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行過地獄之路,原文名稱:The Narrow Road to the Deep North,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1368801,頁數:392,出版社:時報出版,作者:理查.費納根,譯者:何穎怡,出版日期:2017/03/01,類別:文學小說
「每一頁都有啟發力道的傑作!」──吳明益
人為何獨自存在,一再頑固抵抗命運,不是因為習於生命,而是習於愛。
一部殘酷又美麗的動人哀歌,路的盡頭,盼回靈魂的寧靜和喜悅
活在世間
如行走地獄屋脊
凝視花朵
日月如百代過客
你若置身地獄
愛亦是地獄
快樂的人沒有過去,不快樂的人除了過去,什麼也沒有。
杜里戈是一名聲譽卓著的外科醫師,是一名戰爭英雄,也是偷腥慣犯。五十年過去了,如今伴隨名氣而來的是醜聞,但他無所謂,依舊緊靠女人胴體取暖,往往人愈多,愈寂寞。這天,他沉沉入睡,思緒漸漸拂遠,飄向泰緬叢林深處,那時日軍擄來大批盟軍戰俘,修築連接暹羅與緬甸的死亡鐵路。身為醫官,目睹營中駭人的飢餓、霍亂與無來由的虐打,他捶頓自身的渺小無用,卻不放棄救命。徜若萬物之初總是有光,杜里戈最早認識的美,是什麼?
支持杜里戈在絶望中活下去,只有一個理由。直到一封信改變了他的一生……
理查.費納根殘酷又美麗的小說,描述多種形式的愛與死。取材父親在日軍戰俘營劫後餘生的經歷,他費時十二年時間寫作,最終榮獲2014年英國文壇最高榮譽曼布克獎,也是史上第三位獲獎的澳洲作家。書出版當天,作者父親與世長辭。關於命運,我們無能為力,卻因為愛,往往改變了一生。
獲獎記錄
2014英國曼布克獎得獎小說
2014 美國獨立書商獎
2015年都柏林文學獎決選
美國總統歐巴馬選書
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NPR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選書
華盛頓郵報年度選書
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西雅圖時報年度選書
名人推薦
作家 李桐豪∣李維菁∣伊格言∣紀大偉∣衛城出版總編輯 莊瑞琳∣胡淑雯∣格林文化發行人 郝廣才∣黃春明∣駱以軍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每一頁都有啟發力道的小說,去審視「人究竟是為何而存在」的作品。人如何在感情的罪裡自處?人如何在殘酷的世道中活下來?闔上書,我以被清洗過的靈魂與雙眼向作者致意。」──吳明益,推薦序
◎「在戰爭創傷症候群(PTSD)開始被普遍承認的此刻,這部小說堪稱意識流美學的模範。」──紀大偉,《同志文學史》作者
◎「讀一本好書,最棒跟最糟的部分就是,你會因為胃急速翻攪,好幾天都無法閱讀其他文字。你知道你讀到了一部非凡的作品。好幾年都不會再有這樣的一本書了。每年都有一部優秀作品得獎,但往往要很多年,才等得到這樣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A‧C‧葛瑞林,曼布克獎評審團長推薦
◎「這是來自澳洲的《戰爭與和平》。」──NPR書評
◎「溫柔與愛交織成的交響曲。一個感人至深而強大的故事,刻劃生命裡每一次呼吸的重量。一部傳世之作。」──《衛報》,書評
◎「徹底使人信服……人性的偉大試煉,看一個常人身上如何同時體現良善及黑暗,尤其是,從不平凡的劫難歸來後,又該如何繼續平凡人生……再多的盛讚對費納根來說,都只是錦上添花。」──湯瑪斯•簡尼利,《辛德勒的名單》原著小說作者
◎「一位備受推崇的當代澳洲作家……這是一趟關於失去和探索的旅程,小說每個場景將會永遠留在讀者心中……不煽情,也不矯飾,費納根探索了人類種種情感,或是洶湧澎湃,或是幽微細膩……費納根就是為了書寫這本小說而生的。」──《經濟學人》
◎「這是杜里戈的故事。描寫他身處亞洲叢林戰俘營的段落是全書心臟,字字句句跳動著。小說裡杜里戈的磨難、駭人情節,以及那些足以改變人一生的遭遇,都是曾待在那裡的戰俘們,難以抹去的印記。」──書評人角谷美智子
◎「反覆讀下去,才驚覺這部小說的偉大,不能再更精緻、美麗而動人了。」──《紐約時報》,書評
◎「令人神魂顛倒……一部經典的戰爭小說,來自一個世界級的作家……上一本能如此感動我的書,已經是麥卡鍚的《長路》。」──《華盛頓郵報》,書評
◎「優雅的鍛造與字斟句酌,沒有一絲一毫的矯作。費納根的小說無疑是一部經典。」──《金融時報》,書評
◎「動人的案頭佳作,刻劃緊扣心弦的人性幽微,以及生命不朽的意義。」──《西雅圖時報》,書評
◎「充滿不平凡的力量,一部精雕細琢且極具感染力的小說。注定成為這世代的經典。」──《觀察家》
◎「完全無法預期竟是這樣驚人的成就……《行過地獄之路》無與倫比。」──《澳洲人報》
◎「一部絕美的小說。」──《星期日泰晤士報》
◎「醉人……歌詠生命。」──《雪梨晨鋒報》
◎「帶領我們沉思人類的記憶、創傷和同理心。一部卓越的戰爭小說。澄澈、如史詩般,真誠而震撼人心。」──《出版人週刊》
◎「如荷馬史詩般……費納根對於語言的熱情、關注歷史長河下的暗流,以及精微的細節,使他的小說如此不凡。」──《愛爾蘭時報》
◎「《行過地獄之路》磅礡而宏偉,滿溢熱情、戰慄,和悲劇的諷示。小說格局、主題和角色,隨著故事開展而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深刻,直到結局。這是我這一生到目前為止讀過最棒的小說。」──Patrick McGrath,《Constance》作者
◎「我愛這本書。不僅只因為這是一本偉大的小說,更重要的是,這本小說能讓我們在最不堪的人間悲劇中看見美麗的事物。每一個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Evie Wyld,《All the Birds, Singing》作者
◎「理查.費納根的想像力閃閃發光。他是澳洲文學的一塊瑰寶。」──《紐卡斯爾先鋒報》
◎「寫作之路早已熠熠發光,而費納根生涯最重要、最好也最動人的作品,無疑就是《行過地獄之路》。」──《週日時代報》
◎「一個在戰場上的男人,讓人難以忘懷……費納根的文字意涵豐盈且富新意。他完美刻劃一個澳洲小夥子堅毅剛強的身影,他以愛為名,堅守誓言。主角杜里戈經歷了和艾咪的一段不倫之戀,隨後他在浪跡天涯之旅中失去靈魂。費納根的一字一句強而有力又不失美麗,如同他在小說中引用的日本文學經典一般,飽含詩意。」──英國《泰晤士報》
◎「驚人的美麗、睿智,充滿對人世的犀利洞見……費納根寫出人間最黑暗可怕的一個角落,如雕琢寶石般,一一描繪戰時的種種,同時也寫出一個青年對於年少愛戀的癡迷。」──《書單》
◎「神乎其技……費納根的小說,悲慘殘酷和美麗動人並存……震撼人心的一部哀歌,縈繞讀者心中久久不去。」──《書架情報網站》,書評
◎「絕美……費納根的父親死於這本書完成的那一天。毫無疑問,他一定會為兒子獻給自己的故事而驕傲。」──《獨立報》,書評
◎「小說展開如史詩般的格局宏偉,費納根仍然細細暈染書裡每個角色的形象。那美麗的筆觸,將使讀者永難忘懷每個令人心痛且栩栩如生的人物。」──《澳大利亞時報》
◎「目眩神迷……深刻思考關於生命和時間,記憶和遺忘的故事。令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成就。在他傑出的作家生涯上,再添冠冕。」──澳洲《廣告人報》
詳細網址:行過地獄之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第一部
蜜蜂
醉顛爬出
牡丹花
──松尾芭蕉
第二部
暮晚
從海灘上那個女人
傾倒在整個夜浪上
──小林一茶
第三部
覆蓋露水的世界
每顆露珠
都是掙扎的世界
──小林一茶
第四部
朝露般世界
朝露般短暫
然而……
──小林一茶
第五部
活在世間
如行走地獄屋脊
凝視花朵
──小林一茶
詳細網址:行過地獄之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行過地獄之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簡介
理查.費納根 Richard Flanagan
一九六一年出生於澳洲塔斯馬尼亞省,是澳洲頂尖文學家。他的小說《Death of a River Guide》、《The Sound of One Hand Clapping》、《Gould’s Book of Fish》(大英國協作家獎作品)、《The Unknown Terrorist》、《Wanting》獲獎無數,在二十六國印行。他的父親死於費納根完成《行過地獄之路》那天,是泰緬死亡鐵路的存活戰俘。
譯者簡介
何穎怡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比較婦女學研究,現任商周出版選書顧問。譯有《在路上》、《裸體午餐》、《嘻哈美國》、《天真的人類學家》、《貧民窟宅男的世界末日》、《時間裡的癡人》等。
詳細網址:行過地獄之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推薦序
奧之細道、天命與魂──關於《行過地獄之路》
◎吳 明益 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快樂的人沒有過去,不快樂的人除了過去,什麼也沒有。──理查.費納根
年輕較大量閱讀經典電影的時候,看過一部當時不甚理解,也不算吸引我的片子,那就是一九五七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桂河大橋》。影片描述日軍俘虜的英軍,被迫修築泰國西部,橫跨河流之上的一座橋樑。主角是帶領手下修築這座橋的英軍上校尼柯森,同時,從戰俘營逃出的美國海軍軍官希爾斯,則與英國特種部隊,結合當地人準備炸橋。尼柯森無意中發現剛完工的水面露出炸藥引線,身為戰俘的他第一個念頭卻是以英軍的自尊,希望維護這座戰俘所建的橋不被炸燬……
當時我並不清楚二戰末期的東南亞戰史,對於這座屬於泰緬鐵路(Burma Railway)一部分的大橋(事實上應該有兩座,一為鐵橋一為木橋),乃至於各國部隊之間的複雜歷史都不明瞭,更別說理解這些國家的「軍人文化」。這導致我一時之間無法進入那些角色的內裡。一直到我寫作《單車失竊記》時,廣泛地閱讀了東南亞戰史,才漸漸明白從東南亞焚燒至太平洋上的,是無數場互有關聯的戰役,那不只是戰力的相搏,也是上演著民族、文化與人性的舞台。
只不過《桂河大橋》除了戰俘造橋,其餘情節皆屬虛造,它留在我心裡最深的印象是從小就在學校樂隊,或是節慶儀隊前進時聽過無數次的〈布基上校進行曲〉(Colonel Bogey March)。它在電影中被改編為〈桂河進行曲〉(The River Kwai March)。電影裡它完整出現的一幕,是用來表現英軍的氣度──即使被俘了、生病了、軍裝襤褸,也還能吹著口哨面對苦境,是非常動人……或者說十足煽情的一幕。
讀完澳洲作家理查.費納根的作品《行過地獄之路》後,〈桂河進行曲〉給我的感受,變得全然不同了。
《行過地獄之路》的英文書名直譯應是「通往極北的窄路」,但只要接觸過一些日本文學的人就知道,它同時也是日本「俳聖」松尾芭蕉(Matsuo Bashō,1644-1694)的作品《奧之細道》的英譯。一六八九年,芭蕉與弟子曾良,花了數月的時間自江戶(東京)向北走到奧州(岩手縣附近)。讀過《奧之細道》,你會理解那個「細」字,既是窄小、也是艱難、微小、幽微……一個存在歧義與美的字。
俳句是日本傳統文學形式之一,音節以五、七、五為主,芭蕉以之描寫路途見聞,時見深奧的人生感嘆。許多評論家認為俳句無論是表(形式)與裡(句意精神),都是日本文學、日本精神的重要象徵。只不過,一位澳洲作家所寫的,描寫澳洲戰俘被迫修築泰緬鐵路的小說,為什麼要用《奧之細道》為題?
《行過地獄之路》以杜里戈.艾文斯──一位陷於愛情泥淖的年輕人,同時也是帶領著上千士兵「J部隊」的上校軍官為主人翁。敘事時間並沒有依章節順序,而是跳躍在五十年的跨度裡。就彷彿小說裡寫的:「杜里戈覺得好像在某處的冷凍廠喘氣打了個哆嗦,五十年時光就過去了。」但小說裡某些片段被拉得很長,另一些時刻則快如白駒。
整本小說迴盪著低沉、卻波瀾起伏的情緒。小說一開始,杜里戈是正要寫一本畫冊的序,這本畫冊正是他已逝的部下「兔子」韓卓克思從入伍到被俘期間陸續畫成的。我以為「畫冊」的意象很重要,它意謂著費納根並沒有想要寫一本「限知觀點」的小說,他意圖展現的是某個特定時空裡,「形象化」的複雜人性。
小說敘事雖把時間序割得破碎,卻很清楚地有幾部分:期待著美好前程與矛盾愛情的青年杜里戈、成為戰爭英雄卻出軌不斷的中晚年杜里戈;以及戰爭中與戰友共苦的杜里戈。這些段落分成五部,一開頭都放上另一位俳句大師小林一茶(Kobayashi Issa)的作品做為引子。俳句在意境上有點類似中國的絕句,短短的句子裡寓意深遠,讀者在讀完每個段落後,迎接的是下一首俳句──卻也可以回頭到章首的俳句,去尋找「言外之意」。
而芭蕉在《奧之細道》裡所寫的俳句,不妨也可以視為一種「畫冊」。二戰末期,這支澳洲部隊被徵調往新加坡與英軍共同迎戰日軍,但在馬來之虎山下奉文的迅捷用兵下,兩周的時間就投降了。日軍為了持續供應物資給在緬甸與中、英作戰的部隊,強制這批戰俘必須在短短的八個月裡,完成這條從暹羅到緬甸,全長四百多公里,穿越叢林惡水的鐵道。因為官階的緣故,上校不需參與勞動,卻得每天和日軍談判,希望能讓傷者與疲累不堪的士兵獲得休息,並且救治那些被暴力毆打、霍亂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士兵。這段不斷向北的旅程,透過小說裡各個角色的「目擊」,留下了彷彿「畫冊」般的形象故事。
俳句就像「物哀」(物の哀れ)的美學一樣,是日本「魂」(たましい)的一部分。而在小說裡,藉由多角色的觀點,費納根想暴露的是日本人(或者所有人)在戰爭中扭曲的「天命與魂」。
小說裡寫到日本指揮官中村少佐透過翻譯對杜里戈說:「戰爭很殘酷,沒錯。哪個戰爭不殘酷?戰爭是人造的。戰爭就是我們。我們的作為。蓋鐵路可能會讓人喪命,但是創造生命不是我的事,我只管蓋鐵路。進步不需要自由,自由對進步沒用。……進步可以奠基在其他事情上。醫生,你認為這是不自由。我們叫它魂,國家,天皇。醫生,你所謂的殘酷。我們管它叫天命。不管有沒有我們,這就是未來。」為了貫徹這個天命之魂,日本軍官用「日本地圖、日本計畫、日本圖表、日本工程圖來貫徹日本命令,賦予它們日本意義」。而「受天命」建造鐵道的中村,更是認為:「日本精神就是這條鐵路,這條鐵路就是日本精神,是我們的『奧之細道』。」因此即使身處地獄,犧牲也勢在必行。在「天命與魂」的面前,戰俘只是蓋鐵路的資材,跟柚木枕木、鐵軌、道釘沒兩樣。為了建造一個「亞洲人的亞洲」這個光明的目標,陰暗是必要承受的。
然而,澳洲人也有澳洲人的「魂」,一樣在那個過程裡,慢慢失去愛的能力,產生了日後影響一生的錯亂與痛楚。
杜果戈原本是一個喜愛文學年輕人,後來則成為一個會吟詩的軍人與醫師。與《奧之細道》相對,杜里戈在記憶裡的詩句,是卡盧圖斯(Catullus)、是盧克萊修(Lucretius),是希羅多德(Herodotus)、是奧維德(Ovid)……是丁尼生(Tennyson)的〈尤里西斯〉(Ulysses)。
小說裡,歷劫歸來的杜里戈當然知道自己不算英雄,「他知道自己公開的那一面(就是鑄在錢幣或者印在郵票上的他)會跟新時代處得很好,而他私底下的那一面則會越來越不可解,越來越可憎,旁人得一起共謀掩蓋。」這才是費納根想揭露的詩的(或者說是人生的、時代的)兩面性。
杜里戈在情感矛盾時詩句浮上心頭,日本軍官卻是在思索如何砍人頭時吟詠小林一茶、與謝蕪村(Yosa Buson)和松尾芭蕉。弗納根藉杜里戈讀詩的雙眼寫道:「有那麼一剎那,他覺得自己抓住這個可怕世界的真理。在這個世界裡,你無從逃離恐怖,暴力才是永恆、偉大且唯一的真理,遠大過人類創建的文明,遠大過人類崇拜過的任何神祇,因為它是唯一的真主,又好像人類的存在只是為了傳遞暴力,以確保它的永恆統治。……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暴力史。」另一刻,他讓古田斬首戰俘時朗誦田上菊舍的俳句,因為他得藉此來止住顫抖的手。「當他旋開水壺蓋,水壺也在眼前抖顫。他把水倒在刀刃上,看著水珠在晃眼的刀刃上聚成圓,像鞭蛇蜿蜒。此種美鎮定了他的心。」
詩的痛楚就是自由,詩的殘酷就是絕美。當一隻叢林裡鮮麗的藍蝴蝶停在戰俘的肩上時,他的下一刻反應是「一把捏扁牠」。
《衛報》在一篇書評裡,為《行過地獄之路》下的標題是:〈優美、造作與光輝並陳〉(beauty, bathos and brilliance in equal measure)。Bathos除了陳腐、虛偽、造作外(書評者似乎對費納根引用了太多名詩的隱喻有意見),也是「頓降法」之意。頓降法是一種古老的修辭技巧,在莊嚴崇高的時刻,突轉為滑稽庸俗;在聖潔高調的同時,陰暗與悲劇已隨浪而來。這也暗示著小說裡的主人公杜里戈既在戰後被視為英雄,也是無法控制自己情慾的丈夫;這場宣稱為了理想,妄圖聯合東方人對抗西方人的戰爭,同時也是不義之戰。
費納根是如此具有魔法又如此殘忍的寫作者,當讀者著迷於杜里戈與情人艾咪的相遇時,他一轉筆就將場景挪到戰場……人生不也是如此?優美、虛偽與光輝並陳且並存,我們是修辭裡的一段「頓降法」而已。而不論是日本軍官古田、每天背誦《我的奮鬥》的公雞邁克尼斯、畫筆不離身的兔子韓卓克思、鐵打身軀的小黑……,都不只是「一個小說人物」而已。他們是那場巨大戰爭裡具有象徵意義的一首俳句──是那些死於戰場上的千萬戰士具體而微的,既平凡、悲懦、可恨,偶爾卻也帶著美與光輝的人物形象。
從青年杜里戈到上校杜里戈,他始終相信「詩多少是法律、是天命」。而他的手下「牛肉汁」貝克則提醒他「記憶才是真正的正義」。什麼事被「記載」被「記得」才是真理。記憶就是,當你看過一個人只為了毛毯褶線沒有朝外就被毒打,數十年後,你還會因自己的孩子褶衣服時沒有將褶線朝外而焦慮、痛苦。人類是記憶的動物,人類依靠記憶的事物去判斷、追求。易言之,正義是需要爭奪的、是得經過時間汰洗的,正義不會自然浮現,正義要靠我們記憶它、打磨它。
或許杜里戈漸漸地認同了這點,因此在火葬兔子韓卓克思之時,他決定救回畫冊,帶著它,留下了一頁頁能被時間判斷的畫面。
《行過地獄之路》是一部令人著迷、令人痛苦的小說。它開展的意圖如此之大,細節卻依然如大教堂的馬賽克玻璃,每一片都有獨立的光彩,愛情與戰爭描寫同樣出色。無數的文學典故、音樂典故從作者的筆下自然流洩,譯者何穎怡必定下了極深的工夫,才使得我在讀這部小說時衝擊如此之大,讀得如此深沉,彷彿入夢。
這是一本每一頁都具有啟發力道的小說,不是啟發你如何寫小說,而是重新審視「人究竟是為何而存在」的作品。人如何在感情的罪裡自處?人如何在殘酷的世道中活下來?每一個問題都有如鑿釘,如潛伏的猛獸,在黑暗中養精蓄銳準備撲倒我們、獻祭我們、昇華我們。
《奧之細道》有人英譯為The Narrow Road to the Deep North,也有人譯為The Narrow Road to the Interior,那是一條通往北方的道路,也是通往心底的道路。小說最後寫到活到一百零五歲的古田大佐死時,床頭仍擺著《奧之細道》,夾了枯乾葉片的那一頁,正是詩集的序章:
日月者百代之過客。
來往之年亦旅人耳。(鄭清茂譯)
做為一個讀者,我於是闔上了書,以被清洗過的靈魂與雙眼向那個時代,向費納根致意。
詳細網址:行過地獄之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為什麼萬物之初總是有光?杜里戈.艾文斯最早的記憶是陽光灑進禮拜堂,他跟母親、祖母坐在一起。那是木造禮拜堂,陽光耀眼。他蹣跚前進又後退,進出這片靈性的擁抱歡迎,投入女人的雙臂。這些女人愛他。這就像浸入海裡又回到沙灘,一遍又一遍。
母親抱一下他後放開,說,上帝保佑你。兒啊。
那應該是一九一五年或一六年吧。他大概只有一、二歲。稍大一些,他才對陰影有記憶,那是一隻伸舉的前臂,它的黑色線條在煤油燈的陰沉光線中跳躍。傑基.麥奎爾坐在艾文斯家黑暗的窄小廚房,哭泣。那個時代只有小娃兒才哭。麥奎爾很老了,大概四十歲,或者更老些,正用手臂抹去麻子臉的淚水。還是用指頭?
牢植杜里戈回憶的只有他的哭聲。好像什麼東西碎裂了。漸緩的節奏讓杜里戈聯想到誤踏陷阱的兔子後腿敲擊地面,他聽過的聲音中,這個最像。當時他是去廚房找母親看他拇指上的血泡。他才九歲,沒有太多經驗可比較。之前,他只看過一次大男人哭,是他老哥湯姆從法國戰場回來,一下火車,就把行軍背囊扔在滿布灰塵的鐵路旁軌,放聲大哭,震驚的一幕。
看著老哥,杜里戈想知道什麼事能讓大男人哭。伴隨時代改變,哭泣現在變成證明一個人有感情,感情則是人生唯一的指南針。情感蔚為風行,情緒是個舞台,上面的演員是下了台就不再知道自己是誰的凡人。杜里戈活得夠久,足以見證這些改變。他還記得一度人們恥於哭泣,恐懼它代表的軟弱,以及它將帶來的麻煩。他活得夠久,也看到人們讚美那些不值一哂的事,只因真相傷感情。
湯姆回家的那晚,他們把德意志皇帝的肖像丟進篝火燒掉。湯姆絕口不提他們聽聞過的戰爭、德國人、毒氣、坦克、戰壕。他什麼也不說。男人的感情不等於人生。有時根本不值個屁。湯姆只是默默瞪著火焰。
***
杜里戈覺得好像在某處的冷凍廠喘氣打了個哆嗦,五十年時光就過去了。心絞痛的藥開始發揮效用,胸口緊悶的感覺逐漸消退,手臂不再麻痺,雖然他顫抖的靈魂裡還是有些藥物無法對付的狂亂不適,但是他至少能從旅館浴室走回到床上。
回床上時,他注視她裸露的肩頭,柔軟的皮膚與曲線總是令他興奮。她微微揚起被睡眠剝除一切面具的臉孔,問道──
你講什麼?
詳細網址:行過地獄之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行過地獄之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行過地獄之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簡介
多少人背負著自己的地獄過日子?
2014年英國曼布克獎得獎小說
「每一頁都有啟發力道的傑作!」──吳明益
人為何獨自存在,一再頑固抵抗命運,不是因為習於生命,而是習於愛。
一部殘酷又美麗的動人哀歌,路的盡頭,盼回靈魂的寧靜和喜悅
活在世間
如行走地獄屋脊
凝視花朵
日月如百代過客
你若置身地獄
愛亦是地獄
快樂的人沒有過去,不快樂的人除了過去,什麼也沒有。
杜里戈是一名聲譽卓著的外科醫師,是一名戰爭英雄,也是偷腥慣犯。五十年過去了,如今伴隨名氣而來的是醜聞,但他無所謂,依舊緊靠女人胴體取暖,往往人愈多,愈寂寞。這天,他沉沉入睡,思緒漸漸拂遠,飄向泰緬叢林深處,那時日軍擄來大批盟軍戰俘,修築連接暹羅與緬甸的死亡鐵路。身為醫官,目睹營中駭人的飢餓、霍亂與無來由的虐打,他捶頓自身的渺小無用,卻不放棄救命。徜若萬物之初總是有光,杜里戈最早認識的美,是什麼?
支持杜里戈在絶望中活下去,只有一個理由。直到一封信改變了他的一生……
理查.費納根殘酷又美麗的小說,描述多種形式的愛與死。取材父親在日軍戰俘營劫後餘生的經歷,他費時十二年時間寫作,最終榮獲2014年英國文壇最高榮譽曼布克獎,也是史上第三位獲獎的澳洲作家。書出版當天,作者父親與世長辭。關於命運,我們無能為力,卻因為愛,往往改變了一生。
獲獎記錄
2014英國曼布克獎得獎小說
2014 美國獨立書商獎
2015年都柏林文學獎決選
美國總統歐巴馬選書
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NPR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選書
華盛頓郵報年度選書
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西雅圖時報年度選書
名人推薦
作家 李桐豪∣李維菁∣伊格言∣紀大偉∣衛城出版總編輯 莊瑞琳∣胡淑雯∣格林文化發行人 郝廣才∣黃春明∣駱以軍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每一頁都有啟發力道的小說,去審視「人究竟是為何而存在」的作品。人如何在感情的罪裡自處?人如何在殘酷的世道中活下來?闔上書,我以被清洗過的靈魂與雙眼向作者致意。」──吳明益,推薦序
◎「在戰爭創傷症候群(PTSD)開始被普遍承認的此刻,這部小說堪稱意識流美學的模範。」──紀大偉,《同志文學史》作者
◎「讀一本好書,最棒跟最糟的部分就是,你會因為胃急速翻攪,好幾天都無法閱讀其他文字。你知道你讀到了一部非凡的作品。好幾年都不會再有這樣的一本書了。每年都有一部優秀作品得獎,但往往要很多年,才等得到這樣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A‧C‧葛瑞林,曼布克獎評審團長推薦
◎「這是來自澳洲的《戰爭與和平》。」──NPR書評
◎「溫柔與愛交織成的交響曲。一個感人至深而強大的故事,刻劃生命裡每一次呼吸的重量。一部傳世之作。」──《衛報》,書評
◎「徹底使人信服……人性的偉大試煉,看一個常人身上如何同時體現良善及黑暗,尤其是,從不平凡的劫難歸來後,又該如何繼續平凡人生……再多的盛讚對費納根來說,都只是錦上添花。」──湯瑪斯•簡尼利,《辛德勒的名單》原著小說作者
◎「一位備受推崇的當代澳洲作家……這是一趟關於失去和探索的旅程,小說每個場景將會永遠留在讀者心中……不煽情,也不矯飾,費納根探索了人類種種情感,或是洶湧澎湃,或是幽微細膩……費納根就是為了書寫這本小說而生的。」──《經濟學人》
◎「這是杜里戈的故事。描寫他身處亞洲叢林戰俘營的段落是全書心臟,字字句句跳動著。小說裡杜里戈的磨難、駭人情節,以及那些足以改變人一生的遭遇,都是曾待在那裡的戰俘們,難以抹去的印記。」──書評人角谷美智子
◎「反覆讀下去,才驚覺這部小說的偉大,不能再更精緻、美麗而動人了。」──《紐約時報》,書評
◎「令人神魂顛倒……一部經典的戰爭小說,來自一個世界級的作家……上一本能如此感動我的書,已經是麥卡鍚的《長路》。」──《華盛頓郵報》,書評
◎「優雅的鍛造與字斟句酌,沒有一絲一毫的矯作。費納根的小說無疑是一部經典。」──《金融時報》,書評
◎「動人的案頭佳作,刻劃緊扣心弦的人性幽微,以及生命不朽的意義。」──《西雅圖時報》,書評
◎「充滿不平凡的力量,一部精雕細琢且極具感染力的小說。注定成為這世代的經典。」──《觀察家》
◎「完全無法預期竟是這樣驚人的成就……《行過地獄之路》無與倫比。」──《澳洲人報》
◎「一部絕美的小說。」──《星期日泰晤士報》
◎「醉人……歌詠生命。」──《雪梨晨鋒報》
◎「帶領我們沉思人類的記憶、創傷和同理心。一部卓越的戰爭小說。澄澈、如史詩般,真誠而震撼人心。」──《出版人週刊》
◎「如荷馬史詩般……費納根對於語言的熱情、關注歷史長河下的暗流,以及精微的細節,使他的小說如此不凡。」──《愛爾蘭時報》
◎「《行過地獄之路》磅礡而宏偉,滿溢熱情、戰慄,和悲劇的諷示。小說格局、主題和角色,隨著故事開展而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深刻,直到結局。這是我這一生到目前為止讀過最棒的小說。」──Patrick McGrath,《Constance》作者
◎「我愛這本書。不僅只因為這是一本偉大的小說,更重要的是,這本小說能讓我們在最不堪的人間悲劇中看見美麗的事物。每一個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Evie Wyld,《All the Birds, Singing》作者
◎「理查.費納根的想像力閃閃發光。他是澳洲文學的一塊瑰寶。」──《紐卡斯爾先鋒報》
◎「寫作之路早已熠熠發光,而費納根生涯最重要、最好也最動人的作品,無疑就是《行過地獄之路》。」──《週日時代報》
◎「一個在戰場上的男人,讓人難以忘懷……費納根的文字意涵豐盈且富新意。他完美刻劃一個澳洲小夥子堅毅剛強的身影,他以愛為名,堅守誓言。主角杜里戈經歷了和艾咪的一段不倫之戀,隨後他在浪跡天涯之旅中失去靈魂。費納根的一字一句強而有力又不失美麗,如同他在小說中引用的日本文學經典一般,飽含詩意。」──英國《泰晤士報》
◎「驚人的美麗、睿智,充滿對人世的犀利洞見……費納根寫出人間最黑暗可怕的一個角落,如雕琢寶石般,一一描繪戰時的種種,同時也寫出一個青年對於年少愛戀的癡迷。」──《書單》
◎「神乎其技……費納根的小說,悲慘殘酷和美麗動人並存……震撼人心的一部哀歌,縈繞讀者心中久久不去。」──《書架情報網站》,書評
◎「絕美……費納根的父親死於這本書完成的那一天。毫無疑問,他一定會為兒子獻給自己的故事而驕傲。」──《獨立報》,書評
◎「小說展開如史詩般的格局宏偉,費納根仍然細細暈染書裡每個角色的形象。那美麗的筆觸,將使讀者永難忘懷每個令人心痛且栩栩如生的人物。」──《澳大利亞時報》
◎「目眩神迷……深刻思考關於生命和時間,記憶和遺忘的故事。令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成就。在他傑出的作家生涯上,再添冠冕。」──澳洲《廣告人報》
詳細網址:行過地獄之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第一部
蜜蜂
醉顛爬出
牡丹花
──松尾芭蕉
第二部
暮晚
從海灘上那個女人
傾倒在整個夜浪上
──小林一茶
第三部
覆蓋露水的世界
每顆露珠
都是掙扎的世界
──小林一茶
第四部
朝露般世界
朝露般短暫
然而……
──小林一茶
第五部
活在世間
如行走地獄屋脊
凝視花朵
──小林一茶
詳細網址:行過地獄之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68801
- 叢書系列:大師名作坊
- 規格:平裝 / 392頁 / 15 x 21 x 1.9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行過地獄之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理查.費納根 Richard Flanagan
一九六一年出生於澳洲塔斯馬尼亞省,是澳洲頂尖文學家。他的小說《Death of a River Guide》、《The Sound of One Hand Clapping》、《Gould’s Book of Fish》(大英國協作家獎作品)、《The Unknown Terrorist》、《Wanting》獲獎無數,在二十六國印行。他的父親死於費納根完成《行過地獄之路》那天,是泰緬死亡鐵路的存活戰俘。
譯者簡介
何穎怡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比較婦女學研究,現任商周出版選書顧問。譯有《在路上》、《裸體午餐》、《嘻哈美國》、《天真的人類學家》、《貧民窟宅男的世界末日》、《時間裡的癡人》等。
詳細網址:行過地獄之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序
推薦序
奧之細道、天命與魂──關於《行過地獄之路》
◎吳 明益 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快樂的人沒有過去,不快樂的人除了過去,什麼也沒有。──理查.費納根
年輕較大量閱讀經典電影的時候,看過一部當時不甚理解,也不算吸引我的片子,那就是一九五七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桂河大橋》。影片描述日軍俘虜的英軍,被迫修築泰國西部,橫跨河流之上的一座橋樑。主角是帶領手下修築這座橋的英軍上校尼柯森,同時,從戰俘營逃出的美國海軍軍官希爾斯,則與英國特種部隊,結合當地人準備炸橋。尼柯森無意中發現剛完工的水面露出炸藥引線,身為戰俘的他第一個念頭卻是以英軍的自尊,希望維護這座戰俘所建的橋不被炸燬……
當時我並不清楚二戰末期的東南亞戰史,對於這座屬於泰緬鐵路(Burma Railway)一部分的大橋(事實上應該有兩座,一為鐵橋一為木橋),乃至於各國部隊之間的複雜歷史都不明瞭,更別說理解這些國家的「軍人文化」。這導致我一時之間無法進入那些角色的內裡。一直到我寫作《單車失竊記》時,廣泛地閱讀了東南亞戰史,才漸漸明白從東南亞焚燒至太平洋上的,是無數場互有關聯的戰役,那不只是戰力的相搏,也是上演著民族、文化與人性的舞台。
只不過《桂河大橋》除了戰俘造橋,其餘情節皆屬虛造,它留在我心裡最深的印象是從小就在學校樂隊,或是節慶儀隊前進時聽過無數次的〈布基上校進行曲〉(Colonel Bogey March)。它在電影中被改編為〈桂河進行曲〉(The River Kwai March)。電影裡它完整出現的一幕,是用來表現英軍的氣度──即使被俘了、生病了、軍裝襤褸,也還能吹著口哨面對苦境,是非常動人……或者說十足煽情的一幕。
讀完澳洲作家理查.費納根的作品《行過地獄之路》後,〈桂河進行曲〉給我的感受,變得全然不同了。
《行過地獄之路》的英文書名直譯應是「通往極北的窄路」,但只要接觸過一些日本文學的人就知道,它同時也是日本「俳聖」松尾芭蕉(Matsuo Bashō,1644-1694)的作品《奧之細道》的英譯。一六八九年,芭蕉與弟子曾良,花了數月的時間自江戶(東京)向北走到奧州(岩手縣附近)。讀過《奧之細道》,你會理解那個「細」字,既是窄小、也是艱難、微小、幽微……一個存在歧義與美的字。
俳句是日本傳統文學形式之一,音節以五、七、五為主,芭蕉以之描寫路途見聞,時見深奧的人生感嘆。許多評論家認為俳句無論是表(形式)與裡(句意精神),都是日本文學、日本精神的重要象徵。只不過,一位澳洲作家所寫的,描寫澳洲戰俘被迫修築泰緬鐵路的小說,為什麼要用《奧之細道》為題?
《行過地獄之路》以杜里戈.艾文斯──一位陷於愛情泥淖的年輕人,同時也是帶領著上千士兵「J部隊」的上校軍官為主人翁。敘事時間並沒有依章節順序,而是跳躍在五十年的跨度裡。就彷彿小說裡寫的:「杜里戈覺得好像在某處的冷凍廠喘氣打了個哆嗦,五十年時光就過去了。」但小說裡某些片段被拉得很長,另一些時刻則快如白駒。
整本小說迴盪著低沉、卻波瀾起伏的情緒。小說一開始,杜里戈是正要寫一本畫冊的序,這本畫冊正是他已逝的部下「兔子」韓卓克思從入伍到被俘期間陸續畫成的。我以為「畫冊」的意象很重要,它意謂著費納根並沒有想要寫一本「限知觀點」的小說,他意圖展現的是某個特定時空裡,「形象化」的複雜人性。
小說敘事雖把時間序割得破碎,卻很清楚地有幾部分:期待著美好前程與矛盾愛情的青年杜里戈、成為戰爭英雄卻出軌不斷的中晚年杜里戈;以及戰爭中與戰友共苦的杜里戈。這些段落分成五部,一開頭都放上另一位俳句大師小林一茶(Kobayashi Issa)的作品做為引子。俳句在意境上有點類似中國的絕句,短短的句子裡寓意深遠,讀者在讀完每個段落後,迎接的是下一首俳句──卻也可以回頭到章首的俳句,去尋找「言外之意」。
而芭蕉在《奧之細道》裡所寫的俳句,不妨也可以視為一種「畫冊」。二戰末期,這支澳洲部隊被徵調往新加坡與英軍共同迎戰日軍,但在馬來之虎山下奉文的迅捷用兵下,兩周的時間就投降了。日軍為了持續供應物資給在緬甸與中、英作戰的部隊,強制這批戰俘必須在短短的八個月裡,完成這條從暹羅到緬甸,全長四百多公里,穿越叢林惡水的鐵道。因為官階的緣故,上校不需參與勞動,卻得每天和日軍談判,希望能讓傷者與疲累不堪的士兵獲得休息,並且救治那些被暴力毆打、霍亂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士兵。這段不斷向北的旅程,透過小說裡各個角色的「目擊」,留下了彷彿「畫冊」般的形象故事。
俳句就像「物哀」(物の哀れ)的美學一樣,是日本「魂」(たましい)的一部分。而在小說裡,藉由多角色的觀點,費納根想暴露的是日本人(或者所有人)在戰爭中扭曲的「天命與魂」。
小說裡寫到日本指揮官中村少佐透過翻譯對杜里戈說:「戰爭很殘酷,沒錯。哪個戰爭不殘酷?戰爭是人造的。戰爭就是我們。我們的作為。蓋鐵路可能會讓人喪命,但是創造生命不是我的事,我只管蓋鐵路。進步不需要自由,自由對進步沒用。……進步可以奠基在其他事情上。醫生,你認為這是不自由。我們叫它魂,國家,天皇。醫生,你所謂的殘酷。我們管它叫天命。不管有沒有我們,這就是未來。」為了貫徹這個天命之魂,日本軍官用「日本地圖、日本計畫、日本圖表、日本工程圖來貫徹日本命令,賦予它們日本意義」。而「受天命」建造鐵道的中村,更是認為:「日本精神就是這條鐵路,這條鐵路就是日本精神,是我們的『奧之細道』。」因此即使身處地獄,犧牲也勢在必行。在「天命與魂」的面前,戰俘只是蓋鐵路的資材,跟柚木枕木、鐵軌、道釘沒兩樣。為了建造一個「亞洲人的亞洲」這個光明的目標,陰暗是必要承受的。
然而,澳洲人也有澳洲人的「魂」,一樣在那個過程裡,慢慢失去愛的能力,產生了日後影響一生的錯亂與痛楚。
杜果戈原本是一個喜愛文學年輕人,後來則成為一個會吟詩的軍人與醫師。與《奧之細道》相對,杜里戈在記憶裡的詩句,是卡盧圖斯(Catullus)、是盧克萊修(Lucretius),是希羅多德(Herodotus)、是奧維德(Ovid)……是丁尼生(Tennyson)的〈尤里西斯〉(Ulysses)。
小說裡,歷劫歸來的杜里戈當然知道自己不算英雄,「他知道自己公開的那一面(就是鑄在錢幣或者印在郵票上的他)會跟新時代處得很好,而他私底下的那一面則會越來越不可解,越來越可憎,旁人得一起共謀掩蓋。」這才是費納根想揭露的詩的(或者說是人生的、時代的)兩面性。
杜里戈在情感矛盾時詩句浮上心頭,日本軍官卻是在思索如何砍人頭時吟詠小林一茶、與謝蕪村(Yosa Buson)和松尾芭蕉。弗納根藉杜里戈讀詩的雙眼寫道:「有那麼一剎那,他覺得自己抓住這個可怕世界的真理。在這個世界裡,你無從逃離恐怖,暴力才是永恆、偉大且唯一的真理,遠大過人類創建的文明,遠大過人類崇拜過的任何神祇,因為它是唯一的真主,又好像人類的存在只是為了傳遞暴力,以確保它的永恆統治。……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暴力史。」另一刻,他讓古田斬首戰俘時朗誦田上菊舍的俳句,因為他得藉此來止住顫抖的手。「當他旋開水壺蓋,水壺也在眼前抖顫。他把水倒在刀刃上,看著水珠在晃眼的刀刃上聚成圓,像鞭蛇蜿蜒。此種美鎮定了他的心。」
詩的痛楚就是自由,詩的殘酷就是絕美。當一隻叢林裡鮮麗的藍蝴蝶停在戰俘的肩上時,他的下一刻反應是「一把捏扁牠」。
《衛報》在一篇書評裡,為《行過地獄之路》下的標題是:〈優美、造作與光輝並陳〉(beauty, bathos and brilliance in equal measure)。Bathos除了陳腐、虛偽、造作外(書評者似乎對費納根引用了太多名詩的隱喻有意見),也是「頓降法」之意。頓降法是一種古老的修辭技巧,在莊嚴崇高的時刻,突轉為滑稽庸俗;在聖潔高調的同時,陰暗與悲劇已隨浪而來。這也暗示著小說裡的主人公杜里戈既在戰後被視為英雄,也是無法控制自己情慾的丈夫;這場宣稱為了理想,妄圖聯合東方人對抗西方人的戰爭,同時也是不義之戰。
費納根是如此具有魔法又如此殘忍的寫作者,當讀者著迷於杜里戈與情人艾咪的相遇時,他一轉筆就將場景挪到戰場……人生不也是如此?優美、虛偽與光輝並陳且並存,我們是修辭裡的一段「頓降法」而已。而不論是日本軍官古田、每天背誦《我的奮鬥》的公雞邁克尼斯、畫筆不離身的兔子韓卓克思、鐵打身軀的小黑……,都不只是「一個小說人物」而已。他們是那場巨大戰爭裡具有象徵意義的一首俳句──是那些死於戰場上的千萬戰士具體而微的,既平凡、悲懦、可恨,偶爾卻也帶著美與光輝的人物形象。
從青年杜里戈到上校杜里戈,他始終相信「詩多少是法律、是天命」。而他的手下「牛肉汁」貝克則提醒他「記憶才是真正的正義」。什麼事被「記載」被「記得」才是真理。記憶就是,當你看過一個人只為了毛毯褶線沒有朝外就被毒打,數十年後,你還會因自己的孩子褶衣服時沒有將褶線朝外而焦慮、痛苦。人類是記憶的動物,人類依靠記憶的事物去判斷、追求。易言之,正義是需要爭奪的、是得經過時間汰洗的,正義不會自然浮現,正義要靠我們記憶它、打磨它。
或許杜里戈漸漸地認同了這點,因此在火葬兔子韓卓克思之時,他決定救回畫冊,帶著它,留下了一頁頁能被時間判斷的畫面。
《行過地獄之路》是一部令人著迷、令人痛苦的小說。它開展的意圖如此之大,細節卻依然如大教堂的馬賽克玻璃,每一片都有獨立的光彩,愛情與戰爭描寫同樣出色。無數的文學典故、音樂典故從作者的筆下自然流洩,譯者何穎怡必定下了極深的工夫,才使得我在讀這部小說時衝擊如此之大,讀得如此深沉,彷彿入夢。
這是一本每一頁都具有啟發力道的小說,不是啟發你如何寫小說,而是重新審視「人究竟是為何而存在」的作品。人如何在感情的罪裡自處?人如何在殘酷的世道中活下來?每一個問題都有如鑿釘,如潛伏的猛獸,在黑暗中養精蓄銳準備撲倒我們、獻祭我們、昇華我們。
《奧之細道》有人英譯為The Narrow Road to the Deep North,也有人譯為The Narrow Road to the Interior,那是一條通往北方的道路,也是通往心底的道路。小說最後寫到活到一百零五歲的古田大佐死時,床頭仍擺著《奧之細道》,夾了枯乾葉片的那一頁,正是詩集的序章:
日月者百代之過客。
來往之年亦旅人耳。(鄭清茂譯)
做為一個讀者,我於是闔上了書,以被清洗過的靈魂與雙眼向那個時代,向費納根致意。
詳細網址:行過地獄之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為什麼萬物之初總是有光?杜里戈.艾文斯最早的記憶是陽光灑進禮拜堂,他跟母親、祖母坐在一起。那是木造禮拜堂,陽光耀眼。他蹣跚前進又後退,進出這片靈性的擁抱歡迎,投入女人的雙臂。這些女人愛他。這就像浸入海裡又回到沙灘,一遍又一遍。
母親抱一下他後放開,說,上帝保佑你。兒啊。
那應該是一九一五年或一六年吧。他大概只有一、二歲。稍大一些,他才對陰影有記憶,那是一隻伸舉的前臂,它的黑色線條在煤油燈的陰沉光線中跳躍。傑基.麥奎爾坐在艾文斯家黑暗的窄小廚房,哭泣。那個時代只有小娃兒才哭。麥奎爾很老了,大概四十歲,或者更老些,正用手臂抹去麻子臉的淚水。還是用指頭?
牢植杜里戈回憶的只有他的哭聲。好像什麼東西碎裂了。漸緩的節奏讓杜里戈聯想到誤踏陷阱的兔子後腿敲擊地面,他聽過的聲音中,這個最像。當時他是去廚房找母親看他拇指上的血泡。他才九歲,沒有太多經驗可比較。之前,他只看過一次大男人哭,是他老哥湯姆從法國戰場回來,一下火車,就把行軍背囊扔在滿布灰塵的鐵路旁軌,放聲大哭,震驚的一幕。
看著老哥,杜里戈想知道什麼事能讓大男人哭。伴隨時代改變,哭泣現在變成證明一個人有感情,感情則是人生唯一的指南針。情感蔚為風行,情緒是個舞台,上面的演員是下了台就不再知道自己是誰的凡人。杜里戈活得夠久,足以見證這些改變。他還記得一度人們恥於哭泣,恐懼它代表的軟弱,以及它將帶來的麻煩。他活得夠久,也看到人們讚美那些不值一哂的事,只因真相傷感情。
湯姆回家的那晚,他們把德意志皇帝的肖像丟進篝火燒掉。湯姆絕口不提他們聽聞過的戰爭、德國人、毒氣、坦克、戰壕。他什麼也不說。男人的感情不等於人生。有時根本不值個屁。湯姆只是默默瞪著火焰。
***
杜里戈覺得好像在某處的冷凍廠喘氣打了個哆嗦,五十年時光就過去了。心絞痛的藥開始發揮效用,胸口緊悶的感覺逐漸消退,手臂不再麻痺,雖然他顫抖的靈魂裡還是有些藥物無法對付的狂亂不適,但是他至少能從旅館浴室走回到床上。
回床上時,他注視她裸露的肩頭,柔軟的皮膚與曲線總是令他興奮。她微微揚起被睡眠剝除一切面具的臉孔,問道──
你講什麼?
詳細網址:行過地獄之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行過地獄之路~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行過地獄之路 中文書>文學小說>翻譯文學>其他地區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