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原文名稱: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アジアの貿易と秩序,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0763980,頁數:560,出版社:八旗文化,作者:岩井茂樹,譯者:廖怡錚,出版日期:2022/03/03,類別:人文史地
日本中國史權威學者,深入漢、滿、日等多元史料
從東亞國際交流的宏觀角度,探究明清歷史變遷的重量研究
========================================================
明朝在開國之初,建立了以「天朝」為中心的「朝貢體制」。但是,為何朝貢體制在明代中期開始無法維繫,引發各式貿易衝突與社會動亂,最終導致了帝國衰亡?
滿清入關後,清朝雖然繼承明代朝貢體制,為何又開放海洋,發展出與明朝截然不同的跨國貿易盛況,締造了十八世紀東亞的長期和平與貿易繁榮?
明清兩代的「朝貢秩序」,在十四到十九世紀的五百年間,為何會從原先打壓貿易的鎖國態度,轉向為重視貿易的開放風氣?對中國歷史又產生了什麼重要影響?真相到底是什麼?
■官方獨佔貿易VS民間開放貿易
要維持中國的天朝理想,帝國必須管控社會,壓抑民間的商業活動!
所謂「朝貢貿易體制」,並非單純的外交禮儀制度,同時也是將跨國貿易限制在官方層級、由國家進行獨占的貿易政策。此制度起源於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洪武帝朱元璋;在他的理想中,「番邦」各國除了定時遣使覲見、進獻貢品以外,其他一切交流形式皆非必要,頻繁的國際貿易往來更會傷害國家安全。
因此,明王朝為了鞏固以大明皇帝為中心的「天朝秩序」,便從十四世紀的明代初期開始實施嚴密的「海禁」及「邊禁」政策──透過國家權力嚴密管控及壓抑民間的商業行為,並將明王朝與東亞各國的貿易往來,限制在官方層級的「朝貢貿易」上。明王朝透過這種「經濟制裁」和收買,最終迫使東亞各國屈從於「天朝秩序」之下,奠定了明代東亞國際關係的基本架構。
■草原北虜興起+沿海倭寇來襲
明帝國精心打造的抑商政策,何以引發邊境動亂,反而成為自身衰亡的原因?
然而,朝貢制度及海禁、邊禁政策,雖然在形式上締造了明王朝主導東亞的「天朝秩序」,但是官方的嚴密管控,卻也引發了民間不滿及動亂的現實。從十六世紀的明代中葉開始,北方邊境地帶中許多原本以貿易為生的漢人,為了逃離官方管控,便前往塞外建立新的聚落,被官方稱為投降韃虜的「板升」;而在南方沿海地帶,官方對航海的限制,促使走私與海盜貿易的盛行,最終招致所謂「倭寇」的入侵。
因此,明王朝官方對跨國貿易的種種限制,最終導致民間力量的流失、轉向邊境之外,是明代南北邊疆的兩大外患──「北虜南倭」興起的根本原因。雖然在十六世紀晚期,明王朝不得不因應形勢發展,調整朝貢各種規定,在沿海城市如廣州建立「互市」制度,有條件的允許特定地區的民間商人進行跨國貿易,促進了商業繁榮及社會轉型,但也因為「北虜」──也就是滿洲人的威脅持續擴大,最終無法避免帝國的衰亡。
■滿洲貿易性格+大清沉默外交
清代多民族國家的開放觀念,如何促進跨國貿易,造就了東亞和平與繁榮?
建立於十七世紀中葉的清帝國,雖然繼承了明代的朝貢體制與互市制度,但明清兩代的發展卻大不相同。本書認為,滿洲人的興起原本就是得利於明代邊境貿易以及名為「板升」的漢人移民,其多民族的社會結構,對於跨國貿易天生不具有排斥性;再者,清初的海禁政策主要是防範臺灣的鄭氏集團,與明代限制貿易的海禁政策有著根本上的區別。
因此,互市制度在清代脫胎換骨,不再是朝貢體制的附屬產品。從一六八四年(康熙二十三年)的「康熙開海」以降,清帝國透過「沉默外交」的對外政策,推動互市的蓬勃發展,東亞各國的貿易往來也得以迅速增長。本書認為,十八世紀東亞的長期和平與貿易繁榮,並非得力於朝貢體制;而是因為清帝國重視貿易的滿洲性格,以及在民間蓬勃的跨國貿易所產生的「互市秩序」基礎上,得以遠離傳統封閉的「天朝秩序」產物。
■朝貢體系論VS互市秩序論
挑戰過往學術權威、重新解釋近世東亞歷史發展的宏觀作品!
《朝貢、海禁、互市》是中國史權威學者岩井茂樹的經典作品。本書使用了多種漢字文獻及滿文史料,並對比日本江戶時期的官方檔案與文書,透過東亞國際交流的宏觀視野,深入探究明清以來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朝貢貿易體制的結構轉變,其實有著緊密的聯繫。
本書檢討了美國學者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提出、深深影響中文史學界的「朝貢體系論」。以費正清為首的美國學者,自一九七○年代以來,長期將明清兩代的對外關係視為一種不變、停滯的整體。此種帶有西方中心論的觀點,造就了對近世東亞國際關係及貿易交流的簡化認知,備受爭議。
因此,本書進而提出「互市秩序」的概念,推翻了過往「朝貢體系論」對東亞歷史的簡化認知。清朝雖然繼承了明朝制度,但基於其重視貿易的滿洲性格,而使得明清兩代看待對外關係的態度,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此為理解明清時期東亞跨國貿易的關鍵概念。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廖敏淑/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聯合推薦
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陳國棟/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葉高樹/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鄭永常/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鄭維中/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劉序楓/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
(依姓名筆劃排列)
詳細網址: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推薦序|廖敏淑(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序章|對「朝貢體系論」的重新檢討
一、對天朝而言的朝貢與互市
二、制度與概念
三、朝貢體系的邏輯及其性質
◎第一章|明朝擴大朝貢策略與禮制的霸權主義
緒論
一、霸權的架構
二、對外關係的重新構築
三、禮制的反射與折射
小結
◎第二章|貿易壟斷與明朝的海禁政策
緒論
一、宋元時代的市舶司與貿易壟斷
二、自然經濟與禮法秩序
三、對日經濟制裁與海禁的強化
四、貿易壟斷與朝貢一元體制
小結
◎第三章|邊陲社會與「商業熱潮」
緒論
一、越境的華人們
二、邊陲的商業熱潮
三、中心與邊陲
四、在邊境奔流的白銀
小結
◎第四章|十六世紀中國對交易秩序的摸索與互市
緒論
一、「祖宗家法」
二、廣東、禮部、戶部
三、抽分制度的確立
四、「一切之法」與客綱
伍、「以不治治之」
小結
◎第五章|清代的互市制度與「沉默外交」
緒論
一、「反清復明」的終結與海禁的解除
二、互市的離心性與合理性
三、正德新令引發的糾紛
四、一七四〇年爪哇華人大屠殺與互市
小結
◎第六章|南洋海禁政策的撤廢及其意義
緒論
一、南洋海禁及其前後狀況
二、海外華人情報與海防
小結
◎終章|互市制度當中的自由與隔離
緒論
一、朝貢、海禁、互市的相互糾結
二、壟斷與自由
三、互市所見的自由
四、政權與商人的互動
五、外交上的消極性
六、「互市諸國」的概念
七、貿易的管理與隔離
尾聲
後記
注釋
參考書目
詳細網址: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簡介
岩井茂樹(いわい しげき)
日本歷史學者,一九五五年生於日本福岡縣,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並取得文學博士。一九八○至一九八二年作為日本文部省的公派留學生赴中國南開大學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留學。一九八三年起歷任京都大學文學系教學助理,京都產業大學經濟系講師、副教授,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副教授。二○○二年至今,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期間曾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長。
主攻明清史、東亞交流史,代表作為《中國近世財政史研究》(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4)。此外,曾編著《中國近世社會秩序的形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4),合著《「使琉球録」解題及相關研究》(榕樹書林,1999)、《檔案中的中國近代史》(有斐閣,1996)、《亞細亞的歷史與文化5》(同朋舍,1995)、《戰後日本的中國史論爭》(河合文化研究所,1993),並發表論文數十篇。
校訂者簡介
鄭天恩
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現為專職翻譯。譯有《何謂中華、何謂漢》、《文明的遊牧史觀》、《凱爾特.最初的歐洲》、《人民解放軍的真相》、《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何謂中華、何謂漢:追逐彩虹的草原男兒》(以上由八旗文化出版)、《來自擇捉島的緊急電報》、《最後的帝國軍人》、《珍珠港》、《東方直布羅陀爭霸戰》、《日本人的界限》(合譯)等書。
譯者簡介
廖怡錚
畢業於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臺灣史研究所、早稻田大學日本語別科。著有碩士論文《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專書《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譯有《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皇帝的家書:康熙的私人情感與滿洲帝國的治理實相》(以上由八旗文化出版)、《巨龍的胎動》、《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從東南亞到東協》。
詳細網址: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越境的華人們〉
一五五〇年代,鄭曉以鳳陽巡撫的身分,負責處理長江以北的防倭事宜,之後又以刑部尚書兼兵部尚書的身分,參與北方邊防的問題。由於他具備深厚的學識與豐富的經驗,因此以邊境問題專家之姿享有盛名。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六四年)撰著的《皇明四夷考》序文中,鄭曉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嗚呼,能均衡覆載者為天德,能辨華夷者為王道。過去是外夷進入中華,今日卻是華人進入外夷。喜寧、田小兒、宋素卿、莫登瀛皆為我華人。雲中、閩浙的憂患方興未艾。因此謹慎封守者並非單單只注重抵禦外侮,同時也要鞏固內防。池魚思念故淵,飛鳥眷戀舊林,人情不也是一樣嗎?這些人忍心捐棄其墳墓、父母、妻子、鄉井而服從異類,必定是有大大的不得已……嘉靖甲子(四十三年)三月朔日,鄭曉識。
所謂「雲中」,指的是當時在北方最前線、與蒙古對峙的據點大同。在大同邊外,形成了以「板升」之名為人所知的華人聚落;俺答汗一面將這些華人納入麾下,一面要求對明通貢、反覆入寇,對明朝產生很大的威脅。另一方面,東南沿岸以福建與浙江為中心的地區,則是暴露在倭寇的搶掠危險之下;這些倭寇,是已經海盜化的華夷混合海上貿易組織。現今在俺答汗麾下的趙全等板升頭目、以及王直以下的倭寇頭目,應該就是鄭曉腦海中揮之不去,騷擾北方邊境與東南沿岸的元兇──「入夷狄之華人」吧!
鄭曉一邊以當局者的身分持續對抗「北虜南倭」,一邊在相隔千餘里的內陸與海上同時併發的危機中,找出了「華人入外夷」、也就是「跨越言語與種族的混合集團之出現」這個共通點。即便入寇、不久也會被中華文明馴化的昔日外夷,與現今自己時代所面對的邊境問題之間,存在著歷史性的差異。能夠從表面的現象中,敏銳察覺出同時代危機的歷史性本質,鄭曉毫無疑問地擁有這樣的能力。
詳細網址: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簡介
明帝國的天朝秩序 VS 清帝國的互市秩序
閉關自守、官方貿易 VS 開放交流、民間貿易
以天朝為中心的朝貢體制,為何在明清二代有著截然不同的影響?
明代朝貢→造就倭寇及滿洲興起,最終促使帝國自身的衰亡!
清代朝貢→締造東亞和平與貿易繁榮,奠定康乾盛世的基礎!
五百年來的「朝貢秩序」演變,對東亞歷史的影響,究竟該如何解釋?
◆
閉關自守、官方貿易 VS 開放交流、民間貿易
以天朝為中心的朝貢體制,為何在明清二代有著截然不同的影響?
明代朝貢→造就倭寇及滿洲興起,最終促使帝國自身的衰亡!
清代朝貢→締造東亞和平與貿易繁榮,奠定康乾盛世的基礎!
五百年來的「朝貢秩序」演變,對東亞歷史的影響,究竟該如何解釋?
◆
日本中國史權威學者,深入漢、滿、日等多元史料
從東亞國際交流的宏觀角度,探究明清歷史變遷的重量研究
========================================================
明朝在開國之初,建立了以「天朝」為中心的「朝貢體制」。但是,為何朝貢體制在明代中期開始無法維繫,引發各式貿易衝突與社會動亂,最終導致了帝國衰亡?
滿清入關後,清朝雖然繼承明代朝貢體制,為何又開放海洋,發展出與明朝截然不同的跨國貿易盛況,締造了十八世紀東亞的長期和平與貿易繁榮?
明清兩代的「朝貢秩序」,在十四到十九世紀的五百年間,為何會從原先打壓貿易的鎖國態度,轉向為重視貿易的開放風氣?對中國歷史又產生了什麼重要影響?真相到底是什麼?
■官方獨佔貿易VS民間開放貿易
要維持中國的天朝理想,帝國必須管控社會,壓抑民間的商業活動!
所謂「朝貢貿易體制」,並非單純的外交禮儀制度,同時也是將跨國貿易限制在官方層級、由國家進行獨占的貿易政策。此制度起源於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洪武帝朱元璋;在他的理想中,「番邦」各國除了定時遣使覲見、進獻貢品以外,其他一切交流形式皆非必要,頻繁的國際貿易往來更會傷害國家安全。
因此,明王朝為了鞏固以大明皇帝為中心的「天朝秩序」,便從十四世紀的明代初期開始實施嚴密的「海禁」及「邊禁」政策──透過國家權力嚴密管控及壓抑民間的商業行為,並將明王朝與東亞各國的貿易往來,限制在官方層級的「朝貢貿易」上。明王朝透過這種「經濟制裁」和收買,最終迫使東亞各國屈從於「天朝秩序」之下,奠定了明代東亞國際關係的基本架構。
■草原北虜興起+沿海倭寇來襲
明帝國精心打造的抑商政策,何以引發邊境動亂,反而成為自身衰亡的原因?
然而,朝貢制度及海禁、邊禁政策,雖然在形式上締造了明王朝主導東亞的「天朝秩序」,但是官方的嚴密管控,卻也引發了民間不滿及動亂的現實。從十六世紀的明代中葉開始,北方邊境地帶中許多原本以貿易為生的漢人,為了逃離官方管控,便前往塞外建立新的聚落,被官方稱為投降韃虜的「板升」;而在南方沿海地帶,官方對航海的限制,促使走私與海盜貿易的盛行,最終招致所謂「倭寇」的入侵。
因此,明王朝官方對跨國貿易的種種限制,最終導致民間力量的流失、轉向邊境之外,是明代南北邊疆的兩大外患──「北虜南倭」興起的根本原因。雖然在十六世紀晚期,明王朝不得不因應形勢發展,調整朝貢各種規定,在沿海城市如廣州建立「互市」制度,有條件的允許特定地區的民間商人進行跨國貿易,促進了商業繁榮及社會轉型,但也因為「北虜」──也就是滿洲人的威脅持續擴大,最終無法避免帝國的衰亡。
■滿洲貿易性格+大清沉默外交
清代多民族國家的開放觀念,如何促進跨國貿易,造就了東亞和平與繁榮?
建立於十七世紀中葉的清帝國,雖然繼承了明代的朝貢體制與互市制度,但明清兩代的發展卻大不相同。本書認為,滿洲人的興起原本就是得利於明代邊境貿易以及名為「板升」的漢人移民,其多民族的社會結構,對於跨國貿易天生不具有排斥性;再者,清初的海禁政策主要是防範臺灣的鄭氏集團,與明代限制貿易的海禁政策有著根本上的區別。
因此,互市制度在清代脫胎換骨,不再是朝貢體制的附屬產品。從一六八四年(康熙二十三年)的「康熙開海」以降,清帝國透過「沉默外交」的對外政策,推動互市的蓬勃發展,東亞各國的貿易往來也得以迅速增長。本書認為,十八世紀東亞的長期和平與貿易繁榮,並非得力於朝貢體制;而是因為清帝國重視貿易的滿洲性格,以及在民間蓬勃的跨國貿易所產生的「互市秩序」基礎上,得以遠離傳統封閉的「天朝秩序」產物。
■朝貢體系論VS互市秩序論
挑戰過往學術權威、重新解釋近世東亞歷史發展的宏觀作品!
《朝貢、海禁、互市》是中國史權威學者岩井茂樹的經典作品。本書使用了多種漢字文獻及滿文史料,並對比日本江戶時期的官方檔案與文書,透過東亞國際交流的宏觀視野,深入探究明清以來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朝貢貿易體制的結構轉變,其實有著緊密的聯繫。
本書檢討了美國學者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提出、深深影響中文史學界的「朝貢體系論」。以費正清為首的美國學者,自一九七○年代以來,長期將明清兩代的對外關係視為一種不變、停滯的整體。此種帶有西方中心論的觀點,造就了對近世東亞國際關係及貿易交流的簡化認知,備受爭議。
因此,本書進而提出「互市秩序」的概念,推翻了過往「朝貢體系論」對東亞歷史的簡化認知。清朝雖然繼承了明朝制度,但基於其重視貿易的滿洲性格,而使得明清兩代看待對外關係的態度,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此為理解明清時期東亞跨國貿易的關鍵概念。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廖敏淑/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聯合推薦
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陳國棟/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葉高樹/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鄭永常/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鄭維中/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劉序楓/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
(依姓名筆劃排列)
詳細網址: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推薦序|廖敏淑(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序章|對「朝貢體系論」的重新檢討
一、對天朝而言的朝貢與互市
二、制度與概念
三、朝貢體系的邏輯及其性質
◎第一章|明朝擴大朝貢策略與禮制的霸權主義
緒論
一、霸權的架構
二、對外關係的重新構築
三、禮制的反射與折射
小結
◎第二章|貿易壟斷與明朝的海禁政策
緒論
一、宋元時代的市舶司與貿易壟斷
二、自然經濟與禮法秩序
三、對日經濟制裁與海禁的強化
四、貿易壟斷與朝貢一元體制
小結
◎第三章|邊陲社會與「商業熱潮」
緒論
一、越境的華人們
二、邊陲的商業熱潮
三、中心與邊陲
四、在邊境奔流的白銀
小結
◎第四章|十六世紀中國對交易秩序的摸索與互市
緒論
一、「祖宗家法」
二、廣東、禮部、戶部
三、抽分制度的確立
四、「一切之法」與客綱
伍、「以不治治之」
小結
◎第五章|清代的互市制度與「沉默外交」
緒論
一、「反清復明」的終結與海禁的解除
二、互市的離心性與合理性
三、正德新令引發的糾紛
四、一七四〇年爪哇華人大屠殺與互市
小結
◎第六章|南洋海禁政策的撤廢及其意義
緒論
一、南洋海禁及其前後狀況
二、海外華人情報與海防
小結
◎終章|互市制度當中的自由與隔離
緒論
一、朝貢、海禁、互市的相互糾結
二、壟斷與自由
三、互市所見的自由
四、政權與商人的互動
五、外交上的消極性
六、「互市諸國」的概念
七、貿易的管理與隔離
尾聲
後記
注釋
參考書目
詳細網址: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0763980
- 叢書系列:另眼看歷史Another History
- 規格:平裝 / 560頁 / 15 x 23 x 3.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岩井茂樹(いわい しげき)
日本歷史學者,一九五五年生於日本福岡縣,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並取得文學博士。一九八○至一九八二年作為日本文部省的公派留學生赴中國南開大學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留學。一九八三年起歷任京都大學文學系教學助理,京都產業大學經濟系講師、副教授,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副教授。二○○二年至今,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期間曾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長。
主攻明清史、東亞交流史,代表作為《中國近世財政史研究》(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4)。此外,曾編著《中國近世社會秩序的形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4),合著《「使琉球録」解題及相關研究》(榕樹書林,1999)、《檔案中的中國近代史》(有斐閣,1996)、《亞細亞的歷史與文化5》(同朋舍,1995)、《戰後日本的中國史論爭》(河合文化研究所,1993),並發表論文數十篇。
校訂者簡介
鄭天恩
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現為專職翻譯。譯有《何謂中華、何謂漢》、《文明的遊牧史觀》、《凱爾特.最初的歐洲》、《人民解放軍的真相》、《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何謂中華、何謂漢:追逐彩虹的草原男兒》(以上由八旗文化出版)、《來自擇捉島的緊急電報》、《最後的帝國軍人》、《珍珠港》、《東方直布羅陀爭霸戰》、《日本人的界限》(合譯)等書。
譯者簡介
廖怡錚
畢業於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臺灣史研究所、早稻田大學日本語別科。著有碩士論文《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專書《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譯有《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皇帝的家書:康熙的私人情感與滿洲帝國的治理實相》(以上由八旗文化出版)、《巨龍的胎動》、《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從東南亞到東協》。
詳細網址: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越境的華人們〉
一五五〇年代,鄭曉以鳳陽巡撫的身分,負責處理長江以北的防倭事宜,之後又以刑部尚書兼兵部尚書的身分,參與北方邊防的問題。由於他具備深厚的學識與豐富的經驗,因此以邊境問題專家之姿享有盛名。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六四年)撰著的《皇明四夷考》序文中,鄭曉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嗚呼,能均衡覆載者為天德,能辨華夷者為王道。過去是外夷進入中華,今日卻是華人進入外夷。喜寧、田小兒、宋素卿、莫登瀛皆為我華人。雲中、閩浙的憂患方興未艾。因此謹慎封守者並非單單只注重抵禦外侮,同時也要鞏固內防。池魚思念故淵,飛鳥眷戀舊林,人情不也是一樣嗎?這些人忍心捐棄其墳墓、父母、妻子、鄉井而服從異類,必定是有大大的不得已……嘉靖甲子(四十三年)三月朔日,鄭曉識。
所謂「雲中」,指的是當時在北方最前線、與蒙古對峙的據點大同。在大同邊外,形成了以「板升」之名為人所知的華人聚落;俺答汗一面將這些華人納入麾下,一面要求對明通貢、反覆入寇,對明朝產生很大的威脅。另一方面,東南沿岸以福建與浙江為中心的地區,則是暴露在倭寇的搶掠危險之下;這些倭寇,是已經海盜化的華夷混合海上貿易組織。現今在俺答汗麾下的趙全等板升頭目、以及王直以下的倭寇頭目,應該就是鄭曉腦海中揮之不去,騷擾北方邊境與東南沿岸的元兇──「入夷狄之華人」吧!
鄭曉一邊以當局者的身分持續對抗「北虜南倭」,一邊在相隔千餘里的內陸與海上同時併發的危機中,找出了「華人入外夷」、也就是「跨越言語與種族的混合集團之出現」這個共通點。即便入寇、不久也會被中華文明馴化的昔日外夷,與現今自己時代所面對的邊境問題之間,存在著歷史性的差異。能夠從表面的現象中,敏銳察覺出同時代危機的歷史性本質,鄭曉毫無疑問地擁有這樣的能力。
詳細網址: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 中文書>人文史地>世界史地>地區史>亞洲地區 博客來 金石堂 好書推薦 排行榜 今日66折 網路書局 暢銷書 優質團購 熱銷特賣 網友推薦 優惠精選 超值好貨 狂降優惠 推薦必買 熱銷排行 快速到貨 必BUY超值專區 TOP熱銷排行 新品上市 最新上架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