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滌這個不正常的人,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3287605,頁數:248,出版社:遠流,作者:廖瞇,出版日期:2020/04/29,類別:文學小說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內容簡介


  ★「第20屆台北文學獎-台北文學年金」得主
  ★一場無例可循的艱難對話,一部近身拍攝繭居族的紙上紀錄片
  ★「這或許是張愛玲散文〈私語〉以來最冒犯的家庭書寫了。」——盧郁佳
 
  ∣ 他是所謂的繭居族、啃老族。
  ∣ 他十多年來倚賴家人供養,像一尊佛那樣。
 
  「我用『滌』來代稱這個弟弟,我都叫他『ㄉ一ˊ』,不是弟弟的意思,只是一個發音。還有因為他怕髒,他覺得這個世界很髒。」
  滌大學畢業後失業在家十餘年。鎮日關在房間裡,只在固定時刻走出。
  他的感官異常敏感。只要客廳有人,連去廚房倒杯水,都是艱鉅的工程。
  他無法走在人群裡,不坐電梯、不搭大眾交通工具,永遠走路。
  他因為敏銳執著而飽受折磨。他是別人口中所謂的繭居族、啃老族,
  以及高敏感、強迫症、控制狂、完美主義者……
  滌不跟爸媽交談,沒有朋友,姐姐是他唯一說話的對象。
 
  ∣ 他是我弟弟,父母唯一的兒子。
  ∣ 書寫,是為了他,更是為了媽媽。
 
  一個長年為家庭犧牲忍抑的母親,對兒子的現狀自責,「都是我這個媽媽不好。」
  一個性情溫和卻難以言愛的父親,一生拚搏,對兒子有許多不解與不諒解。
  一個離家在外的姐姐,回轉過身,敲叩弟弟滌的房門,試圖展開對話。
  作者廖瞇如實記錄下與弟弟的互動,同時一點一滴追溯成長過程,直面與父母的關係。這部作品,不僅是對弟弟幽闇如謎心靈的探索,更是對母親、對父親,以及對自己的挖鑿深掘。對話,打開了一個個黑盒子;書寫,將她帶到一個從未想過的地方。
 
  ∣ 不只是長篇紀實散文,
  ∣ 更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
 
  這是一篇描繪家庭情感的長散文,一份記錄困難關係的報導,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
  作者書寫時,沒有預設,無從計畫,她不知道會如何發展,更不知道終點在哪裡,只能「且走且看」的記錄下這一切,並盡可能誠實。或許正因為如此,才更顯真實。
  不雕鏤文字,卻總是精準切中;不渲染情感,反因為節制而動人;沒有高潮起伏,仍引領讀者一路讀下去。
  那些層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讓我們無比熟悉;每個家人的現實處境,與我們這般接近。
 
  ∣ 我們與「不正常」的距離。
  ∣ 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怪物」。
 
  近年,繭居族與啃老族等社會現象愈益引發討論,這部作品,是對相關情狀的第一手觀察記錄。
  書中不僅深入探觸被視為「不正常的人」的內在心理,同時剖視其家人遭遇的困境。
  作者並透過自學,以及尋求心理學專業人士的建議,持續與家人進行一場場對話,試著慢慢靠近,相互感受,彼此理解,自我療癒。
  究竟,每個人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那真的是滌自己的選擇嗎?還是,他面前的選擇太少?
  而有沒有可能,自己也會是「不正常」的那個人?有沒有可能,一切會「好」起來?
 
  書中摘句
 
  ✽在書寫的時候,滌變成一個謎,滌的爸媽變成一個謎,她自己變成一個謎。但不書寫的時候,他們變回一個一個的人。
  ✽為什麼我一邊說「不正常並非不正確」,但同時又希望他是個正常的人呢?
  ✽我有時候想,如果我早一點開始跟他說話,那麼他有沒有可能「正常」一點?所以我也只是希望他平平凡凡,正正常常就好了?我根本沒有打算了解他真正在抗拒的是什麼?
  ✽有次有個朋友問她,你寫是因為你弟嗎?她點頭。但她現在想,好像是為了媽媽。
  ✽一部分的我跟自己說,這是滌自己的選擇;但另一部分的我想著,這真的是滌自己的選擇嗎?有沒有可能,他面前的選擇太少?
  ✽「在房間裡是他自己的選擇。」「不要變成怪物就好了。」「不要去傷害別人就好了。」我這樣想著,然後一天度過一天,一年度過一年。
  ✽我更在意的似乎是,我擔心我沒有注意到他在房間裡發出的訊號。我擔心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發出訊號。
  ✽滌說,如果心理醫生就只是聽他說話,我來聽他說話就好了。
  ✽只是我社會化了,我有斌跟我一起;只是滌沒有社會化,沒有人跟他一起。
  ✽我很想說,如果變得稍微正常對你來說也比較好喔,但我說不出來。因為滌變「正常」最大的影響是─對他的家人比較好,說得更實際一點,我們比較輕鬆。
  ✽忽視他的困難就像對憂鬱症的人說那你就快樂起來啊。
  ✽羅哲斯說每個人都有積極入世的那一面,但當我與滌相處時,我卻感覺不到,我覺得他想要的就是走一條沒有人的路。
  ✽聽著媽媽說話,跟媽媽說話的當下,我感覺著這些正發生在我們之間的事──我發現,書寫將我帶到一個從未想過的地方。
  ✽「我現在看著我的姐姐,覺得她很可愛。沒有人像你這樣跟我講話。」滌看著我說。
 
  關於封面設計
 
  美術設計朱疋,以全黑底色呈現此書所探觸的心靈困境,以及艱難家庭關係。也譬喻白畫幾乎足不出戶的滌,獨自繭居在他的小房間裡。
手工拼貼感的球形,是作者扔進滌房間、試圖開啟對話的布球;萌發長出的枝枒,呼應全書結尾那段動人的描述。帶點螢光的綠色雨滴/水痕,不唯有洗滌之意,也隱喻療癒的可能,宛如為黑闇小房間帶來生機。
 
名家推薦
 
  宋文里(美國伊利諾大學諮商心理學博士、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劉克襄(作家)
  劉梓潔(作家)
  蔡素芬(作家)
  盧郁佳(作家)
  鴻 鴻(詩人)
  ──樸實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持續好評
 
  我必須向學生推薦廖瞇──無論說她對關係的把握,對事態的細描(或叫厚描、濃描),都接近古典大師的期待(我是說心理學家羅哲斯,以及人類學家格爾茨),並且在描述中展開的形式,像巴洛克音樂那般綿密,卻是手到擒來,全不費工夫。我們該學的是她。……瞇滌清了日常生活裡所有細密糾結的亂麻,雖然我不知後來會有什麼結局──過日子本來就不會有結局。——宋文里(美國伊利諾大學諮商心理學博士、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是一段自我療癒的過程,直揭家庭與心靈的暗面,文字表述卻一直維持在不慍不火的基調上。它還呈現一種「不完整的完整」,讀者不一定要從頭閱讀,隨便挑一篇都能感覺出濃郁的文學質地,感受其中的奇異氛圍。一邊讀時,非常擔心無法好好收尾,讀到最後卻很動容。書寫者在處理任何一篇作品時,都該有一個不凡的位置和角度。這部作品有形式上的創新,是我沒看過的。——劉克襄(作家)  
 
  書寫家人的難度,大概僅次於親口對他們說出我愛你。傷害是容易的,愛是困難的;批判是容易的,理解是困難的。作者廖瞇最不正常的是,能夠不帶判斷、甚至丟棄觀點,把自己當一具沉默的攝影機,從家裡的這個房間移到那個房間,純粹地記錄。不管出生在哪個家庭,我們先被教育成「正常的人」,再被期待成為「有用的人」。什麼叫做有用的人呢?我還沒有答案。但什麼叫做有用的書寫呢?這本書絕對是。看似毫不用力,卻十足有用又有力。——劉梓潔(作家)
 
  作者真誠無諱書寫家人,對三十七歲還未能就業,對社會產生疏離、自閉、暴躁、聰明的弟弟,謀盡方法與勇氣製造對話機會,也透過對話一層層剝開家人間相處的問題以及每個人的個性,目的不在解決問題,而是正視問題,在剝撥的過程,發現每人的困境及個人的體悟。這種對話的建立,具有試圖黏合家人感情的作用,也是自我療癒。作者以簡約誠樸的文字做了一場自我心理探索和呈現,她很有勇氣,她所對談的這個家人關係,雖以疏離社會的滌為中心,也是家人相處有困境的眾多家庭的縮影。——蔡素芬(作家)
 
  是否每個人都有過孤獨的遇難史呢?像這樣的猜想在故事的伏流下不斷展開,充滿了現實所特有,曖昧、混濁的活力。也許這是張愛玲散文〈私語〉以來最冒犯的家庭書寫了。廖瞇非常難,家人也非常難,如此艱難的奉獻,所觸及的深度事實是驚人的。本書乾淨極簡的文體,每頁都在讀者心中投影出鮮明的圖像,像是安靜的北歐電影。一重重的謎團,使敘述產生詩性的神祕,甚至騰起一股魔性,吸引人往下讀。——盧郁佳(作家)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是一部情感真摯的作品。作者以樸實的文字深化了家庭書寫的題材,藉由描述一位無法進入社會的弟弟,勾連出三位家庭成員之間的生命傷痛。作品呈現一種非常態的私密情境,卻能藉由高度的自我坦露而在情感上喚起讀者的共鳴;並且透過後設的書寫技巧,讓作品中的人物同時回應、參與創作。評審們相當認可作者誠實而不失敘事策略的組構方式,於此已然實現療癒書寫的企圖,同時也深化作品的文學價值。——「第20屆台北文學獎-台北文學年金」決審評語



詳細網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推薦序 人是如何遇難的/盧郁佳
推薦序 在日常中與不正常相處──為廖瞇作序/宋文里
 
掀開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還未結束的對話
 
後記 在掀開之後,在對話之後,在持續晨寫之後


詳細網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87605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4 x 20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廖瞇


  大學讀了七年,分別是工業產品設計系與新聞系。
  認識「玩詩合作社」後,創作底片詩;認識《衛生紙+》後,持續寫詩。
  2015年出版詩集《沒用的東西》。
  2019年以《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獲選為台北文學獎年金得主。
  認為生命中所有經歷都影響著創作。
  現寄居東部,一邊寫作一邊教學。



詳細網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推薦序

人是如何遇難的

 
  二O一九年,日本發生了神奈川隨機殺人案,等校車的小學生兩死十七傷。嫌犯是川崎市的五十一歲男子岩崎隆一,殺人後自殺。他不出門、沒有工作。他小時候父母離婚,由伯父收養,小學時外表文靜,遇到事情不順心會暴躁,所以漸漸落單,畢業也不參加同學會。

  幾天以後,東京市七十六歲的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拿刀刺死了四十四歲的兒子熊澤英一郎。父親事業成功,兒子一直沒工作,在家打電玩,每月買遊戲幣超過台幣九萬兩千元,近日嫌附近小學太吵,父子爭吵後,父親想起幾天前川崎市的隨機殺人事件,心想不能讓兒子害人。於是殺人後自首。
 
  自從鄭捷隨機殺人事件以來,每次讀到這樣的新聞,都像是收到一封遇難者封在瓶中放流的求救信:「你知道我活著是什麼感覺,為什麼你還不來幫我?」但是我收到的時候,每一次都太遲了。所有人躺在地上,我無法阻止慘劇發生。繭居者熊澤英一郎遇難了,但因為社會把失業繭居看成恥辱,導致父母家人被迫隱瞞,社會資源難以介入黑箱做出改變,結果是家屬熊澤英昭也遇難了。繭居者需要支持,家屬需要支持。

  人們為謀生而忙碌的時候,很難理解問題有多重要。但經濟惡化、貧富懸殊,失業增加,繭居者也增加。日本估計有超過五百萬人繭居,依比例,台灣至少也有一百一十五萬人繭居。這群人咬牙承受痛苦,當問題爆發,政府僅動員警力加班巡邏,發動媒體妖魔化凶手、譴責家屬、攻擊廢死。我沒看過對繭居的統計、調查、分析、報導、臨床報告。我想知道,人們是如何陷落幽谷的。
 
  此時,廖瞇的散文《滌這個不正常的人》進行了重大的社會實驗。瞇的媽媽表示和瞇的弟弟已無法溝通了,在媽媽召喚下,她用一年訪問失業在家繭居十多年、三十七歲的弟弟「滌」,並獲得台北文學年金的獎助寫作成書。每次她回老家,去敲滌的門,滌都不知道她會來,她也不知道滌願不願意見她。她每次敲門都可能被拒絕,她敏銳、柔軟地拆解謎團,探索真相,在父母和弟弟的衝突間居中翻譯,也建立了後援的堡壘。伴侶對她觀察細膩,幫助她看見自己,由此同理母親和弟弟跟她同樣熱情敏感、易於焦慮,一旦失去掌控環境的安全感,就會受困、不安,孤立自己,試圖從孤獨中重返平靜。她向心理學者請益,根據他慷慨的指引,開始讀羅哲斯心理學作品《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並從過去採訪時的積極聆聽經驗中掌握諮商技巧。種種社會資源通過瞇打開黑箱,流入了家庭,改變僵局。心理學者看出這是體制內難以想像的成功,瞇織補了在傷害誤會中斷落的人際連結,把彼此溝通的能力還給媽媽和弟弟。

  滌「不正常」,因為他敏感。隔著兩層樓拉椅子刮過地板的噪音、樓下超商騎樓傳來的菸臭、陌生路人的側目、在房間裡眼角餘光瞥見客廳有家人在,日常一切都能嚴重干擾他,把他逼入絕境。所以即使房間開冷氣,他也要開窗開門通風。滌會在房間大叫「啊啊啊啊」,意思是瞇在客廳看電視影響他,害他買股票輸錢。滌很生氣,但因為滌承認瞇有權用客廳,所以他無法表達抗議,只能陷於失語,或是升級吼罵。但當瞇傾聽滌的需求,配合做出改變,背靠衣櫃而坐、但不讓衣櫃門碰撞作響;滌就感受到自主和能力,發現自己確實有能力改變瞇,便開始教瞇如何開燈、開門而不發出噪音。滌開啟復歸,重新介入了人際空間.

  隨著本書探索,讀者逐漸發現,感官資訊超載癱瘓,並不是滌主要的困擾,反而可能是適應困擾的對策。滌主要的困擾是「那些突如其來的聲音」、「那些沒有道理的聲音」持續干擾他,使他感覺需要如波赫士小說中的強記者,強迫性記憶電扇轉動的連續動作等細節,來分散壓力。壓力便從自我對話的聲音,轉移到背誦飲料成分表、如何觀察記憶所有資訊而不顧此失彼。他說也想養過貓狗或是交個女朋友,但他不想為此分心。其實他所有的努力都在設法分心。

  究竟是誰的聲音在譴責他?表面上滌很任性,不負責任。滌玩股票賠太多錢,被媽媽停權。滌便為此生氣大鬧,回答瞇「媽的錢就是我的錢,反正等她死了就都是我的」。

  讀者只知道,滌的一家人,對品格道德的要求非常高,自律精神非常高。媽媽認為世上沒有「不想做就可以不要做」的事,被強迫時,服從是理所當然的。滌痛恨瞇待在客廳,但承認瞇有權用客廳,所以滌跟自己生悶氣,導致大吼大叫。瞇在自己家時,緊張有訪客干擾,但承認訪客有權來訪,所以瞇就跟自己生悶氣,導致被伴侶一問就會發火。也就是說,他們都很擅長強迫自己。他們最後發脾氣,別人可能誤以為是自我控制失敗;其實是控制太過成功,超出人體負荷所致。因為不確定性干擾他們,嚴重程度遠超出別人的想像,所以別人以為他們小題大作,其實他們已經高度忍耐了。他們已經是自我控制的頂級行家,但別人說他們任性,他們就誤以為自己任性,又更想控制自己,結果是滾雪球擴大災難。
 
  本書乾淨極簡的文體,每頁都在讀者心中投影出鮮明的圖像。像是安靜的北歐電影,白色均勻的室外光源,白牆白地的環境,人物在其中穿梭活動,反應出乎觀眾意料,而每個人似乎都對此習以為常,淡然處之。在全書開頭,觀眾進入一個詭異陌生的空間,但敘述者瞇看起來對此非常熟悉,像是故事已經開始了一半,帶著觀眾不明所以的擔憂,心虛膽寒迎向懸宕、未知。為什麼瞇離家那麼久呢?為什麼滌要在超商背誦飲料成分表?一重重的謎團,使敘述產生詩性的神祕,甚至騰起一股魔性,吸引人往下讀。

  當環境的混亂謎團達到雪崩臨界點時,瞇會關掉對話,回到密室,也就是自己的內心,根據收集到的線索,重新組織路線地圖,訂定新的探險計畫。觀眾會在意外時刻得到解答,例如一開始觀眾會對滌建立的生存遊戲規則感到迷惑,為什麼客廳有人時,滌就不能從房間出去?然後,隨著規則的累積,當中共通的什麼已經足夠熟悉,觀眾幾乎不會再對類似的規則感到奇怪。接近結尾時,瞇在和宋的對話中,不經意提到了滌的服裝規則。觀眾恍然大悟,似乎得到了一種解答。

  一開始,這個家的事情,瞇知道,而觀眾不知道。然後,這個房間的事情,滌知道,而瞇不知道。隨著情節進展,這個家的事情,媽媽知道,而瞇不知道。媽媽的事情,瞇知道,但滌不知道。令人驚訝的是滌不知道。這個屋子裡的魔王,居然也有他不知道的事情。那麼,在遙遠的異國,爸爸知道,而全家人都不知道的事情會是怎樣的呢?在遙遠的台北,瞇知道,而全家人都不知道的世界會是怎樣的呢?在澎湖,或是其他地方,滌知道的世界會是怎樣的呢?每個人都以為自己知道,但其實不知道的媽媽的世界會是怎樣的呢?是否每個人都有過孤獨的遇難史呢?像這樣的猜想在故事的伏流下不斷展開,充滿了現實所特有,曖昧、混濁的活力。

  也許這是張愛玲散文〈私語〉以來最冒犯的家庭書寫了。旁人看著或許不懂這跟虛構的差別,然而新井一二三的散文《媽媽其實是皇后的毒蘋果?新井一二三逃出母語的陰影》自言是因為父母親友看不懂中文,所以才有辦法寫出來。厭世姬的散文《厭世女兒:你難道會不愛媽媽?》,寫於父母雙亡之後。想想若你要寫你的爸媽,寫你爸媽不願意你寫的那些家務事,而爸媽既不是外國人,也還沒過世。想想瓊瑤婚後寫了小說《窗外》真人真事驚動社會,爸媽震怒、感覺受辱,出版社老闆平鑫濤目睹她回娘家時立在巷內大門外,遲遲不敢按門鈴,孤寂可憐的大衣身影,你會明白這件事有多難。廖瞇非常難,家人也非常難,如此艱難的奉獻,所觸及的深度事實是驚人的。
 
  我們內心常有個正義魔人,在高分貝指責我們言行、思想不正確,施壓要導回「正軌」。滌的告白,指引我們去分辨那些我們急於驅趕、導正的事物。

  在對話中,不要只回應自己所幻想、持恆不變的存在,堅持餵貓吃素,餵羊吃魚。應該去感覺,去問,去聽,去分辨,回應那個真實的存在。像是在雙手雙膝之間,圍起一個安靜、隱密、不受自責聲音侵犯的房間,那個容許瞇和滌對話的房間。
 

盧郁佳
曾任《自由時報》主編、台北之音電台主持人、《Premiere首映》雜誌總編輯、《明日報》主編、《蘋果日報》主編、金石堂書店行銷總監,現全職寫作。曾獲《聯合報》等文學獎,著有《帽田雪人》、《愛比死更冷》等書。

 
推薦序

在日常中與不正常相處──為廖瞇作序
 

  近幾年來,我帶了好幾位研究生寫「生命敘說」,特別是以「自我俗民誌」的書寫方式作論文。自我俗民誌,簡言之,就是「自傳+俗民誌」。其中的「俗民誌」在人類學寫作上更常見的形式就是「民族誌」。由於我帶的學生多半是做社會文化與臨床實踐的研究,他們的研究對象不是什麼「民族」,而是自己所參與的俗民生活,因此我們就把「民族誌」改稱為「俗民誌」。

  什麼是「俗民生活」?再來一次簡言之:就是人人都在過的日常生活。只不過,凡是值得敘說書寫的,就不是什麼「正常」的「日常」。其中總有些特殊的生命性質激發了自己的寫作意圖。這樣的生命性質,說它是「不正常」也並不為過。我曾經翻譯出版了一本精神分析的名著《正常人被鎮壓的瘋狂:精神分析,四十四年的探索》(The Suppressed Madness of Sane Men: Forty-four Years of Exploring Psychoanalysis),作者梅莉恩•糜爾納(Marion Milner)是引用哲學家桑塔亞那(George Santayana)的用語作為她的書名。但這本書是題外話,我該談的是另外一本譯作,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的《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On Becoming a Person),廖瞇聽了我的推薦看這本書。

  羅哲斯這本書的關鍵字眼不是「正常/不正常」,而是我最初跟廖瞇說的regard──並且在通信中,我特別說:這個普通字卻不好用中文來理解。西方人寫信,在署名之前加上 Best Regards,那是再普通不過的問候語,但我們若學樣說「(致上)最高的關懷」,那就太彆扭了──或者,你要怎樣表達你的關懷?

  在家人之間,有一種必要的關係,我們的古書上說的「尊尊/親親」。我不是要在這裡進行訓詁考據,而是要說:這種套套邏輯,表達著「必要」,但卻不是充分的表達,以致我們的傳統表現出不知如何親其所親,乃至一直表現著近而不親的現象──我們在家人之間沒有多少可用的問候語,甚至在朋友之間寫信時也不能寫出 Sincerely Yours, Yours Lovingly, Always Yours, 等等。我們還覺得嘴巴裡說出「我愛你」是挺肉麻的。總之,我們不說我們的關懷。「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後來只剩噓寒問暖,只問吃飽了沒而不談相思的傳統,實在太含蓄,太離題,根本不是親親之道,然而我們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生命敘說中所談的「生命」,八九不離十是在談家人之間的共同成長。像這樣的主題,在心理治療/臨床/諮商的專業培養過程中,一定要經歷過有督導的敘說,把其中的關懷揚升到至高的境界──至少要能在書寫中寫出東西來,要言之有物,因為我們的傳統把我們淹沒太久了。然而,在學院訓練中,生命敘說的研究還在起步階段,很多人嘗試,但能寫得好的,還是不常見。精神分析的一位著名作者托馬斯•奧格登(Thomas H. Ogden)在他二〇一六年的一篇文章〈精神分析中的語言與真實〉(On Language and Truth in Psychoanalysis)一開頭就說:「作者在本文中首要的聚焦之處在於語言所扮演的角色──在分析療程中如何用語言把(患者)生命經驗中的真實帶出來。」這大約是專業訓練的最高理想。為此之故,我特意發展出「自我俗民誌」的寫法來為生命敘說另闢蹊徑。在這過程中,我的教學常常強調:我們不是不認得親情,而是缺乏表達的方式。我們不太會說,因此最需要學習的,其實就是文學。

  廖瞇是個寫作好手。我最初認得的她,只是一份以哲學為主軸的兒童月刊裡的一位小編,沒機會看到她的寫作。甚至還因為她的本名而錯認為另一位同姓同名的人。她開始來徵詢我對於諮商/心理治療的意見時,我還不知她的用意何在,給的建議書單就是我翻譯的心理治療的古典著作《成為一個人》,以及一本後現代的翻修《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Therapy as Social Construction)。沒想到她當真看了書。就第一本,看得比我的學生仔細,還身體力行。相形之下,我的學生不知有什麼障礙,說不出這本經典的好處──也寫不出廖瞇風格的描述。

  廖瞇寫的是「非小說」。她描述真實經驗,譬如把我也寫成書中的一個角色,叫做「宋」,但我在閱讀時只當他是個小說裡的角色。當我的學生苦追著「自我俗民誌」時,他們為了描述真實經驗而忘了小說的寫法。因此現在我必須向學生推薦廖瞇──無論說她對關係的把握,對事態的細描(或叫厚描、濃描),都接近古典大師的期待(我是說心理學家羅哲斯,以及人類學家格爾茨[Clifford Geertz]),並且在描述中展開的形式,像巴洛克音樂那般綿密,卻是手到擒來,全不費工夫。我們該學的是她。

  我說了什麼「正常/不正常」?我們需要這種陳腐的詞彙來過日子嗎?一個極難相處的家人,在對話中展開關係,不必叫他有潔癖的弟弟,就叫他「滌」──廖瞇滌清了日常生活裡所有細密糾結的亂麻,雖然我不知後來會有什麼結局──過日子本來就不會有結局。好好對話,就贏來過日子的常道──是的,《道德經》裡的那種,以常名為名的常道(A Way of Being)。晚年的羅哲斯也常談這,譬如他的天鵝之歌,即他的最後一本書,A Way of Being,不用翻譯,廖瞇一定沒想到,但也一定知道這不是巧合吧?


宋文里
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輔仁大學兼任教授。美國伊利諾大學諮商心理學博士,專長領域為文化心理學、藝術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宗教研究與批判教育學。著有《心理學與理心術: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重讀佛洛伊德》,以及期刊論文多篇。譯有《人類本性原論》、《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教育的文化︰從文化心理學的觀點談教育的本質》、《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與《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等作品。



詳細網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我直覺寫下來會有幫助,雖然我不曉得能做什麼。但或許像他說,他覺得說出來會有幫助:「我知道會有幫助,不是那種單純的以為而已,是那種預感式的知道,雖然在我們說話之前,它還沒有發生。」

有人會這樣說話嗎?用那麼不口語的方式說話?當然,這是我的回溯,我沒有錄音,所以不可能一字一句都說得很正確。我的記性很差,跟他不一樣;他總是能清楚的說出我們幾歲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

「你記得我們以前吃完年夜飯後,爸會帶著我們坐夜車上台北嗎?到台北西站的時候,都用走的去西門町阿嬤家。那時候我們很小,我們提著自己的行李,跟在爸後面。你記得跨年的台北都很冷嗎?我還很小走得很慢,還提行李,可是那個人就叫我走快一點,要跟上他的腳步。」

他用「那個人」稱呼我們的爸爸。他也曾經用「一個傢伙」。

「那時候我其實很生氣,我覺得爸爸為什麼不等我,我還那麼小,走得慢又要提行李。可是我現在同意他了,弱者本來就要服從強者,我現在覺得他沒有不對。所以,現在變成是他要聽我的,媽也是。」

他講這話時,並不是真的同意爸爸了,而是在講一個「弱者要服從強者」的道理,他講那件事,只是為了要舉例。我一邊聽,一邊回想,好像明白了為什麼弟弟會是現在的弟弟,但好像又不是那麼明白。

弟弟,小我三歲的弟弟。但老實說弟弟這個詞我用得彆扭。並不是感情不好,也不是不承認,而是,我跟他除了血緣關係是姐弟外,不管是心理狀態還是日常生活的相處,我們都不像一般的姐弟。

但若不是姐弟,我又怎麼可能跟他說上那麼長一段話?但說真的我也不確定究竟是不是因為是姐弟,因為他連住在一起的爸媽都不說話了。現在的他幾乎不跟人說話,說話僅限基本的對話,有時候他連對話都懶,覺得沒有意義。比如媽問他要一起吃飯嗎?他的眼睛就向上飄;媽又問一次,姐姐回來你有想要跟我們一起吃飯嗎?他又是一樣的表情。

「其實你可以不用問他的。」我說。我心裡想著你明明知道他無法到人多的地方,更不會人與人之間的客套。他會想,你知道我不可能跟你們外出吃飯,你幹嘛還問?所以他斜眼,然後媽媽生氣。




詳細網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詳細網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中文書>文學小說>華文創作>散文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