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眼淚的歷史:情緒、空間與性別,近代法國的感性與濫情,原文名稱:Histoire des larmes, XVIIIe-XIXe siècles,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0534214,頁數:448,出版社:臺灣商務,作者:安.文森布佛,譯者:許淳涵,出版日期:2022/07/01,類別:人文社科

眼淚的歷史:情緒、空間與性別,近代法國的感性與濫情~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眼淚的歷史:情緒、空間與性別,近代法國的感性與濫情


內容簡介


「有許多事讓淚水洗過更明白」
「你怎麼捨得讓我的淚流向海」
「好眼淚壞眼淚我都曾為你流」
 
一滴淚,一個世界
眼淚,突破了語言跟理智的框架,
是人類集體情感的多義命題,更是文明轉變的關鍵象徵!
 
年鑑學派心態史經典寫作 用眼淚串起一部近代歐洲精神史
 
  眼淚是什麼?是珍珠,是我的體會,還是風吹來的砂落在悲傷的眼裡?
  為何總在寂寞時候流眼淚?為何微笑中留下的眼淚一定很美?
  為何眼淚只能安安靜靜地流過,難道不能坦白地放聲哭喊?
  為何總是「她」在睡前哭泣,男人想哭卻成為一種罪;
  灰姑娘的眼淚像流星墜落海底痛到心裡,悲傷的茱麗葉卻總是不見羅密歐流淚?
 
  從當眾大哭到獨自啜泣,從情感共享到陰性貶抑,
  讓我們重回歷史,追溯近代歐洲文明心態,看眼淚如何象徵著人類社會進程的變遷。
 
  從淚眼汪汪到號啕大哭,雙眼模糊到獨自啜泣,眼淚充分表達了人類的情緒,但表現方式及意義隨著時代不同有所差異。18世紀的人們能在公共場合輕易掉淚,19世紀前半葉卻喜歡偷偷躲在角落哭泣,到了後半葉又試圖給掉淚這件事定下規則。自此眼淚變得愈來愈不安、令人起疑,女性成了輿論中心:無論是受害者或操控者,她們的情緒權利開始受到控制。
 
  作者安.文森布佛以近代法國為中心,參考了文學、醫學、司法、日記、禮儀教條、教科書等資料,追尋眼淚之於人類的象徵意義及歷史變遷。最早,古希臘人民被禁止哭泣,因此只能選擇在上演希臘悲劇的台下與觀眾一同哭泣。而16世紀,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的眼淚,眼淚都象徵著熱烈情感的表現,代表心靈與靈魂的交流,是共享情感與人性的標誌,消除了彼此的距離。
 
  進入近代時期,18世紀的眼淚被灌入啟蒙運動的思想,因而成為社會溝通的媒介:人們互相交換、分享、交融眼淚,並熱烈慶祝民主與平等主義的崛起。感性是人類彼此來往的標誌,同時代表了人類的同情心和仁慈。同時,眼淚也具有傳染力,我們會替他人的不幸或現實利益,而感到悲哀或感動。18世紀一位法國文學家就說過,在描述感人的場面或情感故事時,憐憫與感性會透過眼淚來傳達給所有人,產生催淚作用。
 
  在18世紀的文學、繪畫、送葬、音樂、舞蹈、戲劇等面向,均可看見眼淚的力量。在繪畫中,浪漫和情感的力量透過觸摸繪畫而凸顯出來,藉此觀察賞畫者的反應。我們應該用文字來記錄這些視覺上對於觸摸、身體、情感和感知的故事。而音樂和舞蹈,也參入了苦樂參半的眼淚。眼淚同時彌補了人性的孤獨感。哭泣的樂趣在於發現自我,以及享受內在的感性。眼淚代表著甜美的憂鬱、散發出寂寞的魅力,這些眼淚讓人類感到自我的存在,並見證彼此的存在。
 
  然而19世紀上半葉,男性與女性皆被禁止在公眾場合掉淚;到了下半葉,眼淚更搖身一變,成為女性的特權。上流階級與成年男子受過教育,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許輕易掉淚。19世紀末,眼淚被禁止出現在公共場合,只能躲在房間裡、只有女人、兒童和普通人可以流淚。眼淚具備的強烈私密性及高度功能性,貌似自發但總深受歷史演變左右的特性,使其作用為一種複雜多變的「論述」;其背後象徵意義之修辭變遷,更往往與私領域、感性及婦女地位等社會重大變化相互連動。
 
  受到年鑑學派的影響,心態史成為歷史研究的重要取向。為了追尋集體歷史,描繪出人類心智情緒的發展歷程,研究者紛紛轉向尋找新史料,以便窺知傳統史料中無法觸及的敘述,本書即是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藉由新方向及新史料的研究,我們得以掌握近代歐洲文明背後的感性系譜,探討諸如眼淚這樣的情感基礎及象徵如何支撐人類社會結構,並影響文明背後的集體心態形塑。
 
專文推薦
 
  郭亮廷(藝評人)
 
感性推薦
 
  李明璁(社會學者、作家)
  秦曼儀(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高俊耀(窮劇場藝術總監)
  鄭尹真(窮劇場藝術總監)
 
  「眼淚在現代社會裡,同時經歷了「私有化」和「病理化」的雙重轉向,而推動這兩個轉向的,是現代人對於「真實」的執念:醫學要揭露眼淚背後的真實原因,私下哭泣也比在公眾面前落淚,感覺更真誠,更不帶有表演性質。作者走筆至此,已經點出了眼淚的今昔之別,今天的眼淚不是為了表達情感,甚至不是為了彰顯道德,而是為了掌握真實。這可能是為什麼,我的演員朋友被一再要求對著鏡頭爆哭的原因。」──郭亮廷(藝評人)
 
  「人類生命的起始與終結都帶著哭泣,各種喜怒哀愁的情緒也可能伴隨眼淚。從催淚、不哭到欲哭無淚,泣與淚不只涉及生、心理反應,也是一種文化性與社會化的結果。這本旁徵博引的有趣史書(也是百科),深入淺出解析複雜多義的眼淚,也提供我們一條認識自身感性與理性發展的重要途徑。」──李明璁(社會學者、作家)
 
  「在這部著重眼淚修辭的歷史著作中,安.文森布佛分析了眼淚帶來的展示效果和親密經驗。她一步步追索感性心靈的貶值過程,探究自我約束如何在價值的拉鋸戰中勝出,並進而規範人應該克制眼淚,讓一發不可收拾的抽噎變成令人擔憂的病態表徵。……眼淚貶值的過程十分緩慢,包含在情感表徵的個體化之中,其中蘊含的議題之複雜昭然若揭。這些議題包括公私領域之間的界線如何劃分,性別角色如何分配,主體該如何自我呈現,以及社會的連結如何表現。這些問題盤根錯節,錯綜複雜。也就是說,眼淚在醞釀出陌異性(étrangeté)的過程中,累積了豐富的價值和意涵。」────法國感官史巨擘,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詳細網址:眼淚的歷史:情緒、空間與性別,近代法國的感性與濫情~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推薦序
引言
 
第一部 眼淚的滋味,感性的交匯
第一章:邊讀邊哭
滿紙辛酸淚的小說 
小說中的小說,或讀者的角色
閱讀和自白
閱讀的功效
 
第二章:眼淚的交流及交流規則
交流的語彙,或眼淚的語言
有限的交流:私人空間與親密關係
家中的哭泣
感人至交
戀愛與放蕩
普遍的交流
 
第三章:情緒如何合情合理
流淚的樂趣
感性的生理決定因素:昏厥的女子與機械般的人 
感性的童年與還童的感性
養育孩子
生命的各個時期
女性的眼淚
眼淚的藝術
 
第四章:劇場中的眼淚
劇場中的感性及感性的劇場
演出與觀眾
浮現與水漲船高之勢
因為伊涅斯的孩子而哭是件蠢事嗎?
為了催淚而創作:感傷喜劇 
中產階級的戲劇與情感的追尋
劇場的道德效應
女性公眾以及劇場的眼淚
 
第五章:淚灑大革命(一七八九年~一七九四年)
一七八九年六月到十月,涕泗縱橫的那幾週
從聯盟運動到恐怖統治,或和解的情義
懸而未決的時刻
眼淚的投機客與飲血人
在某些場合,不可以哭
 
第二部 從莊重矜持到淚眼乾涸
第一章:朝向新的感性
瑟儂古的見解
基督教痛苦主義的認同與法國大革命的教訓
美學的情感
溫柔淚水的憧憬以及感性交流的遺緒
男人與女人:新的親密關係
察言觀色,觀察自我
班雅明・康斯坦的不安
克制與持重
 
第二章:煎熬的幽微魅力
笑與淚的世代
昇華痛苦以及乾涸的威脅
眼淚的宗教性
豐饒或乾涸
內心與神經
 
第三章:風俗研究
眼淚的小小社會學
年齡層階梯上的男男女女
那些得知道如何藏起來的眼淚
當一個流淚的女子
層次微差與心理
 
第三部 啜泣的危機,情感的風險
第一章:一反情感的病態
厭惡眼淚
授權核准的眼淚
少女之道
 
第二章:令人不安的怪異之處
抽噎不止
啜泣的男子
女人的危機
言情迷幻藥對女人造成的影響
不安及智者的回應
 
第三章:大眾小說中的眼淚情緒
《巴黎秘辛》:眼淚豪雨
《倫敦秘辛》與《羅坎博》:轉變的元素
十九世紀末大眾小說中富人的眼淚
 
第四章:情緒的社會與政治規範
眼淚的缺席
在里姆桑哭泣
瓦列斯:十九世紀小布爾喬亞的教育
 
第五章:煽情戲劇中的不幸
從動人情節到煽情戲劇
煽情戲劇及其觀眾的轉變
浪漫戲劇
演員的地位與劇種的演變
劇場情感的分寸
 
結語
註釋
參考書目



詳細網址:眼淚的歷史:情緒、空間與性別,近代法國的感性與濫情~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534214
  • 叢書系列:歷史.世界史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4.8 x 21 x 2.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眼淚的歷史:情緒、空間與性別,近代法國的感性與濫情~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文森布佛(Anne Vincent-Buffault)
 
  法國歷史學家,專門研究感知歷史與情感史(英:History of emotions;法:Histoire des sensibilités)。著有《觸覺的感性史》、《衰退的感性:冷漠史的元素》、《友誼練習:18和19世紀的友好實踐史》、《工人菁英養成史:1940~1970年電力業和天然氣業(培訓的歷史與記憶)》等作。
 
譯者簡介
 
許淳涵
 
  牛津大學現代語文所博士班在讀。1992年生於嘉義,台大外文系、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文學碩士畢。曾獲臺北文學獎,也曾差點去威尼斯念口筆譯。現研究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文學對中國的描繪和想像、性別與帝國、視覺藝術。譯有《漫遊⼥子:大城小傳,踩踏都會空間的女性身姿》(網路與書)、《私運書的人》(商周)、《沉默的一百種模樣》(臉譜)、《我的風格畫畫全書》(奇光)。
 
  歡迎來信交流:michellehsu1182@gmail.com



詳細網址:眼淚的歷史:情緒、空間與性別,近代法國的感性與濫情~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引言

  在沉默和言語之間,流淌著眼淚。從眼眶微濕到潸然淚下,從淚眼汪汪到泣不成聲,眼淚是情緒的體現。眼淚有時低調,有時高調,有時私密不外露,有時卻當眾傾瀉。同時,眼淚也是感性心靈的證據,有時受到社會的推崇,有時被視為女人的脆弱。眼淚代表一段歷史,隨目光流瀉而出。劇作家拉辛(Racine)喜歡在劇作中以情動人,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探討大眾對拉辛劇作的感想時,曾經這樣問:「在哪些社會、哪些時代,我們曾哭過?從什麼時候開始,男人(而不是女人)停止了哭泣?為何在某個特定時刻,感性會淪為濫情?」

  「眼淚」這個問題,是如此的不可思議。我自己遭遇這個問題的時機,是在讀十八世紀小說的時候。在那些小說中,男性角色不乏哭戲。人物細膩的來往,將宣洩情感的場景鋪排開來,激情的擾動和心醉神馳的甜蜜互爭風采。這些情感的發生地不只是小說而已──誇張的言辭、神似格勒茲(Jean-Baptiste Greuze)畫中人物的面影姿態,也出現於書信和劇場評論。小說連結生活,就像戀人用眼淚沾濕情書,友人相擁而泣,也像觀眾在劇場互吐衷情。不過,到了十九世紀,情況就不可同日而語了。身體的符號有了一套新的經濟體系,漸漸改變人們互相傳情的方式。追溯眼淚的歷史,能讓我們釐清這個轉變的來龍去脈。

  從家喻戶曉的文學大作,到名不見經傳的冷僻文書,我找尋著通往眼淚的路徑,通往這個液態的研究對象。它留下的軌跡飄忽難辨。爬梳文學作品固然重要,但除此之外,書信、回憶錄和日記等文獻不單單反映現實,還建構出化用語言的場域,也關乎「眼淚」一詞本身的化用。十八、十九世紀劇場的觀眾行為也提供了蛛絲馬跡,誠如羅蘭.巴特觀察過的一樣。我決定不要以經典著作為尊,轉而聚焦各種瀕臨極限與擦邊踩線的情緒狀態,觀察什麼可以忍受、什麼合宜得體,而什麼又是懨懨病態。我研究了醫學和科學文獻、待人處世之道的論集和教育手冊,與其他資料互相輔助,彼此參照。小說和個人抒懷所提供的文字情境五花八門,有時會出現一些互相牴觸的說詞,但還是有其重要性。最後,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簡直就是當眾灑淚的絕佳時機,舉凡報章雜誌、檔案史料或回憶錄,都可見一斑。

  在詮釋各路資料時,有些陷阱必須避開,尤其要避免將屬於我們時代的心理學原則,應用在過去的眼淚上,否則可能陷入死胡同。眼淚的經驗時而普羅大眾,時而私密深刻,能對我們所處的現世提出問題。但我們同時也要避開用現在的思維去溯及既往,繼而形成錯覺──這樣的思維習慣,是心態史(histoire des mentalités)領域的過街老鼠。關於這一點,人類學家「拉遠的視野」提供了值得借鏡的研究成果。一九二二年,馬賽爾.牟斯(Marcel Mauss)針對謎樣的眼淚提出了一份慧眼獨具的報告,其研究主題是「澳洲民族口傳的喪葬儀式」。他表示,集體哭泣的目的雖然一方面是為了滿足規範,但也是發自內心的表現,賦予眼淚符號的價值。透過這些儀式,眼淚成為一種語言,闡發一套象徵系統。幾個月後在同一份期刊上,葛蘭言(Marcel Granet)承繼這項分析加以發展,去觀察中國文明中表現痛苦的語言。這些研究使我開始注意,「真心」和「自發性」等概念在面對眼淚的表演性質時,出現了什麼樣的變化和轉移。當然,當代這樣看待眼淚的方式源自十九世紀,但它在其他社會未必占據中心地位。眼淚構成一個溝通網絡,上述概念透過人們的流淚行為,進入眼淚的網絡。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在十八世紀關於哭泣的修辭中,眼淚的交換行為反覆出現。人們交流、分享和匯合彼此的眼淚,甚至讓這些過程別有一番情調。

  「十七世紀時,男人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哭泣;但在今天,這麼做變得比較困難,而且比較罕見。只有女人保有這項權利──但還能保留多久?」德國社會學家諾爾貝.伊里亞斯(Norbet Élias)曾這樣寫道。展示眼淚,是十八世紀劇場觀眾的行為特徵,這樣劇作家才能在觀眾席見到大家對作品的肯定。到了十九世紀,眼淚發展成特定的親密經驗,而且男性和女性的角色被重新劃分,和眼淚的公眾面向形成對比。在十八世紀時,人們確實能見到男女哭泣,同時也推崇內心深受感動的愉悅。然而,出於仰慕之情、心軟落淚或喜極而泣,並不會讓當時的男人退避三舍,他們反而喜歡讓眾人周知,而且此舉完全不帶有陰柔氣質。因此,十八世紀是眼淚歷史上奇特的一刻,它匯集了宣洩情感的公眾面及私人面。

  到了十九世紀,中產階級將得體的舉止儀態奉為圭臬,不再展示眼淚,進而質疑以淚示人的行為。眼淚是個人情感表現中重要的一環,但和十八世紀截然不同的是,流淚僅限於親密關係,屬於個人隱私。對此,浪漫主義帶來了反動,情狀怒氣沖沖、嗚咽不止,和收斂節制的典範體系完全不同,讓眼淚變成難得的體驗。即便如此,眼淚仍會遭到否定。對男人而言,想哭的衝動無法表達,雖仍期待著可以宣洩,但要用諷刺的手法遮掩。女人的感性在此獲得重視,因為哭泣被視為稍縱即逝的信號,難以詮釋。信號有可能受到操作,瞬間顯現女人心如海底針的叵測,一再受到世俗的推崇。

  進入十九世紀下半葉,罕見的男兒淚成了男性情感的重要指標;但換作女人,情況卻大相逕庭。在主流認知中,女性被過度情緒化所支配,於是女性情感完全不受到讚賞,反而被貶低。作家嘲弄女人感情用事,連最廉價的陳腔濫調也能讓她們深受感動。同時,他們輕視或貶抑女人見機就哭的戰術。種種態度顯示,這個時期發生了一個緩慢的觀念轉變,也就是從感性(sensibilité)走向濫情(sensiblerie)。以濫情之名,中產階級的觀眾揚棄了煽情戲劇;要是還有誰前往當時被暱稱為「犯罪大道」的劇院區看戲落淚,在行家眼中,他簡直就是粗野的原始人。眼淚價值的一落千丈,既具有社會涵義,也有性別觀念的啟示。反觀一發不可收拾的椎心飲泣,它令人憂慮,有時甚至是病理學上的症狀。

  不過,能立言論斷的人,不只有文人和學究而已。在同一個時代,儀態舉止的典範非常多樣,眼淚的歷史由圖像和各種夢想的憧憬構成。眼淚透露出的資訊,關於哭泣者的部分和現場的旁人一樣多。十九世紀的小說家參與了「年輕姑娘」這個人物的發明。「年輕姑娘」善感愛哭,淚水真摯。當時的年輕女子在寫日記時,受這個想像人物的影響不淺。若她們在哭泣時被他人察覺,會害怕讓人覺得自己正在上演「年輕姑娘」的哭戲,所以她們偏好暗自飲泣。關於眼淚的場景多不勝數,各路目光互相交匯,各派論述互相牴觸,我試著做的,是替眼淚的渠道騰出更大的空間。為的是探究那些流淌在暗房中的眼淚;因為在見光前,它們會被悄悄擦乾。


詳細網址:眼淚的歷史:情緒、空間與性別,近代法國的感性與濫情~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第二章 眼淚的交流及交流規則(節錄)

 
有限的交流:私人空間與親密關係
 
透過爬梳小說和信件札記,我認為可以展開一場私領域眼淚的閱讀。各種文學類別的變遷——尤其是悲情或言情小說,始自十七世紀,主要發展於十八世紀——讓這樣的閱讀變得可行。這個小說文類的知名作者有拉法葉夫人、理查森以及盧梭,並引起不少風格追隨者。根據文學學者巴赫金的分析,這些作者將「動人的情節寫入親密關係」,並將私人文類帶入小說敘事,像是信件、個人札記和日常對話等。此類小說同時也希望抬升日常傳情用語的地位,這些用語描摹的柔情印證了大眾的文學品味,喜歡具有感化力的私生活場景。在研究這些十八世紀小說時,有三種親密關係引起我的注意:愛情、友情和(想當然爾的)親情。碰到眼淚時,這三種關係各有自己的表現形式。在追求濃烈的情感交流之際,眼淚的展現無比重要。雖然眼淚並不侷限於這些人際關係,但它在這些關係中有著特殊的樣貌。這些匯集靈魂的小小社群一心尋求和彼此融合,於是讓淚水交融,讓身體與身體彼此靠近。
 
家中的哭泣
 
瀏覽文學作品和回憶錄,我們能發現這些文字形塑出中產家庭的理想模型,發洩情緒更是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在《法國觀眾報》(Le Spectateur français)中,劇作家馬里沃(Marivaux)講述一則具有教化意味的故事。故事中有位爸爸造訪他的兩個孩子,那兩個孩子非常擔憂雙親的經濟困境。爸爸對他的孩子說:
 
────來吧,跟著我。接著他握住孩子的手,繼續說道。我們一起去找媽媽,把我所知道的你們告訴她,不讓她眼淚白流。你們的媽媽,我懂!她會有多高興!這會讓她釋懷!(接著,到了媽媽面前)……你的女兒剛剛含淚向你兒子說,他們蒙受我們那麼多寵愛,想辦法替我們分憂解勞,是應該的[…]媽媽此時也哭了,不過是喜極而泣。
 
兒女的眼淚補償了母親困頓的眼淚,還帶來喜極而泣的眼淚。這代表眼淚的交流有正向效果,是家庭感情強度的證據。
 
小說能表現親情的迸放,小說中的人們常常因為親情而哭,而且向彼此尋求慰藉。於是,家庭變成一個具有許多感受面的情緒環境,但並非毫無差別,譬如手足之情、孺慕之情、父愛與母愛,都讓眼淚的交流添上不同的層次。尊敬、責任感及光耀門楣的使命感,以不同的濃淡調性與親情交織在一起,使淚水別具意義。



詳細網址:眼淚的歷史:情緒、空間與性別,近代法國的感性與濫情~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眼淚的歷史:情緒、空間與性別,近代法國的感性與濫情

詳細網址:眼淚的歷史:情緒、空間與性別,近代法國的感性與濫情~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眼淚的歷史:情緒、空間與性別,近代法國的感性與濫情 中文書>人文社科>歷史>世界歷史>文化史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