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像三星一樣工作:為什麼三星社員工作一流且高效率,原文名稱:SamSung’s Way,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2416631,頁數:248,出版社:天下雜誌,作者:文炯振,譯者:林侑毅,出版日期:2013/03/07,類別:商業理財
像三星一樣工作:為什麼三星社員工作一流且高效率-[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內容簡介
一流的企業背後,有一流的工作方式
一年內達到「三星第五年」水準的最強業務機密
一般公司對三星出身者所期待的,不單是「三星」這塊前職的招牌,更是為了將「三星DNA」深植於自己的公司,透過迅速的回應與積極的業務推動改革公司,扭轉公司成員的文化。從這點看來,學習三星高強度的業務方式,除了可以將個人的業務能力提升到最大,也能超越許多上班族引以為苦的「時間壁壘」。
本書告訴讀者,以三星的業務方式工作,不僅是個人,組織與公司也將能獲得與三星相同的成果。從三星的報告書、三星的業務規則、三星的上下關係、到三星的動機激發,在一年內就能趕上「三星五年」,是最有系統、最確實的業務祕訣!
許多上班族經常抱怨:「要做的工作太多,時間不夠用」。最後,過多的業務量導致職場生活苦不堪言,甚至產生離職的想法,然而這不過是表面的現象。深入探索該現象的另一面,我們將來到一個嚴重的問題前:會這麼抱怨的人,是否「用正確的方式聰明處理業務?」
即使是相同的業務量,隨每個人能力的不同,也會產生天差地遠的結果。有些人不停吸收他人回饋,使自己的工作更臻完美,而其他人在面對工作時,卻受到煩惱與猶豫的牽絆,導致最後工作被瑣事「掩埋」。
究竟這樣的差異是怎麼出現的呢?首先應注意的是,我們不該將之視為單純的「能力差異」。愛因斯坦建議,「要改變事情的結果,先改變事情的過程」。所謂事情的過程,指的就是事情的方法,方法的差異即為結果的差異,更進一步來看,就是造成每個人所擁有的「能力」的差別。總之,所有問題終須歸結為事情的方法,亦即「如何處理事情」。
雖然每間公司有各自的文化,每個人有自己做事的風格。不過再怎麼說,業務方式是否符合公司的績效、達到何種程度的全球化、以及速度有多快,這三方面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相信這一點無庸置疑。從這點來看,三星的業務方式足以充分作為這三方面的「標準」。三星早已在全世界推展全球化業務,在此過程中淬煉出的業務知識,正發揮著強大的力量。學習三星高強度的業務方式,除了可以將個人的業務能力提升到最大,也能超越許多上班族引以為苦的「時間壁壘」。
本書詳述三星五年內,每個階段可以學習與達到的目標與業務技巧。第一年,以基礎決勝;第二年,培養任誰都無法撼動的強勁業務力;第三年,開始對完美主義與勝利的熱切執著;第四年,一切在關係中完成;第五年,成就專屬我的成功神話。
本書的目標並非以憑空推想的理論,為讀者下處理業務的「指導棋」。本書乃是為了提出清晰的改變目標與方向所寫。認真工作可以獲得最大成果的時期,一般設定在進入公司的第五年。那麼,如果事先掌握在第五年才明白的重要事項,以此多加努力,任何人都可以在一年內達到五年來才能創造的成果,這樣的想法就成了撰寫本書的背景。
希望讀者透過本書發展自我的業務能力,那麼不管任職於什麼樣的公司,都能夠獲得肯定、升遷,甚至藉此提升自我生命的品質。
作者簡介
文炯振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學士、MBA學位、高麗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學位。
結束MBA課程後,進入三星集團中以工作繁重聞名的三星SDI公司旗下PDP事業總部,並曾任部門長(Group Leader)一職。他在對當時主客戶飛利浦的銷售額從三百億韓圜提高至五千億韓元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就讀MBA前,曾在享譽韓國的公司之一--未來產業公司(Mirae Corporation)輔助鄭文述會長,並負責市場行銷、IR(投資人關係)、PR(公共關係)策略等。
他以在三星內部學到的業務規則為基礎,在各個企業發揮了極大的成效。二○○八年在以經營教育機構聞名的「Chungdahm Learning」負責IPO(首次公開募股),成功推動在韓國科斯達克(KOSDAQ)上市。現任職於汽車零件業AutoGen股份有限公司,擔任總管策略企劃、市場行銷、全球創新商務的專務理事(相當於資深董事總經理級),目前也正與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商GM(通用)、Magna(麥格納)等海外客戶進行各項合作計畫。
在三星接受的殘酷訓練,雖然有時令人感到疲憊,然而藉由這樣的過程學習「徹底工作的方法」,相信不僅是對他的人生,對於未來也會有重大深遠的影響。
譯者簡介
林侑毅
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畢業。現為專職翻譯。
詳細網址:像三星一樣工作:為什麼三星社員工作一流且高效率-[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416631
- 叢書系列:日本館-韓流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詳細網址:像三星一樣工作:為什麼三星社員工作一流且高效率-[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內容連載
改變你人生的五年職場生涯
在正式進入學習三星的業務能力之前,必須先仔細思考:「為什麼五年職場生活如此重要?」「因為是剛開始的五年,當然重要吧?」這種毫無頭緒的想法固然沒錯,不過所謂的五年,早已超越了「單純時間的累積」,而具有更特別的意義。尤其將這「五年的意義」銘記在心,將可展望自己未來另一個五年,甚至十年,與未來的樣貌重疊,藉此將有助於強化穩定性與目標意識。
達到「一萬小時法則」的時間,五年
要成為真正的專家,有所謂「一萬小時的法則」之說。一天三小時,持續練習十年的話,將會在該領域達到「通達」的境界,並以其專業能力受到他人的認同。但是如果將這時間從一天的三小時增加到六小時,那麼達到「一萬小時的法則」正好是五年。
每天在職場上的時間,大約是九小時左右。不過扣除午餐時間與休息、閒聊、準備會議、接待客戶、事後業務整理等非主要業務的時間,可以完全投入在業務上的時間,約在六到七小時左右。這六到七小時的時間,便是可以成為「專家」的一萬小時。因此,所謂的五年,意思不單只是「剛開始的五年」,更是「可以蛻變為專家的五年」。由於這段時期將可能影響日後五年,甚至十年以上,所以更顯重要。如果五年內無法在自己的領域中被認可為專家,對未來的希望將逐漸渺茫。因為五年後新人輩出,而自己的同事早已跑在最遙遠的前方。簡言之,這五年的時間,可以說決定了在人生的航道上是迷失方向、徬徨失措,還是正確掌握方向、一路揚帆向前。
站在社長的高度洞察組織的時間,五年
進入三星第五年左右,不僅可以寫出足以向社長(譯註:相當於董事長級)報告用的資料,也達到可以撰寫社長對客戶發表用資料的水準,這代表已經了解「社長的立場」,充分具備輔助「社長」的力量。能夠了解「社長的立場」,就代表能夠全面掌握公司,同時也表示能夠站在組織的高度做「全面的觀察」。原本連上司名字都記不住的新進員工,具備有如空中盤旋的禿鷹般眺望整個組織的見識,肯定是令人驚訝的變化。當然,並非所有員工在第五年都能達到這般水準。然而,正因為有上述這些案例的存在,更加證明了五年時間的重要性。
以人脈的養成厚植領導基礎的時間,五年
五年的時間,除了可以達到熟練地執行業務的能力,同時也是透過人際關係厚植領導基礎的時間。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入社十年的前輩一定要建議入社五年的後進的事,正是「公司內外人脈的養成」。這不僅是入社五年的員工可以做到的事,也是必須要做的事;而人脈的養成,也是能夠邁向未來具備「領導能力」的重要基礎。
即使在某個領域以傑出優異的業務實力為傲,其實也只是在「業務領域」這個有限框架內的能力而已。縱使晚輩讚許擅長處理業務的上司「表現優秀」,也不可能因此完全信任上司,進而跟隨他、依賴他。人脈的養成跳脫了業務的範疇,展現出貼近人性的能力。透過人脈的養成,更能打破自身的侷限,迎向更廣闊的天空。擁有廣泛且值得信賴的人脈,不但能夠為晚輩開拓新的道路,也可以藉此在晚輩心目中塑造「相信我,跟我走!」的強烈形象。即使跟隨這種人工作,人脈也不可能流失,這一點將可贏得晚輩與部屬的敬重,並將他們納入自身領導的範圍內。乍看之下,人脈的養成與領導能力似乎沒有多大的關聯,不過這兩者之間,其實早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藉由離職達到二次全盛期的時間,五年
進入職場生涯第五年,也是最希望離職的時間點。當然,在第五年以內或以上隨時都可以離職,不過「離職意志」最強烈的時期,正好是在第五年的時候。根據某個就業入口網站調查一千一百多位上班族男女的結果,在帶有離職想法的上班族中占有最大比例的,正是「三年以上、五年以下」的上班族。
打算在第五年前後離職的想法如此強烈,不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是非常自然的事。首先,五年的時間已幾乎掌握該職場與自身的業務內容,這時便開始產生期待在其他地方獲得自我發展的強烈欲望。在單一職場工作二、三十年的人逐漸減少,符合經驗累積的離職也日益受到重視的今日,在第五年萌生的離職欲望並非壞事。因為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是最有自信的時期。選擇離職,代表可以拓展業務的範圍,並且在體驗不同職場文化的過程中,迎接自己另一段更輝煌的全盛期;這也是在某個組織中擔任要角的同時,一面奠定二次成長基礎的時期。就像綻放得最燦爛的花朵般,完成邁向顛峰的充分準備的時刻,正好就在職場生涯的第五年。「職場生涯第五年」這樣的時間具有如此多重的意義,更可以說是迎向新未來的「轉捩點」。
你為自己設定的五年,究竟要怎麼度過?日後回顧你的這五年時,會將其定位為「邁向成功未來的傳奇歷史」嗎?或者「只是節省薪水增加儲蓄的時期」而已?此時此刻,未來將取決於你創造的每一天。
詳細網址:像三星一樣工作:為什麼三星社員工作一流且高效率-[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詳細網址:像三星一樣工作:為什麼三星社員工作一流且高效率-[好書推薦]博客來、金石堂
資料來源:博客來,圖片來源:博客來
留言列表