調「蠻族」與「維京人」帶來的文化遺產,詹金斯堅持以「黑暗時代」描述西羅馬帝國衰亡至查理曼崛起的三百年歷史,以誇張、戲劇性的筆法描繪陸路與海路的「新歐洲人」燒殺擄掠的經過。同樣的,當今全球無一處政治與文化不受工業革命和歐洲商業帝國的深刻影響,此書卻甚少著墨;近代科學與宗教的爭辯與對話、歐洲人對於自由與人權的思想與實際政治行動,也付之闕如。

  每個撰史者有其解釋歷史的權利,每種史觀都有其意義,但是讀者應

  當瞭解到作者的意識形態,進而去反思史家的選材意義何在。歐洲史除了是強權爭奪史外,從文化角度、宗教角度、女性角度、平民角度切入,會寫下什麼樣的故事?俄羅斯人或是土耳其人來看歐洲史,又是什麼樣貌?歷史中每年每天都有人「渡過盧比孔河」(crossed the Rubicon),為何詹金斯特別指出凱撒曾在西元前49 年「渡過盧比孔河」?這是史家卡爾(E.H. Carr, 1892-1982)在解釋史家、過去事件和歷史事實時很著名的一段說明,他以史家為凱撒留名為例,說明歷史學者(或作家)所呈現的並非過去發生的所有事件,而是歷史學者挑選出他認為重要的訊息,做出解釋,寫成我們所看到的歷史事實。史家依據他們自身的偏見或議題決定哪些過去事件可以成為歷史事實。故而,我們所閱讀的歷史書都是作者提供的一種解釋。

  詹金斯認為,歷史學的藝術不僅是記憶了什麼,也是該遺忘什麼。所

  以他將過去予以編輯和敘事,做出一本他的歐洲簡史該承擔的責任。各位讀者在盡情享受此書精彩的歷史敘事之後,對於歷史歐洲和當今歐洲政治局勢發展將有概括了解。闔起書,也讓我們再次想一想,這本歐洲簡史記憶了什麼歷史教訓,又,遺忘了誰的聲音。

自序

  聖文森海岬(Cape St. Vincent)的峭壁高聳而荒涼地坐落於葡萄牙的海岸,這裡是歐洲大陸的西南角。我們在這裡可以望見夕陽沉入大西洋,古代的歐洲人曾經相信到達此處就是抵達世界的盡頭;每天入夜時分,他們認為自己在這裡看見了散發光與熱的源頭沒入海洋,並於隔天清晨重生,此處正是最容易形成這類傳說的地方。在這片荒蕪的懸崖峭壁上,人們向外看見的只有一望無際的大海,而在他們背後的,是那一塊乘載歷史洪流的大陸。

  歐洲是歐亞大陸西北邊的一個中型半島,它自葡萄牙海岸延伸,往北遠及北極地區、往南到達地中海、往東則至高加索與烏拉山山脈;而這道歷史上多變的東方邊界,如今僅僅以粗糙的金屬路牌標誌著分野。歐洲沒有沙漠地帶,且只有一道山系,亦即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大部分地區擁有肥沃的沖積平原以及溫和的氣候,如今人口共有7.5億,大概是美國的兩倍。

  歐洲在人口數量方面並無優勢,世界其他地區在幅員、文明、經濟等方面皆可與之匹敵。歐洲的帝國主義霸權是在西元兩千年的尾聲出現,雖然壯觀但卻曇花一現。可是,歐洲的多樣性與武力優勢、活力與經濟力量、高超的科學與文化性創意,使得它在人類歷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即便是今日這樣一個相對沒落的時期,歐洲仍然是吸引世界各地學者、旅人、難民、移民的匯集之處。

  「歐洲」一詞首先出現於西元前第六世紀,當時所指的是希臘以北的大陸區域。「歐洲」的邊界為何,人們自古以來都沒有確定的共識。起初,「歐洲」一詞與羅馬帝國的範圍畫上等號,後來它又是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的同義詞;而事實上羅馬帝國與基督教世界的範圍其實超出了今日歐洲的範疇,包含了許多亞洲與非洲的地區。歐洲的東部界線從來沒有確定過,但人們大約同意是以烏拉山、黑海以及高加索山為界,這樣的分野包括了俄國的歐洲部分,但是卻排除了博斯普魯斯海峽以東的土耳其與喬治亞。

  關於歐洲大陸的簡史,其內容重點一定是政治,是人們對權力、土地的爭奪。霍布斯(Thomas Hobbes)認為,人們生性就是要衝突的;雖然關於這種衝突競爭是否必然以暴力的方式進行,乃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不過,歐洲歷史的起點確實是始於那些戰勝者、統治者而非被統治者;這是關於一塊大陸上人們對權力競爭的故事,而至少到近日為止,這個故事的主角仍是戰爭,以及戰爭的始與末。即便到今日,歐洲人對於如何與他人和平共處一事,依然找不出一個完整的解答;而歐洲人對於「歐洲」究竟是什麼,也始終爭執不休。

  我意識到歷史就是爭論的源頭,有些歷史學者會認為以政治觀點解說歐洲史是偏狹的取向,此取向忽視了那些權力的受害者如窮人、奴僕、女性、移民與外來者等。當然,這些人有自己的歷史,其真實性與「我的歷史」是相同的。另外,對於曾經處在歐洲帝國枷鎖之下的外國人,看待歐洲的觀點自然亦有不同。我只能重申,這本書是有關歐洲這塊大陸上,伸張與分配權力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乃是其他所有故事的起點。

  我要講的歐洲史是具有傳統性的歷史學。我將歐洲的歷史予以分期,最廣義而言,有古典時代(the classical world)、中古時代(the Middleages)、國家興盛時期(the growth of states)、以及現代(the modernera)。古典時代包括希臘與羅馬;中古時代包含基督教的勝利,基督教世界從地中海世界一直傳播到北歐,相應的尚有神聖羅馬帝國的興起以及伊斯蘭教如何進入地中海地區;國家興盛時期顧名思義,此外尚有宗教戰爭與王位繼承戰爭,以及十七、十八世紀的思想革命;到最後一段時期,我會以上世紀的浩劫以及歐洲的重建作結。

  在這整個歷程中,我會特別點出曾經糾纏著歐洲史的爭議,期望讀者可以由此進一步探究。我也意識到,不同的觀點可以將歐洲史劃分成不同的「時代」,而各種觀點會在歷史課題上有所分歧,例如希臘與羅馬對於古典文化的重要性;拜占庭帝國對於歐洲發展的意義;穆斯林入侵對於歐洲的影響;教會在歐洲史上衝突中占有的角色,以及教會對於文藝復興(the Renaissance)與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是扮演促進亦或阻礙的角色。對以上諸多不同觀點,我能做的就是在過程中點頭表示知悉。

  這是一本歐洲史,不是歐洲列國史。本書嘗試描述歷代各國彼此之間的互動,並且發展出一個共同、集體的歐洲意識。從地理上可以看出,某些區域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占有更為關鍵的作用,這點將會主導我的論述內容。我們關注的區域,將會從東地中海地區轉向西地中海,然後越過阿爾卑斯山,抵達中歐的大河流域。法國、德國以及他們的鄰居於過去一千年至今,乃是歐洲歷史的核心。相對而言,伊比利半島、不列顛群島、斯堪地那維亞以及東歐的角色,是屬於較為間歇的、外圍的。我知道這個說法排除了許多國家,對那些國家的人們來說,這麼做是草率的,例如我自己的故鄉威爾斯(Wales)在其中就沒有擔綱要角。但是,這是一部歐洲整體的歷史,而不是歐洲各部的歷史。

  我關注的主要是那些曾經在這場大故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他們的影響是超越國界的,他們是領導人物,例如奧古斯都(Augustus)、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英諾森三世(Innocent III)、查理五世(Charles V)、凱薩琳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拿破崙(Napoleon)、希特勒(Hitler)、戈巴契夫(Gorbachev) 等。作為經濟學出身的學者,我對於資源、財產在政治上的作用有深刻認識,但是這並不是一部經濟史,這也不是一部文化史。我在書中適當之處,會提及眾多歐洲的偉大知識分子、藝術家、作家與音樂家,因為他們照亮了這段歷史。因此,蘇格拉底(Socrates)、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格列高里一世(Gregory the Great)、莎士比亞(Shakespeare)、歌德(Goethe)、貝多芬(Beethoven)、黑格爾(Hegel)與馬克思(Marx)等人出場了,他們是這場通史大劇中重要的「古希臘合唱團」(Greek chorus)。

  許多主題會在歷史敘述過程中浮現,目的是要讓敘述得以具有連貫性。在這個敘述之中,其中一個重大的主題是暴力以及運用暴力的科技;另外一大主題則是雙元要素,一方面是希臘、羅馬文化,另一方面是基督教信仰與倫理。以上兩者的影響塑造了一個外在的精神性權威(externalmoral authority)凌駕個人,但同時也刺激個人的思想反抗國家或宗教的威權。此外,尚有兩個進一步的主題,其一是自希臘時代以來,對於合法統治力量以及如何讓此力量獲得共識的苦苦追尋;另一則是貿易、資本的創造性動能驅動了民族國家的成形。最後一個主題,則是以上諸多力量為何會讓歐洲在二十世紀時幾乎自毀。從那個危機之中,提煉出歐洲給予當代世界的最佳遺緒,此即民主政治體制下的社會市場經濟(social marketeconomy)觀念。

  我嚴格地讓歷史敘事符合編年順序,因為我相信歷史若要有意義,我們必須了解時間的因果順序;因此,我盡可能避免迂迴、回溯、跳躍時間的論述方式。如果不是歷史敘事重點之處,我會予以忽視;反之,對於那些重要的人物或觀念,我會詳加著墨。最後,有鑑於二次大戰之後歐洲統合遭遇的諸多困難,這個故事的結語是否適合稱為「結論」,我對此頗為猶豫。

  我個人對於當今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以及衍生出來的歐元區(eurozone)等體制一直頗為懷疑,但是我對於它造成的合作性活力並無質疑。透過本書的寫作,我對於歐洲的敬意愈高。雖然我知道那些歐洲史上的壓迫、殘酷以及至今持續發生的過失,但我認為它仍是這個世界上傑出的一隅,擁有豐厚的文化、領導力與善意。我學到的是,歷史上的歐洲外交是多麼容易崩潰並陷入混亂與血光之災;我還學到了,希冀統合歐洲且成為一個政治實體的嘗試是多麼容易失敗。如何在統一性與多樣性之中保持平衡,這一直是歐洲政治的關鍵挑戰。我會在結語的時候,再回到這個主題。

  以一個簡短的評論為導言作結。這本小書的對象是時間或心力有限的讀者。有些學者主張教導歷史時必須重視深度勝過廣度,我反對這種說法,因為深刻性必須隨著廣博性而來,而缺乏廣博性的歷史學是沒有意義的。對於人類活動的大事紀缺乏認識的人,彷彿是空蕩蕩舞台上的孤立個人;而一個無法談論歷史的人,他其實也說不出什麼有意義的話。脈絡(context)是一種「對比例的意識」(sense of proportion),而脈絡乃是一切。

  我贊同西塞羅(Cicero)所說的,「一個對歷史無知的人永遠都是兒童」(to be ignorant of history is to be always a child)。但是,歷史看來像是一系列隨機事件,充斥著扭曲與壓迫、把誇大的忠誠化作一種武器,還有那常駐的憂傷;這也是為何歷史學的藝術不僅在於記憶什麼,而且在於了解應該遺忘什麼。歷史學是要將過去的時光予以編輯、敘事,而這正是一本簡明歷史書應當承擔的責任。



詳細網址:英倫視野下的歐洲史:從希臘雅典的榮光到普丁崛起,全新觀點和幽默解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第一章  愛琴海的黎明:希臘的光榮時代(西元前2500 至前300 年)
 
黎明之前:最早的歐洲人

 
作「神」總是能幫上忙的!(It helps to be a god.) 當宙斯盯著腓尼基的海岸,他的眼光落在美麗公主身上,公主名喚歐羅巴(Europa),正在海灘上嬉耍。慾火焚身的宙斯化身為一頭白色公牛溜達到公主身旁,歐羅巴將花環套在牠的頸上,並且爬上了牛背。根據詩人歐維德(Ovid)的作品記載,公牛遊走出海,抵達了克里特島(Crete),在這裡公牛與公主不知怎麼著,生下了一個兒子,他將是未來的國王邁諾斯(Minos),也就是獸人米諾陶爾(Minotaur)的繼父。從這場不太可信的遭遇之中,出現了一個國王、一個國家、一個文明、以及一個大陸。
 
我們對於後來被稱為歐洲的這塊地區的最早期居民所知甚少。史前遺
 
跡顯示他們包括了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與智人(Homo sapiens),他們的文化中有人類與動物,如同法國拉斯考斯洞穴(Lascaux)壁畫中所示。作於兩萬多年前,這些洞穴壁畫是驚人的美術,其藝術形象內含了刻畫真實的呼喊,以及暗示了共通的人性本質。在西元前七千年之後的某個時段,石器時代的遷徙者從非洲跨越了直布羅陀海峽,或從中亞地區向西遷移。他們建造的石陣經常結構巨大,例如英格蘭的巨石陣(Stonehenge),顯示一定程度的社會組織與工程能力。骨骸分析顯示,參訪巨石陣的人最遠來自於瑞士,足見早期的歐洲已經以旅行的方式相互連結了。
 
人類活動在發現製作青銅合金(錫加銅)技術後快速進展,這個技術得以製造各種器具與武器。青銅的製作意味著貿易,通常是經由海路,沿岸的聚落因此成長。歐洲內陸因為多是森林而難以深入,沿著河與海岸建立的聚落發展較易,使得此時歐洲竟然看似是個海洋文化,因為水路貿易遠較陸路容易。


詳細網址:英倫視野下的歐洲史:從希臘雅典的榮光到普丁崛起,全新觀點和幽默解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英倫視野下的歐洲史:從希臘雅典的榮光到普丁崛起,全新觀點和幽默解讀

詳細網址:英倫視野下的歐洲史:從希臘雅典的榮光到普丁崛起,全新觀點和幽默解讀~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英倫視野下的歐洲史:從希臘雅典的榮光到普丁崛起,全新觀點和幽默解讀 中文書>人文史地>世界史地>地區史>歐洲地區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