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原文名稱:City Commoning,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5727932,頁數:256,出版社:左岸文化,作者:侯志仁,朱冠蓁,羅秀華,蘇睿弼,許瀞文,曾憲嫻,連振佑,施佩吟,綠點點點點,李仲庭,潘信榮,張正,海辰,都市農耕網,李玉華,出版日期:2019/05/22,類別:藝術設計

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


內容簡介


  「地方創生」到不了的地方,就來「反造」吧!

  「反造」是種非典型都市規劃的精神和方法,強調人類共同居住在一起的單位——城市,不只由政府主導,從上而下,做理性計算的技術官僚計劃,還能由住民發動,從下而上,進行更包容、更具創意的空間安排,進而實踐更多元的社群意義。

  《反造再起》為「反造系列」第二輯,以「城市共生」為主軸,分為〔關懷弱勢:人生百味、萬華協力〕〔老城再生與活化:台中中區再生、高雄哈瑪星〕〔聯合公民社會和公部門資源:Open Green〕〔人群關係的再造:古風小白屋、南機拌飯〕〔用其他方式重組社區關係:玖樓共生公寓、燦爛時光書店、都農網、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五大方向,收錄十二個經典案例。各案例之間並非獨自發展,而是可資相互參照,彼此交疊。在實踐上這些案例也相互協力和串連,有的已經發展出社會企業甚至商業化的運作方式。

  「共生」指的是一群市民對於城市空間與發展的重新想像,當他們在經營共生實驗的同時,也同時在創造一個新的城市。相較於容易落入事業導向或物質環境改造的「地方創生」,「城市共生」的核心在於社會與社群關係的建構與資源的再生產,提供合作的機會與地方活化的基礎。

  《反造再起》(第二輯)不同於《反造城市》(第一輯),在抗爭、游擊與開創之餘,嘗試進一步用「城市共生」的觀點,強調市民之間的協力、合作甚至跨域,與公部門的串連,進而發展自我治理的機制,創造城市生產與生活多元的新可能性,是對日益私有化、商品化、財團化、全球化,以及政府無所作為的應對之道。

本書特色

  1.每篇皆有案主集經驗之大成的「教戰守則」,幫助其他社群更快掌握行動方針。

  2.每個案例皆是台灣地方生活的創造與發明,寫作者交代組織的起源、待解決的社群問題、行動的過程、和取得的成效,有些甚至成為社會企業、邁向商業化。透過具體的書寫,讓社區的經營留下紀錄,讓行動的內容不會只是空話,甚至能激發讀者對這類的群體和行動有更多的理解與同理心,進而想去參與類似的案例,或自己揪團採取行動。

  3.「地方創生」如何不變成「地方創傷」?本書提供了可能的答案。

名人推薦

  山崎  亮(studio-L代表、慶應義塾大學特別招聘教授)
  木下  勇(千葉大學園藝學研究科教授)
  呂欣怡(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孫啓榕(孫啓榕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
  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
  高耀威(正興國理事長)
  張鐡志(文化與政治評論者)
  陳東升(台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
  陳育貞(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分會會長、台大城鄉所兼任副教授)
  喻肇青(中原大學景觀學系榮譽教授)
  黃麗玲(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廖桂賢(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副教授)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劉柏宏(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主持人)
  響庭 伸(東京首都大學都市環境科學研究科教授)
  龔書章(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好評推薦

  每次造訪台灣,從事社區營造的朋友都會帶我去看一些有趣的案例,結果本書介紹的所有地方我幾乎都去過了,主事者們的熱情令我印象深刻。對老建築的愛、對社區生活的努力、對台灣獨特設計的摸索、召集值得信任的夥伴一起工作的意義等等……經營團隊每天在嘗試錯誤中前進。我希望讀者從此書讀到的,不只是案例的梗概或具體的操作手法,而能從中看出經營者的志趣和人格特質。──山崎  亮(studio-L代表、慶應義塾大學特別招聘教授)

  城市需要一些逆向的思維去翻攪,才得從既定的呆板發展中創建新意。多年前讀了侯老師的《城市造反》得到許多衝擊性的啟發。如今《反造再起》出版,彷彿某種逆轉城市的號角再次響起。──高耀威(正興國理事長)

  本書所挑選的案例,都是具有社會創新理念的團隊精彩動人的經驗,對於我們想像未來社會的願景具有高度的啟發性,值得深度閱讀。──陳東升(台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

  《反造再起》案例中的共生創意與行動耐人尋味,其內含的跨域、跨層的對話與反思更是令人深省,值得作為課堂上的讀本,也盼能帶動大眾的討論。──喻肇青(中原大學景觀學系榮譽教授)

  都市發展可以有很多不同手段,砍掉重練、夷平再來的發展方式,不但不正義、不經濟、不文化、不環保,而且其實很老土。從《城市造反》、《反造城市》到《反造再起》,我們看到了許多酷極了的「非典型」規劃術,在思維翻轉的明天,這樣的規劃術應該成為典範。──廖桂賢(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城市的變遷是人類處境的縮影,我們看見資本化、體制化的巨大力量,改變亙古以來的景觀。人的內在被輾壓而過,失落的想拾起,不滿的想反抗,有憧憬的想創造,城市的反造是必然。如何跨界合作,共同面對發展中所生成的瘡疤,或是創造共存共榮的共和生態環境,這是極大的功課,也是不能逃避的使命。──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反造再起》與前幾本受到歡迎的書一樣,透過田調挖掘各種不同的案例故事,讓這些案例被更多人瞭解並一起行動。身為反造行動者之一,除了大力推薦本書外,也感謝侯老師辛苦投入編寫而發揮莫大的影響力。──劉柏宏(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主持人)

 


詳細網址: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前言
Preface

導論   城市共生・反造城市──侯志仁
Urban Commoning, City Remaking

1.〔狹縫求生〕人生百味:哪裡摔倒,就在哪裡休息──朱冠蓁
Do You a Flavor: Working in the Seams of a City

2.〔社群協力〕合作協助萬華弱勢族群──羅秀華
Collaborative Support for the Underprivileged Communities in Wanhua

3.〔舊城再造〕台中中區再生基地──蘇睿弼
DRF Goodot Village, Taichung

4.〔城市修復〕高雄哈瑪星的街區保存──許瀞文
Neighborhood Conservation in Hamasen, Kaohsiung

5.〔老屋新生〕誘發城市創生的台南老屋多元活力──曾憲嫻
Bringing Out Urban Vitality in the Old Buildings of Tainan

6.〔跨越彊界〕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連振佑、施佩吟
Open Green: Placemaking for Green Living

7.〔城市共享〕古風小白屋:工具分享,加倍奉還──綠點點點點
The Gufeng White Hut: Sharing Tools, Giving Back with More

8.〔合作連結〕南機拌飯:社群共享的實驗基地──李仲庭
Nanji Rice: An Experimental Base for Community Sharing

9.〔同住共居〕台北玖樓共生公寓──潘信榮
9Floor Co-Living Apartments, Taipei

10.〔流動蔓延〕整個城市,都是我的書店──張正
The Whole City is My Bookstore

11.〔都市耕耘〕鏟子的革命:從都市農耕網到田園城市──海辰+都市農耕網
Shovel Revolution: From Farming Urbanism Network to Garden City Taipei

12.〔環境萌芽〕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在城市肌理中植入遊戲種籽──李玉華
Parks and Playgrounds for Children by Children: Planting Seeds of Play in the Urban Fabric

 


詳細網址: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727932
  • 叢書系列:左岸設計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6 x 23 x 1.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侯志仁/主編


  美國華盛頓大學景觀建築系教授,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環境規劃博士。曾參與七股濕地及黑面琵鷺保育運動、蘭嶼海砂屋自救行動、美濃文化造鎮,以及宜蘭等地之諸多社區設計及文化保存工作。近年於西雅圖推動跨文化的公民參與和都市開放空間設計,以及公共空間與城市治理等相關研究。榮獲「環境設計研究協會」(EDRA) 2018、2012年與2010年最佳著作獎(Great Places Book Award)。著有:

  《城市不沈默:民主萎縮時代的城市抗爭與公共空間》(City Unsilenced: Urban Resistance and Public Space in the Age of Shrinking Democracy, 2017)

  《混城亂市:亞洲城市的另一面》(Messy Urbanism: Understanding the “Other Cities” of Asia, 2016)

  《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城市規劃術》、《反造城市:台灣非典型城市規劃術》(2013)

  《反叛的公共空間:游擊式的城市主義與當代城市的再造》(Insurgent Public Space: Guerrilla Urbanism and the Remaking of Contemporary Cities) (2010)

朱冠蓁

  人生百味共同吃飯人。與夥伴發起了石頭湯計畫、貧窮人的台北等怪活動,並共筆寫出一本有得獎的書:《街頭生存指南》。設計系畢業,熱愛設計但很少做;非社會系畢業,卻常被抓去聊結構性問題。不擅社交,但每項發起計畫都與人緊密貼合。不溫柔,但願意溫柔待人。是個胸無大志,僅僅是喜歡與弱勢一方並肩、共同翻轉主流價值的人。

羅秀華

  目前任教於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畢業於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班。實務工作者是我的生涯認同,大學學社工,在弱勢社區專職兩年後到馬里蘭大學讀完社區規劃碩士班,接著在實務界浮沉十五年後,重回台大當學生。學習、實務、教學與研究,在實戰狀態中參與了萬華協力、弱勢社區、關懷據點、自助團體、聯合勸募…。

蘇睿弼

  喜歡在都市閒逛、路上觀察的建築人,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專長為都市設計、都市形態成長與分析、都市再生,目前為東海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主任,2012年成立中區再生基地,結合設計教學、帶領年輕人重新認識舊市區,並扮演市民與政府之間的橋樑。2018年成立中城再生文化協會,並擔任理事長。

許瀞文

 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主軸為都市生活與空間政治,研究地點包括高雄、台北、 以及洛杉磯。特別關注全球化、治理、與殖民歷史如何交錯在實質的空間,以及居民如何回應都市生活與空間的變遷。

曾憲嫻

  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建築學博士,是有著老靈魂和創意思維的水瓶座人,專長都市與建築保存再生、文化資產保存再生規劃。在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任教後,從關心都市景觀保存,到推動都市更新整建、維護的南台灣實踐,進而致力於落實歷史街區再生的整體振興策略、實踐多樣的歷史老屋活化。

連振佑
 
  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助理教授,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曾任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專案經理、文建會助理研究員。長期關注環境與人的關係、提倡「社群協力營造社區」概念,努力促成Place-making、地方再生、以Temporary Urbanism理念促進「空間分享」;致力以參與式規劃設計手法邀請更多關係人共同邁向協議、自治及共享的生活環境,實踐社會責任。

施佩吟

  大學念公共政策,喜歡走進社區的踏實感,畢業第一份工作在鹿谷茶鄉進行田野調查研究,後來去念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人說十年磨一劍,迄今持續投入社區營造,發現越柔軟越彈性越能成事。喜歡連結不同的人和群,專注於都市空間的行動策略、模式和機制,現任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副執行長。

綠點點點點

  駐守在台北市的社區,足跡遍及雲和小客廳、古風小白屋、芒果香草園等處。團隊以共同勞動緩和都市的疏離感,以改造棄物活化人與物的關係,以餐桌上共食與共享重拾互動的樂趣。而且,成員們擅長整修廢棄的空間,使人、工具、植物、木材、紙板在這些社區的空間之間流轉及組合,從而創造出更多可連結的點。

李仲庭

  地下勞動合作社負責人。出生於臺灣解嚴那年,畢業於臺大社會學系;做過企業資訊系統導入與管理顧問,待過社運團體和社福機構;近幾年嘗試經營合作事業與社群空間,也進修公共行政與財務金融。相信「以人為本、社群共享」的社會經濟(Social Economy)典範,是反造城市的可行策略,只是我自己還不夠行。

潘信榮

  玖樓共同創辦人,畢業於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身為在台北的無殼蝸牛,二〇一六年與朋友正式成立玖樓,致力於以社群為核心,建立更好的居主體驗,過去三年多陸續將三十幾戶老公寓,改造為易於人與人交流的共同生活空間(co-living space)。邁向二〇一九年之際,玖樓亦推出了一整棟型式的共生空間,期望能成為周遭社區的另一種節點,將共生的概念向外延伸。

張正

  曾任金馬獎執行委員會專員、台灣立報副總編輯、四方報總編輯、電視節目「唱四方」製作人、文化部東南亞事務諮詢委員。現為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移民工文學獎召集人、「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灣」發起人、一起夢想公益協會秘書長、行政院新住民事務協調會報委員。著有《外婆家有事:台灣人必修的東南亞學分》。

海辰

  美國華盛頓大學景觀建築系碩士,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因緣際會於大學時期參加台北市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並組成大猩猩綠色游擊隊,開始關心都市環境與農耕議題,學習樸門農法。目前任職於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辦理田園城市社區園圃推廣相相關業務,希望更多人因參與園圃耕種,進而走入社區事務,開創各種可能。

都市農耕網

  簡稱「都農網」,於二〇一四年五月成立,是由許多都市農耕參與者與非營利組織工作者所組成的公民團體,主旨在於推廣都市農耕,並且在臉書社團「都市農耕網」上聚集了越來越多理念相同的人,形成一個關心「都市園圃」、「家庭菜園」、「食物安全」、「城鄉農業」、「政策執行」的公民社群。目前的工作為建立公開社團與鼓勵都市農耕資訊分享、持續更新全台公共園圃地理圖資,並監督各縣市都市農耕市政執行。

李玉華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成員,簡稱「特公盟」,特公盟是由一群關心兒童遊戲權利的媽媽為核心而串連的專業公民團隊,自二〇一五年起,投入翻轉台灣遊戲環境的運動,積極對官員及民代進行倡議,引介國外遊戲政策、論述與實例,並與公私部門合作,改造全台超過八十個公共遊戲空間;也透過演講及媒體宣傳,進行公眾教育,致力於確保兒童實質參與遊戲空間規劃,並協助在地社區的集結投入。

 


詳細網址: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前言

  出書是一件奇妙的事情,特別是書寫的對象就是正在發生中的事情。

  《城市綠化、社區茁壯:向西雅圖的社區園圃學習》(Greening Cities, Growing Communities)是我第一本合作撰寫的書,二○○五年當我們還在做田野調查與寫作時,都市園圃還是個頗為冷門的議題,原本說好的出版社怕書賣得不好,還臨陣脫逃與我們解約,做為一名作者,除了電腦當機、檔案消失之外,大概沒有比這個更悲慘的事了!後來自家的華盛頓大學出版社願意接手,才得以順利出版。書的出版雖然延宕到二○○九年,這一延卻讓我們遇上全新的時機,當年正值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在白宮的草坪上開闢一處菜園,而全球各地也燃起一波都市農耕的熱潮,當年答應出版社沒有拿版稅,真是太可惜了。

  一年之後,籌備已久的第二本書《反叛的公共空間》(Insurgent Public Space) 緊接著出版。之所以會有這本書,其實只是我在華大升等後,想寫些有趣的東西,於是邀集了一群同好將一些我們覺得精彩的城市造反案例編輯出版。沒想到,接著一年之內,先是突尼西亞街頭起義,開啟了「阿拉伯之春」,不久後反政府削資的西班牙15M(五月十五)運動攻佔了馬德里的太陽門廣場,幾個月後「占領華爾街」行動也在紐約發生,一瞬間占領運動席捲全球,公共空間的奪回與占領,催化了新一波的社會運動,公民起義挑戰了新自由主義下的政治法則。在這同時,面對著房市泡沫化所造成的經濟蕭條與發展停滯,一波臨時性與即興式的城市改造行動也隨之興起,所謂的「戰術型城市主義」(Tactical Urbanism)於二○一二年被Planetizen網站評為當年最重要的規劃風潮之一。《反叛的公共空間》的出版,對當時正在興起的placemaking運動提供了論述與方法上的基礎,即空間的改造不應只是專業者的專利。

  《反叛的公共空間》就是《城市造反》與《反造城市》這兩本書的前身,而這兩本書於二○一三年出版時,也正值台灣社會新一波的蛻變。一連串的社會運動與公民參與,不僅開創了台灣政治的新局面,也帶動了新一代的政治與社會啟蒙。二○一四年,反服貿的太陽花運動在立法院爆發。雖然人在海外無法來到現場觀察,但這場運動後的社會變革與新興的社群組織,後來卻成了我的研究題材,也就是這本書的內容。

  二○一五年,有幸得到傅爾布萊特計畫與學術交流基金會的贊助,我有半年的時間回到台灣,以「城市共生」為題,研究當時許多正在起步中的社群活動。這本書中大部分的案例,就是在當時田野調查時所接觸、認識,甚至有幸參與到;這些案例中的故事構成本書的主體。當時的田野工作有賴於許多朋友的協助,才得以順利完成,其中最大的助力來自於經典工程與原點創思的朋友們,包括劉柏宏老師、連振佑老師、施佩吟、王俞棻、詹育芳與黃思靜。他們不僅幫我牽線認識新的朋友與團體,還出錢出力舉辦以「城市共享、反造城市」為題的一場座談會,讓當時這些新興團體的夥伴,有機會共聚在南機場二期公寓地下室的空間,這個空間後來變成了「南機拌飯」。

  當天的活動,也幸虧有了綠點點點點團隊的幫忙,特別是虞葳大哥與黃芳慧老師的協助,綠點點點點的其他夥伴包括譚琪與唐荷園,也在田野過程中提供不少協助。當時田野的訪談對象還包括了玖樓的潘信榮、混公社與plan b的游適任、景澤創意的吳思儒、Fablab Taipei的洪堯泰、Impact Hub Taipei的Rich Chen,以及夢想城鄉的徐敏雄老師等人。除了正式的訪談外,我當時也利用在台北的時間經常亂入一些社團的活動,就近觀察,包括One-Forty的「東南亞星期天」、萌點黑客松、貳拾號公民會所,還有小柴屋以及台北市社區規劃師駐點工作室的工作坊。除了台北之外,我也利用演講與旅行的機會盡可能地拜訪台北之外的案例,包括宜蘭的松園小屋、花蓮五味屋的顧瑜君老師,還有高雄的有間書店、作伙、打狗文史再興會社、MakerLab。這半年的停留也所幸有台大城鄉所張聖琳教授的協助,得以在城鄉所公館有個旅途中的落腳之處。

  《反造城市》原本並沒有規劃續集,之所以會有現在這本第二冊,其實必須感謝南機拌飯與地下勞動合作社的李仲庭。有一天仲庭越洋傳了個簡訊給我,看能不能放幾本《城市造反》與《反造城市》在他那裡賣,結果與出版社聯絡後得知書都賣完了,幫不了忙。書賣完了,怎麼辦?若只是再刷的話,可能賣不完,最好有些新的內容,一路討論下來就這樣開始了《反造再起》的規劃。左岸文化大部分的出版品都是國外大師的經典作品,我們這一系列既不「正」派也不太正經的書得以一再出版,還得感謝編輯林巧玲與總編黃秀如的賞識與大力支持。

  最後要感謝的是本書的作者,他們每一位都是案例背後的推手或文武雙全的參與者,沒有他們和其他案例中的主角,就沒有這些精采的故事與成就。記得二○一五年底,我受邀請在學術交流基金會發表期末的成果報告,坐在觀眾席中的台大公衛所詹長權教授問了一個讓我至今仍印象深刻的問題,他問我:「你覺得這些案例會持續多久?」其實我自己也很想知道,這些當時甚至才幾個月大的行動,究竟有多少的持久性?如今,幾年之後,他們不但大多數都還健在,甚至都成功地拓展,組織成員也不斷地增加。這些案例的成長與茁壯不僅令人驚艷,也讓我們對城市共生的行動感到了希望。

  這本書最後的編輯期間經歷了台灣社會又一次的變動,二○一八年十一月公投與選舉的結果,讓台灣在國際上的進步聲譽遭到極大的打擊,也讓許多社會中的進步團體感到挫折。這本書的出版或許可以藉機提醒大家,我們的社會中還是有許多進步的力量,而社會的推進需要彼此更多的努力,城市共生就是一個跨越同溫層的方式與途徑,讓我們一同再接再厲。


侯志仁.於西雅圖
2019

 


詳細網址: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導論

 
城市共生・反造城市   
 
侯志仁(本書主編、美國華盛頓大學景觀建築系教授)
 
在這一波全球的城市共生運動中,台灣當然也沒有缺席。從城市中心到邊緣,由南方到北部,「城市共生」雖然還不是個響亮的名詞,但協力共生的理念與精神卻已蘊含在實際的行動中。這本書中,我們挑選了十二個案例,分別代表不同領域與不同背景下的實踐。有的案例致力於關懷社會裡的弱勢群體,包括街友、學生與孩童;有的則試圖在城市中開闢新的公共領域、打破原有生硬的疆界;也有案例嘗試透過「共生」的方式來推動城市的活化與「再生」;另外,仍有些案例是在公部門計畫的支持下來進行,有些則選擇遊走邊緣,當然也有案例仍維持獨立運作,依靠成員的熱心與奉獻,更有的已經發展出社會企業甚至商業化的運作方式。「共生」在本書中沒有固定的模式,它所呈現的多元面貌反而是一項特徵與特性。
 
首先,在「人生百味」與「萬華協力」的案例中,我們看到不管是新一代的網路動員模式與活動企劃,或是資深團體已經發展多年的人脈與社會網絡,串連與合作可以讓社會上的資源帶給被需要的弱勢族群。而且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不只是資源的再分配而已,而是讓更多人能夠接觸、看見,進而認識、理解這些弱勢族群所遭遇的困境與社會結構的問題,同時並陪伴與建構新的社會以及團體之間的關係。
 
接著,在「台中中區再生基地」與「高雄哈瑪星街區保存」的案例中,我們看到「共生」與「再生」的結合。在沒落已久的台中中區,大學教授與學生透過工作坊、展覽與各項活動的策劃,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來關心舊城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催化了中區街區的再生運動。在高雄哈瑪星,「再生」的過程則透過在地團體所辦的市集、步行與實際的老屋修復來進行,這些行動所修補的不僅是城市的歷史街區,更是市民生活的紋理與想像,並藉此進行對都市開發的批判與公共生活的追求。



詳細網址: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

詳細網址: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 中文書>藝術設計>建築>都市設計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