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增訂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簡介
讓我們重新尋回丟失在時間裡的細節,一同延續這場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增訂版收錄政治受難者王文培與父親王大銘故事、遺書綜合分析〈白色畫廊〉
現在已是十二點多,再六時後,我就會變成鮮血淋漓之死物。
就是二十餘年,真如一場之夢消逝地乾淨了。但是你的兒興生這人,的確是存於二十世紀,死於一九五二年六月十七日,也有快樂的、苦痛的、努力的、最少是在世上有做事的人。——一九五二年,邱興生的遺書
我要走了,我毫不感到痛苦,倒很覺達觀。短促的人生像閃爍倏然而逝的隕星,不足珍惜。然而我卻為將來留了些碩果,這一點足可慰藉。——一九五三年,王文培的遺書
沉寂幾十年的政治受難者遺書從冰冷的國家檔案重見天日,寫信的人被迫離開人世,收信的人來不及等到信,也走了。
二○○八年,一位政治受難者孫女意外在國家檔案中發現被槍決家人的遺書,開啟後續一連串「遺書歸還」運動,至少有二百零八位受難者寫下的九百零六頁文書,封存在政府機關裡,家人從不知道這些書信的存在,只知道他們的珍貴之人被迫提早從人世間離席了。「收信者」懷著疑惑、不解、悲傷、怨懟……在白色恐怖的肅殺之中踽踽獨行數十年。
這些「寫信者」是一九五○與七○年代遭槍決的青年,有些是懷抱社會主義理想的「地下黨」,有些是主張臺灣獨立建國的革命者,不同的思想,卻指向同樣的反抗之路與生命終結。他們是郭慶、黃溫恭、劉耀廷、曾錦堂、王文培,與泰源事件當事人鄭金河、陳良、詹天增、謝東榮、江炳興,他們不需由後世追捧為英雄,但能為後人點一盞直視與反省歷史的燭火。
五位寫作者透過家屬訪談、歷史考證、檔案研究等方式,重現遺書所承載的白色恐怖歷史,以及家族在其後的生命裡所遭受的深刻影響。文字之外,本書也收錄珍貴的受難者遺書、信件、家庭相冊等影像。本次增訂版收錄學者林傳凱書寫一九五三年遭槍決的政治受難者王文培與父親王大銘的故事,以及對逾三十封遺書的綜合分析。
各方推薦
丘延亮、季季、陳列、唐香燕、張則周 推薦
我向讀者們推介此書,不是希望讀者們在半個多世紀後,背負或痛心於前人家屬都不得以見的最後心聲;但求我們這些後人能夠體會臨刑前這些人明知其「遺書」很可能不為家屬所見,更可能永無得見世人之一日,卻仍不能不發聲明志的實存景況—有感於我景美獄中對摯愛親人書函從未被收到的經驗,贅言如上!──丘延亮(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原住民專班以及輔仁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
從一九五○年就讀永定國校開始,同鄉與他們親人的受難故事伴著我懷疑,驚恐,成長。即使長大離鄉,即使今已年老,他們的故事從未在我的記憶裡消失;甚且不曾有一日消失。──季季(作家)
這些生命故事,這些作者的書寫,都在似乎被歸檔化和研究論述化的書寫之外,別致而生動地提升了我們對這一段不遠的過去歷史的認知和感情。──陳列(作家)
本書用字遣詞的謙沖謹慎,以及唯恐落入主觀臆測的態度,令人敬佩。雖然這只是對少數幾位受難者的陳述,但我願向讀者大力推薦,尤其年輕的一代更應該瞭解半個世紀之前臺灣這段重要歷史的真相。──張則周(板橋社區大學主任、臺大農化系兼任教授)
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彷彿是空無的存在,但確實曾經存在過。他們存在的意義,或許會逐漸顯現。通過一次比一次深入的努力,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或許會有能力為他們譜寫出安魂曲。──唐香燕(作家)
詳細網址: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增訂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推薦序 穿越迷霧之旅 唐香燕
新版序 開啟記憶的契機 黃長玲(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
舊版序 遲了六十年的遺書 黃長玲
兩代抗爭者 林傳凱
郭慶 林易澄
他一定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人
後記/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正確
新版附記/時間刻度
二○二二年補記/重訪雲林 林傳凱
黃溫恭 羅毓嘉
老子就是臺灣黑五類
後記/記得那些空白之後我們繼續向前
劉耀廷 胡淑雯
妻子的漫長等待
女兒
後記/愛與意志
曾錦堂 林傳凱
迷霧中的四張容顏
後記/走向你的歧路
王文培 林傳凱
我能不留戀的走這要走的路
後記/十年一刻
鄭金河、陳良、詹天增、謝東榮、江炳興 楊美紅
泰源事件簡述
父親的手尾錢
在這之後
也是青春夢
我弟弟
曾經有位臺灣少年
後記/沉默裡
白色畫廊──一九五○年代的遺書群像 林傳凱
記憶的艱難 林傳凱
白色恐怖年代的審訊過程 林傳凱
延伸閱讀
檔案來源
詳細網址: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增訂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599141
- 叢書系列:春山之聲Voice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7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增訂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易澄
嘉義人,臺大歷史所博士。
林傳凱
臺北人,研究者,服務於中山大學社會系。致力於釐清戰後台灣社會抗爭史,並嘗試與民眾、教育工作者、創作者結合,通過跨域轉譯,將隱匿的歷史帶回故里與再公共化。合著有《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電影裡的人權關鍵字:第六十九信》、《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等作品。
胡淑雯
臺北人,臺大外文系畢,目前專事寫作。著有《哀豔是童年》、《太陽的血是黑的》,合著有《字母會:A~Z》,主編《無法送達的遺書》、《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楊美紅
臺南人,臺大中文系、政大新聞所畢。著有《彈塗時光》、《蛇樣年華》。
羅毓嘉
宜蘭人,政大新聞系、臺大新聞所畢。記者,詩人。著有詩集《嬰兒涉過淺塘》等五種,散文集《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等三種。
策畫者簡介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由關心轉型正義的民間人士於二○○七年成立。真促會以民間之力進行白色恐怖受難者訪談計畫、要求政府開放政治檔案、倡議成立國家人權博物館、呼籲政府返還受難者遺書等,並出版《無法送達的遺書》、《記憶與遺忘的鬥爭》、《政治檔案會說話》等書,未來將持續從法制、人權、政治、歷史、文化等各層面推動轉型正義工作。
詳細網址: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增訂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序
新版序
開啟記憶的契機
黃長玲(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
二〇一五年初《無法送達的遺書》第一版出版後,我買了很多分送朋友。當時我擔任「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長,買這本書送朋友,一方面認為是職責所在,應該盡力宣傳自己組織的出版品,另一方面則確實想跟更多人分享這本書,彷彿記得這些人這些事,是我們為逝去的人以及他們的家人所遭受的傷痛,唯一能做的事。
那幾年,我常用這本書當小禮物。有時是與久未碰面的朋友見面時順道送出,有時是為了某個事情想對朋友表達一點微小的謝意,也有時是朋友送了點什麼給我,我就拿這書回贈,算是禮尚往來。林林總總大約送出幾十本。這些朋友,無論族群身分、黨派立場或是專業背景,沒有什麼特別相同之處。我送書的時候也沒什麼特別考慮,覺得可以送就送了,許多朋友既未參與社會運動,也並非學界中人。我私心認為這叫作擴大宣傳。然而,書陸續送出之後,讓我意外的是許多朋友或是來信或是來電,在道謝之餘提及他們的父母或是親族長輩在白色恐怖中的遭遇。
這些朋友的分享,在某個程度上,呈現了臺灣白色恐怖記憶的常見樣態。個人及家庭在白色恐怖中所遭受的傷痛,是既真實又私密的記憶。因政治而受苦的記憶,不只很難與外人分享,即使是夫妻、父母、子女之間也很難分享。記得的往往是父母長輩的某種樣貌,或是某種生活中的氛圍,而非事件的細節。許多人知道長輩曾經遭難,嚴重者身亡監禁,輕微者約談騷擾,但是多半不清楚細節。這些記憶的分享,說明了在沒有契機的情形下,人們不會輕易分享自身或家人在白色恐怖中的遭遇。於是我明白了一件事,我一直以為這本書的目的是讓人們記得,但也許它真正的作用是提供一個契機,一個讓人們願意觸碰白色恐怖記憶的契機。
《無法送達的遺書》第一版出版時,學界對當時已公布的一百七十七位受難者的遺書還缺乏整體性的研究。第一版呈現了一九五〇年代和一九七〇年代九位受難者的故事,但是他們的遺書在七百四十七頁已經公布的遺書中,終究只占一小部分。這次的新版增加了林傳凱教授的兩篇作品,分別是關於王大銘、王文培父子的故事,以及逾三十封遺書的整體分析。
王大銘及王文培父子的故事,令人覺得傷痛之外,十分典型。兒子被槍決後,父親因知匪不報,也被判刑入獄,在獄中精神失常乃至過世。當年被槍決的受難者,其家人即使不像王大銘一般入獄,也都無可避免地帶著精神性的損傷。無論是在獄中或是獄外,獨裁體制對現實的扭曲,是可以將人逼瘋的。當年的受難者中,已經有人預見遺書可能不會被送至親人手中。來自廣東陸豐的黃賢忠,在遺書中提到:「如果您以為你們的政府,比專制腐敗的滿清較好一點的話,你應該替我投去。因為滿清政府還讓林覺民烈士等的絕筆書寄出去。難道你們連這點寬容的態度亦沒有嗎?」當時的獨裁政權確實連這點寬容也沒有。
在這次的新版中,具有整體分析意義的是〈白色畫廊──一九五〇年代的遺書群像〉一文。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更為清楚地看到一九五〇年代許多受難者留下遺書時的樣貌。這群擁有相同政治信念的人並不覺得自己有罪,對於自己生命的意義多有思考,盼望著自由平等的到來,希望家人不要為他們的身後事費神,即使有著唯物主義的思維,也希冀自己的亡魂能護佑家人。 遺書內容既呈現了群像,也呈現了共相,那是曾經具備中共地下黨身分的受難者的共相。
二〇一五年迄今,有更多受難者的遺書被清查出來,根據檔案局在二〇二一年底提出的報告,留下遺書的人數已累計至二百零八人,總頁數也達九百零六頁。政府也在二〇一八年成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促轉會)。促轉會運作的四年中,陸續撤銷近六千件政治案件的判決。撤銷的判決中,引起最多爭議的正是一九五〇年代,具備中共地下黨身分的政治受難者。促轉會在總結報告中,說明了撤銷判決的依據。促轉會的設立基礎是《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促轉條例),而促轉條例的核心意旨是「促進轉型正義及落實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促轉會對於威權時期違反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不法行為與結果,可以規劃與推動符合轉型正義的相關事宜,法定任務包括了平復司法不法與行政不法。也因此,政治案件中被促轉會認定是為了保衛獨裁政權而產生的判決,就是違反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判決。促轉會強調撤銷判決並非以現在的正義來清理過去的不正義,而是以過去的正義清理過去的不正義。關於過去的正義,促轉會的論證指出,中華民國在憲法制定前已經實施的刑法,蘊含了與自由民主憲政秩序至為相關的人權保障原則。該會也援引相關研究,說明行憲一年後就通過的臨時條款,是戰爭狀態下為了護憲而非毀憲所制定的規範。 《中華民國刑法》一九三五年制定施行,《中華民國憲法》一九四六年制定,一九四七年施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一九四八年通過,而國民黨政府在一九四九年五月宣布臺灣進入戒嚴體制。就促轉會的論證而言,在臺灣民主化之前,中華民國的刑法和憲法的正常運作雖然短暫,但是其中所蘊涵的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價值是重要的,而這些價值代表了當時已經存在的正義原則。這樣的論證,是否能說服臺灣社會,尚不可知,但是撤銷中共地下黨人的判決所引發的困惑與爭議,顯然跟國共內戰的遺緒至今仍牽動臺灣政治有關。
對於促轉會撤銷判決表達憂慮的人,認為當年這些具備中共地下黨身分的人都是「紅統」,他們的判決若被撤銷,形同提供了今天臺灣還可能存在的紅色統派正當性,直接威脅臺灣安全。對於促轉會撤銷判決語帶譏誚的人,則是認為政府自相矛盾,既然撤銷當年對中共地下黨人的判決,今天又為何要持續偵辦共諜。兩種觀點都將七十年前的歷史情境和今日臺灣的政治情境直接連結。然而,七十年前懷抱著社會主義的理想,參與組織,採取行動,追求一個良善國度的人們,七十年後對今天的社會主義中國會是何種情感與評價,我們其實無從知曉。我們唯一確知的是,這些遺書讓我們看到,七十年前他們之中很多人認為犧牲自己的生命能成就其他人的生命得以有自由與尊嚴。
遺書所開啟的記憶,終究是要與臺灣人的自我追尋有關。留下遺書的人,並非全然是臺灣子弟,留下遺書的臺灣子弟,也有許多在當時夢想著新的中國。然而,這些遺書得以重見天日,這些年輕生命終結前所展現的精神價值,得以跟這個社會分享,只能發生在民主化後的臺灣。不存在於現在的,就不存在於過去,歷史記憶與當代價值往往互為表裡。這些關於遺書的故事,既是開啟個人記憶的契機,也是形塑集體記憶的來源。無論當時受難者的國族認同為何,記得這許多年輕生命所懷抱的政治理想,也許就是要讓我們記得,即使國族認同持續困擾臺灣,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體制,這個容許公民用選票來「顛覆政府」的體制,多麼值得珍惜。
詳細網址: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增訂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他一定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人林易澄
玉霞,親愛的吾妻:
(一)夫妻中途而別,對不起您,請您原諒吧!
(二)假如可能,希望您再婚!
(三)志遠、素貞的將來一任您,托您設法使他們姊弟進學吧!
夫 慶 一九五二、三、五夜 備寫于軍法處看守所二五房
(四)一個人總是有一天要死的,請您們不要過份傷心吧!
夫 慶 一九五二、三、廿六夜 寫于軍法處看守所十七房
(五)祝 健康,幸福!
一九五二年四月一日上午六時 分 最後寫于 絕筆
不是一開始就要成為紀念碑
褪字的墨水,泛黃的紙張,打印上的流水號,彷彿這些本來就是歷史檔案的一部分,等著在多年後從倉庫裡被找出來,鑑定上面的文字。但是字跡的深淺又讓人試著去想,在被灰塵封鎖之前,這些信紙是什麼樣子。文字簡單,卻用三枝不同的筆寫成,勾勒出時間的變化和縫隙,提醒那曾經有著日子的重量,有著當下希望能夠傳遞到誰手上的心情,把觀看者帶回那個時間點,說著:這些不是一開始就要被放在人權博物館裡,作為紀念碑的。
那並不是已經過去的,和我們隔著玻璃展示的事物。
前三句是藍色的鋼筆,寫在三月五日,第四句是三個禮拜後,最後一句跟第四句一樣是黑色墨水,像是預先寫好,只留下日期給鉛筆填上。除了日期,鉛筆只輕輕地寫下絕筆兩字,像是擔心一早鐵門打開就被押解到馬場町,沒有時間也沒有情緒寫就,也像是早已經想好最後的句子。
軍法判決在一九五二年一月四日宣讀,徒有司法形式的鉛印判決書上,主文、事實、理由一一羅列,構築出戒嚴國家的巨靈。在兩個月的時間裡,當同房獄友一個一個被戴上手銬,在激昂與哀傷的不同心情中被帶到刑場,在朝鮮半島的戰事已經開始談判,在還不知道自己未來將被什麼樣的歷史寫定之前,郭慶心裡應該也翻湧過各式各樣的句子吧。但最後寫在紙上的只是那麼節制的幾句話。
面對意外被捲入政治案件的家人,太多事情沒辦法一一說明,在必定被檢查的信紙上,也不可能寫下自己加入地下黨的原因,而更私密的情感記憶,也不願意讓特務們翻看吧,當這些都刪去,最後落到信紙上的,便只有歉意與祝福,與對子女進學成人的期待──那沒有說出的,總有一天會被家人瞭解,而且能在這片土地上被說出來。
詳細網址: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增訂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增訂版)~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