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現在,頂尖商學院教授都在想什麼?:你不知道的管理學現況與真相,原文名稱:世界の経営学者はいま何を考えているのか―知られざるビジネスの知のフロンティア,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6031571,頁數:352,出版社:經濟新潮社,作者:入山章榮,譯者:楚見晴,出版日期:2014/09/03,類別:商業理財

現在,頂尖商學院教授都在想什麼?:你不知道的管理學現況與真相-[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現在,頂尖商學院教授都在想什麼?:你不知道的管理學現況與真相


內容簡介

 

◎跟著MBA名校教授,走在管理學的最前線◎


  美國頂尖商學院沒人研究彼得‧杜拉克?!
  麥可‧波特的理論已經過時了?!
  哈佛、史丹佛、華頓商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
  來自美國管理學界最前線的第一手觀察報告,
  世界管理學的真實現況與研究,
  不僅顛覆你的常識,更超乎你想像的引人入勝!

  ★頂尖學者專家推薦
  司徒達賢(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楊千(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徐瑞廷(BCG 台北辦公室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
  ★日本亞馬遜4.5顆星好評,超過100名讀者推薦
  ★《哈佛商業評論》日文版讀者票選「2013年最佳商管書」第3名
  ★日本Diamond週刊「2013年最佳經濟類書籍」第3名

  作者是活躍於美國商學院最前線的日本學者,他先是為日本的「杜拉克熱潮」驚訝不已,進而發現日本人對管理學不僅有所誤解,甚至對於目前最新、最重要的管理學知識幾乎一無所知!這種現象相當值得台灣警惕與借鏡。以下這些管理學現況與最新知識,你都知道嗎?

  ■美國管理學者幾乎不讀杜拉克

  ■只靠波特的競爭策略,絕對打不贏激烈的競爭生存戰——因為波特所謂的競爭,其實是「不競爭」

  ■企業成功的關鍵,不再是維持長期競爭優勢,而是創造出一個個「暫時性的優勢」

  ■創新,需要左右開弓的經營之道——小心!愈成功的企業,愈容易陷入創新停滯

  ■投資的不確定性愈高,商機愈大!——懂得運用「實質選擇權」,一方面大幅降低風險,一方面抓住任何一個可能獲利的機會

  ■了解並善用三種社群網絡,就能縱橫情場、職場、商場,從此無往不利

  1. 社會資本
  2. 關係性的社群網絡
  3. 結構型的社群網絡

  例:「找工作靠的是點頭之交,而不是知心好友」——關係性的社群網絡


  「管理學」不是一門高高在上的學問,而是每個現代人必備的知識。小至個人、家庭與公司,大至社會、國家與全球,處處可見「管理」,時時需要「管理」。因此,本書除了破除社會大眾對於管理學的誤解與迷思,也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告訴你頂尖商學院的管理學者現在正在研究、關注,乃至爭論的主題,並逐一闡明競爭策略、創新、組織學習、社群網絡、企業購併、全球管理、國際創業、實質選擇權、新創公司……等學界與業界都相當重視的議題。

  管理學不斷持續進化中,藉由本書,你將能檢視自己的「管理學知識」有沒有同步更新,順便檢驗一直深信不疑的管理學常識,是不早就是已經過時了呢?



詳細網址:現在,頂尖商學院教授都在想什麼?:你不知道的管理學現況與真相-[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目錄


推薦序
管理學的定位——值得深刻反思的議題     司徒達賢
當管理理論遇上企業實戰                 徐瑞廷
揭開商管教授的神祕面紗                 楊千

前言:寫給正在閱讀本書的你

Part 1 這才是當今世界的管理學
第1章 管理學的三大誤解
第2章 管理學和喝酒閒聊有何不同?
第3章 管理學沒有教科書?!

Part 2 世界管理學知識的最前線
第4章 只靠麥可‧波特的策略理論已經落伍了
競爭策略最前線,「攻守兼備」才是王道
第5章 如何提高組織的記憶力
組織學習的關鍵在於交換記憶
第6章 不上當的智慧
避免落入管理效果「立竿見影」的陷阱
第7章    創新需要「左右開弓的管理」
在創新管理的最前線,管理學者致力於解決什麼問題?
第8章    管理學的三種社群(一)
世界管理學的一大潮流——網絡理論
第9章    管理學的三種社群(二)
世界管理學的一大潮流——網絡理論
第10章    日本人真的是集體主義嗎?這對做生意有幫助嗎?
全球化經營的民族性指數與意義
第11章 國際創業潮歷久不衰的原因
全球最夯的國際創業新趨勢
第12章 不確定的時代,如何擬定事業計畫?
策略管理最先進的理論之一:實質選擇權
第13章 收購金額為何總是偏高?
超越財務理論、重視「人性」思考的購併研究
第十四章 大企業投資新創公司,所求為何?
企業風險投資研究給日本的啟發
第十五章 資源基礎理論是管理理論嗎?
從傑伊‧巴尼引發的論戰,思考「管理理論的條件」

Part 3 管理學有未來嗎? 
第十六章 管理學真的有用嗎?
第十七章 不論如何,管理學依然持續進化中

後記:寫給讀完本書的你
參考文獻
中英名詞對照



詳細網址:現在,頂尖商學院教授都在想什麼?:你不知道的管理學現況與真相-[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031571
  • 叢書系列:經營管理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現在,頂尖商學院教授都在想什麼?:你不知道的管理學現況與真相-[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入山章榮(Akie Iriyama)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商學院副教授。1996年慶應義塾大學經濟系畢業,1998年取得同校經濟學碩士學位之後,進入三菱總合研究所,負責汽車業與國內外政府機關的調查及顧問工作。2003年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商學院進修,2008年取得博士學位,並進入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商學院任教,專長為策略管理與國際企業管理,目前擔任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學院副教授。

譯者簡介

楚見晴


  文字工人,樂在筆耕。北海道大學國際傳播媒體研究所碩士,輔仁大學日文系學士。



詳細網址:現在,頂尖商學院教授都在想什麼?:你不知道的管理學現況與真相-[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推薦序

管理學的定位──值得深刻反思的議題


  這本《現在,頂尖商學院教授都在想什麼?》是值得大家閱讀與反省的一本好書。作者入山章榮教授在日本成長,完成大學教育後進入實務界工作,然後到美國攻讀策略管理博士學位並留美任教。以其背景來觀察分析美國管理學術界,其角度自然與一般美國學者不盡相同,對我們也更有啟發。

  本書除了介紹近年來美國管理學術界的研究方向與思維方式,也以極為淺近易懂的文字,將過去二十餘年來世界上頂尖商學院在策略管理及國際企業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主流(包括研究方法與研究結論)為讀者進行系統性的解說,對讀者肯定也極有幫助。

  入山教授在本書結尾時,曾對管理學的未來提出他個人的反思及建議。而在仔細閱讀本書以及入山教授的結語以後,讓我這個一生從事管理教育的老兵也很想針對此一議題提出自己的觀點。

  本書開宗明義即指出,現今主流學者們一切努力的前提是希望經由大量學術研究——尤其是量化研究,將管理學變成一門嚴謹的社會科學。但我個人認為,此一前提未必是不能挑戰的。然而若管理學不試圖努力將本身進化為嚴謹的社會科學,則其定位又應如何?管理學界的學者,除了教學之外,其研究工作及本身在社會上的角色定位又應如何?

  管理學定位的策略分析

  如果將管理學領域,包括其中的管理學者,視為一個「機構」(institution),我們就可以用大家所熟悉的策略思維來為此一機構進行策略分析。純粹的學術領域或許會認為這種思維角度太過功利或世俗化,但管理學者以及企業界似乎應該可以接受這樣的分析角度。

  第一項必須思考的是,此一機構究竟希望為社會創造或提供什麼「價值」?何以見得因為提供了這些價值,社會應給予我們生存所需的資源?第二,我們的「客戶」或「服務對象」是誰?第三,和其他更有傳統的社會科學相比,管理學領域的「相對競爭優勢」與「相對競爭弱勢」何在?第四,發揮競爭優勢和創造價值的流程或具體做法應該如何? 第五,在學術自由的大環境下,固然人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但如果考慮「成本效益」,則管理學者應優先從事什麼研究?

  誰是企管學界的客戶

  多數人應贊成,企管學界或管理研究的服務對象是廣大的企業界(在台灣則更應強調的是本土企業界)。企管學者應提供有用的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來協助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準,並經由教學為企業界提供人才或培訓人才。而「研究」則是強化我們在進行這些工作時所需能力的手段。

  企管學者經常再三強調,企業經營者應念茲在茲的是「客戶是誰?客戶需要什麼?我們應如何滿足客戶的需要?」然而近年發展的結果,學者們在從事學術研究時,心中可能更在意的是「外國期刊編輯與評審的期望是什麼」,而不是「台灣企業界的需求是什麼?」這兩者間究竟是否相同,其實大家應該十分明白。

  在此要提醒的是:若長期不能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此一領域(或機構)的未來不可能蓬勃發展,也難以獲得維持生存的資源。

  管理學應處於「知識產業鏈」的中游

  二十幾年前我曾為文指出管理學的定位應該是在學術產業的「中游」。其「上游」是更嚴謹、更有傳統的社會科學,例如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下游」是特性分歧、千變萬化又極其複雜的企業實務,而位居中游的管理學或管理學者,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吸收、整合上游的理論架構及最新研究發現,再配合下游的現象與問題,進行「加工」與詮釋,並進一步為下游的企業進行教學(教出有實務潛力的MBA,或高階人員的培訓)、諮詢顧問及實際問題的研究。

  二、三十年來頂尖企管學者的研究主題與知識重心已快速向「上游」移動。本書內容也更確認了此一觀察。向上游移動固然是為了朝「嚴謹社會科學」的方向去努力,但是否應該以及是否值得,是值得探討的。

  管理學向上游發展的疑慮

  要檢視管理學的研究應否向上游發展,必須先認清兩項事實。

  首先,企業決策所考慮的因素極其複雜多元,單一的研究結果難以應用,必須有人加以整合才可能產生價值。而這正是管理學者應該積極扮演的角色。

  例如「應發揮網絡中結構洞的優勢」、「到落後國家投資,多半採用獨資;到先進國則多半採用合資」、「增加客戶對本企業的依賴,有助競爭優勢的持續」等,都是研究成果中十分有說服力的觀念,但對企業而言,這些個別研究的結論,都不會對它們產生關鍵性的指導作用,因為即使有道理,對決策者來說,每一項都只是做決策時考慮的數百項因素之一,或只是有用的「提醒」而已。必須要有人將這些各門各派中所產生的研究發現,加以整合,並針對個別企業情境的特殊性加以選擇修訂,才會對企業發生正面效果。

  這項工作如果管理學者不做,上游「從事嚴謹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也不見得會做。結果造成許多有潛在價值的研究成果,因為中間缺了一段「價值活動」而無法應用在實務上。

  其次,正如製造業的中游廠商應否向上整合並自行研發製造零組件,要看是否值得以及本身是否有能力完成這件任務。從本書中可以發現,比較嚴謹的研究,其實多半築基於經濟學、社會學等之學理和研究方法上,而「企管博士」在這些方面的訓練通常遠不如社會科學的學者。更進一步會發現許多理論大師本身所擁有的即是經濟學博士或社會學博士學位。企管博士在這些學科的學理基礎、研究方法、數量分析技巧上都不如這些專業中的學者,而企管學者將自己的專長棄而不用,卻到「別人的戰場」去從事自己未必專長的事,此一做法顯然有違策略的基本原則。

  企管學者在行銷、財會、生管、資管、法律等方面的掌握應比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更深入,因此在研究議題上應設法整合這些知識,不僅能形成獨特的優勢,也更合乎企業界的決策考量。例如策略上十分講究各功能領域之間各項決策和做法的「配適」(fit),唯有對這些功能管理領域都熟悉的人,才能理解「配適」或「功能政策配合策略方向」的精神,這就是企管學者比其他社會科學學者更具有優勢之處。

  簡言之,我的建議是企管學者應將上游的「基礎研究」交由其他社會科學學者去負責,不必再追求將管理學演變為「嚴謹的社會科學」。將自己定位為多元知識(從社會學、經濟學到行銷、人資、財會),以及理論與實際問題之間的整合者,立刻可以感到海闊天空,看到無數其他社會科學學者無法研究,只有企管專業的學者可以發揮的研究主題。

  管理學者應研究什麼?

  如果不追隨這些社會科學的量化研究典範,管理學者其實可以研究的方向與方法還有很多。包括針對產業及企業所進行的質性研究、個案寫作、研讀上游社會科學的學理與研究發現等。這些可簡單分析如下。

  第一,既然主張「行銷導向」,就應經由正式研究來深入了解下游客戶。因此,不同產業的特性觀察與分析、各種型態的企業在設計及執行策略時的現狀與困難、組織慣性的形成與化解、各級管理者領導方式與策略之間的關係、家族企業世代間的潛在矛盾等,不僅值得研究,也都必須經過深入訪問甚至近身觀察才能體會。管理理論中主張知識交流需要有面對面的溝通機制,但不少管理學者的研究卻常依賴大量問卷或現成的資料庫,而不重視質性(定性)的研究方法,甚至很少和企業界直接互動。有些研究在研究方法及統計分析上十分高深,但企業界對其研究成果總感到隔靴搔癢,就是因為企業的情況太複雜,無法經由問卷、年報資料或政府的資料庫來深入理解其全貌之故。

  經濟學有產業分析,社會學有田野研究,而參與式研究、行動研究、口述歷史等也都是十分成熟的研究方法,對管理學而言,可能比當前主流的量化研究更合乎實務上的需要。

  總之,管理的學術研究應設法深入了解服務對象(企業界),包括產業特性、決策過程、交易方式、權力互動、競爭手法、管理問題等,管理學者才可能有效選擇及組配多元的學理,為企業界提供有用的觀念和教學內容。

  第二,管理學者身居「中游」,必須對上游各種相關的社會科學有基本的理解,而且應該經常吸收其研究成果並構思這些研究成果或理論對企業管理的意涵及潛在價值。從事上游嚴謹學術研究的社會科學家,在研究主題上著重專注求精,往往不易廣博;而下游熟悉實務的企業家對吸收上游新知,通常也有力有不逮之處。此一以「吸收與整合知識」為主的「價值活動」,正好是管理學者可以發揮並做出貢獻的部分。

  有些年輕學者有一項誤解,認為學術研究的工作內容主要是蒐集問卷、統計分析、撰寫文章,甚至是為大量的資料進行編碼(coding)的工作。其實「研究」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是「閱讀書籍文章」以及「思考」,而廣泛的跨界閱讀,包括閱讀這些主流研究的成果,正是想要成為知識整合者的管理學者,最重要的研究活動之一。

  深入調查大量資料再寫成嚴謹的學術論文,勢必投入大量時間與研究經費,如果其產出只是世界上浩瀚如海的研究成果中小小的一個「零組件」,既未創新也未引起任何波瀾,則同樣時間精力其實不如從事廣泛閱讀更有價值。重視時間「成本效益」的人,應知道如何取捨。

  第三,管理學重視個案教學,個案教學需要個案教材, 而個案寫作也是深入了解企業決策情境的有效方法。常使用個案教學法的教師應十分了解個案中的問題與現象和學理之間,不可能是簡單一對一的關係,任何一個「理論」都無法解答個案中盤根錯節的問題,何況比個案複雜百倍的真實世界。然而個案的訪談、寫作,以及後續教學手冊的發展,對了解企業實務與融合理論極有價值。好的個案可能多年以後仍被千百人逐字研讀、深入分析,對社會所產生的教育效果未必低於一篇嚴謹的學術文章。

  因此,個案寫作也應該是管理學者值得投入的研究工作。

  閱讀經典的目的在培養學者的思想能力

  本書一開始即指出,現代的學者已不再閱讀杜拉克的作品。這和四十年前我所接受的「企業政策」博士教育頗不相同。這些大師們的經典,其結論到今天或許已經了無新意, 或許因為時代變遷而不合時宜,然而我們讀這些經典的目的,不在學習他們的「結論」或引用他們的「名言」,而是學習他們分析思考並獲致結論的心智過程。

  能稱得上經典的文章或書籍,基本上都記錄了當年這些大師們在面對當時新興的社會或管理議題時,分析問題、提出觀點或解決辦法的心路歷程。仔細閱讀的過程相當於一步一步追隨著這些偉大心靈,慢慢培養我們「思想」的能力。為了達到此一目的,我們不能只專精閱讀少數大師的著作, 而應該廣泛接觸許多大師的作品,試著去發掘他們各自形成思想的邏輯,甚至發現他們不足之處以及彼此間的矛盾。我認為除此之外,可能沒有更有效的途徑來訓練「思想」能力。有些博士生為了專心致志於某一尖端的研究議題,很早就在學習與閱讀上走向專精,甚至為了及早從事論文發表, 放棄了從廣泛閱讀經典中吸收思想養分的機會,就長遠而言,相當可惜。這些偏重研究發表的博士生,將來成為大學教師,由於很少讀經典,就難以期望他們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有所啟發與指導。

  以上所說,都是我的「建議」,並不表示我自己做得到。然而我從學士、碩士到博士都在企管領域,從事教學近四十年,對企業界的需要也有相當了解,因此深切感覺這些才是企管學界,尤其是年輕學者應該努力的方向。

  結語

  企業管理的研究,可以十分有趣又貼近真實世界。以扎實的研究為基礎來從事教學工作,也很容易從師生互動中獲得正向的回饋,因此是極為愉快的工作內容,這些是其他社會科學領域不易做到的。然而世界上許多研究等身的大師們設定了遊戲規則,希望將管理學逐漸轉化成嚴謹的社會科學,結果使許多年輕學者長期身陷辛苦,卻難以看到立即效果的「上游零組件製造」工作,甚至因為長期投入與實務關係不大的學術研究,而減弱了為企業界提供有價值服務的機會。

  在此一遊戲規則下,長此以往,行銷、財會、作業研究、法律等企業功能的知識,在企管博士的思維架構中將不再發生作用;為了專精於研究,年輕學者不得不放棄對各門各派學問的廣泛涉獵以及經典的閱讀;企業實務的研究與個案寫作,也會因為「與升等無關」而乏人問津。

  我更擔心的是未來的「企業管理」將要變成「應用經濟學」、「應用社會學」、「應用心理學」的場域,而企業界所企盼的、MBA學生想學習的、我少年時所嚮往的以及四十年來耕耘的那種「企業管理」將在世界上永遠消失。


文/司徒達賢(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前言

  本書的目的,是要告訴大家世界頂尖商學院的「管理學者」,站在管理學的最前線,現在正在進行什麼研究,並將這些「知識的最前線」,以最淺顯易懂的文字,介紹給讀者。

  筆者目前擔任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商學院副教授, 是極少數活躍於美國商學院的年輕日籍管理學者之一(其實也不算年輕了……)。

  其實,我在美國商學院與關心日本企業與管理學的人們往來交流時,有一件事讓我驚訝不已。那就是,世界各國管理學者之間會討論的「管理學知識」,在日本竟然無人知曉。

  我對這件事的感受會如此強烈,主要基於兩個原因:

  第一,位居海外商學院最前線的教授們,討論的議題不外乎:管理學今後將如何發展?對於管理的種種疑問究竟該如何闡明?要如何將這些知識普及化,讓所有人都能受用? 我個人認為,上述議題都應該要讓日本國內的讀者了解比較好。

  許多日本人拿到了歐美各國的MBA學位後,回日本出版了許多關於經營管理知識與技能(know-how)的書籍。但是,認真深究的話,這些留學海外的MBA們,學到的不過是國外商學院教授的管理理論與分析工具而已。

  也就是說,從教授身上學到的見解,並不是他們親自研究而得到的真知灼見。

  商學院教授的本業是教育和研究。尤其是歐美排行頂尖的商學院中,絕大部分教授都是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者,他們透過研究提升管理學知識的發展,再藉由授課,將自己的見解回饋給攻讀MBA學位的學生。

  這麼說起來,在世界各國任教的商學院教授、也就是所謂的管理學者,現在究竟在第一線做些什麼樣的研究?他們在哪些方面意見分歧、爭論不休?目前又有何新發現呢?想必各位也非常關心吧。

  第二個原因說出來或許會引起誤會,我覺得日本多數人對於管理學的了解,與目前海外學者促進管理學發展的研究之間,存在著極大的落差。

  本書以淺白的方式,介紹世界管理學的最前線,現在究竟有什麼新知與新發現。讀完後,或許各位讀者會發覺本書跟一般人原本認知的「管理學」截然不同,進而有意外的驚喜也說不定。

  現在,管理學正以銳不可當之勢,朝著全球化的方向發展。

  近年來,不只美國與歐洲,中國、印度、新加坡、韓國、台灣等亞洲管理學者,以及南美、大洋洲,甚至中東的研究者,都因全球化而得以在同一個戰場上互相較量。他們立足於管理學共通的理論基礎、採共通的分析方法、用國際通用語言英語進行研究,一致的目標都是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希望能在激烈競爭中奪得一席之地。

  其中,明星學者的登場,更是吸引許多學者前仆後繼, 爭相前進管理學的最前線。對管理學稍有涉獵的人,一提到歐美管理學者,腦海中應該會浮現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亨利.明茲柏格(Henry Mintzberg)等大師級人物。不過,他們都是過去式了,當今世界的管理學,早已更進一步往前發展。

  如果本書的出版,能讓讀者有機會參與書中的管理學盛宴、接觸世界第一線管理學者的思想,並進而激起對於管理學相關知識的好奇心,就算只有一點點也好,都是我的榮幸。



詳細網址:現在,頂尖商學院教授都在想什麼?:你不知道的管理學現況與真相-[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內容連載


Part1這才是當今世界的管理學

第1章管理學的三大誤解


本章為讀者說明美國商學院教授的真實現況,但日本卻有所誤解的情形。

我是在美國商學院任教的管理學者,雖是新手,卻也深刻感受到日本人對於美國商學院與管理學的了解,與實際情形之間有著極大的落差。

本章從這些落差中,提出特別需要說明的三個誤解。此外,由於筆者對歐洲並不熟悉,因此本書提及的內容均以美國為主。

美國管理學者不讀杜拉克

正在閱讀本書的你,想必都聽過彼得.杜拉克(PeterDrucker)這位人稱「管理學之父」的大思想家。

從《如果杜拉》這本書的暢銷,就能看出日本人可說是世界上最喜歡杜拉克的民族。只要到日本各大書店,都能看到商管書區陳列著許多以杜拉克為主題的書籍。

對管理學不甚了解的人,極可能會以為「杜拉克的思想,是歐美管理學的代表」。

坦白說,日本的「杜拉克熱潮」實在讓我無比詫異。因為我旅居美國九年,從來沒有為了進行任何研究而閱讀過杜拉克的書。而且,我在商學院任教時,從來沒有在課堂上討論過杜拉克。我和同事的話題中也不曾出現過杜拉克。

因此我可以確信,活躍於美國管理學最前線的學者,幾乎都不讀杜拉克的書。

請容我重複一次。就我所知,以《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Businessweek)評比為世界前五十至七十名的前中段研究型大學為例,並沒有任何教授將杜拉克的著作當成管理學書籍來閱讀。

當然,杜拉克是世界知名人物,一定有管理學者讀過他的著作。但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管理學者以杜拉克的思想為研究主題。話又說回來,或許可能奇蹟似的真有那麼一兩位,只可惜我無緣認識。 

我無意批評杜拉克的著作或讀者。其實,杜拉克的「名言」也讓我受益良多。比方說,我非常喜歡他所說的「預測未來的最佳方式就是創造未來。」而「所謂成果,必須有容許失敗的餘地。」這句話則是鼓勵我繼續前進的動力。

對於每天必須面對許多工作上的問題而苦惱不已的讀者來說(包括我在內),杜拉克的一言一語、字字句句,如果能夠成為解決工作問題或是個人職涯發展的線索,都是非常美好的事。聽說日本還有「杜拉克名言研究會」,那也是非常好的嘗試。



詳細網址:現在,頂尖商學院教授都在想什麼?:你不知道的管理學現況與真相-[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現在,頂尖商學院教授都在想什麼?:你不知道的管理學現況與真相

詳細網址:現在,頂尖商學院教授都在想什麼?:你不知道的管理學現況與真相-[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現在,頂尖商學院教授都在想什麼?:你不知道的管理學現況與真相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OK忠訓國際~OK忠訓國際諮詢~貸款諮詢平台~銀行貸款債務管理專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博客來好書推薦 的頭像
    博客來好書推薦

    經典排行榜暢銷書博客來金石堂推薦

    博客來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