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原文名稱:How music works:The Science and Psychology of Beautiful Sounds, from Beethoven to the Beatles and Beyond,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5695521,頁數:384,出版社:大寫出版,作者:約翰‧包威爾,譯者:全通翻譯社,出版日期:2016/06/21,類別:藝術設計

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


內容簡介


榮登亞馬遜、紐約時報暢銷榜長年不墜
轟動歐美的全方位音樂指南
愛樂人口耳相傳的床頭讀本
是工具書、科普書,更是沒有數學算式
以及複雜理論的音樂白皮書!

  只用一本書,道盡世上樂器的發聲原理
  不必死背Do-Re-Mi,就能摸清音樂底細
  也為你我揭曉:為何有些旋律永遠動聽!


  你喜歡音樂,但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嗎?
  學過鋼琴、小提琴,甚至打擊樂器,但搞不清音樂/噪音有什麼不同嗎?
  喜歡唱歌,除了很大聲而且五音不全,該如何把握旋律、節奏與音準呢?
 
  其實,在音樂的創作過程中,自有其邏輯規範、工學和物理原理在背後支撐著;本書就是為了音樂「是什麼」和「為什麼」的問題解惑而生的。

  ♦追根究底:樂音和噪音有何區別?
  對於音樂這回事,有些人會擔心懂得愈多、得到的樂趣愈少,但其實正好相反。瞭解一道費功夫的菜餚是如何料理出來的,反而會讓人更懂得如何享用,同時絲毫不減其美味。音樂這件事,亦是如此。

  這本書能提供你,關於以下事項的充分理解:
  為什麼巴哈的〈C大調前奏曲〉,和齊柏林飛船的〈Stairway to Heaven〉那麼像?
  聲音與噪音的差別究竟在哪裡?是什麼原因讓一個「音符」與其他聲響有所分別?

  當一個人發出完美音準時,該怎樣分辨出來?為什麼十把小提琴所能發出的音量,只有一把小提琴發聲時的兩倍?你手上的鮑布.迪倫(Bob Dylan)CD專輯、黑膠唱片,或是數位流版本的音質比較好?為什麼指揮的薪水,是整個樂團當中最高的?是否非得去音樂廳,才能感受到完整的音樂?而大調不等於開心;小調不等於悲傷。長久以來人們之所以會這樣誤以為,完全是歌詞,加上人為因素造成的。

  其實,世上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是音樂家,但大多數的人都喜歡聽音樂。
  只是,什麼樣的音樂作品,會讓人想跳舞或哭泣?如何聽懂古典樂、爵士樂,這種愈來愈多人推崇的音樂。
  大家都對音樂家的創作,究竟是即興,還是一場精心巧妙的策劃感到好奇。為了聽出背後的意圖,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音樂」這門學問呢?

  約翰.包威爾以同時身為「物理學家」和「音樂家」的身分,在這本充滿原創性,對聲學深入詮釋的有趣指南當中,開啟了一條嶄新、明確、易於接受的愛樂捷徑。他以令人愉快的科學和心理學,描述在音樂表面之下的各種秘密,為我們揭示了鮮為人知的科學事實,和迷人音樂的背後故事;並以毫無術語、淺顯易懂的方式,隨著熱烈討論和聲、音色、音階、和弦、響度等名詞,以及音樂作品的背後意義,讓每位讀者都能充分理解箇中玄機,並且著迷不已。

  ♦讓不同類型的音樂進入生活,拓展你的音樂視野
  你是音樂初學者?剛開始把手放在黑白琴鍵上練習彈奏,並想瞭解箇中原理嗎?你是資深愛樂人,每每想深入樂曲內涵,卻不得其門而入嗎?你是音樂科班出身,但苦於不知如何向身旁朋友說明繁瑣複雜的樂理知識嗎?其實,要讀懂樂譜上的所有記號,就有如從頭學習一門新語言。
  這本書所提供的方法,可以讓初學者提綱挈領、迅速掌握其中要訣;同時透過世上數一數二的音樂專家告訴你:並沒有所謂「音樂天分」這回事,彈奏樂器就像其他技能一樣,只要學就會了!

  本書以最淺白易懂的方式告訴你:
  ●如何搞懂圓舞曲、古典樂、爵士樂、搖滾樂,甚至是雷鬼音樂的拍子?
  ●為何小提琴、大提琴、伸縮長號、法國號、低音管不適合20歲以上的人學習?
  ●如何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學會鋼琴或吉他?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樂器,開啟自己的肌肉記憶,讓音樂學起來事半功倍?
  ●如何邁向演奏家或作曲家之路?

  ♦開啟藏在你腦海當中,那扇音樂的大門
  身為一名聽眾,你已對音樂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只是許多知識都深埋在潛意識中罷了。本書將盡力說明剖析這些知識,並希望能帶來一些「啊!原來如此!」恍然頓悟的感受:

  ●對於入門愛樂者來說:
  你知道樂音跟各種噪音之間只存在一項簡單差異,用電腦就能加以辨別嗎?而「基頻和泛音」的組合又是如何影響音高和音調的表現?最後由:響度、時值、音色以及音高所組成的「樂音」,又是怎麼逐步造就出好聽的音樂?

  ●對於進階的音樂學習者來說:
  本書教你如何用10分鐘瞭解節奏、速度,以及拍子三者的關係,學會如何讀譜;並且瞭解在所有音樂的本體當中,是如何透過一個不斷重複的「噪音」,例如「砰」的鼓聲或「鏘」的鈸聲,進而提供節奏,而不搶走音樂的風采。

  ●對於想瞭解更多的專業人士來說:
  你知道過去的兩百年間,竟然同時採用了三種不同的「小調」;原因只是因為它們好聽;而最古老被紀錄下來的完整樂曲之一,竟然是古希臘的「搖滾樂」(Seikilos Epitaph)嗎?還在不久前,世界各國、甚至各城市間同一個音的「音高」本來都是不一樣的,今日全球統一採行的音符,則是後來經過謹慎挑選的產物──但問題是,當初是由誰來挑選的?又為什麼是這些音?

  為什麼身為亞洲人的我們,比較容易擁有「絕對音感」?而且大部分音樂技巧來自於訓練而非啟蒙;愈早開始訓練,技巧就愈好!

  ♦如何分辨自己有沒有「絕對音感」?
  ●在不聽前奏的情況下。若每首歌的起音都正確,你就擁有絕對音感。
  ●若有些歌的起音是正確的,那麼你擁有的是部分絕對音感。
  ●若你認為自己都唱對了,但沒有其他人同意,那你應該去睡個覺,明天早上清醒時再試一次。

國內音樂人專業盛讚!(以下排列,依姓氏筆劃)

  有了理性的認知,再加上感性的體會,欣賞音樂,從此不再是難事!──「愛樂電台」(Philharmonic Radio)資深節目製作及主持人 邢子青

  音樂的學習是個觸類旁通的過程,從節奏、旋律、和聲、音色,到對位、曲式、結構、美學、歷史……等,對組成音樂的元素和面向有多一分了解,不但有助於演奏者掌握樂曲,也能為愛樂者增添聆賞的樂趣。《好音樂的科學》從科學的角度書寫音樂的故事,將看似枯燥或艱深的樂理,化為充滿知性趣味的解密之旅,值得一讀。──「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朱宗慶

  在科學的分析下,除了能夠對於聲音有更多的認識,也能更進一步地去佐證許多我們在聽音樂時認為是常識的事情。──《MUZIK古典樂刊》發行人 孫家璁

  看了這本書後,彈吉他都可以感受到振動波傳出來啊!!──網路吉他教學名人 馬叔叔
 
  音樂居然可以用這麼有創意的方式剖析,真是讓我刮目相看!──知名大提琴家 張正傑
 
  配合解說與圖表,讓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音樂書!──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院博士、資深專欄作家 焦元溥

  這音樂好好聽!但什麼叫做好聽?本書解答了聽音樂的人想問但不問的秘密。──「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鄭國威
 
  不少物理學家都對音樂有濃厚的興趣,愛因斯坦拉小提琴自娛,荷姆赫茲在音樂心理學與聲學領域做出偉大貢獻。而在音樂教育方面,作曲家暨物理學家包威爾展現了平易近人的文字魅力,對於音樂科學充滿好奇的人,必然不能錯過這本書。──「臺大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蔡振家

  一本能讓左右腦均衡發展的好書,讓我瞭解:原來學音樂,也可以很科學!──《PAR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 黎家齊

國外媒體好評不斷!

  通過閱讀本書,可以加強自己的音樂基礎;經由更紮實的知識,讓我們能更好地欣賞音樂本身。──《紐約圖書雜誌》編輯 阿曼達.馬克

  任何熱愛音樂的讀者,如果不知道為何自己會對音樂如此著迷的內在原因,只要往技術方面進行探索一定會找到結果。本書即是這樣的徹底研究:時不時在陳舊的底漆之上,會跳出嶄新的啟示。──《旁觀者月刊》編輯 詹姆斯.沃爾頓

  音樂是怎樣的,以及為什麼是這樣的?在此提供了非常詳實的討論......同時以清晰的邏輯呈現給讀者以上資訊,即使是像我這樣的外行人都看得懂,最了不起的是,本書並不迎合或過於簡化該議題。簡單地說,這是我在這個議題上面見過最好的書。──《西雅圖郵報》特派員 格雷格.巴布雷克

  在科學論文和讓人哈哈大笑的評論之間,本書充分展現作曲家和物理學家的這種獨特混合的優勢。包威爾...塑造出一個有趣的利基,也就是用幽默來讓原本枯燥的聲學介紹變得有趣好讀。這裡面是人人都該收藏的音樂習題以及一些有用的背景,讀者可以同時從中獲得無限樂趣。──《圖書館雜誌》編輯 巴里.薩斯洛

  作者...採用易於遵循的對話式語言,帶領讀者進入音樂學...這是驚人的,只要按照包威爾的解說,只要在幾個小時後,即使是音樂新手(像我一樣),都可以開始「讀」音樂。原來音樂是一種語言形式,以前作為局外人的我們,大多數時候都以為它是梵文那樣複雜難解。──《科技圖書新聞》記者 菲利普.曼寧

  包威爾──這位英國的學者和教授,在這本啟發人心的著作裡,提出了關於人們如何體驗音樂的理論。本書選擇了最宏大的方式:也就是由所有與「音樂創作」有關學科著手舉例,並加入了他自己的獨到見解;書中包含了簡單的數學、物理、工程、歷史。

  他在本書舉的例子當中,包含知名的古典神作:巴哈平均律〈C大調前奏曲〉和齊柏林飛船的〈Stairway to Heaven〉這兩首搖滾樂名曲並列比較。在前半本書中,所定義的音樂是由音調、頻率、和聲、節奏和分貝所組成;在該堅實基礎上,後半本書他成功證明了:音樂家是如何製作出品質良好的古典樂和流行音樂,以及我們究竟是如何「聽」跟「感受」音樂,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科學來解釋。

  即便包威爾是位科學家,但他在輸出這些材料時,選擇了以幽默生動的筆觸做呈現,也讓本書讀起來不致於生澀乏味;書中有趣的故事例如:「分貝」發明於一間酒吧,在一個深夜裡,由醉酒電氣工程師組成的委員會,他們因為找不到舞伴,所以想對這個世界報復。全書充滿旁徵博引、豐富多元的資訊如:「當我們現在聽莫扎特的音樂時,我們其實聽到的,比他本來打算讓聽眾聽到的還高上半音」這些內容,即使在夜半捧讀起來也很有趣。──《出版人週刊》
 


詳細網址: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Chapter 1:音樂究竟是什麼?
Chapter 2:什麼是絕對音高?我有嗎?
Chapter 3:樂音與噪音
Chapter 4:木琴與薩克斯風:同音不同聲
Chapter 5:樂器獨奏時間到了
Chapter 6:音量多大才算大聲?
Chapter 7:和聲與雜音
Chapter 8:衡量音階
Chapter 9:自信的大調和感性的小調
Chapter 10:我抓到節奏了
Chapter 11:創作音樂
Chapter 12:聆賞音樂
Chapter 13:一些繁瑣細節
第一節  音程命名與辨識
第二節  分貝系統的使用
第三節  將樂器調成五聲音階
第四節  平均律的計算
第五節  各大調的音組

致謝
參考書目

 


詳細網址: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695521
  • 叢書系列:be-Brilliant
  • 規格:平裝 / 384頁 / 25k正 / 14.9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約翰.包威爾 John Powell


  擁有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的物理學博士學位,曾在英國諾丁罕的呂勒奧瑞典大學教授物理課程,並且在2003年,獲得了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音樂作曲碩士的學位;更同時在英國諾丁大學與瑞典盧里亞理工大學擔任物理科學客座教授。
 


詳細網址: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推薦序

解剖音樂,最浪漫的科學!
文/邢子青(「愛樂電台Philharmonic Radio」資深節目製作及主持人)


  音樂,人人會聽,但是,「有聽,沒有懂」卻是很多人抗拒音樂的心理障礙。

  聽音樂,有所謂「懂」的標準嗎?要到什麼地步,才算是「懂」呢?

  很多人之所以對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望而卻步,多半是因為五線譜上天書般的符號。但說實在的,古往今來,除了受過專業學院訓練的作曲家和演奏者之外,一般人若非有心,否則不見得會去刻意接觸複雜的創作理論,那更別說是把音樂欣賞當成休閒娛樂的普羅大眾了。

  如果我們以人口金字塔的結構來看,只有在頂端上層的小部分比例(大多為專業音樂工作者),會成天把音樂專有詞彙掛在嘴邊,甚至在他們的腦子裡裝滿了錯綜複雜的理論基礎。至於在金字塔頂端之下的絕大部分,就是純粹的音樂愛好者了。這就好像大多數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在平日操作的過程中,幾乎很少人會特別思考每一個出現在螢幕上的畫面、或是介面連結,到底是根據什麼科學理論,是一樣道理。因為,真正該傷腦筋的,是那些工程師,而非消費者。

  所以說,我們無法要求所有周杰倫和瑪丹娜的流行樂迷,一定要懂得和聲、節奏、旋律等創作基礎,才能聆聽他們的演唱。也不可能強制規定所有打算前往國家音樂廳欣賞演出的觀眾,必須通過樂理測驗,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才能購票進場。但是,台北小巨蛋和國家音樂廳裡,卻常有滿場擠爆的觀眾,只為了在將近兩個小時的表演過程中,讓身心充分釋放。觀眾之所以能夠和台上的表演者有所共鳴,就是因為「感性」兩個字。

  音樂,是一種溝通的藝術,創作者、演奏者、和欣賞者之間,構成了「共生」關係。一首樂曲,經過演奏者的詮釋,傳達給欣賞者,聆聽的人有所感應和體會之後,就會和創作者生情感連結和認同。這之間的關係,完全架構在「感性」的基礎之上,即便是學院派訓練出來的專家,當他們在聆聽一首樂曲時,即便他們的大腦正在進行理性分析,但他們的耳朵和情感,也都無法避免感性的體驗。

  欣賞音樂,其實是一種「感性」與「理性」交融的活動。當然,不一定要有理論基礎,才能聆聽樂曲,但是,如果懂得一些相關資訊,這會讓你不只有感性的體會,更有理性的認知。雙管齊下之後,欣賞音樂就不再只是聽熱鬧,而且還能聽門道!

  如果就歷史發展來看,音樂本來就是一門科學,從古希臘時代,就已經出現了音樂理論。大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曾經使用古希臘的單弦琴,測定琴弦的長度和音程比例,堪稱是史上第一位音響學家。至於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兩位大哲學家,甚至還在他們的著作裡,大談音樂的邏輯,其中就特別提到:不同調性的音樂,對於「道德教化」和「情感抒發」的影響力。以上這三位歷史人物所做的,就是從理性與感性的角度來解讀音樂。

  在歷經了兩千多年之後,來到了二十一世紀,對於音樂的詮釋觀點,也因為人文智識的高度發展,而有了更多元化的角度。

  本書作者,兼具物理學和音樂學背景,乍看之下,這原本是兩個不相干的領域,但作者從數學、物理學、心理學、生物學,甚至歷史、社會等人文角度切入,把音樂的來龍去脈,詮釋的趣味性十足。其中涉及的音樂種類,則包括了古典、爵士、流行、以及電影配樂等。這樣的解讀方式,正好說明了:音樂海納百川,兼具感性與理性。

  有了理性的認知,再加上感性的體會,欣賞音樂,從此不再是難事!

透過科學,重新認識音樂
文/孫家璁(《MUZIK 古典樂刊》發行人)


  說到音樂,多數人都會很自動的把它歸向於感性的那面,是屬於情感的,藝術的,抽象的。如果有人提出用科學的方式來去解釋、分析音樂,我想大概會被認為是不浪漫和不解風情吧。

  但音樂的基本元素是聲音,要討論聲音,就得要進入科學的領域。聲音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被傳遞和接收?為何會有高音低音,大聲小聲的分別?又為何不同的樂器可以製造出不同的聲音?這些或許不是大家在聆聽音樂時會主要去考慮的,但卻是成就音樂之所以能成為音樂的重要原因。

  是不是非得要弄清楚這些科學道理,才有辦法聽得懂音樂,答案當然不是絕對,但我自己親身經歷的例子,或許可以分享給讀者們作為參考。

  我在○一年進入紐約大學的音樂科技碩士班就讀,這兩年的時光如今回想起來,對於我在音樂這條路上,不論是工作,或者只是單純以欣賞的角度出發,都影響甚鉅。「音樂科技」,顧名思義是將音樂和科學技術作連結,特別是在當時正值快速發展的數位領域的應用上,著墨許多。要將音樂數位化,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重製的過程,也因此,必須要先得了解聲音的結構與形成的原理,才能透過適當的程式語言,還原於數位的世界。

  在求學中,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堂以電腦程式CSOUND來進行創作音樂的課程。CSOUND本身只是一個很單純的程式語言,使用者可藉由其設計出聲音的頻率、震幅、速率等,進而形成一種樂器,最後再透過多種的樂器,搭配上節奏的變化,譜寫成音樂。

  於是,要能成功的利用CSOUND來作曲,就必須得從科學的角度出發來了解聲音形成的原理,這開啟了我對於理解音樂的另一扇窗。以前面對音樂,即使有理性的層面,也只是停留在演奏技巧的琢磨,或是對於樂曲結構和風格的分析上;如今卻更能從另一面去欣賞聲音的本質,對於音樂所帶來的效果,也更增加了聆聽時的樂趣。

  更有趣的,是透過這樣的學習,讓我對於二十世紀後的音樂作品,有了更大的接受度。很多人對於近代的音樂有著相當的不解,主要是在於很多創作都遠離了大家所熟悉的音樂應該要有的重要成分,那就是旋律。沒有旋律,究竟該聽甚麼呢?答案其實就是聲音,而這正是現代樂派所強調的部分。

  實驗樂派的創作大師凱吉(John Cage)在一九五二年創作了知名的「樂曲」《四分三十三秒》。這首樂曲的概念是,在這段差不多四分半的演出時間中,演奏者完全以靜止的方式在舞台上,同時不讓樂器發出任何的聲音,而是把樂曲的內容,留給在那個時空中現場所發出的任何聲音,而變成一首創作。

  也因此,凱吉的這首作品,不但希望在場的聽眾都是共同演奏者,更是希望大家欣賞的是在周遭真實發生的聲音,這些聲音或許來自於呼吸、來自於座位的晃動、電器用品的雜訊,就算沒有旋律,沒有節奏,沒有規律,這些聲音本身,也可以成為聆賞的標的。

  在科學的分析下,除了能夠對於聲音有更多的認識,也能更進一步地去佐證許多我們在聽音樂時認為是常識的事情,比如說和弦的產生、音色的變化、迴音的長短等等。當能真的究其原理時,作為演奏者能更掌握住許多些微的變化,創造出更好的效果,而聆聽者也能聽到更多的層面,讓音樂得以更完整的面貌,呈現在面前。

  可惜的是,坊間這類音樂科普的書籍並不常見,這次能看到有出版社願意翻譯發行《好音樂的科學》,實在欣喜。因為我可以非常地確定,在閱讀過此書之後,讀者們必能體會我所經歷過的,對於音樂也從此會有不一樣的認知。而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我們對於周遭各種聲音的關注,開啟我們的耳朵,更加善用上天給予我們聽覺的天賦。

前言

  在我進入伯明翰就讀的第一天晚上,我到當地的一家薯條店,點一了一份我最愛在小酌後享用的炸薯條、四季豆和肉汁。店裡的華裔女店員饒有興味地問我:「肉汁是什麼?」這下子可問倒我了。在老家的時候,點餐加肉汁是理所當然的事,從沒想過要怎麼形容它,「是……一種淡淡的棕色醬汁吧?!」幸好,事情最後解決了,當店員面帶微笑地吐出神奇的字眼:「要咖哩醬嗎?」頓時一個嶄新的伯明翰世界在我面前展開……

  這個小故事的重點不在於探討肉汁的優劣,而是點出了即使是再熟悉不過的美好事物,我們也不見得真正認識它們的本質。這亦正是大多數人與音樂之間的關係──享受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慚愧的是,我自己其實始終弄不清楚肉汁究竟是什麼,但卻對音樂的某些元素有相當的認識,並誠摯希望自己對於音樂人如何僅利用弦、一些木盒和幾段管子就能操控人心的解說,能讓各位滿意。

  本書內容並非只是一些看法或臆測,而是依據樂音的產生及組成樂曲原理的真憑實據來撰寫。許多人認為音樂純屬藝術創作,但其實不然。整個音樂的創作過程,自有其邏輯規範、工學和物理原理在背後支撐著。過去兩千年來的音樂和樂器發展,是一段不曾間斷的、音樂與科學的交響曲。然而在說起人類在悟性上的各項進步,讓我十分欣慰的是,現在英國各地的炸魚店,不管是咖哩醬還是肉汁「都」享用得到了。

  雖然本書提供了大量音樂家和科學家原本不知道的事物,但各位應該會很高興得知,你不需要具備音樂或科學專業素養,就能理解本書所說的一切。你唯一需要具備的音樂技能,就是會哼唱這兩首歌—<黑綿羊咩咩叫>(Baa,Baa,Black Sheep)以及<因為他是個老好人>(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你的歌聲嘹不嘹亮、好不好聽不重要,反正我也聽不到。至於算數能力,若你懂得加、減、乘、除等基本運算會很有幫助,但不懂也沒什麼關係。同時,由於我會先假設你沒有受過音樂的專業訓練,因此舉凡書中提及的專有名詞,我都會一一加以解說。對音樂專業人士或科學家們來說,也許有些多餘,但我寧可囉唆一點,也不希望讓多數讀者感到困惑。

  本書通篇不時會提供一些樂曲片段,以方便解說各類重點。這些樂曲大多數皆可在YouTube 上找到,或是透過其它媒體聆聽,但卻並非本書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將它們編寫進來的原因,是猜想各位可能會喜歡,還有就是我大概永遠不會有名到出現在廣播節目「荒島唱片」* 裡。若你覺得我哪裡說明得不好,或需要更多資訊的話,請寄信到我的電子郵件信箱howmusicworks@yahoo.co.uk,我會試著回覆。(各大財力雄厚的唱片公司若想以巨款賄賂我,好讓你們將某些音樂片段納入未來再版書中的話,亦可善用此一信箱。)

  音樂主題無所不包,從偉大作曲家的愛情生活,到如何製作一把吉他或是吹奏小號都有。與音樂史相關的著作可說是將所有和「時間」相關的問題一網打盡,其餘多數音樂類的書籍則是在「方法」上著墨。而本書卻是為某些音樂「是什麼」和「為什麼」的問題解惑,像是空氣在樂器與你的雙耳間產生了什麼現象?以及這些現象為什麼會影響你的情緒?

  繼續讀下去,你就會得到包括下列這些問題在內的解答:

  •樂音和噪音有什麼區別?

  •小調是什麼?為什麼聽起來較傷感?

  •為什麼十把小提琴發出的音量,只比一把提琴聲大一倍?

  •為什麼單簧管的聲音和長笛不同?

  •為什麼西洋樂器都調成一樣的音?又為何是這些音?

  •什麼是和聲?如何形成?

  其中某些問題的答案,可在圖書館中物理類書目下的「聲學」主題中找到。唯一棘手的是,此一主題在技術層面上,採用了大量的數學運算與複雜的圖表來說明,而內含大量圖表與算式書籍的讀者通常較小眾。這也就是為何只有少數不修邊幅的學者,對音樂原理看似無所不知,我自己就是以一介不修邊幅的學者身分,和此領域的權威人士交換意見。

  當我第一次開始研讀音樂物理學和心理學時,我以為很簡單,心想薩克斯風跟豎琴的聲音是怎麼產生的,或我們為何要使用音階等問題會有多難呢?原本以為有些東西自己早就懂了,例如響度(loudness),但開始研讀之後,卻發現意料之外地複雜,但也比想像中要來得有趣得多。為了幫助自己理解,我開始將資料濃縮成簡單扼要的說明。到後來,我發現大多數這方面的知識,其實是可以說得讓任何熱愛音樂卻毫無相關背景的人都清楚明白。因此我便著手將筆記整理集結成這本書。

  即便是某些頂尖的樂手,也未必熟諳音樂背後的事實基礎;他們彈奏樂器、將正確的音符以正確的順序演奏出來,而毋需深究樂器是如何製造並將這些音發出來的。這些樂手就好似服務生一樣,只負責上菜,而菜餚則是由廚師(即作曲人)用一批食材所組合烹調出來的,但卻沒人知道這些食材最初是怎麼來的。我認為,像音樂如此普及的東西卻暗藏這麼多謎團,是很可惜的事。撰寫此書時,我並未使用任何數學算式、圖表或樂譜,同時儘量寫得口語化。透過探討「樂音」是什麼、它們是如何誘導人們跟著手舞足蹈、擁吻或落淚等背後的基礎事實,你就會明白許多音樂世界中的謎團,其實是十分淺顯易懂的;而你也將很開心地發現,自己並不會因為獲得這些新知,就從此不再隨音樂起舞、擁吻或落淚。

  我的初衷是要讓各位知道,不論你是音樂專業人士或非專業人士,都可以從非常基礎的層次來理解音樂。這種理解層次可讓我們更能享受音樂,就和影子如何形成、或一幅畫如何因透視法而更引人入勝的道理相同。有些人會擔心懂得愈多、得到的樂趣愈少,但其實正好相反。了解一道費工夫的菜餚是如何料理出來的,反而會讓人更懂得如何享用,同時絲毫不減其美味。

  雖然這是一本海納音樂百川的書,但我會聚焦在西方音樂的所有類型上。從法蘭克辛納屈、U2 合唱團、貝多芬到搖籃曲和電影配樂都包羅其中。而所有這些從龐克、搖滾到歌劇的音樂類型,都遵循同樣的聲學與情緒操縱原則。

  這其中有著錯綜複雜的音樂欣賞與理解的層次,起初,你可能會以為台上演奏的樂手比台下不懂樂器的聽眾更瞭解音樂,但其實不盡然。一位熱愛某樂曲的非專業發燒友,可能要比首度演奏該曲目的專業樂手,更懂得樂曲應有的聆聽效果。身為聽眾,你其實已對音樂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只是許多知識都深埋在你的潛意識中罷了。本書將盡力說明剖析這些知識,並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啊!原來如此!」的恍然頓悟的感受。

  序曲部分已差不多奏完,且讓我們就此進入音樂的主旋律中優游。
 


詳細網址: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Chapter2:什麼是絕對音高?我有嗎?

 
試想有三個人在沐浴時高歌。別想歪,不是在同一個浴室裡,本書可不是那方面
的書。這三個人是在某座社區中不同樓層各自的浴室裡開唱。
 
金正嫦在二樓唱,一手拿著琴酒,一邊用破鑼嗓高分貝地嘶吼阿巴合唱團(ABBA)的經典金曲〈Dancing Queen〉。要是我們把她的聲音錄下來,跟原聲帶做個比較的話,就會發現以下兩點:
 
1.雖然音調高低起伏的位置大致正確,但不免有時高了點、有時卻又低了些。而這是我們大多數人唱歌的水準。這也正是為何我們得乖乖上班的原因。
 
2.她的起音跟原唱阿巴合唱團的不同。事實上,她的起音在鋼琴上也找不到(為什麼非要找到不可呢?)這個音不過是她從自己的音域中「隨便」抓的一個罷了,若你認真追究的話,就會發現這個音是介於琴鍵上兩個音的中間。再強調一次,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麼唱的。
 
而住在七樓的則是簡新歌先生,雖然他是一名受過訓練的社區唱詩班團員,但他也沒有絕對音高。幸好,為了參與這段討論,他唱的也是〈Dancing Queen〉。若我們將他的歌聲與原曲做個比較,就會發現上下起伏的旋律相當正確。不過,就如同樓下的那位鄰居般,他的起音跟原唱也不一樣,而是跟我們大多數人的選擇雷同──位於兩個音的中間。
 
在更上面十五樓的一間浴室裡,施完美小姐也正沉浸在七○年代的時光中,高歌著……沒錯,也是〈Dancing Queen〉。施小姐不但是專業歌手,且剛好擁有絕對音感。若我們拿她的演唱跟原曲比較一番後,就會發現她不但音調起伏很準確,連起音都在正確的位置上。這就表示她唱的每一個音都跟原唱一致。
 
施小姐的演唱不但出色還相當少見,唯有少數人擁有絕對音高,但這並非暗指她有任何獨特的音樂天分,反倒是簡先生有可能會是更好的歌手。若將一架鋼琴搬到簡先生的浴室並起個音給他,他就能像施小姐一樣,跟阿巴合唱團所唱的完全相同的第一個音開始唱。
 
施小姐所展現的,其實是她能「記住」鋼琴或長笛等其它樂器上所有的音,這不過證明她在六歲前就已掌握了這項驚人的記憶能力罷了。小朋友的記性比任何人都要好,這是因為他們必須學習說話或其它各項技能,像是前一分鐘他們還坐在花園裡抓蟲吃,發出「嘰嘰咕咕」的聲音,幾個月後就能到處跑,並毫不客氣地批評餅乾難吃。



詳細網址: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

詳細網址: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 中文書>藝術設計>音樂>音樂總論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