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入門二三事~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簡介
由於環境的變遷,用毛筆寫字的機會愈來愈少,相關簡介書法的書籍不多,本文可視為書法入門且需要瞭解的基本知識。
書法藝術的演化是無止境的,傳統與現代,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代表性,除甲骨文與古文字外,本文目前僅摘錄、簡介下列部分篆、隸與楷的書體。
詳細網址:書法入門二三事~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目錄
書法簡史圖。
第一節:簡述書法的演變與欣賞。
第二節:淺談圓潤均衡的篆書。
第三節:概說漢隸六碑,
第四節:飛動的草書概念。
第五節:淺述縱逸的行書。
第六節:楷書隨筆。
第七節:簡述書法作品的落款、用印。
第八節:常見的節氣月份名稱。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網址:書法入門二三事~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0100391
- 規格:平裝 / 80頁 / 19 x 26 x 0.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書法入門二三事~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浮明
救國團台中復興學習中心書法老師教學多年,勤益科大兼任副教授。
詳細網址:書法入門二三事~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序
作者序
由於環境的變遷,用毛筆寫字的機會愈來愈少,相關簡介書法的書籍不多,本文可視為書法入門且需要瞭解的基本知識。基於人類文化的進步,我們使用的漢字,經歷長久演進,加上筆墨紙硯的相繼發明,字形書體隨著時代變化多端,使書法從表現文字傳遞訊息的實用性,發揮成含有,具象或抽象且富創意無盡的藝術性作品。記得馬雲2019年在貴州峰會上的關於教育的大數據分享演說:「過去藝術不能當飯吃,未來不學藝術沒飯吃」的演講中說到,在未來,大數據、機器將把人類知識領域的事全部做完了,人類和機器的競爭關鍵在於智慧、在於體驗。我們可看到機器人寫書法作品包含用印,不遜於書法家的作品,但因資料庫數據的限制只能表現在臨摩,且唯妙唯肖,未來是否有創作能力實在不敢說。知識可以學,但智慧不能學,只能體驗。學習藝術可以提高我們的想像力、創造力、發散性思維,這些是機器永遠無法替代的,我們在今日忙碌生活競爭中,靜下心來寫毛筆,不是人人可辦到,若進步到書法藝術,就更不簡單了。藝術充滿在我們生存環境當中,對世界的認識、認知、感知,深入到創作、欣賞與體會,是對於美的一種表達。吳冠中也曾說:如今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穿著美的衣服,有的人只是為了炫耀;另一種人,認為這是一種自我約束,為了接近體面。藝術從來不是藝術本身,是整個人生觀。同樣的,李開復說過:未來什麼都有可能被替代,唯獨藝術和娛樂不可能被替代。經過藝術的薰陶,看這個世界眼裡充滿了色彩。所以單純的書法在今日表現上必須加入藝術的概念與元素,人生會被藝術滋潤,物細無聲的改變,心變得溫柔如水有容乃大。
本書沒有書法理論,僅是書法入門的一些看法,例如我們聽過茶藝、茶道等說法,我們也聽過書法、書藝、書道等說法,筆者以為三者是有差異性的,但也是有交集性的,書法偏重書寫技巧(skill),書藝強調藝術(art)、書道則闡述理論(theory),因而毛筆所表現的線條藝術,從前面所述,就有了發揮的空間,藝術是無限的,隨著人類的思緒而改變與進化,同時演生出創作理論。當我們用毛筆寫字經過一段時間後,熟悉了書寫技巧,自然有了自己的特色與慣性,若為了改變或提升特色與慣性,此時就須要讀一些相關書法的書籍或欣賞他人的書藝,增加知識的內容,除了臨碑、臨帖外,就是要增加作品的藝術性,根據章法的基礎,嘗試書體變化,書法的境界慢慢自然提升,屆時書法、書藝、書道就幾乎合而為一了。何時可從書法畢業,就看自己的努力了,這是個人對書法入門的簡約看法,作者雖學書數十年,但觀點仍屬淺顯且須學習之處尚多,不吝專家指正,使筆者有改進的空間。藝術到底有什麼用?一位知名畫家講過的一句話:所有脫離了實用性的東西才有可能是藝術品,我想在書法上也應該適用。不知各位讀者意下如何?
詳細網址:書法入門二三事~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內容連載
說到書法,我們都不陌生,但是寫一手令人羨慕的好書法作品,就不是容易的事,書法技藝的表現,在不同時代有不同風格與感情,充滿了文藝與抒情,書法內容顯現當代的社會與經濟活動,經歷長時間的沉澱與累積,變成我們學習的經典,拜現代科技與考古技術的進步,不同時代的碑與帖,陸續出現,可看到不同時代的文化內容與情境的傳承,我們看今日的作品,其書寫形式與內容,從寫形、寫意、有古典、有自創等新篇章,使得作品多彩多樣。說到書法,本身就是文字的累積,但文字的演變不是一人一時所能創制,而是經歷一段時間蘊釀約定成俗,以漸變的法則前進,每個漢字都有它的形、音與義,由簡單抽象的直線符號,表達象徵具體的事物,而早期的象形文字是以複雜具體的符號,表現具體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從直線進化到象形的曲線,文字的變化愈來愈有趣,而有制式化的使用。
我們從記載文字線條的載體,看字體變化,瞭解文字經過甲骨、銅器銘文、陶文、璽文、簡牘、帛布、載書、紙張、近代電子界面等,記錄方式經歷數千年的演變,其過程呈現了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如數位、人工智慧等,亦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史,未來會進步到何等狀態,實在無法預料。文字本身就是輔助語言,表達思維的社交工具,可以將語言記錄下來傳達給不同空間與不同時間的人們知曉,所以必須會像實用方面發展,為了便於書寫,自然趨向簡化,發展過程中雖然有由簡化繁的現象,但簡化仍是主流且與字型原像差異頗大,漸失字型原味。如同數千年前的楔型文字是拿楔子壓印泥版,寫出神秘尖頭形狀的文字,甲骨文是在堅硬的龜腹或獸骨上,用銳利器具鑿刻記錄文字,線條堅硬,筆鋒銳利,後來出現的金文,則因雕刻翻鑄在金屬表面上,筆劃逐漸變得曲線型態,渾圓柔潤。
詳細網址:書法入門二三事~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詳細網址:書法入門二三事~好書精選[悅讀推薦]博客來 金石堂 好冊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