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4062881,頁數:256,出版社:寶瓶文化,作者:馮以量,出版日期:2022/05/05,類別:心理勵志

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


內容簡介


大人的外衣下,
我們只是內心千瘡百孔的孩子。
 
  我終於明白了,
  我是我,爸爸是爸爸,媽媽是媽媽,
  我們手中有屬於自己的關係線,擁有各自的命運,
  沒有人該背負其他任何人的生命而活著。
 
  未曾消化的童年傷害,被我們不自覺地內化、複製,甚至傳下去;
  但現在你看見了,你知道自己的選擇,可以和父母選擇的不一樣。
 
  ▌「以後我一定不要像爸/媽那樣!」小時候的我們如此立誓。長大後卻驚覺:「自己為何也在這麼做?!」
 
  從事心理輔導多年來,馮以量每每陪伴著承擔了家庭失落的傾訴者,就像陪伴兒時遭父親遺棄、少年時母親病逝,而曾痛苦到想了結一切的那個自己。
 
  ●接受輔導的大男孩劈頭就問:「你會放棄我嗎?」父母離婚,都不要他,而他相依為命的外婆過世了。
  ●年輕的癌末病人吶喊:「我很想死啊!」爸媽關係冰凍,妹妹置身事外,是他,多年來努力撐著整個家。
  ●她說:「我要長大!」從小受父親家暴,多年後才知道父親是因患了思覺失調,家人鬆一口氣。但她心裡那個哭泣的小女孩,誰來解救?
 
  小小的我們不自覺地吸收了爸媽的情緒,背負著爸媽的生命而活,不分好壞,即使遠超過負荷。而隨著成長,它們非但未消失,更變形為被遺棄的焦慮、我不夠好的質疑、無限的自我苛責……
 
  我們不由自主地如此對待自己,甚至不知不覺,重複在對待我們的孩子。
 
  探索過去不是揭瘡疤,而是放下背負,尊重並信任家人對他們生命的作為,同時由此再出發,重新牽回屬於自己的家庭關係線,也能讓下一代不再受苦。
 
  ▌這本書不是企圖要改變父母,也不是要重塑我們的原生家庭。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如何從代際傷害裡,再一次看見自己、療癒自己、重塑自己。
 
  【擁抱自己的五句話】
 
  ●告訴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不安全感,是如此真實。你這個沒有安全感的小小○○(自己的名字),我沒有說我要遺棄你。不管你是多麼不好、不開心,我都會陪著你。」
  
  ●告訴自己:「我是我,我爸爸是我爸爸,我媽媽是我媽媽。我們三個人各自擁有各自的命運,誰也不欠誰的,誰也不該背負著誰。」
  
  ●告訴自己:「我需要先多愛自己一些,才有能力去愛身邊的人。愛自己的其中一個做法就是我要懂得如何拒絕別人,還有,懂得要求別人為我做事情。」
 
  ●告訴自己:「○○(自己的名字),你真棒!儘管生命不順遂,甚至幾度很想放棄,到最後你還是撐過去了。我為你感到無比驕傲!任何人都有權利放棄我們,但我們自己別放棄自己。」
 
  ●告訴自己:「○○(自己的名字),我要感謝你。因為這一次你沒有選擇逃避。你勇敢地面對。你要給自己鼓勵,即便沒有人給你肯定。」
 
本書特色
 
  ●從原生家庭三角圖出發,穿透家庭結構,去「發現」使你一輩子受苦、受困的源頭──並且由此出發,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再選擇」、「再調整」、「再創造」的機會。
 
  ●凡是不在你手上的關係線,你都無法左右,你愈想掌控這些關係線,會愈感覺挫敗。因為每個人有各自的命運,誰也不欠誰的,誰也不該背負著誰。
 
  ●馮以量:「這本書,你可以當成一本簡單的故事書來閱讀,純粹讀著別人的故事。你也可以讀得很深,透過別人的故事,試著去讀懂你自己的內心。要是你能因閱讀此書,而連結到那個把傷痛藏起來的自己,我恭喜你,你終於找到躲在角落獨自傷痛的自己了。我祝福你。」(摘自本書自序〈躲藏的傷痛被看見,療癒可以開始了〉)
 
  ●吳就君老師(台灣心理治療先驅)特別推薦:「以量出書了,《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我迫不及待地想讀,再度體會他覺知生命的幽微、細膩的轉折處,享受他表達經驗的熱情、果斷和勇敢。他的生命故事會溫暖徬徨中的青少年、成年人及父母,從錯綜糾纏的家庭關係中,整理每個人自己的處境,繼續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
 
  ●李儀婷老師(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推薦:「這是一本找回自己的『療癒之書』。被以量陪伴的不是眼前故事中的角色,而是過往那個曾經孤單、憤怒與寂寞的『我自己』。」(摘自本書推薦序〈別把自己弄丟了〉)
 
  ●張輝誠老師(學思達創辦人)推薦:「每一則故事裡面,都有一個以量。他知道,最終能幫助自己的,無非是自己本身。他所做所為,就是讓大家覺察到這一點,就像他一路走來一樣。」(摘自本書推薦序〈因為在愛中,刀痕和吻痕,你都可以重新看待與選擇〉)
 
  ●書中主角們的基本資料已更改,作者只保留彼此的真實互動及對談。
 
專家推薦
  
  ●特別推薦:吳就君老師(台灣心理治療先驅.華無式家族治療師.退休教授)
  ●專文推薦:李儀婷(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張輝誠(學思達創辦人)
  ●療心推薦:李崇建(台灣薩提爾推手.作家).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羅志仲(教育工作者)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詳細網址: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特別推薦/吳就君(台灣心理治療先驅.華無式家族治療師.退休教授)  011
推薦序/別把自己弄丟了  文◎李儀婷(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  012
推薦序/因為在愛中,刀痕和吻痕,你都可以重新看待與選擇  文◎張輝誠(學思達創辦人)  016
自序/躲藏的傷痛被看見,療癒可以開始了  022
 
▌前言/你背負了誰的傷?  032
 
第一篇 把破碎的靈魂拼湊回來──以量的故事
我被爸爸遺棄了──在受傷的地方,加愛  038
難道你父親真的一點都不愛你嗎?──穿越憤怒,延續那份愛  047
要不是當初那一場心理劇──「獨立自主」的啟航  052
我討厭媽媽──沒有一個孩子會喜歡叛逆的自己  062
我努力掩飾,卻弄丟了自己──讓自己的內在空間繼續變大  071
 
▌提醒/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回顧原生家庭  076
 
第二篇 你要記得今晚這個擁抱──做回自己的故事
你會放棄我嗎?──讓你自己變回你自己  082
為什麼我爸爸晚上都不回家?──失落背後,是悲傷與憤怒  094
為什麼是我撐著整個家?──沒有愛的家,就像一個大黑洞  106
你想過為自己而活嗎?──把不屬於自己的關係線,放回原位  116
你要記得今晚這個擁抱──不要放棄你自己  134
一閃一閃亮晶晶──家裡的每一個成員,都是一顆星星  142
爸,喝茶──越過恐懼,迎向愛  151
我可以做回自己嗎?──我想成為我自己,我也渴望靠近你  167
每一位爸爸都是不容易的──不多話,不代表心裡不在乎  183
爸,我吃飽了──什麼是愛?這就是愛  187
我恨媽媽,我也愛媽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成長的時機  194
媽,我要你開心──我也要我們都開心  210
我不要你可憐媽媽──我從來都沒有否定你  222
那一晚的告別會──人生,到底是誰在幫助誰?  236
 
後記/別再弄丟自己了  245



詳細網址: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062881
  • 叢書系列:Vision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0.8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馮以量(馬來西亞家庭關懷及家族治療推手)
 
  【活著,就是離不開「生死」及「家庭」。我用這一生的心力在這兩大課題裡持續學習,至死不渝。】
 
  ●資深輔導與諮商工作者、醫療社工
  ●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前副會長
  ●2009年新加坡總統頒發「醫療仁心獎」
  ●2011年《星洲日報》(馬來西亞最具影響力的中文媒體)讀者票選「最受歡迎作家」
  ●2011年入圍馬來西亞十大傑出青年
 
  澳洲南澳大學社會科學(輔導)碩士。二十多年輔導領域與安寧療護實務經驗,輔導超過千對夫妻及青少年,陪伴超過千位臨終病人及喪親者,開設兩百餘場有關家庭關懷及臨終關懷深度學習工作坊,並進行過八百餘場演講(觀眾總計超過四十萬名)。
 
  授權及參與三十餘場改編自《善終》(台灣版書名《最好的告別》)的戲劇公演、十餘場改編自《把愛帶回家》(台灣版書名《允許自己選擇愛》)的戲劇公演。受邀為馬來西亞國家電台「愛FM」的節目「愛生活」之嘉賓主持、舉辦兩回生死特展,進行《允許自己選擇愛》線上讀書會。
 
  曾任新加坡甘露關懷協會安寧志工督導、新加坡雅西西慈懷病院資深醫療社工、新加坡善友輔導中心輔導員兼訓練部主管。現為馬來西亞孝恩集團輔導與諮商顧問兼部門主管,並擔任馬來西亞已亮出版社執行長。
 
  著有《允許自己選擇愛》,並已售出簡體中文版(書名《別再說這是原生家庭的錯》)。另著有《允許悲傷》、《最好的告別》、《已亮的天空》、《尋找光和愛》、《陪你到最後》。



詳細網址: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特別推薦
 
吳就君老師(台灣心理治療先驅.華無式家族治療師.退休教授)
 
  以量出書了,《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我迫不及待地想讀,再度體會他覺知生命的幽微、細膩的轉折處,享受他表達經驗的熱情、果斷和勇敢。
 
  他的生命故事會溫暖徬徨中的青少年、成年人及父母,從錯綜糾纏的家庭關係中,整理每個人自己的處境,繼續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
 
推薦序
 
別把自己弄丟了
李儀婷(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
 
  這是一本找回自己的「療癒之書」。
 
  隨著書中主角不斷變化,故事一再地轉換場景,但是永遠不變的卻是「每個人都在找尋愛與連結」的渴望。
 
  以量老師從自身的故事出發,一路談及不同角色的不同人生故事,包含了「婚姻破碎下的孩子」、「失去老伴的沉默爺爺」、「患有思覺失調的暴力爸爸」、「扛起失責父親責任的病危兒子」……
 
  這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以量老師都以穩定的力量陪伴案主走一段過往的傷痛,撥動早已僵化的心弦。其實,真正被陪伴的不是眼前故事中的角色,而是過往那個曾經孤單、憤怒與寂寞的「自己」。
 
  一如此刻正在閱讀這本書的「我」。
 
  故事裡,有個似曾相識的孩子,長期生長在夫妻不和睦的環境下,努力想為和諧的家庭盡一份心力,因此扛起了原本該屬於爸爸的責任;為了想讓家庭再和諧一點,長大後的他奮不顧身地扛起了家庭的經濟重擔。然而,爸爸和媽媽並沒有因此而感情和睦,反而愈行愈遠。不管再怎麼努力,都看不到美好家庭的樣貌,痛苦的他終於生病了。
 
  生病的男孩,即使在病中,仍然沒有放棄想撮合父母的婚姻,卻遭受更大的打擊──父母早已經沒有了情感的根基,對於男孩的努力,父母根本不領情。
 
  男孩身心俱疲。拖著病痛的折磨,以及心靈的煎熬,他的世界終於垮掉了,再也承受不了任何風吹草動。毀滅的暴風雨瞬間籠罩著男孩。
 
  男孩,多麼似曾相識,和我的故事有著許多雷同的內在,以及悲傷。
 
  我亦是單親家庭下長大的孩子。不同的是,我是女孩,而家庭裡沒有扛起責任的是母親,與男孩的家庭剛好相反。
 
  成長過程中,我也企圖想擔起母親的責任,幻想著只要做好分內的工作,離家出走的母親就會回來與父親團圓,與我們團圓。
 
  然而,不管我怎麼努力做家事,如何幫忙洗衣服、洗碗,如何幫父親跑腿去雜貨店買醬油,甚至陪父親到市場買菜,我的母親都不曾回家團圓。
 
  在那漫長的等待過程,身心肯定俱疲,但再怎麼疲憊,都抵擋不了父親因為情緒與壓力,脫口對我說出「你跟你的母親一樣,愛說謊!」,這指責語言所帶來的傷害。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傷。
 
  我與父親,男孩與他的父母親。
 
  而我們都想以超過自己能負荷的力量,去扭轉不幸,企圖討好我們所重視的人,卻因為努力的目標錯誤,而讓自己受到更重的傷。
 
  我們愛著我們的父親與母親,所以我們願意為父母傾注我們的所有,卻唯獨不愛自己。
 
  如何讓父母做回父母,如何讓孩子做回孩子,如何讓我們做回原來的自己,是這本書最想要給予我們的核心價值。
 
  看完以量老師的書,我們都被療癒了,如果還能多說什麼,我想說的是:
  
  「翻開這本書的我們,多麼幸運,因為我們是那麼值得善待自己,我們如此適合幸福!」
 
  讓我們找回自己!
 
推薦序
 
因為在愛中,刀痕和吻痕,你都可以重新看待與選擇
張輝誠(學思達創辦人
 
  讀以量此書,我腦海總想起薩提爾和敻虹的詩。
 
  薩提爾女士(Virginia Satir)〈如果你愛我〉:「請你愛我之前先愛你自己/愛我的同時也愛著你自己/你若不愛你自己/你便無法來愛我/這是愛的法則//因為/你不可能給出/你沒有的東西。」
 
  以量此書最珍貴處,在第一篇現身說法,他描述自己於破碎家庭中成長(父親嗜賭負債、棄家躲債,母親罹癌病故),童年創傷日後如何如影隨形並產生影響(開始叛逆、抽菸、喝酒、曠課)。其後,他如何在幾次關鍵的「自我覺察」與學習中「領悟」──頭一回是每當他被拒絕、忽略時,隨之湧現而生的焦慮與不安全感。他慢慢覺察到這些情緒之所以出現,原來和過往遭父親遺棄、母親因病撒手人寰的經歷有關。他不再和往常一樣任由情緒淹沒自己,而是選擇一邊跑步,一邊自我對話,告訴自己:看見自己的不安全感,不會遺棄自己,會陪著自己。
 
  啊!這個關節處,我認為是以量生命轉變的真正起始點,他把原先投射於外、難以掌握的期待,反轉向內,轉向自我可以全然掌握的內在,並且直接連結薩提爾女士冰山理論最深處的「渴望」與「自我」。以量終於接納了自己,無條件地接納自己,其本質就是「愛自己」。
 
  以量過去期待被他人(父母、朋友)所接納、所愛,然而這樣的期待能否被滿足,決定權在於他人。但以量轉變了,他可以滿足自己、陪伴自己、接納自己、愛自己,如此一來,才真的把喜悅、平和、幸福和愛的權力重新拿回在自己手上。
 
  以量的轉變歷程,都不是道理、觀點,而是真實的體驗。他體驗到渴望,由此產生力量、精神、生命力。
 
  以量的演講、工作坊、著書,之所以感人肺腑、動人心弦,固是因他身世艱難、奮力向上,容易引起共鳴,但真正關鍵其實是在於他真實體驗、觸及、連結內在的深刻渴望,並善於將渴望與生命力,覺察出來(此書各篇名後的小標,都是直透「事件」,深入點出尋常人看不見的渴望),表達出來(如「在受傷的地方加愛」),呈現出來,甚至還能幫助他人連結對自我的愛。
 
  以量全新能量的起始點,正是領悟並學會了「愛自己」。他連結了更穩定、飽滿、厚實的愛之能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再由自身擴散而外,愛自己,也能愛他人。恰恰就如薩提爾女士所寫的:「你若不愛你自己/你便無法來愛我/這是愛的法則//因為/你不可能給出/你沒有的東西」,以量愛自己,就能給出更多愛。
 
  敻虹〈詩末〉:「愛是血寫的詩/喜悅的血和自虐的血都一樣誠意/刀痕和吻痕一樣/悲懣和快樂/寬容或恨/因為在愛中,你都得原諒。」
 
  第二回深刻領悟,是以量二十多年前參加吳就君老師的工作坊。吳老師用薩提爾女士在家族治療時常運用的「家庭雕塑」,將以量的家庭樣貌具體演示出來時,他看見了自己的家庭樣貌與關係,忍不住淚流滿面(這種感覺我很能體會。在香港頭一回看李崇建在台上雕塑一位教師的家庭樣貌,剛好和我家的狀態相似,我在角落旁觀著,一時百感交集,淚如雨下)、身體不斷顫抖,最後才將潛藏心底的聲音吶喊出來。
 
  我以為這是以量的另一巨大突破,他突破了自幼以來「固著的舊觀點」,從委屈可憐的受害者,轉為可以自珍自愛的獨立者(可以同理他人、理解他人、憐憫他人)。
 
  此一巨大突破,有兩層重要意涵。
 
  一是以量在糾結纏繞的家庭關係,真正挺立起來,看清他人與自我的界線與影響,得到內心真正的自由(自由,也是體驗,不是道理,亦屬於「渴望層」)。
 
  二是以量體會到了,原來同一事物(尤其是童年創傷經歷),是可以有「新的選擇權」。過去事物雖已不可改變,但卻可以「選擇」改變看待過去事物的角度、觀點和心態。簡單地說,就是「轉念」(轉念之所以發生,並不只在觀點轉變,更是透過感受,深入渴望,才容易真正發生力量,這也是一種體驗,不是一個道理)。
 
  正因如此,以量開始從原生家庭中,覺察出更多新觀點、新選擇和新體驗。過去濃烈感受到的恨,現在可以在恨中發現愛;從前感受到父母的糟糕與不堪,如今竟意外發現了父母的為難與侷限;過去多麼埋怨父母,現在竟然開始心疼父母、原諒父母、感謝父母……
 
  原來一切都是一體兩面,端看自己想要看到、執著哪一面,想不想看到全面。多麼像敻虹的詩句:「喜悅的血和自虐的血都一樣誠意/刀痕和吻痕一樣/悲懣和快樂/寬容或恨」,端看個人選擇,愛給人力量,也能沮喪人。
 
  以量之可貴,就在於他看到了全面,他發現了愛,選擇原諒,願意接納。 
 
  以量深刻地走入內在的自我成長,連結渴望,湧現生命力,飽滿能量,堅毅挺立。他又勤於學習,富使命感,樂於助人。書中記錄了他如何幫助一個又一個破碎靈魂、困頓家庭、傷痕纍纍的人際、代際相互隔闔與傷害的故事,甚至陪伴臨終病人走向生命盡頭,深入每個人的冰山,敲開感受,連結渴望,引導轉化,終於走向成長、勃發與圓滿。
 
  這些故事,極為動人。我感覺,每一則故事裡面,都有一個以量,他幫助眾人,就好像幫助自己。他經常把自己投射其中,隨著對方哭而哭、淚而淚;他充滿耐心,充滿信心,深富使命感。他知道可以幫助他們,只要對方願意敞開心扉,以量就可以幫他們做到。
 
  以量知道,最終能幫助自己的,無非是自己本身。
 
  他所做所為,就是讓大家覺察到這一點,就像他一路走來一樣。
  
自序
 
躲藏的傷痛被看見,療癒可以開始了
 
  玩過捉迷藏的孩子都知道,躲在黑暗裡,是為了不被找到;然而,也是為了被找到。生命裡受的傷痛也是一樣,躲在傷痛裡,是為了不被看見;然而,也是為了被看見。
 
  捉迷藏被找到,遊戲可以結束了。人受傷被看見,療癒可以開始了。
 
  大部分的成年人都急著把受傷的自己藏起來,只顧著在別人面前展現光鮮亮麗的一面;如此做,無非是不想再受到旁人給予二度傷害。其實這世上有好多因童年傷害而把自己藏了起來的成年人,在深夜裡獨自舔傷,不為人知。
 
  然而,這些成年人如我,卻暗地裡渴望自己的傷痛被看見、被讀懂、被諒解及被接納。
 
  你知道嗎?有些傷痛,你要是沒有消化好,下一個被影響的人就是你的下一代。
 
  我不想如此危言聳聽,然而,要是你願意做出一番觀察及思考,請問有多少過去的痛苦目前你還背負著的,已經不經意地決定了你及孩子們的生命?
 
  在家庭裡,父母除了對我們付出關愛之外,也會在高度生活壓力之下,對我們輸出不同程度的傷害。有些傷害是父母傳給我們的;有些則是祖父母傳給父母,再傳給我們的。
 
  譬如:有關家暴事件,當初被爸爸打的男孩,長大了之後,成為打兒子的爸爸。
 
  又譬如:當初不停照顧媽媽的負面情緒的女兒,長大了之後,成為不停散發負面情緒給她女兒的母親。
 
  這些一代傳一代,重疊、而且重複的傷害面貌,就叫做:「代際傷害」(Transgenerational Pain)。
 
  然而,我們不能輕易說凡是經歷代際傷害的孩子就一定會有「代際創傷」(Transgenerational Trauma)。一個人是否有「創傷」(Trauma),需要專業助人者為其做出整體的身心評估。就像我們一般人不能隨意說他人患憂鬱症是同樣的道理。這都是需要透過專業助人者對當事人的各種狀態做出評估,才能給予診斷。
 
  讓療癒開始,進而重塑自己
 
  在馬來西亞,我是一名臨終關懷推動者,也是提供哀傷撫慰(Grief Support)的心理輔導員。曾見過不少成年案主在童年時經歷過一些代際傷害,長大後不曉得如何安頓身心,而導致各個生活層面都頻頻出事。
 
  除了提供一對一的對談之外,團體工作的「家庭雕塑」(Family Sculpting)也是我常使用的技巧之一。為了讓各位讀者更能讀懂書中有關家庭雕塑的過程,請允許我先在這裡做個簡介。
 
  「家庭重塑」(Family Reconstruction)是薩提爾模式(Satir Model)的眾多助人工具之一。我常在我的工作坊裡,邀請案主雕塑自己的原生家庭,並邀請其他學員扮演案主的模擬家屬。
 
  透過模擬的雕塑及演練,我時而邀請案主再經歷一次過去曾發生的家庭經驗,也時而邀請案主站在外圍的角度,看清過去的自己曾在家裡所遭遇的種種。
 
  這無非是想讓案主再一次地「看清楚」,多年前的代際傷害所帶來的衝擊,是如何影響著童年的他、青年的他及成年的他。
 
  此外,我觀察到大部分的案主都是把過去的傷害掃進地毯下,以為事情過了,就算了。其實有不少的傷害會藏在各個案主的心靈深處,只等待被人看見及讀懂。
 
  不管我們承認或否認,過去已成過去。然而,現在的我們可以改變如何看待過去的自己、過去的父母及過去的傷害。
 
  家庭重塑並不是企圖要改變父母,也不是要重塑我們的原生家庭。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如何從代際傷害裡,再一次看見自己、療癒自己、重塑自己──這是家庭重塑最重要的精髓。
 
  所以,我寫了這本書,名為《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
 
  在這本書裡,我準備了二十餘篇文章與你分享。裡面的主人翁,包括我自己,勇敢地揭露屬於自己最真實且最殘酷的傷痛。我陪著他們,也陪著自己,一點一滴地把破碎的靈魂拼湊起來。每個真實故事裡所發生的過程,都曾經感動著我,所以我決定將其化為文字。
 
  這本書,你可以當成一本簡單的故事書來閱讀,純粹讀著別人的故事。你也可以讀得很深,透過別人的故事,試著去讀懂你自己的內心。
 
  要是你能因閱讀此書,而連結到那個把傷痛藏起來的自己,我恭喜你,你終於找到躲在角落獨自傷痛的自己了。我祝福你。
 
  請允許我叮嚀你:要是你覺得這本書過於沉重,讓你喘不過氣,請你稍微把書蓋起來,給自己喝一杯溫水,暫時休息一下。
 
  這樣做,你就是正在善待著那個傷痛的自己了。
 
  讓我們好好陪一陪受傷的自己走一趟生命探索之旅。要是生命把挑戰交給你,請你面對它;要是生命把痛苦塞給你,請你轉化它。
 
  我相信,只要有愈來愈多成年人願意堅持行走在自我療癒的道路上,就會有愈來愈多孩子們能在痛苦中被釋放。
 
  祝願這世界有更多的大人不再隱藏自己,而是坦露自己;有更多的大人不再傷害自己,而是成長自己;有更多的大人不再傷害彼此,而是互予恩惠。
 
  要是我們願意如此做,療癒可以開始了。



詳細網址: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我被爸爸遺棄了
──在受傷的地方,加愛

 
▌在我眼裡只是區區一件小事,居然可以掀開對方如此激動的情緒。我相信在那背後,一定是被許多過去還未消化好的往事而牽動著。
 
說實話,我真的很受不了已讀不回訊息這件事。一旦我交代別人事情,或者向別人詢問問題時,對方看了我的訊息之後,已讀不回,這舉動總是會勾起我內心劇場很多神經質的自我對白:
 
「看到了吧?你是不重要的,馮以量。」
「看來,他不怎麼喜歡我。」
「啊?!我得罪了他嗎?什麼時候……不是吧?!」
「太過分了,我已經等了三天,再不回應,我和你絕交!」
「這人做事真不可靠!他不喜歡我?我才不喜歡他呢!」
 
有時候,我向我的姊姊抱怨,她反而說:「嘿,你不要這麼神經質好嗎?不要以為大家都很有空,把所有時間都拿來陪著你,好不好?大家都很忙的。」
 
其實對於已讀不回,我會感覺到如此沒有安全感,全是因為小時候遇過一件事而受創。那就是我爸爸不見了,一聲不響地離開我們家,沒有交代、沒有回應、沒有消息。
 
已讀不回真的只是小事。其實我真正最受不了的是──我的爸爸不見了,而我被遺棄了。
 
要不是自己不斷地探索生命,說實話,為何別人一個簡單的已讀不回行為,居然可以挑起我如此波動的不安全感,這真的很令人費解。
 
所以我特別能體諒有些親友,有時候在我眼裡只是區區一件小事,居然可以掀開他們如此激動的情緒。我相信在那背後,一定是被許多過去還未消化好的往事而牽動著。
 
【十歲的我,被爸爸遺棄了】
 
那一年,我才十歲。
 
那天,放學後的我發現爸爸不見了。我問母親:「為什麼爸爸不見了?」

 
母親支支吾吾地回應著不明確及不明朗的答案,我唯有靠自己從蛛絲馬跡裡尋找答案。
 
最後,透過姑姑們在客廳裡的一片謾罵及羞辱我爸爸的話語裡,才知道他欠了高利貸一筆巨款,無法還清。
 
他懼怕高利貸來追殺,自己走投無路,唯有逃之夭夭。
 
由於他把爺爺的家族生意也賭垮了,雜貨店被迫要關門,我的家人們有著說不出的怒氣。那怒氣,也直接影響了我。其實在那一刻,我是吸收了這些憤怒所帶來的身教──直到我長大後,每每感受到被遺棄、被不重視、被不理睬時,我都特別的憤怒。
 
「我被爸爸遺棄了」,這是年幼的我在那一年的解讀。



詳細網址: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

詳細網址: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 中文書>心理勵志>兩性與家庭關係>家庭/親子關係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